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暢
摘要政治文化是人們參與政治活動及行為的主觀心理反映,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的一種政治領域方面的文化系統(tǒng)。每個國家在這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各異。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行,政治文化在取得顯著發(fā)展的同時,亦日趨朝向世俗化、理性化的發(fā)展方向。本文就這一問題做以下思考。
關鍵字政治文化 當代中國 世俗化 理性化
中圖分類號:D6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的傳入,中國的政治文化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政治文化發(fā)展亦是如此。
1 政治文化的界定及在我國的發(fā)展
政治文化作為政治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是由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于1956年發(fā)表的《比較政治系統(tǒng)》一文,首先提出和使用的。隨著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的傳入,政治文化研究在我國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
1.1 西方政治文化研究者的觀點
西方國家的學者們對政治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揭示,雖然存在歧異,但差別比較小,主要是從社會心理方面來研究政治文化的。美國學者阿爾蒙德在《比較政治體系》一文中首次闡明政治文化時指出,政治文化是為一國居民當中當時所盛行的態(tài)度、信仰、價值和技能。
1.2 國學者對政治文化內涵的理解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政治文化研究領域的引入,國內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分析和闡述政治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是通過以下三種角度來對政治文化內涵加以探究。
一是從宏觀的角度,認為政治文化不僅包括政治心理,還包括政治理論及政治制定。著名的提法是將“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系統(tǒng)結構,即實體性政治文化和觀念性政治文化。前者主要是政治制度等后者包括有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價值?!倍菑闹杏^的角度,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理論和政治心理與價值的部分,除去實體性的政治制度等。王滬寧先生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動中的一種主觀意識領域,包括了社會對政治活動的態(tài)度、信仰、情感,具體的說,包括政治意識、民族氣質、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觀念、政治道德等各方面”。三是從微觀的角度,對政治文化內涵的界定,基本上是與西方政治文化研究者們的觀點是一致的。
1.3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發(fā)展
政治文化是人們參與政治活動及行為的主觀心理反映,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的一種政治領域方面的文化系統(tǒng)。每個國家在這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各異。在當代中國,伴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的深入推行,中國的政治文化在取得顯著發(fā)展的同時,亦日趨世俗化、理性化。
2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日趨世俗化、理性化
阿爾蒙德通過對政治文化發(fā)展過程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主張,中國學者也就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趨勢做出了預示并進行了各種理解。
2.1 世俗化、理性化概念的一般認識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是指與在、傳統(tǒng)政治文化相對應的,以現(xiàn)代方式更新后的現(xiàn)代政治文化。美國學者阿爾蒙德從系統(tǒng)分析的體系層面上考察了政治文化世俗化的一般性意義,認為,“世俗化代表性意味著以習慣和超凡魅力為基礎的合法性標準的消弱,而政府實際作為的重要性日益成為合法性的基礎”。
2.2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日趨世俗化、理性化的現(xiàn)實依據(jù)
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得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日趨世俗化的發(fā)展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日益成熟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需求為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日趨世俗化、理性化提供了有力的現(xiàn)實依據(jù)。
對這一現(xiàn)實基礎,吳忠民教授的分析認為,一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如同商品一樣,開始逐漸走入市場,在市場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變得更為理智,在探索我國政治發(fā)展道路問題上已不再是那種追求浮躁的、缺乏依據(jù)的所謂民主制度。二是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及公民社會的日益成熟,公民對于自身的利益訴求也在變得更加強烈,于是,社會成員越來越重視對于社會性事務的參與,以獲得自身的利益需求。這些都體現(xiàn)著中國政治文化逐漸朝向世俗化、理性化方向發(fā)展的氛圍在日趨成熟。
3 體現(xiàn)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發(fā)展日趨世俗化、理性化的幾點認識
3.1 公民社會日益成熟的條件下,公民的民主法制觀念增強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我國公民的自由、民主意識逐漸增強。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觀念日益相適應。因此,社會成員在進行各種政治參與及(下轉第123頁)(上接第119頁)利益表達時,越來越強調法律意識,逐漸形成了依法表達自己的意志和要求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這更有利于在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背景下,構筑法治型政治文化。
3.2 公民的政治行為日趨理性化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逐漸開始認識了過去那種激進冒險思維范式的弊害,公民的政治行為逐漸趨于理性化、合法化。追求政治穩(wěn)定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發(fā)展的主要目標,我國的政治進入了理性的發(fā)展時期。鄧小平同志強調:“穩(wěn)定壓倒一切”,政治穩(wěn)定關系到每個公民個人的利益,因此,大多數(shù)人都能認識到政治穩(wěn)定是社會主義改革和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帶有戰(zhàn)略性、全局性的根本問題。因此,公民在進行政治活動和政治評價時,更加重視“有序性”,強調以理性化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
3.3 政治信任度、認同度的增加有利于構筑世俗化、理性化的政治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推進和公民社會化程度的日益增強,人們改變了過去那種對政治的偏見,開始積極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并表現(xiàn)出極大地熱情。并且在參與的過程中,人們開始相信自己具有創(chuàng)造各種政治機會和渠道改變自身處境和滿足自身要求的能力。人們能夠在政治行為活動過程中,積極有序的進行政治參與,并相信在政治參與之中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而獲得各種利益表達或利益訴求。這種對政治行為的認同和信任,自然會形成世俗化和理性化的政治文化。
參考文獻
[1] 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 阿爾蒙德.公民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 王滬寧.當代西方政治學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 吳忠民.發(fā)展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