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英
摘 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教育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由于課程整合還處于嘗試和研究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策略的安排、信息技術的定位以及師資培訓等方面來論述在實施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人文素養(yǎng);教學策略;師資培訓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454(2009)06-0039-0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今課改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國內外著名學者的研究和教師的實踐和嘗試,已經表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各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課程整合仍處于嘗試和研究階段,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這些疑惑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實踐表明社會的發(fā)展單純地依靠科學技術,不能形成一個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因而教育,也不能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地提出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人文素養(yǎng)。因此實施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應該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人生觀、價值觀等還處于形成階段,并不成熟,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但是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不少老師都談到了利用信息技術來構造一個教學環(huán)境,似乎更多的都局限于一種資源環(huán)境的構造,很少或幾乎沒有提到利用信息技術來構造人文環(huán)境方面的內容。在整合課程的實踐中,強調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但是學習的重點仍然是科學文化知識,只是換了一種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而已。尤其像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類學科,人文文化方面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整合實踐中,只是強調應用信息技術理解、探索公式和真理等等,或者說是加深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那么如何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一些與高考無關,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內容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信息技術的引入,可以在教學資源中擴展學科的內容,網絡海量的資源可以補充人文內容的缺失,同時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對于元素——鐳,僅僅了解這是一種放射性很強的元素,并且有很大的醫(yī)學價值,由居里夫婦發(fā)現的,這是遠遠不夠的?!安?,鐳是一種元素,它應屬于全世界!”居里夫婦的這一句,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強烈的震撼,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是很有幫助的。更令世人欽佩和崇仰的是她偉大無私又謙虛質樸的高尚品格,她在科學探索中表現出的堅毅刻苦、鍥而不舍的頑強精神。這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和激勵是無法預測的。但同時,為了使學生在網絡的海洋中不至于被海量的信息淹沒,培養(yǎng)良好的信息道德,正確選擇、區(qū)分信息,并自覺地內化為激勵學生愛國、守法、服務社會的情感和獨立創(chuàng)新、堅韌不拔的品質,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學策略的安排
一般認為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 。應該包括教師教的策略和學生學的策略,它主要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課堂教學實施問題??v觀現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對于整合課程的實施方式常用的教學模式主要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網絡主題教學、研究性學習。尤其是網絡主題教學,成為教師的首選方式,似乎提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非要用到網絡,尤其是整合示范課,形成了一個模式(如圖1)。
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增加教學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可以培養(yǎng)與人交往和表述自己觀點的能力,特別是在探究討論中BBS、博客的引入,更讓每一位學生都處于平等的地位,不用有所顧忌,大膽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但同時,BBS、博客中身份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是否全部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發(fā)表言論是否文明等等。同時,教師確定學生是否真正地利用網絡進行探究學習存在著難度。此外,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大部分被計算機與學生之間交互所占據。而實踐也表明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話語的激勵、情感的交流,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是計算機無法取代的。例如,學生練習時做對一題,電腦顯示“你真棒!完全正確!”對學生的感受與教師贊揚的話語、鼓勵的眼神是完全不一樣的。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是活生生的,而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冷冰冰的。因而在這類教學方式中,并不是將學生交給網絡、交給計算機就能實現探究性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與學生共同探討和評價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再者,“并不是每一種知識都適合探究,中小學的學生以接受間接的知識為主,探究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觀察能力,如果讓學生探究電是如何來的,燈泡是如何做出來的,有可能一輩子也研究不出來”,這是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曾講過的一段話。由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施中,總是以探究性教學方式進行也是值得商榷的。只有按照整合的內容,結合實際,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或優(yōu)化組合幾種教學策略,才能具有普及和推廣作用。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的地位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定位是什么?是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tài)、主要的教學媒體,還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同時其本身又作為整合課程中學習研究的對象?這里認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和整合的內容是關鍵。
一類觀點認為,信息技術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其工具性的作用。那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只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發(fā)揮信息技術作用,獲得更好地課堂效果和教學效果,例如怎樣使課件在課堂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如何發(fā)揮網絡在學科教學中的作用等等。那么,是不是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改為“加強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的運用”更貼切?此外,雖然現在中小學都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是學習的內容和進度與各學科的需要可能不一致。例如教學中,需要學生到網絡中搜索相關的資料時,而學生沒有學習過相關知識。因而會出現不能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資料的現象。
另一類觀點認為:信息技術不僅要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而且信息技術本身也成為學習研究的對象。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發(fā)揮優(yōu)勢,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huán)境,構建新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現學科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完成信息技術內容的學習。按照這種觀點,課堂教學的目標就有兩個:掌握學科知識和掌握信息技術。那么在具體的實施中,如何區(qū)分兩個目標的重點呢?同時,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同時完成兩個目標呢?比如:利用“幾何畫板”來探究函數圖像的規(guī)律教學中,首先要先學會使用“幾何畫板”,再利用幾何畫板進行下一步的圖像研究總結。而學生對于軟件的學習的速度是很難估計的。對于掌握得比較慢的同學,教師將如何調節(jié)教學進度呢?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整合中的定位絕對化是不合理的,在實際教學中要利用信息技術課程本身,使學生掌握一些信息技術的基礎能力,加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yǎng);同時,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的安排,盡量能夠和其他學科的要求進度相符,不符的情況下,在學科教學中專門探討學習。各學科要求的特殊信息技術能力,在課堂中學習外,也可以和信息技術教師協(xié)調,共同完成。
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師資培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施,不僅要求教師能夠理解、接受并自覺地在教學中實施課程整合,同時要求教師要具有課程整合的能力。最基礎的就是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從現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嘗試中,可以看出要開展整合,每一位教師自身應該先具有信息技術能力。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主題學習網站、指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探究學習等等過程中,都是以教師比較熟練的操作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要讓教師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對每一個學科的教師,具體應該掌握哪些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比如:美術教師對Photoshop、Fireworks、3DS MAX等圖像的制作和處理軟件應用能力要求比較高;數學教師要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幾何畫板;化學教師、物理教師要能夠制作動畫來模擬一些無法實際操作的實驗等等。而現在,雖然提出對教師開展信息技術培訓,但實際操作中,從培訓的內容、培訓的時間安排、培訓的方式上都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培訓內容一刀切,培訓多以講座為主,教師實際操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培訓集中在幾天內,走了過場就算。為了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普及,應該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做到“因材施訓”:立足實際,確定面向全體教師的培訓內容,又要科學地安排分學科的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多樣化;建立長期有效的考查機制等等,真正地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新一輪課改的熱點,只有不斷地改進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除去教師心頭的疑惑,才能推動課程整合的普及,繼而推進課改的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劉成新,李藝.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文化解析[DB/OL]. http://www.yakai.org/n1397c27.aspx.
[3]劉鐵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DB/OL]. http://www.vschool.net.cn/english/gccce2002/lunwen/
NEIF/86.doc.
[4]何克抗.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DB/OL].http://www.ckzl.net/Article_465/200571616740814-1.asp.
[5]吳衛(wèi)國.中學教育中開展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DB/OL].http://www.mbzx.com.cn/jyky/kylw/lw01.htm.
[6]金艷,楊曉振.新課程下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B/OL]. http://www.flcai.com/text/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2.
(編輯: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