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嫻
摘 要:學生學習數的計算不只是學習數學知識,而且要了解數和運算的實際意義,用數及其關系表達和交流信息,用數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為實現這一目標,培養(yǎng)學生數感就顯得尤為重要。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去積累,積極采集生活實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關鍵詞:數感;生活實踐;探究;綜合應用
在一次開放周的活動中,我有幸陪同家長進班聽了一節(jié)語文課《朱德的扁擔》。但當學到朱德同志和戰(zhàn)士們一起要到五六十里的茅坪去挑糧時,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六十里(相當于25000~30000米)有多遠嗎?”有的同學說:“從校門口到教室?!庇械恼f:“從北京到上海?!边€有的說:從教室到操場……學生的回答令家長和教師感到很無奈。
類似的情況還有:答:一共可以做63.6件衣服;“答:需要23.5個油桶”……這類明顯的錯誤就是一天數學都沒學的人也不至于犯這樣的錯誤。我們的學生為什么會這么糊涂呢?究其原因,學生缺乏數感。
什么是數感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的具體體現是: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算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笨梢?,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學習數的計算不只是學習數學知識,而且要了解數和運算的實際意義,用數及其關系表達和交流信息,用數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
那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感呢?
一、聯系生活積累數感
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從室內擴展到室外,從校內延伸到社會。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感知、發(fā)現、探索身邊的數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yǎng)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fā)現,主動去探索。這樣,在習得知識的同時還能發(fā)展學生的多種能力,調動各種非智力因素。例如,在教學認識“克、千克”時,讓學生到超市去看看、掂掂、估估各種飲料、食品的重量;到菜市場去稱稱、試試,感受一下1千克的大小等。教學“目測”時讓學生到操場上、公路旁去感受30米、50米、100米……的長度,并估算一下與實際長度的差別。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數感的啟蒙,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親數學”行為,使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二、采集生活實例增強學生的數感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頭腦中不能很好的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概念的本質屬性。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采集“生活實例”。通過觀察、比較、描述等方式幫助學生感悟、領會所學知識的內涵。
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為了讓學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積概念,可以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大約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學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張飯桌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米,一個小學生的手掌面的大小大約是1平方分米,一個小學生大拇指的指甲面的大小大約是1平方厘米。這樣使學生對這三種面積有了深刻的認識。由于學生對這些身邊的物體比較熟悉,容易辨別,對所學的數字的概念就能夠牢固地掌握。
三、在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小組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人人參與學習。例如,“把■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幾分之幾,”這道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出錯較多,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會收到較好的效果。當問題一出來,有的學生脫口而出“是1米的■”,有的反駁:“肯定不對,一共才■米,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怎么會有■米呢?”有的說:“■米就是1米的■,你忘記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1份了吧?”有的說“就是把■米平均分3份,就是1米的■”。這樣,學生們互相啟發(fā),互相爭辯,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并能從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在猜想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guī)律、本質時的一種策略。例如,把4個棱長都是1厘米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它的表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做這道題時就提出猜想:這4個正方體要擺成長方體有幾種擺法呢?怎樣擺才會使得到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大呢?學生在猜想中解決了問題:只有把4個正方體并列擺才能使得到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
有時在解題前讓學生猜想哪個大,哪個小或所求量的范圍,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還能獲得新的發(fā)現。例如,學校栽楊樹300棵比杉樹少■,學校栽杉樹多少棵?先提出猜想“栽的楊樹和杉樹哪種樹多?”學生不難發(fā)現杉樹有3份,楊樹只有(3-1)份,杉樹的棵數是300/(3-1)×3=450(棵),把稍復雜的分數應用題變成了低年級的整數應用題。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通過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的教學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yǎng)。作為教師,要努力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所提供的例子,把幫助學生建立數感作為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草橋鎮(zhèn)草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