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教學敘事與反思
栽下“銜接”這棵希望樹,還英語教學的“新常態(tài)”
——小學—初中英語學段銜接之我見
張杰
小學生升入初一后,英語學習出現(xiàn)了很多不適應,英語教學出現(xiàn)了斷層。要消除這個盲點,就要研究如何讓學生掌握“根”的知識,同時做好教與學的策略,讓學生做有“根”的人。這樣才能在這盲區(qū)里,迎來銜接教學的一個“新常態(tài)”。
起始教學;隱患;教與學;銜接;新常態(tài)
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學存在著各自為政、教育教學管理相互脫節(jié)、英語教材脫節(jié)、知識內容跳躍大等現(xiàn)象,使得小學與初中的過渡銜接中出現(xiàn)了諸多“盲點”或者“盲區(qū)”,直接影響義務教育階段中這兩個學段英語教學的銜接,也關系到初中生分化的時間、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及初中階段的教學質量。由筆者主持的省課題《小學、初中英語教學銜接研究》,經過近兩年的課堂調查、研討、交流、學習和嘗試,在銜接方面完成了如期的目標和任務。我們認為解決小學和七年級的銜接問題,是搞好語音教學的“牛鼻子”,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決初一學生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讓學生真正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全面提升學生英語綜合素養(yǎng)。
為了讓英語“銜接”這棵樹能重新枝繁葉茂,迎來一個生長“新常態(tài)”,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銜接知識傳播的失誤
課題組教師分別選取五蓮縣許孟小學六年級(2)班和本校初一(3)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他們英語學習產生分化的原因。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兩個學段的英語教學有如下不同:
1.教材內容與認知結構不同
主要包括語音、詞匯、句型、語法、語言能力等,分析小學生與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認知差異。
2.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不同
語言學習被看成是學習一整套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法,小學階段與中學階段有各自的特點和規(guī)律。
3.教師心理與學生心理不同
分別對中小學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心理進行調查、分析和比較,對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情況調查,總結心理變化的規(guī)律,解決好“教”與“學”的矛盾。
(二)銜接策略方面的失誤。
根據(jù)調查結果及有關教育理論,重點研究以下兩方面內容:
1.教學方法上存在脫節(jié)
相對于小學來說,初中英語教法靈活、手段多樣,由于教材內容及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等因素,初中英語教學形式比較單一。通過調查和研究,比較中小學英語教學方法的差異,我們認為在銜接教學階段,教師要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能樂意接受、樂意學習,適應中學英語學習,同時也要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策略。
2.教材內容存在兩層皮現(xiàn)象
人教版和外研版均有各自的編排體系,他們有跨越不同的兩個學段,我們注意到有效地把外研版小學教材和人教版初中教材結合起來的最佳方式就是整合兩個學段的語音、詞匯、語法、語言能力,即:優(yōu)化教學內容安排,最大限度地防止由于中小學銜接教學內容上的不當而造成的分化。
(一)狠抓起始年級的音標教學
語音教學是影響學生認讀能力的至關重要的問題。課題組正式提出初一國際音標教學利用三個起始單元的這段時間來加強學生的語音教學,作為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突破口,交給學生一把英語學習的金鑰匙。同時建議將英語48個國際音標列入小學英語教材。不管學生的拼讀能力如何,本著讓學生在練中提高的指導思想,對語音教學采取“相對集中、難點分散”的方法進行教學,這也是目前解決學生英語“疲軟”現(xiàn)象的一條有效方法。
(二)優(yōu)化教材內容,滲透語法知識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小學階段的教師是非常注重學生聽的訓練,而且考試也多以聽力測試為主,教師認為只要學生不斷地機械模仿,學生就能掌握常見的詞匯、句子以及語法。當然,很多學生即使掌握了一部分單詞,也是靠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或者遵從老師的教導一遍又一遍地機械記憶而已。幾乎談不上具備了應對初一聽、說、讀、寫基本要求的基本素養(yǎng)和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聽、說為主,讀、寫跟上的原則,并注重初一教材和小學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
(三)引導、強化掌握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
小學生進入中學之后,會有很多不適應,主要包括在課程的設置、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等方面,很多學生上課注意力難以持續(xù),不會記筆記,也懶與動手、動嘴,甚至不會背誦課文,很多學生還沉浸在像“一只鵝兩條蛇在公共汽車里談生意(business)”那樣的旁門左道的意境里記憶單詞。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努力做到要求學生聚精會神聽課,認真記筆記、整理筆記、完成作業(yè)、找出問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勤讀多用等。同時采取了“強化—引導—練習—反饋—提升—檢測”模式來進行完成單元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四)消除“被動學習”的心理障礙
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培養(yǎng),小學生普遍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度依賴教師,我們著重抓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等學習技能。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對提出的問題,設法誘導學生分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如,在聽和閱讀的訓練中,盡量要求學生做到根據(jù)前后文猜詞取義,抓住整體,保障思路暢通連貫。
(五)采用“小組化—學友、師傅”學習模式
重視學生的互助學習效果。通過英語教材和英語課堂學得英語這一基本套路,我們采用“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法”“學友—師傅式互助合作法”和“課前三分鐘演講”等課堂教學模式、活動形式,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yōu)閷W生積極參與師生營造的氛圍。
(一)依托教材內容、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習慣,強化銜接的載體
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語音、詞匯、語法是初中英語學習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基本功。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是興趣廣泛,但穩(wěn)定性差,意志力薄弱,興趣持續(xù)時間較短,遇到困難就容易喪失信心。因此,加強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努力讓每個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做好初一英語教學銜接中教師必須注重的首要任務。
(二)注重中小學教學方法的異同
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依舊對小學英語教學方法有較強的依戀感,依舊會喜歡教師組織的表演、對話等課堂形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根據(jù)小學上課特點,逐步地將初中的教學方法,滲入到日常教學中去。這樣做,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主動接受初中的教學方法,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逐步提高英語水平。
(三)采取“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方法
采取“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方法,進一步明確語音教學的最佳教學方式。由于在課題實驗前我們多次深入小學英語課堂,與小學教師座談,找不同層次的小學生交流等工作做得扎實有效,因此弄清了小學英語與中學英語教學方法的異同,找準了銜接點,看清了銜接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們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盡量體現(xiàn)趣味性,同時注意調動不同水平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英語學習對學生的“磁性”作用,基本上實現(xiàn)了無縫隙結合。
(四)不斷注入催化劑和興奮劑
評價永遠都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肯定,也是不斷維系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教學評價的方法,注重在教學評價中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注重有效的非測試性評價的積極作用,促使養(yǎng)成學生主動總結學習的習慣,讓他們在教師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優(yōu)勢,看到進步的希望,讓他們在評價中學會揚長補短,不斷地進步。
(一)課題組定期開展研究活動
根據(jù)計劃安排教師多次深入小學、初中,并定期開展研究活動,這樣增進了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相互了解,打破了以往互不往來、各行一套、互相埋怨的局面。通過雙向交流,兩個學段的英語教師加強了業(yè)務聯(lián)系和信息共享,能夠及時把握兩個學段的學生需要什么以及教師應該教什么。
(二)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師的銜接意識增強,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善于思考,研究問題,課題組教師圍繞中小學銜接教學每人都撰寫了較高學術價值的經驗、論文。
(三)承擔研究問題,提供策略義務
如:小學生進入初中以后為什么英語成績普遍下降?在英語語音教學方面,小學如何與中學教學銜接?銜接教學的內容如何安排?中小學生英語學習上有何心理差異?這些問題對全縣、全校小學英語的正常開設和健康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研究,實驗教師的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明顯高于其他教師。這些班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課堂氣氛活躍,敢于開口,交際能力強。
不少教師認為課題研究費事、費力、費錢,是流于形式的交流,甚至覺得還不如給學生多上幾節(jié)課會帶來更直接的效益。通過課題研究的過程以及它所產生的成績和效應,使越來越多的教師對課題研究有了正確的認識,把“姿態(tài)”放低,紛紛加入課題研究的行列。
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它不僅是知識的銜接,還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和態(tài)度、有效的學習策略以及寬闊的文化視野等全方位的銜接。解決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關鍵在教師,同時還必須引起社會、領導、學校、家長等各方面的重視和關注,齊心協(xié)力,共同解決。只有做好銜接問題,英語教學這棵希望之樹才能和藍天白云相映成輝,才能真正惠及我們的每一個學生。
引用文獻
程志林,蔡蘭珍.2011.農村英語課堂沉默現(xiàn)象的解析與對策[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7).
王玲.2012.淺談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的銜接[J].中小學教育,(9).
作者信息:262300,山東五蓮,山東省五蓮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