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主義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教育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和現(xiàn)實適用性。文章試圖探討行為主義理論和原則在教學課堂管理中的應用。文章將首先對行為主義進行概述,然后對課堂管理進行簡要定義;之后回顧行為主義的歷史,按時間順序闡述行為主義的一些關鍵特征和重要發(fā)現(xiàn),如Pavlov的經典條件反射和Skinn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最后探討如何運用行為主義理論和原則來加強課堂管理、提升課堂效能、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關鍵詞:行為主義;課堂管理;加強;強化;懲罰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長期以來,課堂管理在教育心理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盡管課堂管理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它通常包括建立秩序、鼓勵學生參與以及促進雙方合作[1]。也有其他學者認為,課堂管理包括建立和維持秩序、進行有效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整體管理以及回應學生個人的需求、處理學生個人的紀律問題及調適[1]。
行為主義,主要是在1920年代至1950年期間的心理學范式?[2];它也是一種關于動物和人類學習理論,尤其關注學習者行為和行為變化[3]。它對教育學和課堂策略有著重要意義[3]。就隋美榮等[4]而言,行為主義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而是20世紀初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產物。Watson首先在Pavlov條件反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行為主義,他和Thorndike是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在1930年代,古典行為主義理論逐漸演變?yōu)橐許kinner及其操作性條件反射為主要代表的新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后來受到以Bandura為代表的另一種理論的挑戰(zhàn),Bandura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4]。
2?行為主義主要特征
2.1?經典條件反射
經典條件反射是行為主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由俄羅斯生理學家Ivan?Pavlov首次提出。他做了一個收集狗唾液的實驗。他給狗的唾液腺接了一根管子,當給狗喂食時就可以收集唾液。Pavlov注意到,狗有時在看到肉之前會分泌唾液,他認為狗的預期可能與實驗者的出現(xiàn)或其他因素有關。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心理反射。Pavlov隨后添加了一種中性刺激——鈴聲,這種聲音在實驗前沒有引起狗分泌唾液。在配對嘗試階段,提供肉時出現(xiàn)鈴響,狗會產生唾液。一段時間后,當鈴聲響起而沒有給肉時,狗也會分泌唾液。這是經典條件反射,說明中性刺激和反射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行為主義的基本原理[3]。Watson和Rayner[5]將經典條件反射應用于人類。他們做了小阿爾伯特實驗,測試了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對不同刺激的反應,如兔子、老鼠和猴子。他一開始并不害怕這些刺激。但當他聽到錘子敲擊鐵棒產生的巨大噪音時,他表現(xiàn)出了恐懼和哭泣。實驗者將老鼠與噪音進行配對,幾次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即使沒有噪音,嬰兒看到老鼠也會害怕和哭泣。經典條件反射表明,一種新的行為可以通過聯(lián)想聯(lián)系來學習[6]。
2.2?操作性條件反射
經典條件反射側重于建立聯(lián)系,而操作性條件反射則表明我們可以從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中學習。Skinn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是基于Edward?Thorndike的思想[7]。Thorndike用迷箱實驗來測試學習規(guī)律。他把一只貓放到一個迷箱里,它從箱子里逃跑后能吃到箱子外面的魚;Thorndike記錄了這只貓?zhí)优艿臅r間。經過幾次實驗,貓知道按下踏板能開門取食——這是一個令它愉快的結果,所以它采取了這種行為,并逐漸減少了按踏板的時間。Thorndike提出的效果律指出,伴隨著有利后果的行為往往會被重復,而產生不利后果的往往會被停止。作為操作性條件反射之父,Skinner引入“強化”作為一個新術語,發(fā)展了Thorndike效果律[7]。他設計了“斯金納箱”,與Thorndike的迷箱有相似之處。Skinner發(fā)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類型:(1)中性操作性反應:表示重復一種行為的概率既不增加也不減少;(2)強化:這種概率增加了;(3)懲罰:這種概率降低了。
3?應用建議
盡管操作性條件反射在課堂中的含義比經典條件反射更重要[7],但教師仍有必要確保學生在情感和課堂體驗之間建立積極的聯(lián)系。如果教師的某種課堂管理行為使學生將其與自己的負面情緒體驗聯(lián)系起來,那么這可能會導致不利的結果,例如產生恐懼癥,不利于發(fā)展或維持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由于Skinn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繼承和發(fā)展了Thorndike效果律,且對行為矯正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在臨床和教育心理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對有學習困難的人[7]。因此,以下討論的初步建議主要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和原理,結合David?Premack原理。
根據(jù)Skinner的說法,所有人類行為都可以解釋為對環(huán)境刺激的反應,特別是在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行為可以通過強化計劃或項目來處理[8];強化的行為可能會重復,而未強化的行為很可能會停止[7];強化和懲罰有四種方式,了解什么是適當?shù)莫剟钜约昂螘r應用獎勵或強化也很重要[9]。
首先,教師應該營造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以加強更好的課堂管理。一方面,這種環(huán)境可以作為控制課堂秩序或學生行為的直接強化,另一方面,它可以作為培養(yǎng)直接刺激或強化的間接刺激,使學生傾向于能像預期那樣遵守紀律。這一原理可以與強調事件之間聯(lián)系的經典條件反射原理搭配使用。例如,有學生想逃課,因為學生將課堂環(huán)境與負面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營造一種相對輕松的氛圍或設計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感到放松、產生興趣、愿意參與[10]。
其次,根據(jù)強化行為有可能再次發(fā)生而非強化行為可能停止的原則,教師可以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包括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yè)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等。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有時可以忽視。如果一個行為多次未能引起老師的注意,它很可能會消失。但如果這種行為是想獲取同學的注意,那老師的忽視就不再有效[10]。
最后,這四種獎懲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McAllister等[11]的研究證明,強化和懲罰在學生行為矯正方面是有效的,有助于更好地進行課堂管理。在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是兩個高中班級——一個班級有25名學生,另一個有26名學生的班級作為對照組。他們的目的是測試教師的贊揚和否定是否對兩種目標行為(即不合時宜的講話和轉頭)產生了影響。在第一組25名學生中,如果學生說話得體,沒有不當?shù)霓D頭行為,老師會給予表揚;而當這兩種目標行為出現(xiàn)時,老師表現(xiàn)出否定的態(tài)度。在對照組中,老師對這兩種行為沒有采取任何行動表示。結果表明,當把贊揚適當行為和否定不當行為相結合時,這兩種目標行為的發(fā)生率顯著下降。
強化可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形式。Kazdin[12]指出,正強化是指反應概率的增加,通過該反應后產生令人愉快的結果來提高它的發(fā)生率。Woollard[3]認為,代幣法(即二級強化物)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理論所認為的獎勵(即一級強化物)可以改變行為這一觀點之上的,而給予代表直接價值的獎勵并不總是合適或可行的;相反,有時通過給予代幣來獎勵適當?shù)男袨闀线m。另一方面,負強化指通過減少動物或人感到厭惡的刺激來增加反應的可能性[12]。正強化的優(yōu)勢包括提高作業(yè)的質量和數(shù)量,消除紀律問題。如果應用得當,它被認為是改變行為最有力的方式[12]。但它也有缺點,比如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過于依賴獎勵,需要兩到三個不同的帶有獎勵的強化計劃來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12]。負強化確實會導致期望行為的增加,但厭惡性刺激需要持續(xù)足夠長的時間來等待期望行為的發(fā)生。此外,負強化常會引發(fā)不良副作用[12]。Woollard[3]指出,強化程式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內容。強化程式是對強化的管理安排。具體地說,某種行為模式會逐漸被獎勵強化,但隨著強化的移除,反應可能會消失,如果重新引入強化,這種行為模式就會回歸。強化程式可分為連續(xù)強化和部分強化。所需的行為每次出現(xiàn)都會得到強化,這就是連續(xù)強化,有利于在早期將行為和反應緊密聯(lián)系起來。部分強化對資源的要求較低,可以在連續(xù)強化中建立聯(lián)系后進行應用。然而,隨著強度或頻率的降低,可能會出現(xiàn)消退現(xiàn)象。但鑒于Skinner研究的證據(jù)表明,部分強化使刺激-反應更加強烈,而消退對行為的影響較小,這表明連續(xù)強化的效果不如部分強化。在課堂管理中,教師可以使用正強化和負強化來處理一些問題,也可以設計強化程式來提高干預的有效性。例如,每當學生遵守課堂規(guī)則時,老師都會給學生加分,而學生以后往往會重復這種行為,從而增強了遵守紀律的行為。當學生不遵守規(guī)則時,老師會拿走一些分。為了避免丟分,學生會遵守規(guī)則。由此可見,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會引導學生遵守紀律。但每次學生遵守規(guī)則時,老師都會給他們獎勵,這是不切實際的。這時,老師可以使用強化程式。比如,用獎勵強化,取消獎勵,重新引入獎勵,再取消獎勵和重新引入,如此往復,直到學生在幾乎不依賴獎勵的情況下就能遵循紀律。
與強化相反,懲罰會削弱行為[7]。Kazdin[12]將其定義為通過移除或呈現(xiàn)刺激來降低行為發(fā)生率。有正懲罰也有負懲罰,但它們都是為了減少某種行為。懲罰可以在短期內有效地阻止一種行為,還可能因此降低整個班級出現(xiàn)不當行為的可能性[12]。但它也有如下缺點:1)它只能阻止不恰當?shù)男袨?,但不能引起期望的行為?)它可能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和同伴的負面反應;3)有的學生可能會享受得到關注的感覺,這樣反而會強化不良行為[12]。在課堂管理中,教師可以使用正懲罰或負懲罰來防止學生做出不當行為。以應對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更多學習任務(即正懲罰)或阻止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即負懲罰),來幫助減少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同時,教師應該了解懲罰的缺點,避免一味的懲罰。
消退意味著撤銷促使某種反應的強化,降低行為的發(fā)生概率[12]。與懲罰相比,消退的副作用更少。消退可以與正強化搭配,來增加恰當行為并減少不當行為[12]。就其缺點而言,可能要用較長的時間來形成良好行為,而消退也無法避免負面情緒產生[12]。消退在課堂管理中應用的一個例子便是忽視。教師可以將注意力從違反紀律以期獲得教師關注的學生身上移開,從而減少違紀行為。
除了這些原則之外,Skinner還提出了行為主義理論的另一重要觀點——塑造。教師通過塑造行為這種策略,讓學生逐漸得到強化,使其行為越來越接近期望行為[3]。塑造是一種比較自然的方式來鼓勵期望行為,因為學生去做一些新的事情時不會感到有過度壓力或困難;而塑造對積極行為的增加十分有效[3]。如果老師想調整有多動癥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老師可能會發(fā)現(xiàn)很難讓他們一次就能集中注意力30分鐘。相反,老師可以先讓他們集中15分鐘,然后是20分鐘和25分鐘,最后是30分鐘,而且每次都伴隨有正強化。
此外,Premack原理在課堂管理中也很有用。這一原理表明,低概率行為會被高概率行為所強化,而另一方面,低概率行為可以視作是對高概率行為的懲罰[13][14]。例如,學生經常在課間休息時走出教室玩耍(即高概率行為),這可以作為多動癥學生在課堂上專注時長30分鐘的獎勵(即低概率行為)來加強他們長時間專注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僅僅采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和原則來更好地管理課堂是不夠的。如果教師將行為主義理論與其他心理學理論相結合,可能會更有效。
結語
在簡要定義了課堂管理之后,文章首先回顧了行為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包括其產生的原因;然后闡述了該領域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杰出發(fā)現(xiàn);最后,根據(jù)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和原理,結合Premack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加強課堂管理的初步建議。在課堂管理中,教師應重視環(huán)境的重要性,努力使學生在情感和課堂體驗之間建立起積極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在一級或二級獎勵的輔助下使用強化、懲罰和消退來增加學生的期望行為,減少不期望的行為,建議可多用強化;教師也可以采用高概率行為作為對低概率行為的強化;此外,每一個原則的應用都不是相互分離的,相反,它們有時是互補的,使用多個原則來共同促進課堂管理可能更有效。
參考文獻:
[1]?Emmer,?E.,?&?Stough,?L.?2001.?Classroom?Management:?A?Critical?Part?of?Educational?Psychology,?With?Implications?for?Teacher?Education.?Educational?Psychologist,?36(2),?103-112.
[2]?McLeod,?S.?2013.?Behaviorism?|?Simply?Psychology.?Simplypsychology.org.?Retrieved?16?March?2015,?from?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behaviorism.html.
[3]?Woollard,?J.?2010.?Psychology?for?the?classroom:?Behaviourism.?Milton?Park,?Abingdon,?Oxon:?Routledge.
[4]?隋美榮,高峰強,潘光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衰及其啟示研究[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101):?4-7.
[5]?Watson,?J.?B.,?&?Rayner,?R.?1920.?Conditioned?emotional?reaction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3(1),?pp.?1–14.
[6]?McLeod,?S.?2014.?Classical?Conditioning?|?Simply?Psychology.?Simplypsychology.org.?Retrieved?16?March?2015,?from?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classical-conditioning.html
[7]?McLeod,?S.?2014.?B.F.?Skinner?|?Operant?Conditioning?|?Simply?Psychology.?Simplypsychology.org.?Retrieved?16?March?2015,?from?http://www.simplypsychology.org/operant-conditioning.html
[8]?Edwards,?C.?H.?&?Watts,?V.?2008.?Classroom?Discipline?and?Management?(Australasian?2nd?Ed.).?Milton,?QLD.?John?Wiley?&?Sons?Australia?Ltd
[9]?Fetherstone,?T.?2006.?Becoming?an?Effective?Teacher.?Cengage?Learning.
[10]?陳東莉.?行為主義在課堂管理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中國教師,?2008,?(1):?81.
[11]?McAllister,?L.,?Stachowiak,?J.,?Baer,?D.,?&?Conderman,?L.?1969.?The?application?of?operant?conditioning?techniques?in?a?secondary?school?classroom1.?Journal?Of?Applied?Behavior?Analysis,?2(4),?277-285.?doi:10.1901/jaba.1969.2-277
[12]?Kazdin,?A.?E.?2001.?Behavior?Modification?in?Applied?Setting?(6th).?Belmont,?CA.?Wadsworth?Thomson?Learning.
[13]?Premack,?D.?1959.?Toward?empirical?behavior?laws:?I.?Positive?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Review,?66(4),?219-233.?doi:10.1037/h0040891
[14]?Premack,?D.?1971.?Catching?up?with?common?sense,?or?two?sides?of?a?generalization:?reinforcement?and?punishment.?In?R.?Glaser?(Ed),?The?Nature?of?Reinforcement.?New?York:?Academic?Press.
作者簡介:
夏沫(1991—?),女,漢族,?浙江寧波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英語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