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珍
[摘要] 政策過程模型是目前國內的政策科學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政策過程理論之一,也是西方政策科學界20世紀七八十年代居主流地位的理論模型。本文在介紹政策過程模型提出與發(fā)展的基礎上,分析這一理論模型對政策科學的價值及其相伴隨的缺陷。“隆中對”堪稱中國歷史上一項著名的戰(zhàn)略決策,也是一個完美的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的應用。隆中對策何以成功又因何而歸于結束呢?文章在評析政策過程模式的價值和缺陷的基礎上,對隆中對策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政策過程; 政策過程階段論; 隆中對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38
[中圖分類號]F272.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2)06- 0080- 03
(3) 圖2為分析軟件中相應工作參數設定表可以滿足多種分析需要,可根據GB/T1792方法要求設定相應分析參數,適用性特別強,分析前可以隨時調整參數。
4試驗部分
(1) 將活化好的玻璃pH電極(在去離子水中浸泡24小時以上)的連頭連接到主機后面板的參比電極插座;電極插入到燒杯蓋上的插孔里。
(2) 將硫醇硫電極的連接頭連接到主機后面板上的指示電極插座;電極插入到燒杯蓋上的插孔里。
(3) 將902型鉑電極的連接頭連接到主機后面板上的輔助電極接線柱;電極插入到燒杯蓋上的插孔里。
(4) 將滴定頭固定到電極插入到燒杯上的插孔里。
(5) 將配制好的滴定溶劑注入專用試劑瓶(棕色)中,并將吸液管與之連接。
(6) 打開電源,啟動應用軟件,先聯(lián)機再單擊“取樣”,使滴定管中注滿滴定溶劑(注意:應排除氣泡)。
(7) 設定相應分析參數,開始測定。
(8) 結果計算
試樣中的硫醇硫含量X[%(m/m)] = (V · C × 3.206)/m
式中,V——達到終點所消耗的硝酸銀醇標準溶液體積,mL
C——硝酸銀醇標準溶液的摩爾濃度,mol/L
m——所用試樣的質量,g;
3.206——方法常數,100乘以硫醇中硫的毫克原子量,g。
5數據分析
取多個航煤樣品進行對比分析見表1。
從試驗數據分析來看自動測定儀測得結果和手動分析方法沒有明顯區(qū)別,而且自動測定儀分析結果重復性要高于手動分析。操作條件也完全符合GB/T 1792規(guī)程要求。
6應用自動滴定測量系統(tǒng)時應對以下幾點加以注意
(1) 微機與自動滴定測量系統(tǒng)之間連接時,必須在微機與滴定系統(tǒng)關機的情況下進行。
(2) 自動滴定測量系統(tǒng)在使用前,或在環(huán)境溫度變化較大,或要求有較高的發(fā)送精度時,必須首先對滴定管精度加以校正。
(3) 計算機中的軟件不得隨便更改和刪除,否則會造成系統(tǒng)不能正常工作。
(4) 在滴定時,滴定管的管道中不應該有氣泡放出,同時要求攪拌均勻,否則容易出現(xiàn)假終點。在出現(xiàn)假終點時,可以單擊功能鍵,用調整終點、繼續(xù)滴定和人工添加終點等功能來處理。
(5) 當所要的S形滴定曲線已經出現(xiàn),但由于某種原因不能自動判別終點時,可以單擊功能鍵,用人工添加終點功能求出滴定結果。
7結束語
分析測定的自動化,提高了分析測試精度,避免了因人為因素造成的分析數據誤差,應用到實際分析中既保證了分析數據的準確又降低了分析人員的工作強度。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讓人們嘆為觀止的一項決策,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說其“萬古千秋名不朽”也并不為過。蜀漢為什么會陡然興起,為什么又匆匆歸于衰亡,我們都可以從隆中對策的成功與失敗中尋找到原因,甚至可以說,蜀漢“興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隆中對策的成功在于使劉備集團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業(yè)績,實現(xiàn)了短暫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它的失敗體現(xiàn)在此對策并沒有讓劉備一統(tǒng)天下,以實現(xiàn)復興漢室的愿望。這個著名的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軍事決策是一個完美的決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的應用,本文從階段論模型的價值和缺陷入手,來探求隆中對策取得成功和歸于失敗的原因。
1政策過程模型:政策分析的一個理論框架
1.1政策過程模型的提出和發(fā)展
政策過程模型是用于政策分析的模型之一。政策過程的“階段模型”(stages model)是在政治和行政明確區(qū)分的影響下被提出來的。最早嘗試對政策階段進行劃分的是哈羅德·拉斯維爾,他將政策過程分為7個階段:情報、建議、規(guī)定、合法化、運用、終止和評價。這個模型對于政策科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它通過把每個階段獨立起來,減少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復雜性,從而為以后的政策研究者開辟了一條道路。20世紀70年代中期,拉斯維爾的學生布魯爾提出了一個派生但是在實際意義上被政策科學家們所采用的流程:創(chuàng)始、估價、選擇、執(zhí)行、評估與終止。此后,不斷有學者提出自己對政策階段論的看法,在此不加詳細論述??傊?,在學者們共同倡導和努力下,政策過程階段論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成為一個有用的分析工具而被廣為接受,成為西方政策科學界居主流的理論模型,也是目前被國內的政策科學研究者所普遍采用的理論。
1.2政策過程階段論的價值
從二戰(zhàn)后到20世紀70年代,政策過程的階段論已經廣泛為學者們所接受。雖然政策過程階段論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有一個明顯的滑坡趨勢,但是作為盛行20年之久的理論,政策過程階段論對政策科學發(fā)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1) 政策過程階段模型簡化了復雜的政策過程。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的一個顯著優(yōu)勢,“在于它提供了一種解剖錯綜復雜的決策過程的方法,至少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種手段,為人們理解復雜的政策過程提供了一個簡化的模型。”為開展大量的經驗研究、比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從而在豐富政策科學知識體系的同時,為進一步理論建構打下基礎。
(2) 政策過程階段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這一模型可以適用于不同的政策領域?!半A段論是一個更具概念化傾向的模型,而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政策領域,因此可以適用于不同國家和政策領域。”
(3) 政策過程階段論幫助政策科學盡快地從政治學、公共行政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皩τ谡哌^程的強調,使研究不再嚴格地依附于在政治科學中逐漸增多的公共行政和制度的研究,以及在經濟學偏好中的準市場研究?!?/p>
1.3政策過程階段論的缺陷
進入20世紀90年代,雖然沒有人對政策過程階段論的觀點提出全盤否定,但人們公開質疑它的基礎假設。如果對政策過程階段論批判性的矛頭指向做個整合的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批判性的視角首先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該理論沒有提供因果解釋,沒有解釋驅動政策過程向前發(fā)展的動力。狄龍指出,“政策過程階段論缺少任何因果關系的解釋——是誰推動了政策從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政策過程階段論沒有指出?!背窒嗤杏^點的還有薩巴蒂爾,“階段模型根本不是一個真正的因果模型,不能很好地說明政策過程如何從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也沒有預測能力。”
(2) 過于簡化了紛繁復雜的政策過程,它只對特定的政策領域和問題進行研究,以簡約性犧牲了含蓋面而缺乏解釋力。在實踐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很難被分離為不同的階段。政策過程階段論忽視了政策過程中復雜的政治關系,忽視了政策執(zhí)行和評估之間的互動,簡單地抽象使理論缺乏全面的解釋力。
(3) 這個模型不能提供經驗驗證的基礎。由于事實的情況比政策所描述的更加復雜和易變,因此,政策實施很難按照預期的模型發(fā)展,也就無法驗證模型的可行性。正如薩巴蒂爾所批判的:“這一模型沒有為驗證以經驗為根據的假設提供一個清晰的基礎,因此它既經不起證實,也經不起修正和證偽?!?/p>
2“隆中對策”是一個完美的線性決策模式
諸葛亮未出茅廬就知天下三分,制定了聯(lián)吳抗曹的著名的隆中對策。史實表明劉備也基本上是依諸葛亮所制定的照隆中對策來執(zhí)行的,最終實現(xiàn)了短暫的三分天下。為分析的簡潔性,本文采納了金肯斯對線性決策階段論的看法,來說明隆中對策是一個完美的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式的應用:
(1) 創(chuàng)始階段:劉備胸懷大志,但蹉跎半生,無所成就,三顧茅廬求孔明“開其愚而拯其厄”。
(2) 情報階段:諸葛亮對曹操、孫權、劉璋、劉表的事實信息做了簡明扼要地整理和分析。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 、“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所以曹操綜合實力雄厚——兵多、名正、人謀;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顯然孫權群眾基礎好,區(qū)域資源開發(fā)久;劉璋:君主無志,所立之地益州險塞、易于防守,民殷國富,但劉璋未能有效利用,其下智能之士謀明君;劉表:荊州地勢四通八達,但非其所能守。
(3) 謀劃階段:通過對以上信息的分析和整理,諸葛亮為劉備做出取荊州、收西川、伐中原的謀劃,“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
(4) 決策階段:對孫權是聯(lián)合還是對抗,諸葛亮提出“可用為而不可圖”的建議方案;對曹操是急攻還是緩攻,諸葛亮提出的方案是“不可與之交鋒”,“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后,當即頓首拜謝,采納了諸葛亮提出的方案,并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實施。
(5) 執(zhí)行階段:史實表明劉備后來基本上執(zhí)行了隆中對策,取荊州,收西川,建立蜀漢政權,成為鼎足天下的三強之一。
(6) 終結階段:關羽大意失荊州并遭擒殺,劉備為復仇舉兵伐吳,蜀吳之間的矛盾趨向深刻和尖銳。諸葛亮的聯(lián)吳抗曹的戰(zhàn)略無法繼續(xù)實施,著名的隆中對策不得不走向結束。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隆中對策反映了線性決策模式的特征,是一個典型的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式的應用。
3從政策過程模式的價值和缺陷看隆中對策的成功與終結
三國亂世是中國歷史上極其動蕩的時代之一,社會矛盾爆發(fā),各種政治力量或聯(lián)合或斗爭,軍事集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在這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之際,曹操已據有北方、孫權已保有江東,而此時劉備卻到處依人,勢窮力蹙,禍敗相仍,蹉跎半生無所成就。正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隆中對策,才使當時復雜的政治軍事形勢頓時明朗而清晰地呈現(xiàn)在劉備的面前。從諸葛亮在高臥隆中時對天下各個政治集團的事實信息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加工;對當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政治軍事形勢作深刻的分析;與劉備首次會談中,為劉蜀霸業(yè)的建立提出一套完整的策略方案: “跨有荊、益”,“和諸戎”,“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正理”,然后相機伐魏,北定中原;以后幾十年中劉備對此方案的實施;以及聯(lián)吳抗曹的方案到最后不得不終結。這樣一個完整的政策過程,都體現(xiàn)出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將復雜的政策過程簡約化的特征和優(yōu)勢。事實也表明,這個線性決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蜀漢政權陡然間興起,窮蹙無歸的劉備竟在蜀稱帝,造成短暫的鼎足三分的形勢。
為什么蜀漢政權又匆匆歸于衰亡?我們從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的缺陷中可以探尋其失敗的原因。隆中對策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的應用,看起來似乎是萬無一失。但是按照歷史記載,曹劉斗爭最終以魏勝蜀敗為結局,三國分裂最后復歸于晉。關羽“大意失荊州”,破壞了整個戰(zhàn)略,劉備未能實現(xiàn)諸葛亮所制定的打垮曹操吃掉東吳一統(tǒng)天下的計劃。我們從線性決策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可以看出隆中對策歸于終結的原因:
(1) 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缺乏因果解釋的缺陷使隆中對策無法繼續(xù)實施。邏輯性非常完美、看起來萬無一失的隆中策,沒有說明聯(lián)吳抗曹的政策在制定后,是什么推動其進一步付諸實施的。如果說是劉備一成霸王業(yè)的雄心壯志推動著隆中方案被實踐的話,那么在關羽遇害后,劉備為了兄弟義氣,不顧大局,不聽文臣武將的勸告,親率幾十萬大軍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致使蜀漢多年蓄積起來的精銳毀于一旦,使主要對手曹操坐收漁翁之利,則說明此動力假設站不住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缺乏聯(lián)系上的因果性,換句話說,簡化的模型未必真。它不能清楚地說明各個階段逐步推進的動力機制。聯(lián)吳抗曹的決策在關張之死后失去了繼續(xù)推行下去的動力,枉諸葛亮鞠躬盡瘁也無力回天,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2) 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過于簡化了實際政策過程中復雜的政治關系,簡單地抽象不能反映實際的政策過程,這也是隆中對策終結的一個原因。劉備與孫權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政治利益,而非如隆中對策假設的那樣“可用”。赤壁之戰(zhàn)后孫劉的利害沖突深刻劇烈地集中在荊州問題。例如荊襄之戰(zhàn),孫曹聯(lián)合,使驍勇善戰(zhàn)的關羽人亡地失,聯(lián)吳抗魏的鉗形攻勢宣告破產。蜀國從此從其巔峰跌落下來,一蹶不振,日益走下坡路了。在政策過程的每個階段,由于政策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易變性,究竟會發(fā)生哪些事情,無法從模型中看到。在實際的政策過程中,決策者經常根據其自身的利益和價值對環(huán)境直接做出反應,而不是以一種非常系統(tǒng)的、甚至有些線性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蜀漢政權的衰弱。作為隆中對策重要執(zhí)行者的關羽,違背諸葛亮“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八字方針,以致荊州失守,并給蜀漢集團帶來一連串無法逃避的嚴重后果,構成蜀漢由興到衰的轉折點。劉備作為隆中對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在關羽敗走麥城后會以兄弟義氣用事,忽略全局利益,僅憑自己的私人情感而采取了征吳這樣冒險的軍事行動,復仇的激情增加了行動的盲目性,劉備敗死于白帝城。
(3) 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忽視事實中變量的變化也導致了隆中對策的終結。諸葛亮在提出隆中對策時,假定對于戰(zhàn)略要地的荊州和益州,劉備有意而他人皆無意。事實上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和劉備兩家因荊襄地盤的沖突而日益凸現(xiàn)出來。同樣隆中對策在制定時假定劉備集團是主動的:主動去占領荊州和西蜀,以形成對曹魏的鉗形攻勢,實現(xiàn)與曹魏的對抗以圖天下。而事實上其他集團也并非呆瓜。曹操后來聽取了司馬懿的建議,采取聯(lián)吳擊蜀的方針,派使者出使東吳,得到孫權的支持,導致劉備失陷荊州,關羽也遭擒殺,蜀、吳之間的矛盾趨向深刻和尖銳。諸葛亮的聯(lián)吳抗曹的戰(zhàn)略也無法繼續(xù)實施,著名的隆中對策不得不走向結束。
從隆中對策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出,政策過程的階段模型,對于理解政策過程具有啟發(fā)性,但卻可能沒有正確地反映實際政策過程的運作狀況。反過來,從政策過程階段論模型的價值和缺陷,我們也能夠知道為什么蜀漢政權“興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了。
4結語
政策過程階段論曾經在政策研究中穩(wěn)居主導地位,但在20世紀90年代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批判。雖然如此,這一模型由于其特有的優(yōu)勢卻仍然為很多政策研究者使用?!罢哌^程階段論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分析和闡明既定的政策。雖然正如大多數學者所認為的,這些優(yōu)點并不能對政策的產生進行預測和驗證,但是階段論決不僅僅是小小的造詣?!北疚囊月≈袑Σ咦鳛檎哌^程階段論模式的一個應用案例,從階段論的角度探求隆中對策取得成功和歸于結束的原因。我們只有意識到階段論模型的主要優(yōu)勢和相伴隨的缺陷,才能以此平臺作為基礎建構新的理論,才能為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提供正確的理論借鑒和理論指導,為政策的出臺提供質量保證。
主要參考文獻
[1] [英]黑堯. 現(xiàn)代國家的政策過程[M]. 趙成根,譯.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4.
[2] [美] 保羅·A·薩巴蒂爾. 政策過程理論[M]. 彭宗超,譯. 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4.
[3] Paul A Sabatier,Hank C Jenkins-Smith,et al.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M]. Boulder:Westview Press,1993.
[4] 陳遼. 三國演義謀略三十種[M].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5] 王延坤. 企業(yè)競爭之道——《三國演義》啟示錄[M]. 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
[6] 羅貫中. 三國演義[M]. 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