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強
[摘要]由于在信息資源和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高等院校走在了邁向網絡時代的前沿。這為新形勢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會,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洞悉信息與網絡本質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網絡素養(yǎng)與信息素質,并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構建應對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 校園網站 信息技術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劉強(1978- ),男,陜西西安人,西安體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管理。(陜西西安710063)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9)26-0061-02
信息技術革命的發(fā)展,使網絡化正逐漸向社會各個領域延伸,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在信息資源和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高等院校走在了邁向網絡時代的前沿。做好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建設,也將通過他們對廣大網民產生重大的影響力。我們看到,網絡早已進入大學圖書館、教室、學生宿舍等學生活動場所,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網絡,網絡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心理發(fā)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為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會,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此,高校應做出積極反應,切實提高使命感和緊迫性,采取必要措施,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建設。
一、網絡環(huán)境給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優(yōu)勢
1.網絡化使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容量加大,為思想調查與動態(tài)分析提供了方便。網絡信息之豐富,已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因特網作為全球最大的圖書館和信息數據庫,不僅有豐富的資料可供查詢,還可以大量收集和發(fā)布信息。大學生在網絡上耕耘和思索,如同淋浴和搏擊在知識與信息的海洋,享受著靈魂和精神的大餐,這也為他們更好地接受最新的人類精神財產,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極大的可能。
2.思想教育信息共享,有利于及時收集和迅速傳播健康的價值取向。由于網絡信息具有可復制性、共享性、實時傳輸性等特點,使社會上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關專家的輔導和言論、同齡人的積極聲音以及健康的音像制品等都可共同進入課堂,進入學生的視野,并且“多媒體教學”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使受教育者的感知信息更為深刻、全面,也有利于長久保存。
3.思想信息交流平等、自由、全面、及時,有益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具有特定身份,甚至不被稱為“教育者”,他們不是進行“說服”和“教育”,而是提供“選擇”和“引導”。受教育者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可隨時受到教育和影響;而且出于自由、自主心態(tài)做選擇,必然減少許多逆反心理。因而網絡思想教育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親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4.各領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聯(lián)系與溝通,有利于進行信息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思想政治工作網絡能對其他媒體的信息進行整合,并通過數字化處理后移植到本網絡上,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大眾傳媒的結合與互補,從而拓寬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信息來源與信息覆蓋面,并通過對大眾傳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對各
種紛繁復雜而又變幻莫測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二、網絡環(huán)境使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1.網絡化的發(fā)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質產生諸多不適應。網絡時代信息的開放性,使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種公開或內部、真實或虛假以及現時與往時的信息,因而教育者已經沒有“先知先覺”的信息優(yōu)勢,有時候面臨劣勢的境地,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計算機教育,加上英語水平不高,要想在網上獲取更多的信息就比較困難。為此,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教育者所說的東西學生早就知道,而學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詞和新鮮事卻是教師聞所未聞的。這不能不說是教育者的尷尬。
2.網絡化的發(fā)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受到沖擊?;ヂ?lián)網的開放性使其所容信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如正面新聞、最新科技成果等,也有不少低俗、迷信甚至黃色、反動的內容,毫無疑問,這些垃圾信息形成的負面影響極不利于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西方國家在網絡技術上擁有優(yōu)勢,造成了網絡信息交流的不平等性,使得西方國家的聲音多,發(fā)展中國家的聲音少。西方國家還利用網絡信息傳遞的隱匿性,全天候地推銷資本主義的價值標準,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努力。
3.網絡化的發(fā)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亟待更新。伴隨網絡化發(fā)展,傳統(tǒng)高校教育方式將面臨新的情況。其一,受到校內外網絡的影響,師生接觸的時間不僅減少,而且失去相對的規(guī)律性,使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時間、地點、環(huán)境的限制。師生交往、個別談心等并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所選時間、場合是否合適,往往讓教育者煞費苦心。其二,網絡化、信息化越發(fā)展,學生接受思想觀念的影響越復雜,群體中所形成的思想問題也會越來越多樣化。教育者精心準備的教育內容,一次只能對特定的對象發(fā)揮作用。在許多情況下,它持續(xù)發(fā)揮效果的時間相對較短,且容易產生“劇場效應”:聽眾在現場受到周圍氣氛的感染,當場教育的效果較好,但聽眾一旦脫離該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教育的感染作用便迅速下降。如果要保持教育效果,必然進行多次重復教育,這樣組織教育的成本會大大提高。其三,網絡化、信息化開闊了學生眼界,提高了學生欣賞和認知的層次與品位。這樣一來,傳統(tǒng)的、相對呆板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會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更新工作方式。
4.網絡化的發(fā)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更加復雜化。以往教育對象的思想變化,通過言行比較容易被察覺,教師可以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但是,當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來表達思想感情時,就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由于大多數人都通過各自的代號而非真實姓名上網,教師無法知道究竟是誰在發(fā)表意見,自然無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正是由于網絡信息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趨于復雜化。
三、網絡時代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給予重視的幾點舉措
1.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21世紀是信息網絡支撐的時代,有人說,“信息社會,最大的鴻溝將橫亙于兩代人之間,當孩子們霸占了全球信息資源時,需要努力學習、迎頭趕上的是成年人”,這話說得很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學歷層次較高并正在學習和掌握各種新技術的大學生,網絡已與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要摸清他們的思想脈搏和興奮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信息網絡的知識和技術,通過網絡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與指導。為此,高校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普及并提高他們的信息網絡技術和英語水平,使他們能夠利用網絡及時進行收集、處理和傳遞信息,掌握對信息的篩選、鑒別和使用的技巧和能力,使他們能與學生進行網上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和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時解決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及時向學校有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反映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2.建立并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園網站。各高??梢愿鶕W校的特點,建立和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體系。首先,學校上下要樹立陣地意識和整體觀念。對于網絡思想陣地,如果我們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占領。我們應主動開辟、利用、凈化和占領網絡這個新陣地,使網絡上有黨的聲音,有正面的聲音,能夠向大學生傳遞我們新世紀的最強音。校園網建設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也是學校的大事。應該把學校領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技術人員、“兩課”教師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校園網的建立和管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欄目和內容的設置要突出思想性、趣味性,符合學生的特點。比如,可以將教育信息穿插在學生喜愛的板塊中,適時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梢蚤_設網上“輔導員流動站”“心理聊天室”“兩課在線”“哲`學殿堂”“世紀中國”“大學生論壇”等板塊,使校園網不僅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而且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適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接受特點,使校園網充分發(fā)揮網絡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努力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阻擋消極、負面信息的影響。此外,為保持進入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信息積極健康,還要組建網絡“清潔工”隊伍,以便能及時清除流入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里的“垃圾信息”,保持這塊社會主義網絡思想陣地的純潔性,以引導大學生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健康成長。
3.構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體交叉網絡。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排斥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而是要使它與新的教育方式形成優(yōu)勢互補。要在做足網下大文章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快捷、生動、便利、開放等優(yōu)越條件,不斷開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構筑網上網下聯(lián)動、全時關注、全程覆蓋的立體交叉網絡。在新的形勢下,特別要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勢,通過制作生動直觀的多媒體軟件,實現教育方式和現代多媒體的有機結合。如制作包括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內外文學、藝術和音樂等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強、趣味性好、適應性廣的信息軟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圖文并茂、聲像交融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從“平面”引向“立體”,從“單項”引向“多色”,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生動活潑,不斷增強教育效果。
4.加強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方式,是一項全新的社會工程,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有許多新課題,如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青年一代對網絡內容認知的態(tài)度和規(guī)律,網絡思想教育的優(yōu)勢、特點、目標、內容、過程,等等。只有從理論上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提供指導,從而最終實現通過網絡陣地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人預言,在信息網絡支撐的21世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要占領和鞏固網絡陣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有所作為,扎扎實實地為國家培養(yǎng)出面向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靈魂,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公民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只有堅持科學發(fā)展觀,與時俱進,才能利用與適應信息技術和網絡環(huán)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會與挑戰(zhàn)。
綜上所述,適時改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關鍵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加強高校校園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創(chuàng)新,并及時組織人員進行網絡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袁秀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現代商業(yè),2008(10).
[2]王健康.論和諧社會構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3]劉皓宇,溫一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問題思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6).
[4]李遼寧.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5]蔣紅軍.論經濟全球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J].商業(yè)經濟,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