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林
文言教學以古代詩文為對象,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改版后的人教版初高中語文教科書,古詩文的份量明顯加重,尤其是高中,全套書收入的古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在當前文言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其教學實際效果呢?切實完成中學文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的教學要求。
過去,很多教師反映文言教學難教,學生難懂,究其原因,“重講輕讀”不能不說是影響其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無論是只見詞句不見篇章的將文言教學“古漢語化”,還是只析篇章不解詞句的將文言教學“現(xiàn)代文化”,其結果都是人為地阻隔了學生與文言文句的親密接觸,使他們對生動、鮮活、蘊藉的古代語言缺乏了切身體驗。理性認知與情感體驗的失衡,使本來是語文學科有機組成部分的古詩文,卻一步步演化成了學科結構中的一個特殊的“附著物”,變得“難教難學”了。
古詩文“難教難學”,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法與學法不當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語文學科最大的學問說到底還是語言的學問,基于古代語言的特殊性,我想重新提倡最原始,也可以說最有效的學習古詩文的方法——誦讀。
所謂誦讀,就是學生出聲的朗讀,并熟讀成誦。這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
前些年,我們對傳統(tǒng)教學批判得較多,其中也包括把誦讀看作是生吞活剝、機械記憶的代名詞,是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書呆子的迂腐之舉。《百草園》中高聲吟哦、神情專注、陶然其中的老夫子成了哂笑的對象。但我們細細想來,未免失之偏頗??床坏秸b讀的合理性,是很不科學至少是很不客觀的。我們中華民族,從古到今出現(xiàn)了無數的大學問家、大文學家。他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他們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他們文思縝密、文采華美,他們?yōu)楹笕肆粝铝藷o數的敬仰與求索。正因為他們的博聞與強志,方能博觀約取。誦讀,正是他們輝煌成就的基石。
中學生能熟讀、背誦幾十篇文質兼美的古詩文,無疑是一大收獲。如果記得牢,“死記”便不可恥,如若背得準,“硬背”就更顯功夫。一篇篇古詩文在十幾歲的青少年肚子里存儲、發(fā)酵、積淀,這是一筆一生都受用的財富,是他們嘗試運用、信手拈來的前提。誦讀,緊密切合了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突出強調“積累”的精神。
在實際操作中,系統(tǒng)性與開放性的統(tǒng)一是誦讀教學最基本的特征。就課堂教學而言,誦讀教學有機地融于課堂流程之中,但“范讀→練讀→試讀→整讀”作為最基本的推進層次,又鮮明地標示出誦讀教學自身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當然不可以從課堂中剝離,但無疑能夠作單獨的描述。其開放性既表現(xiàn)為這種兼容性——它不排斥其它課堂教學諸元,本身就是課堂教學不可缺的要素。也體現(xiàn)在:一方面,誦讀系統(tǒng)的每一個層次都具有超常的靈活性,可以由多種方式來加以實施和表現(xiàn)。而另一方面,不論是每一個層次還是整個系統(tǒng)都可以出現(xiàn)反復。而且這種反復,是誦讀教學所必須。從文言教學整體上看,誦讀教學重視內容的再現(xiàn),這是一種教學時空變化意義上的反復,符合遺忘規(guī)律。
那么,如何進行誦讀教學呢?
首先,要高度重視范讀。范讀,重在示范。教師免不了要先行試讀。需要在“準確流暢、字正腔圓、聲情并茂”三條標準上狠下一番功夫。學生通過眼觀其字、耳聞其音,初步感受古詩文的語句、音韻、節(jié)奏、氣勢,對詩文內容形成一定印象。年級越低,重視教師范讀的程度就應越高。在范讀前,教師要對學生有所要求,如:標段注音、點斷句讀、察知大意等等。
其次,要加大對學生誦讀的指導,使之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和方法:
1. 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所學古詩文的初步了解。除范讀外,很有必要介紹作者、作品風格、詩文大意等,這對學生在誦讀中辨詞析句有較大的幫助。
2. 做好技巧點撥。低年級常用的領讀是個好辦法,可以通過它來點示重音、停頓,示范語氣、節(jié)奏,體會情緒、波瀾、情感。這在高年級,通過學生試讀后教師的評價、點撥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3. 強調“讀思結合”?!叭舻檬熳x而又思得深,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币笇W生邊讀邊想,逐步深入。古人讀書講究“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要求讀書要眼觀其字、口誦其音,不丟字、不衍加、不錯音、不破句,還要用心思考,體察其中蘊含的思想,咀嚼其中表達的意蘊,達成目觀、口誦、耳聞、心通的綜合效應,這是誦讀的真諦。宋代《陸象山語錄》中有詩云“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焙?即浸沉其中,反復吟哦、揣摩,細細加以體會。
4. 做好適度反復。人對于詞義的理解,常有時在似悟非悟、欲說難說之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對某些詞、句意義的領會,更近乎于“閃念”。反復誦讀,就便于學生在吟哦之間抓住“閃念”明確語意?!皶x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古人創(chuàng)作強調“煉字”,“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是何等功力!“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又是何等心血!前人心血之作,一個中學生讀上個一、兩遍就能全盤貫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還是陸九淵說得好:“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蔽覀儜斃斫鉃?初讀不解其意,大可放過,待重新再讀,反復多讀幾遍,讀懂為止。實在讀不懂,暫且存疑,留待他日。所謂“適度”,無非是提醒教師關照課堂有限時間而已。但無論如何,在學完全文后,讓學生帶有欣賞性地完整地誦讀全篇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要落實背記要求。熟讀成誦,本就是誦讀教學的基本要義。一些精短的詩文或片斷,課上即可通過短時訓練完成背記任務,如篇目較長,不妨放在課外,教師不忘落實即可。在背記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詩文脈絡梳理、畫面分解、詞語串聯(lián)等形式,幫助提高記誦效率。
在文言教學中,誦讀之重要無需再說。“萬馬齊喑究可哀”,教師的講解最終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體驗。如果在課堂上,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聲讀各呈精彩,各有紛呈,連貫讀、接龍讀變幻有方,讀片斷佳句、讀整章全文屢行不厭,那么我們的校園會重新變得書聲瑯瑯,書香充盈,我們的文言教學乃至語文教學將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