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全 賈啟君 王瑩
[摘 要]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tǒng)分析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面臨的形勢及重要意義,國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經驗和做法,基于天津大學的安全教育的特點與實踐提出了構建“三位一體”的安全教育模式。圍繞安全教育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形成了“以安全教育課程為核心的課程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以基地為載體的實踐教育”三位一體的學生安全教育思路和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人才培養(yǎng) 安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076-03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安全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性工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增強大學生的安全和法制意識的重要內容。
一、在大學生中開展安全教育的意義
隨著大學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接觸社會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產生安全隱患的幾率也隨之提升。安全教育是有效解決安全隱患的重要手段,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對有效提升大學生防范安全風險的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
(一)從高校學生管理特點看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的學生教育管理方式與中學的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四個突出特點:一是,教師和家長管理作用弱化,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學生可以更加獨立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自主選擇和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二是,學習模式的明顯變化,學生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充足。一項研究表明[1],每個大學生上課時間和課余時間的比例大致為1∶1,也就是說有50%左右的時間為課堂外的時間,除去一些必要參加的活動外,大部分時間是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在自由支配的時間內,學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三是,各類學生組織社團活動多樣,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增多。學生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為學生參與各類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為他們接觸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同學以及學校外部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了機會。四是,學生個體的多樣性,為有針對性開展工作帶來難度。高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學習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不盡相同,加之當前大學生群體逐漸以“90后”的獨生子女為主體,其成長經歷的困難和挫折較少。學生管理特點的變化,增加了學生面臨安全問題的機會,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是幫助學生適應變化的重要保障。
(二)從學生成長階段特點看
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處于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最佳時期,他們對于事物、問題和現象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有著敢于嘗試、敢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但是缺乏社會經驗,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他們就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最終誤入歧途,出現上當受騙、被人利用等各類問題。從法律意義上講,大學生達到了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雖然已經步入成年階段,但心理和生理仍不夠成熟,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個人情感問題等方面尚不能駕輕就熟,很容易感情用事,也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波動,誘發(fā)傷害和被傷害的事件。這就需要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舉止可能產生的后果有正確和客觀的認識與判斷,從而在思想上產生約束力。大學生沒有經過社會的歷練,思想比較單純,沒有經受過什么挫折,缺乏社會經驗,自我安全防范意識淡薄,對可能發(fā)生的各種安全問題缺乏必要的重視和警惕,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此外,大學生在自我保護意識、自我保護常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方面也十分欠缺。針對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學校要求教師在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fā),對大學生安全防范中應知應會的問題和技能有所掌握。
(三)從整個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看
大學處在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服務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必然帶來高校與社會的高度融合。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qū),社會公平問題、教育醫(yī)療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凸顯,這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一些西方國家和境外敵對勢力利用這些問題作為攻擊我國社會制度的借口。加之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方便溝通交流和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將一些非主流的價值觀念帶到了大學生的身邊。大學生由于缺乏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認識,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現象所蠱惑,被人所利用,傳播和發(fā)布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目前,大學自身的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很多經營服務型的機構和場所設在大學內部,導致大學的流動人員不斷增多,不同層次、不同素質的社會人員進入大學中,給一些不法分子進入大學創(chuàng)造了可乘之機,導致一些盜竊、傷害等案件的發(fā)生,這成為大學校園不穩(wěn)定的因素之一。此外,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提升,境外人員來學校合作、參觀、訪問和交流的機會增多,這給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也帶來了很多新的形勢和任務。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幫助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環(huán)境,增強安全法制觀念的重要的保障。
二、國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現狀分析
國外高校對于安全保衛(wèi)工作非常重視,各國高校的安保制度和安保治理模式不盡相同,基本建立了校內外結合的安保模式,特別是在安全教育方面形成了非常鮮明的特色??偨Y、歸納國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借助外力的社會化教育模式
國外高校安保管理的社會化程度很高,探索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構建了系統(tǒng)完備的安保體系,同時也借助社會的力量加強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比如英國高校采取了駐校警察、授權校警、外包安保等方式的綜合治安管理方式。駐校警察除了維護學校治安、執(zhí)行法律和校園法規(guī)外,還負責對學生進行安全和法律方面的教育,他們邀請專家來學校就法律方面的問題進行講課,帶領學生參觀青少年監(jiān)獄等,還邀請市政警察到學校就防搶防盜、自我保護等方面?zhèn)魇趯I(yè)知識,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工作,同時也面向學生開設了公民權利、暴力預防、遠離槍支等系列的課程,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2] [3]從美國的安全教育看,幾乎每個州都有應對危機事件的管理部門為大學進行服務,并散發(fā)相關的應對危機事件的安全教育材料,同時學校也會定期邀請社會人士就安全問題進行演講,此外美國高校還注重發(fā)揮家長的作用,鼓勵家長向學校報告可能出現的潛在的危險性情況,并成立由家長、學生、教師、學校管理人員等組成的“校園安全環(huán)境小組”,共同研究學生關心的問題和具有可行性的解決方案。[4]
(二)構筑安全教育系統(tǒng)性課程體系
國外高校的安全教育已經形成完備的體系,針對各類安全問題形成了系統(tǒng)的教育課程。比如劍橋大學職業(yè)健康與安全服務部門開設出系列化的安全教育課程[5],包括防火安全、化學安全、放射性安全等系列課程,每類課程又針對不同的人員設置了不同的重點內容。以防火安全類課程為例,主要針對安全管理人員、消防員和各系的一般員工設置了不同的重點內容,如下表所示:
■
上述課程為有專門人員講解的課程,員工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學網上在線的課程。除消防安全課程外,劍橋大學的實驗室安全管理課程也非常系統(tǒng)、完備,每年固定周期開設該類課程,師生可以從網上預訂講座的座位選學這些內容。這種分專業(yè)、分層次的安全教育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
(三)創(chuàng)建立體化的安全教育網絡
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形成集安全提醒、安全警告、安全教育于一體的體系,提高了安全教育的實效性。普林斯頓大學的環(huán)境健康與安全服務部門主要負責對校園健康與安全的技術支持、信息與培訓、定期的檢查監(jiān)督以及對健康安全的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學校建立了一個非常成體系的網站(EHS-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這個網站包括了工作場所安全、實驗室安全、輻射安全、生物安全以及各類應急情況處理等方面的知識。[6]網站上專門列出了“突發(fā)事件告知”專欄[7],包括緊急情況通告、公共安全警報以及電郵通告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會把學校附近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情況及時地顯示出來,提起學生的注意,做到有效防范。
(四)提升學生的安全防范實踐技能
美國許多高校在其學校的主頁上提供關于防范安全事故、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議,內容詳盡,指導性強,使學生不僅懂得安全問題,同時也能夠掌握安全防范的知識和技能。普林斯頓大學提供了全面有效的緊急事件應對措施,告訴學生遇見緊急事件時應該采取什么行動。其對各種類型事件(如學生遭遇搶劫、火災、身體意外傷害、化學藥品泄漏、自然災害等)都有相應的詳細指導。此外,普林斯頓大學還提供意外事件前的準備措施[7],提醒學生怎樣預防意外事件的發(fā)生。學校開辦各種培訓班,讓學生了解戶外旅游常識、意外傷害緊急救援方法等,例如,開設戶外先遣急救員課程(WFR)、心肺復蘇術課程(AED)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向學生提供安全提示,涉及各個方面,包括一般性常識、居家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
三、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我國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目前高校沒有具有執(zhí)法權的警務機構,只設有保衛(wèi)處作為學校安全管理的部門,因此做好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至關重要。認真分析國外高校關于安全教育的做法,聯(lián)系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形勢與任務,我們圍繞安全教育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形成了“以安全教育課程為核心的課程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以基地為載體的實踐教育”三位一體的學生安全教育思路和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課內外結合的安全教育模式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各類知識的主要途徑,天津大學在深入研究國內外安全教育體系的基礎上,重點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和學習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了“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的必修課程,面向全體新生開設,并制訂了專門的教學大綱,安排專門的課程計劃和考試,安排有豐富安全管理經驗的管理干部主講。為了增強課程內容的實效性,課程體系的內容包括宿舍安全防范、公共場所安全防范、防火安全意識、防騙自我保護、正確處理糾紛五個部分。實施以案例教學為主,報告、講座、討論等為輔的教學方式。課程共計8個學時,0.5個學分,考試的內容注重應知應會的知識技能,讓學生通過考試對一些應知應會的安全防范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理解和把握。在安排課內教學的基礎上,學校特別重視第二課程的安全教育問題,建立了內容和形式豐富的課外安全教育的模式,通過法律知識競賽、消防安全知識競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同時,學校非常重視豐富安全教育的資源,建立了“消防教育網”和“治安教育網”兩個網站,拓展學生安全教育的空間和內容。結合學生宿舍人員比較密集的特點,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講解和消防安全技能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二)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大學生是學校安全教育的主體,除學校實施課內外教育的途徑外,大學生在學校安全教育的過程中,也擔負著實施自我教育的責任。結合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特點和需求,天津大學重點加強對學生安全管理類社團的建設,搭建了學生消防協(xié)會和校院兩級的學生治保會,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安全意識。天津大學的學生消防協(xié)會和學生治保會不僅承擔了廣泛和經常性的學生安全知識教育工作,而且還把學生安全教育的觸角更好地延伸到了學生的年級、班級和宿舍,做到了縱向到底,加強了對學生日常安全防范的提醒等工作。學生治保會也積極定期組織開展各類具有特色的安全教育和實踐類的活動,組織同學開展消防安全演習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加強學生間的溝通。學生社團的成員還負責收集和整理同學們的思想動態(tài)信息,及時了解同學們中間可能出現的一些影響安全的因素,及時上報給學校的安全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暢通了學校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治保會同時也承擔了部分安全巡邏的職責,拓展和提升了學校安全保衛(wèi)的能力。為加強對該類學生社團的指導,學校建立形成了校院兩級的指導體系,定期對治保會的學生骨干進行專題和專門的培訓,注重他們工作技能的提升。
(三)打造綜合性的安全教育陣地
目前,國內大多數學校安全教育方法仍以傳統(tǒng)的講座為主,通過事故、事件總結經驗教訓,講解安全知識,參與的學生缺乏親歷性和互動性,往往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自我防范的積極性很難調動,教育效果較差。為強化安全教育的效果,天津大學專門建立了一個綜合性的安全教育基地?;夭颊姑娣e540平方米,可容納60人同時參加培訓?;貎仍O有萬丈深淵、野外生存系統(tǒng)、多媒體互動教室、模擬逃生系統(tǒng)、學生宿舍隱患檢查系統(tǒng)、3D立體滅火系統(tǒng)、災難走廊、正確撥打求救電話等13個展示體驗項目。堅持科學原理與實例相結合,高科技手段應用與新穎的形式相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娛樂性相結合,形象展示和互動參與體驗相結合。項目內容涉及消防、實驗安全知識,以及在各種災害發(fā)生時的求生知識,因地制宜,寓教于樂,宣傳、普及安全知識,旨在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這個基地自建設以來,不僅成為學校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陣地,而且還面向社會的中小學生開放,成為向社會青少年安全教育工作進行輻射的重要基地。
[ 注 釋 ]
[1] 曾紅強.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6):115-118.
[2] 倪洪濤,韓玉亭.國外高校安保制度的比較及借鑒——以英國、美國、加拿大、瑞典、日本、新加坡為樣本[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3(1):15-25.
[3] 倪洪濤,韓玉亭.論英國大學安全治理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5):113-119.
[4] 衣慶泳,李艷.中美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比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36-138.
[5] Security,Fire & Safety[DB/OL].http://www.admin.cam.ac.uk / offices / em / safety /
[6] The EHS Mission[DB/OL].http://web.princeton.edu / sites / ehs / about / mission.html
[7] 王沫,石佳.美國高校安全教育及啟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3):89-91.
[責任編輯: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