徐暉
【摘要】新課改指出,需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的自主探究、研究分析、互助合作中,完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由此,為契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英語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圍繞某一課題,展開互動交流、合作分析、研究探索。本文從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互動游戲、綜合活動這幾個方面的小組合作教學,探討了初中英語實施小組合作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實施方案。
【關鍵詞】初中英語 小組合作 教學策略 綜合能力
王坦教師提倡在初中英語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小組合作學習指的是在異質小組中,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合作交流,達到學習目標的教學策略體系。具體特點為:符合教學的動態(tài)性特點,以互動交流、合作探究為動力,展開學習過程。基于任務導向,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以集體形式展開,關注學生興趣、知識、能力的發(fā)展,以集體成績作為獎勵依據(jù)。由此,初中英語教學中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結合任務型教學策略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大膽實踐,提升交流能力、分析能力與實踐能力。
一、小組討論合作教學,鼓勵互助交流
提升初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新時代下,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英語于實際生活中,這就需要教師重視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提升。由此,實施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模式,以聽、說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結合教學內容,選取與生活息息相關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交流與分享過程。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中,小組內成員每個人都應該挖掘自身潛力,盡力表達與表現(xiàn)??梢越Y合競賽思維,組長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記錄,小組間實施主題競賽演講。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模式,鼓勵互助交流、合作分享,提升英語素養(yǎng)。
如學習“Amazing things”這一單元的知識時,教師選取這一話題,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過程。教師將學生們分為6人一組,小組成員表達、交流,小組討論以后,選出最為讓人驚奇的事情,并選出一名學生作為演講人,上臺與其他小組成員展開互動演講和競賽。有的小組出示a large shoe、a big fish、a girl stand on the plate、a man driving a banana car、a man can make the bus move with his ears等。小組間討論過程中,借助課前準備的視頻、圖片等資料,展示給同學們看,并配合英語短文,聲情并茂的讓學生們了解這個事件,以此展開競賽過程。又如,關于“Films”展開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將電影分類為literary、ethnical、short、fantasy、feature、mystery等,小組成員以輕松的方式與成員們分享自己喜愛的電影genre、cast、theme song、sequel等。結合小組討論合作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互助交流,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交流、分享與體驗。
二、角色扮演合作教學,調動全身思維
角色扮演是初中英語學習階段,常會選用的合作學習模式,它站在全局角度,將整個單元的知識重點歸納起來,由此設計角色扮演方案。角色扮演合作學習模式,踐行了新課改中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提升。學生在小組組織模式下,小組成員參與角色扮演方案制定、程序設置、過程實施、互助交流、總結評價的整個過程。教師科學指導與介入,學生自主體驗、應用、反思與完善,強化學生綜合能力與英語素養(yǎng)。
如“Finding your way”一課的學習,同桌展開角色扮演,分別擔任問路者與指路者,創(chuàng)設實際生活情景,展開角色扮演合作對話過程。運用Excuse me,is there a zoo near here? How can I get to the zoo? Where is the zoo?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zoo?等句型進行問路,同桌運用turn left into first street、go through the forest、go down the steps、walk over the bridge等短語進行回答。通過角色扮演對話交流,展開關于問路知識的學習。又如選取“Big Hero 6”這部較為出名的《超能陸戰(zhàn)隊》電影為主題,展開角色扮演,選取部分經(jīng)典對話,學生們分別扮演角色,將這部電影的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來,也使得學生在趣味角色扮演中,掌握掌握英語知識。
三、互動游戲合作教學,激發(fā)創(chuàng)新想象
初中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較多時候都壓得學生們喘不過氣來。為真正踐行新課改教學理念,需要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個性差異、學習特點,制定針對性的趣味、高效學習策略。引入互動游戲元素,使得學生在游戲形式中合作學習,師生、生生間交流互動,學習、表達與運用英語,以此更好的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選取趣味、短小、易實施的互動游戲,將英語知識融入到游戲中,使得學生們能夠在游戲中體驗、感受、運用、拓展英語知識,創(chuàng)新思考。運用游戲調動學生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想象,提升學生英語素養(yǎng)。
如學習“Colour”這一單元的知識,引入互動游戲合作學習模式。師生間、生生間互動,課前準備一些水果、蔬菜等食物的照片,這些照片中的事物有不同的顏色,在教師拿出一張照片以后,學生對應回答出它的顏色,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orange、grey等?;蛘哌M行連連看游戲,將這些食物與對應的顏色連起來,看哪個小組能夠連的又快有對。再如,競賽分析哪個小組關于顏色的單詞、短語、社會內涵的相關儲備最為豐富。在課前小組成員準備以后,課上展開競賽游戲活動,說出to have a good luck、loyal heart、white sale、white feather、in the green、yellow looks、a yellow dog等短語,與其他小組成員交流分享,了解這些短語的趣味含義。通過互動游戲合作學習模式,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想象,讓學生在趣味、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提升綜合能力。
四、綜合活動合作教學,展開探索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合作學習模式,結合了任務導向的相關理念和思想,以及合作學習交流的思路,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探尋初中英語知識與實際生活、生產(chǎn)實踐的契合處,引導學生展開綜合實踐活動探究過程,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全身心投入到學習與實踐探究中。綜合實踐活動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有課題研究、實地考查、調查訪談、動手實驗等策略,結合多學科知識與方法,如生物、化學、物理、數(shù)學等一些學科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展開與社會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實踐活動探索過程。綜合實踐活動合作教學時,通過制定活動主題、活動方案、活動策略,之后展開活動實施、現(xiàn)象記錄、活動反思,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如學習“Teenage problems”這一單元知識,以此為綜合實踐活動合作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基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結合調查研究、訪談分析、資料收集、方案制定、總結歸納等步驟和方法,展開對青少年問題的調查與對策研究。大多數(shù)青少年面臨著get fat、feel lonely、not get enough sleep、get too many test and exams、quarrel with others、too much homework等問題,小組內成員共同finish a survey about students problems,and talk to your member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對青少年現(xiàn)階段面臨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以更好的應對青少年問題。又如關于“Wild animals”這一單元,展開“protect wild animals”綜合實踐活動,完成資料收集、整理,并制定相關保護措施。從give them good areas of forest to live in、build more reserves、ask everyone to join us等方面著手,制作公益視頻或海報,配合圖片、文字或音樂,激發(fā)學生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熱情,完善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中英語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表達、思考、交流、實踐與應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極大的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踐行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主合作、交流分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還需要注意形式與學習目標的協(xié)調、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協(xié)調、教師對課堂的調控與引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歸納總結等方面的問題,處理好這些方面的問題,合理調節(jié)、有效掌握、有序合作,使得學生能夠有效提升英語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玲.有效開展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導學(七年級上旬),2014(28).
[2]徐愛云.創(chuàng)新“微任務”,強化初中英語小組合作教學[J].中學生英語:中旬刊,2014(8).
[3]邱曉輝.淺談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學習[J].祖國:建設版,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