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內涵、影響及引領——對當代社會思潮研究趨向的反思

2015-03-19 07:18陳開林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關鍵詞:總體性

陳開林(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內涵、影響及引領——對當代社會思潮研究趨向的反思

陳開林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摘要[]社會思潮總是伴隨著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從而形成諸多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歷史形態(tài)。對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研究趨向的反思,應該借鑒和運用哲學的研究方法,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考察當代社會思潮研究的“內涵趨向”、“影響趨向”和“引領趨向”,從“中國特色”、“價值觀念”、“實踐基礎”的三維向度構建社會思潮研究的總體性框架體系。

關鍵詞[]當代社會思潮;研究趨向;總體性

中圖分類號[]B018;D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4799(2015)05-0012-05

收稿日期[]2015-05-23

作者簡介[]陳開林(1981-),男,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思潮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4SJB09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外文化交融的日益加強,各種西方哲學思想和文藝理論被引入中國,首先在部分熱點中產(chǎn)生“焦點問題”,并把蘊含著特殊價值觀和文化旨趣的信息向更廣闊的范圍擴散,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思潮。在此背景下,社會思潮研究成為意識形態(tài)建設領域的主流話題。學界研究趨向逐漸聚焦于思潮內涵、影響及引領問題的探討,但創(chuàng)新理論欠缺,應用效度欠佳,主要原因在于對社會思潮研究的研究缺乏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出發(fā),重新審視思潮研究趨向存在的危機,構建社會思潮研究的總體性框架體系。

一、當代社會思潮研究的趨向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現(xiàn)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jīng)常處于變化過程的有機體?!盵1] 102從事社會思潮理論研究恰恰是處于這個“社會有機體”核心的控制位置,它敏感地接受社會發(fā)展、歷史變遷、環(huán)境變化、文化交融過程中的多元信息,形成社會生活“晴雨表”的預報和發(fā)布。把握當代多元社會思潮的內涵、變化規(guī)律,作用方式等“元”問題,需要進一步對社會思潮的研究范式進行解讀和研究,從而更好的為社會生活實踐服務。筆者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思潮問題研究的部分成果進行了梳理和探討,將社會思潮的研究歸納為以下三種趨向:

1.內涵趨向以內涵為主要研究旨趣,圍繞“概念-特征”這個基本范疇形成核心概念和話語體系。雖然國外學者似乎并未把“社會思潮”作為一個確定的學術概念加以界定,但梁啟超先生早在20世紀之初即在其《論時代思潮》一文中對其概念有過論述。近年來關于社會思潮的內涵研究界說,學界主要將焦點集中在對社會思潮本身的意識結構以及其在社會意識結構中的不同地位的問題上,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構成“綜合說”和“中介說”的觀點。比較典型的“綜合說”觀點,詳見學者王銳生的《社會思潮初探》(《東岳論叢》,1981年第3期):“社會思潮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經(jīng)濟關系,人們生存的社會條件以思想觀點和情緒等形式在社會一部分人的意識之中的反映。……匯合而成社會思潮。”另1987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Ⅱ)中,對其條目解釋明確提出“社會意識的綜合表現(xiàn)形式”的觀點。堅持“中介說”的學者則認為,社會思潮是社會意識構成中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中介,是一種特殊的普通意識。對于社會思潮的“綜合說”和“中介說”,學者梅榮政在其《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一書中作了深入的比較和剖析,提出“綜合說”優(yōu)于“中介說”的觀點,同時對“綜合說”做出一些補充和說明。經(jīng)過學界

的廣泛探討,“綜合說”的概念逐漸占據(jù)上風,在此基礎上開始探討社會思潮的特征。并非任何一種思想觀點都必然形成社會思潮,因而對社會思潮特征的抽象和把握,可以進一步完善其內涵。

2.影響趨向以影響為主要研究旨趣,圍繞“影響-思辨”這個基本范疇形成核心概念和話語體系。當馬克思主義面臨薩特、尼采、叔本華、弗洛依德等西方思想家所代表的個人主義、虛無主義、人本主義等思潮的沖擊和交融時,當中國社會經(jīng)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利益訴求面臨多元化選擇時,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必然受到社會思潮的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運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方法全方位立體化的研究社會思潮成為一種學術選擇。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學界分別從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人生意義等多角度、多維度的反思社會思潮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對于社會生活中的“應然”和“實然”問題的矛盾現(xiàn)象進行持續(xù)而猛烈的批判和思辨,學者江暢早在90年代初即通過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現(xiàn)代西方價值觀念及其對我國影響的現(xiàn)狀和前景研究》關注:“西方價值觀念的內涵和特點、影響所產(chǎn)生的正負效應……”[2]筆者從相關研究論文中發(fā)現(xiàn),影響趨向仍是研究社會思潮的熱點。截至2015年5月,在CNKI中國知網(wǎng)搜索引擎中以“社會思潮”為主題可收集到相關論文6656篇,同時以并且包含“影響”進一步搜索可發(fā)現(xiàn)論文2343篇,占全部文獻資料的35.20%。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中關于社會思潮的研究的29個項目中,有9個是重點研究社會思潮“影響”問題,占總數(shù)的3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的關于社會思潮的28個課題中,以影響為研究主旨達18個,占總數(shù)的65%。其他論著資料也多涉及社會思潮的影響問題,由此可見“影響趨向”不僅是當前社會思潮研究的熱點而且成為未來思潮研究的一個基本旨趣。

3.引領趨向以引領為主要研究旨趣,圍繞“引領-共識”這個基本范疇形成核心概念和話語體系。“引領”不僅僅局限于對社會思潮的批判,同時是從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對人的引導和啟示,整合不同社會價值觀念,同時兼容并蓄最終形成社會共識。自2007年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始至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理念逐漸提升為國家共識,共識不僅包括思潮批判層面的“理論共識”,同時包括生活實踐層面的“價值共識”。以李德順、馬俊峰、孫偉平、江暢等為代表的學者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為研究重點,遵循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人”為研究主體,通過主體間的對話機制完成單向度的灌輸式的權威化超越,在科學的分析價值論研究立場、程序和規(guī)則以及檢驗研究結論標準的基礎上,完成對僅僅分析其社會影響研究趨向的超越,從而建構起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研究體系。學者孫偉平在其關于價值引領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論文中,指出“價值論研究者創(chuàng)造和選取的方法,制約著其把握、評價對象的視角和思路”[3],進而會影響到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引領的效度和廣度。進一步研究中國知網(wǎng)的論文統(tǒng)計,可知截至2015年5月,主題包含“引領”的社會思潮類論文達1384篇,占總數(shù)的20.8%。研究2006年以來的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直接或間接以引領為主題的社會思潮研究項目達半數(shù)以上。在48部相關研究專著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等引領趨向為研究重點的占總數(shù)的1/3。由此可見,自2006年始,“引領趨向”正逐漸成為社會思潮研究的基本旨趣之一。

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學界不斷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當代社會思潮歸根結底是現(xiàn)代文明結構性困境和各種關系雜糅,價值沖突和矛盾的體現(xiàn),道德的失衡與重建,意義的失落與追尋。在社會思潮的研究中,無論是內涵趨向、影響趨向還是引領趨向,雖然能客觀反映一定歷史背景下思潮研究的側重點和關注角度的轉變和發(fā)展,但從全面整體的看三種趨向又各自存在發(fā)展危機。因而,如何在危機中詮釋當前研究中的反常問題,對于社會思潮研究的推動和社會思潮的體系化建設意義重大。

二、當代社會思潮研究趨向面臨危機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學界對社會思潮研究一直面臨諸多困惑。如社會思潮是否可認定為科學問題?如果是科學,為什么國外的理論界沒有關于社會思潮的系統(tǒng)研究體系,甚至沒有對社會思潮的定義?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于1962年在其經(jīng)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學科發(fā)展應持“歷史階段論”,認為每一個科學發(fā)展階段都存在特殊的內在結構而體現(xiàn)這種結構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4] 24。它指的是相應學術領域中由基本學術旨趣、核心學術概念、主要研究方法、整體話語形態(tài)所構成,且為本學術領域的人們廣為認可、遵循、持有的

學術研究范例、模式[4] 24。一方面,我們顯然無法在社會思潮研究中完全贊同和照搬庫恩的觀點,因為范式的確立顯然是針對某一學科門類,而社會思潮是否可以單獨成為一門學科還是只是某學科領域下的一個研究方向問題,學界尚無定論,但對于庫恩力主的“反?!C—新范式”的模式,可以在對社會思潮研究的研究中批判性的借鑒和參考;另一方面,當思潮研究問題在現(xiàn)代性的全球化進程的視閾下,不斷面臨多元化價值沖突和意會世界的多維批判,必然面臨多媒介的意義消解,效度上力有不待,因而對思潮研究趨向面臨危機的注解呼之欲出。

1.內涵趨向面臨維度之惑共同體對于社會思潮“概念-特征”問題的關注,由于研究“時間-空間”維度,“宏觀-微觀”維度的迥異,形成的概念范疇也一定不同。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發(fā)問到:“為了既明白而又不引起爭議地使用‘椅子’、‘樹葉’或‘游戲’這些詞,我們需要知道些什么呢?”在這場識物游戲中,我們的腦海里必定天然的給“椅子”、“樹葉”和“游戲”之類的詞以某種共有屬性的分類,但并不存在可以刻畫出“椅子”、“樹葉”和“游戲”在內的所有屬性的詞。于是面對一種“反常”活動時,我們往往從重疊及融合中獲得其中的特征??梢詮亩嘟嵌冉庾x的客觀前提,是因為在脫離第一級的語言系統(tǒng)之后,能指和所指之間關系變得撲朔迷離和不確定,所以使得解讀存在多樣性。借用維特根斯坦的論證可知,面對“概念-特征”定義下的社會思潮內涵趨向,其與社會意識、社會輿論和學術流派等概念既有聯(lián)系又存在不同特征,其種屬類別更加門類繁多,如哲學思潮中的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經(jīng)驗主義等;文化思潮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生態(tài)主義等;政治思潮中的新自由主義、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思潮中的保守主義、激進主義等;從不同維度區(qū)分多元社會思潮似乎其內涵有重疊但是外延卻不盡相同,對于不同的科學團體難以互相兼容。在庫恩看來,“范式的存在并不意味著有任何整套規(guī)則的存在”[4] 37,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也曾在其著作《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1958)一書中提出類似的觀點,他論證科學家的成功依賴于“意會知識”,即依賴于經(jīng)由實踐獲得且又不夠明確闡釋的那種知識。由此可見,內涵趨向面臨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危機,既是由于其本身原因的客觀存在,也是推動其自身發(fā)展的動力源。

2.影響趨向面臨廣度之惑共同體對于社會思潮研究的“影響-思辨”的研究趨向,經(jīng)常受其影響涵蓋的廣度所困擾。社會思潮研究的影響趨向包含著它對本學術領域影響的范圍、對象、范疇等廣度問題?!翱茖W研究的區(qū)分,就是根據(jù)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對于某一現(xiàn)象領域所持有的某一特殊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盵4] 309社會思潮研究的影響趨向以其對一定的民族、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的思想影響為研究對象,難免出現(xiàn)過度關注微觀和個別思潮影響而忽視宏觀和整體社會思潮的形成、流變的現(xiàn)象。其實社會思潮包含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以及哲學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即可歸類為不同種類的社會思潮,如后現(xiàn)代思潮就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過全方位、深刻的影響。以偏概全,通過對單一社會思潮影響的研究,則難以把握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整體現(xiàn)狀。

從不同角度和價值觀出發(fā),當代社會思潮研究的影響趨向具有多廣角的特征。其中研究對象既有能夠促進社會發(fā)展的蘊含“正能量”的積極影響的社會思潮,還有處于中立的社會思潮,也存在“負能量”的消極影響的社會思潮。過度關注社會思潮對于整個社會包括青年學生、政府官員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成為影響趨向的研究熱點。然而對于影響背后的內在聯(lián)系、運作機制、話語體系等關聯(lián)問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觀批判尚未受到應有重視,即便有所提及,也多用于如何發(fā)揮主流媒體的正面影響力,同時有效監(jiān)督和管控來自以網(wǎng)絡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消極影響面。例如,近來明星吸毒事件的被曝光,主流媒體多以吸毒本身的危害,以及明星負面榜樣的消極示范作用進行大篇幅的抨擊和批判說教。然而不乏一些媒體和個人通過網(wǎng)絡媒體散布“調侃”、“寬容”甚至“追捧”的負面言論。在《媒介意義的內爆》(The Implosion of Meaning in the Media)中,鮑德里亞(Baudrillard)頗有深意的宣稱,媒介中產(chǎn)生符號和信息的激增通過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內容消除了意義——這是一個引向意義的瓦解以及媒介與現(xiàn)實之間差別消除的過程。由此可見,影響趨向的廣度危機在新媒體的介入中逐漸放大,已無法應對新問題和反常事件。

3.引領趨向面臨效度之惑當前,社會思潮研究已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其中,學界對于引領社會思潮的研究熱情高漲,但創(chuàng)新成果寥寥,應用效度堪憂。引領趨向如果只針對少數(shù)學者達成共識,語言抽象化、教條化、口號化并富于說教意味而無法真正普及和推廣到人民群眾中去,更談不上其理論成果被人民所信服和接受。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5] 54社會思潮研究的主體是人的思想和行為,引領趨向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人們理解和接受某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并不因為其正確與否,而是因為其符合特定時期人們的某種需要。因而簡單的批判某種社會思潮的弊端,灌輸所謂正確的思想引領難以完成主體引領的有效性。同時,社會思潮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解讀就是社會研究,研究思潮就是研究社會,就是直面社會矛盾流變,分裂和組合的基質。過度政策考量的路徑依賴和完全以官方導向為旨趣,催生出貌似科學的“實證”引領研究,此類趨向無論對于社會思潮的學理解釋,還是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毫無裨益,甚至有脫離生活實踐領域的“被轉換化”傾向。

當代社會思潮面臨著多方面的研究趨向危機。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社會思潮對社會發(fā)展的負面影響,發(fā)揮先進的、正確的、科學的社會思潮的正向促進作用,使其系統(tǒng)化、理論化,實現(xiàn)新的突破和發(fā)展,就必須正確對待、反思以及構建總體性的社會思潮研究體系。

三、當代社會思潮研究體系的構建

面對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多元價值判斷和多樣化意識形態(tài)的格局,社會思潮研究已不僅是知識領域的學術研究問題,而且是更具有著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價值體系建設的宏大工程。研究社會思潮應樹立總體性的思維方式,“把所有局部現(xiàn)象都看作是整體——被理解為思想和歷史的統(tǒng)一的辯證過程——的因素”[6] 77,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社會價值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構建出當代社會思潮研究的總體性框架。

1.構建歷史視閾下的中國向度歷史是對一個時代的映射,但也不僅是作為總結的存在,構建科學的歷史的視閾關鍵在于不斷發(fā)現(xiàn)真的過去,與過去對話?!俺姓J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歷史性特征才不致把它們當作既定的、孤立的、永恒不變的自然存在物,才會把它們放到總的歷史過程中去揭示它們的起源和根據(jù)、內在聯(lián)系和結構、發(fā)展趨勢和結局。所以總體性原則內在地包含著歷史性原則”[7] 82。馬克思認為,只有把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行為放在總體的歷史視閾中,才能正確把握它們,如若用靜止的片面的眼光審視社會思潮的流變和發(fā)展,將既無法整體把握,也無法深入和持續(xù)研究,因為歷史是延續(xù)的??肆_齊也曾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代中國的思潮,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視閾中捕捉中國問題,才能凸顯出理論問題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無論社會思潮的研究趨向如何,堅持研究中國問題就要旗幟鮮明堅守中國立場、體現(xiàn)中國特色。習近平在出席中共中央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我們自己不足、不好的東西,要努力改革。外國有益、好的東西,我們要虛心學習。但是,不能全盤照搬外國,更不能接受外國不好的東西;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數(shù)典忘祖。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盵8]社會思潮的研究體現(xiàn)中國特色,應該既要避免管窺錐指的片面做法,又要避免成為邯鄲學步的學術侏儒,增強學術研究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外社會思潮來襲,研究者應堅持堵疏結合的方式,既要堅持長遠目光,又要保持世界眼光,立足中國文化視角,借鑒國外學者關于社會思潮問題的先進理論成果,深入的調查研究,客觀分析求證,趨利避害為我所用。馬克思指出:“人們現(xiàn)有的社會聯(lián)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xiàn)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盵5] 78這樣既符合中國現(xiàn)實情況,又順應時代發(fā)展需求,構建起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立場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社會思潮研究方法。

2.構建多元化背景下的價值向度“任何價值觀念都只能是一定主體的價值觀念,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具體的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無主體’的、抽象化的、單一化的‘普遍價值’、‘終極價值’”[9] 216,注重主體“價值整合”的建設是社會思潮總體化研究框架構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應建立主體自身的“價值硬核”和“保護帶”的科研綱領。提出該理論的匈牙利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Lakatos)表示,“硬核”是構成理論的基礎和核心,是不容反駁和質疑的,放棄它就意味著整個綱領的顛覆;“保護帶”由圍繞在硬核周圍的許多輔助性假說構成,它使得硬核不遭受經(jīng)驗事實的反駁[1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理所當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價值硬核”,同時成為指導研究的價值核心;保護帶地位的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價值觀,如義利觀、功過觀等,提供價值緩沖地帶,不斷豐富、完善和鞏固核心價值。其次,為了完成對社會思潮研究的價值整合,應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具備

“合法性”的前提。在哈貝馬斯(Habermas)看來,所謂“合法性”,就是“意味著某種政治秩序被人認可的價值”[11] 184。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背景下實現(xiàn)“價值整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具有凝聚、引領、整合、維穩(wěn)等社會功能,但它并非天然的具有“自發(fā)性”,它的邏輯自洽性和對現(xiàn)實的解釋力是建立在社會主體“人”的認同基礎之上的。因而從新的高度構建當代價值和價值觀念體系,從內容上看,它代表著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即從實體思維走向關系思維(實踐)思維,從價值思考上看,要真正圍繞人是人的根本而展開[12]。每個文明社會都需要一種可以成為該社會絕大多數(shù)成員所普遍認同的主流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開放的姿態(tài)反省、調整和超越自我,引領多元社會思潮,調節(jié)多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整合多元思想和觀念,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3.構建實踐基礎上的人學向度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構建社會思潮研究的人學向度。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為社會思潮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保障,它可以使研究者們透過復雜的、多元的社會思潮的現(xiàn)象看本質,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群眾相結合從而迸發(fā)巨大的物質力量。首先,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這樣寫道:“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了。”[5] 9避免“一元論”、“絕對論”、“靜止論”的觀點,在更廣闊的視閾中考察社會思潮的多種存在形態(tài),把握其中的共性和規(guī)律,從而有效厘清社會思潮研究的復雜性。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意義上講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傳統(tǒng)的思潮研究忽視了或者說片面理解了人的活動與社會思潮研究的關系,總結思潮研究規(guī)律成為一種脫離生活實踐、與人背離的存在。從而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和能動性對于客觀實在的影響。其次,“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 9。社會思潮的理論研究的對象就是“人”,把握住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需要,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方法、風格和語言闡釋社會思潮的基本內涵和特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凝聚多元化文化價值理念的重要影響。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某個政黨的價值理念,而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價值理念[13]。執(zhí)政者只有從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順應人性發(fā)展的要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凝聚社會共識,提升對不良社會思潮的免疫力,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直面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研究趨向的危機,促進具有格式塔傾向的模式轉換,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在多元社會思潮的涌動和碰撞中,堅持兼容并蓄,既牢牢把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權和話語權,又批判性地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實現(xiàn)社會思潮研究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總體性把握。進而可以“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14],實現(xiàn)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研究的科學化發(fā)展,最終助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暢.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及我們的對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5).

[3]孫偉平.中西價值論研究方法之比較[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4]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7]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8-21.

[9]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0]丁祥艷.社會思潮多樣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與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1,(7).

[11]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12]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13]馬俊峰.富裕、民主、公正、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1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責任編輯:朱建堂]

猜你喜歡
總體性
《資本積累論》中的總體性方法探究
黃立新、賈強飛、肖天為 、馮瀚平作品
藝術史危機的現(xiàn)代性邏輯及其當代應對
重申“總體性”,以及愛與療愈的文學
世界文學理論史建構的新突破
論巴塔耶的越界理論
“總體性治理”與國家“訪”務——以信訪制度變遷為中心的考察
試論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性關系
總體性視域下論歷史主體的嬗變
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幾個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