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問題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新領域。近年來,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內涵、特征、結構、模式、和效果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從總體研究狀況看,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還需要繼續(xù)加強該領域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傳播; 研究狀況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7-0176-03
一、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內涵
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內涵,必須理清兩個問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進行交叉研究的理論依據(jù)問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概念界定問題。
1. 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進行交叉研究的理論依據(jù)。段海超等人從學科發(fā)展趨勢的角度,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研究的必要性。他們認為當前傳播學研究已日益滲透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也不例外,而思想政治教育學在理論體系上的開放性和學科歸屬上的交叉性,也使其必須要借鑒和吸收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的交叉研究,并不是人為撮合的結果,而是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趨勢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屬性共同作用的結果。[1]
2.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概念界定。雖然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進行交叉研究的問題,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但在概念的使用和界定方面還存在著分歧。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概念使用上,學者們大體上有兩種不同用詞,一是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二是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而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概念內涵的界定上,學者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jù)學者們定義視角,我們大體可以歸納為兩種類型。(1)教育學視角。徐帥、陳博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使其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2]其實,該定義只是重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沒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來,更沒有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特性。(2)傳播學視角。這個角度是絕大多數(shù)學者所采用的。如岳金霞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是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彼此共享、互動、共識的社會行為、活動和過程。[3]黃世虎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是指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施加一定的影響,從而在他們之間形成的關于思想信息相互轉換和交流的過程。[4]與教育學視角相比,這類觀點既堅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義,又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傳播的特性。
二、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特征
1.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過程特征。岳金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具有不同于一般信息傳播過程的特殊性,具體表現(xiàn)在:(1)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具有目的性。這種目的性一方面體現(xiàn)在教育者總是按照社會發(fā)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特點,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接受思想信息也是為滿足自身發(fā)展需求為目的。因此,無論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一方還是從信息接受一方看,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都具有很強的目的性。(2)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具有互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組成要素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因而體現(xiàn)出很強的互動性,這種互動性不僅表現(xiàn)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而且還表現(xiàn)在他們與環(huán)境、媒介之間的相互作用上。(3)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具有開放性。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本身就是一個系統(tǒng),因而具有系統(tǒng)所固有開放性特征。這種開放性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系統(tǒng)內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系統(tǒng)與社會環(huán)境中其他各種信息系統(tǒng)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5]
2.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要素特征。除從傳播過程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特征做宏觀分析外,還有一些學者從構成要素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特征做微觀分析。(1)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目標特征。李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目標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總是按照一定階級的社會要求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使受教育者內化社會要求。也就是說,教育者有目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對受教育者傳遞社會主導價值觀念,使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導價值觀相一致,從而建立起共同的意識。而在階級社會里,它更多的是反映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從而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階級性特征。[6](2)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受眾特征。黃月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受眾與一般傳播中的受眾相比,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如受眾對思想信息的傳播往往會持消極態(tài)度甚至是抵觸情緒;受眾的思想發(fā)展過程呈現(xiàn)前后關聯(lián)性的特點;受眾思想具有反復易變的特點;受眾受固有觀念影響大,選擇性接受更強。[7]
三、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結構
1. 三要素結構說。岳金霞認為,以信息為基礎,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結構要素分為:信源(信息的來源)、信息(信息本身)和信宿(信息的作用對象)。與此同時,她指出這三個構成要素與一般信息傳播的三要素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信源的不固定、信宿的固定性和信息內容的豐富性和傳播手段的多樣等方面。[8]
2. 四要素結構說。李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結構應包括四個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即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制作并提供信息的人或機構)、訊息(信息符號的具體內容)、媒介(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載體)、受教育者(接收和接受教育者制作和提供信息的對象)。他還指出,效果雖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主要任務,但不能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要素,因為效果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目的的實現(xiàn)程度,構不成獨立的要素。[9]
3. 五要素結構說。劉雷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是由教育者(傳播內容的發(fā)送者)、受教育者(傳播內容的接受者,或稱為受傳者)、傳播內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媒介(傳播渠道和傳播工具)和反饋(受教育者對接收的教育信息的反應或回應)等五個要素有機構成的。這五要素之間交互作用、有機結合、缺一不可。[10]
4. 七要素結構說。張曉波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應由七要素構成,即教育者(傳者)、信息、通道、受教育者(受者)、反饋、障礙和環(huán)境。這些構成因素都是動態(tài)變量,這些變量的組合隨時會因其中一些因素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復雜多樣的方式。[11]
四、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是為了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過程進行研究,所采用的方式與方法、途徑與道路、手段與措施的總稱。對此,學者們從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的意義以及模式類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1. 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的意義。李梁認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具有許多優(yōu)點,如它可以抽象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進行研究,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關系、過程,突出顯露出來,便于人們進行觀察、實驗、調查,便于進行理論分析。[12]但岳金霞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并非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客體的原型,它只是反映客體的某個側面或某些主要屬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不完整性、簡單化、有些假設未被闡明等。同時適用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層次的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建構的各種模式都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其適用性和可靠性。[13]
2.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模式類型。在思想教育傳播模式的建構方面,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劉雷的觀點,他認為,根據(jù)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這兩個基本構成要素,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分為三種類型:(1)單向型過程模式,即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角色是固定,不能互換的傳播過程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教育者充分表達教育信息,但缺乏受教育者的反饋。(2)雙向型過程模式,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者傳遞給受教育者教育信息的同時,能夠獲得受教育者的反饋信息的傳播過程模式。這種模式,可使教育者在把教育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的同時,也能夠獲得受教育者的反饋信息,有利于教育者及時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tài)和觀點意見。(3)雙向互動型過程模式,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和功能是可以互換的傳播過程模式。這種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與教育者的直接接觸過程中,既可以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內容,也可以獲得各種非語言傳播的信息。[14]
五、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效果
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效果的探討,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學者們圍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以及提高傳播效果的對策提出許多富有創(chuàng)見的觀點。
1.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從研究的總體情況看,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的探討,大體上可以看到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從總體上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多種因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另一種思路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某個要素進行個性化的分析。就第一種研究思路而言,學者們大多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構成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傳播渠道與媒介和環(huán)境等方面。如黃世虎認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主要體現(xiàn)三個方面:教育者(傳播動機、技能以及信息意識)、教育對象(對思想信息的接受興趣、對教育者的認同度以及自身的接受技能)和教育過程(思想信息、傳播通道和外部干擾)。[15]第二種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中的個別因素的分析上。如在信息因素方面。洪偉認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具有重要作用,對信息資源使用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和工作開展的有效性。[16]岳金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干擾信息和冗余信息,干擾信息是指與人們接受信息混在一起的無關信息,冗余信息是指在信息形式上對信息內容而言是多余的信息,這些往往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還有學者從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傳播渠道、媒介和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了信息污染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響。[17]再如,在受眾因素方面,黃月細通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受眾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的獨特特點來分析受眾是如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18]陳博還從心理學角度,通過對受眾逆反心理發(fā)生的原因分析,來探討受眾這一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19]
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對策。針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各種因素,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提出許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黃明偉認為,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主要措施有:(1)建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傳遞隊伍;(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理念;(3)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理念;(4)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藝術;(5)開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途徑;(6)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環(huán)境。[20]付長海認為,當前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途徑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具體表現(xiàn)為:(1)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傳播優(yōu)勢;(2)運用大眾傳播媒介,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3)研究互聯(lián)網傳播規(guī)律,發(fā)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1]徐帥、陳博認為,提高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做到以下四點:(1)強化信息優(yōu)勢,培養(yǎng)專家型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隊伍;(2)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把握其利益需求,做到因人施教;(3)開展對受教育者的媒介教育,培養(yǎng)其信息素質;(4)調控各種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協(xié)調一致發(fā)展。[22]
六、 簡要評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無疑加深了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的理解,也極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領域,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方法和途徑。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在當前的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還有許多問題尚需進一步深化研究。綜合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問題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宏觀研究多,微觀研究少。目前學術界對該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從宏觀層面加以論述。所謂宏觀研究是指從總體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中的各種問題,而不是著眼于某個或某幾個個體要素。誠然,宏觀分析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的全貌,理解過程中的各要素之間相互的關系,是十分有意義的。但是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部,就某一個要素或某幾個要素進行個性化的微觀研究和分析,對于深化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同樣是十分重要。而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大多數(shù)學者都進行宏觀研究,微觀研究的論文并不是很多,只有少量的文章專門論及信息、受眾和途徑等微觀因素以及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影響。
2. 抽象分析多,具體分析少。由于信息傳播理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理論分析框架大體上簡化了現(xiàn)實,因而在運用它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問題時,其抽象性分析也在所難免。這種抽象的、一般性的分析,主要是從理論研究角度考慮的,其目的在于為分析和解釋各種現(xiàn)實問題提供一些比較簡便的分析工具或模式。但分析問題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理論分析雖來源于實踐,但只有服務實踐、回歸實踐,其意義和價值才能凸現(xiàn)出來。而當前研究卻大多進行抽象的理論分析,這固然從理論上分析和解決了一些問題,但畢竟離實踐還有一定的距離。
3. 重復研究多,創(chuàng)新研究少。從目前的研究狀況看,重復研究比較多,創(chuàng)新程度不夠,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兩個問題的研究上。一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的研究。誠然,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大多借助于一般傳播理論,因而在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方面有一些共同點也是未嘗不可的,但是現(xiàn)在許多學術論文不是研究的基礎有共同點,而是文章內容存在相似性,甚至是嚴重的抄襲現(xiàn)象。二是關于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因素研究。從研究狀況看,在分析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因素時,許多論文不僅論述角度大體相同,而且論證的內容也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突破,存在“炒冷飯”、“重復建設”的現(xiàn)象。因此,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理論研究的特性應為創(chuàng)新,如始終原地踏步走,大搞重復建設,無疑很難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問題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和進展。
參考文獻:
[1]段海超,元林,王剛.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的融合——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的一點思考[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22]徐帥,陳博.試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效果[J].理論月刊,2004,(11).
[3][17]岳金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干擾信息與沉冗信息[J].廣西社會科學,2004,(2).
[4][15]黃世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過程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8,(4).
[5][8][13]岳金霞.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過程及模式[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6][9][12]李梁.淺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及模式[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7][18]黃月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中的受眾問題探討[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3).
[10][14]劉雷,馬華芳.論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及模式[J].廣西社會科學,2008,(5).
[11]張曉波.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16]洪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及資源優(yōu)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5).
[19]陳博.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受眾逆反心理分析[J].求實,2005,(增刊).
[20]黃明偉.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優(yōu)化初探[J].理論探討,2004,(5).
[21]付長海.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途徑[J].求實,2004,(9).
責任編輯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