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文章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三個緯度出發(fā),挖掘各民族生命觀念中的積極文化成果,旨在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探尋具有語文教學價值的課程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和傳承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文化,從各民族生命觀中汲取具有教育價值的生命智慧。
關鍵詞: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生命觀;語文教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1-0008-04
牟宗三先生在論述中國教育問題時指出,民國以來,只知道研究“外在的對象”,不關心“生命處的學問”,導致生命“四分五裂、陷于漆黑之境”。[1]因為學科分化等原因,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學習內容傾向學科知識,學習目的偏向應對考試。[2]如果只強調知識的傳授和分數(shù)的提升,語文教學就會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只能培養(yǎng)缺少人文性的技術工具,忽視學生的精神生活和生命意義,偏離教育的本核。因此,構建“天地人事”和“生命自覺”相融合的生命課堂,成為當下語文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
優(yōu)秀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生命人格的表征,可以支撐精神,涵養(yǎng)智慧。“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語文課程的教學理念和目標之一。[3]就云南本土的學校教育而言,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生命觀及其語文教學價值,是構建生命實踐化語文課堂的必由之路。
施韋澤的文化哲學以“敬畏生命”為核心,從個人、社會和宇宙三個維度展開論述。[4]有鑒于此,本研究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三個緯度,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生命觀中探尋具有語文教學價值的課程資源,一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和傳承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文化,另一方面從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生命觀中汲取具有教育價值的生命智慧。
一、人與自然的緯度
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自然觀呈現(xiàn)出一種超然覺醒和終極關懷。2005年王尚文先生在“滬港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研討會”上做了《人文原在語文中》的發(fā)言,他舉云南少數(shù)民族“借魚借柴”的例子,論述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形式和樸素的自然觀,云南方言說“下河打魚”為“借魚”,“上山砍柴”為“借柴”,借魚不借魚苗,借柴還要植樹。這些觀念都體現(xiàn)了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是去改造、征服和破壞自然,而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尊重和體諒。這些語言素材和思想觀念都是語文教學的絕佳切入點。[5]
(一)對自然的親近和敬畏
云南很多文化把自然看作人類之外的神圣存在,“敬畏自然”是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比如,傈僳族的一則神話形象地說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遠古時期,兩兄弟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二人成人后分家的時候,突然山崩地裂,哥哥變成山神,弟弟的后代為了祈求多打野獸,在打獵前就會祭祀哥哥。哥哥變成的山神,就是“自然”,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親和自然的觀念”。[6]
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課文,比如“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體現(xiàn)的是樸素的保護自然的思想。與之類似,在云南的彌勒、路南等地,彝族人民居住的寨子里都有一片神秘茂盛的“密枝林”,哈尼族村寨里也有龍林,龍林禁止砍柴、放牧或狩獵。[6]這些原始信仰體現(xiàn)了先民的自然觀:一方面,他們認為自然給予了他們生命和食物,是他們的父母或兄弟,因此像對待親人一樣親近自然;另一方面,在洪水地震、猛獸兇禽面前,先民的生存和死亡很大程度上都被自然掌控,因此他們對自然有著更多的敬畏。
語文教學的內容既可以是“現(xiàn)成的教材”,也可以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的二度開發(fā)。[7]教師可以整合課內教材和課外的民族文化資源,在處理、加工、改編、增刪的基礎上,重構教材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的神話、傳說、禁忌等,詢問學生“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先民這些觀念,我們從中可以借鑒和反思的內容有哪些?”這種教學設計,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也有助于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形成正確理解并實現(xiàn)有效傳承。
(二)對生命起源的追問
學界普遍認為,當下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對自然的肆意掠奪和破壞。澳洲大火、蝗災過境、南極升溫這些事件,似乎都指向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萍嫉陌l(fā)展為人類帶來了更多可能性,通過人造衛(wèi)星,人類能看到和聽到更遠的東西;通過槍支彈藥,人類成為猛獸飛禽懼怕的生物;通過機械設備,人類鋪路架橋深入不毛之地……技術使得人類的力量無比強大,然而人類卻常常忽視“生命從哪里來”的本原問題。
生命和自然中存在許多難以解釋的謎,各少數(shù)民族的原始先民試圖按照他們知識所允許的限度解答它們。[8]他們認為“上古時樹木會走路,石頭會說話”[9],自然萬物都是有靈魂的。
如,佤族神話對生命起源的解釋頗為奇特。由于洪水泛濫,天下只剩下人的首領達惹嘎木和一頭母牛,他們按照天神的旨意成婚,生下了一顆葫蘆籽。后來葫蘆籽結出了巨大的葫蘆,佤族、白族、傣族、漢族、拉祜族等先后從葫蘆里面出來。[9]人可以和動物成婚,生出葫蘆,葫蘆又生出人和各種生靈,這表達的是先民樸素的宇宙生命倫理觀念,他們對生命起源的思考和回答,體現(xiàn)的是對自然的親近、對生命的珍視。
朱紹禹談到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時說:“云南的語文教師就可和學生一邊欣賞大自然的杰作,一邊學習《春》”。[3]圍繞“人與自然”關系,教師可以通過演講、小練筆、神話賞析等形式,在培養(yǎng)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認識和敬畏生命,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
二、人與社會的維度
一個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會導致人性美德的泯滅。一個僅僅生活在計算機虛擬空間的人,很容易人情淡漠,社會責任感缺失。從小學語文的口語交際訓練,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敬辭、謙辭的使用,這些語文知識傳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化。人之所以為人,不僅在于其自然屬性,更在于其社會屬性。語文教學不能讓學生“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應讓學生學會思考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價值。生命教育最核心的目標就是教學生不僅要珍愛個體生命,還應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關愛他人的生命。
(一)“人己一體、和諧共生”的族群關系
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沒有自我與族群的區(qū)分,自我和他人是一體的。這種“人己一體”的價值觀,其教育意義是在承認個體生命意義的基礎上,追求個體生命與群體生命的和諧共生。
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普遍認為生命是天神給的,要珍惜生命。如史詩《洪水滔天和兄妹成家》唱道:“九個民族同一個爹,九個民族同一個媽?!辈煌褡逯g和諧共生,體現(xiàn)的是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與認同。在族群關系中,各民族普遍的價值理念是: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還應該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因此,各族人民在打獵、耕種、收割等生產(chǎn)勞動中,鄰里之間都會相互幫助,呈現(xiàn)出“一家有事,全寨幫忙”的和諧景象。
“語文進行審美教育必須依托語言文字”。[3]氣勢磅礴的史詩,表達了先民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語言學習和審美教育的極好材料。教師在教學時,適當選擇史詩的部分章節(jié)作為教學拓展材料,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情感態(tài)度,也可以深化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認識。
(二)英雄的責任與擔當
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神話中,英雄擔當著滅患救世、教化天下的巨大責任。他們發(fā)明弓箭、教人狩獵;他們盜來種子和火、教人耕種;他們創(chuàng)造文字、教化天下……怒族神話《盤古開辟怒江》中說:太古時代怒江一片荒涼,盤古來到后,修平地形,引種植物。白族神話中的“五百天”神既是最早的神祖,又是除惡安良的英雄。[9]
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史詩,想象奇特、氣勢磅礴,在藝術手法和語言風格上有很多值得學生學習借鑒的地方,是建構與運用語言的絕佳材料。在這些神話傳說中,英雄救世的歷程充滿了挫折、失敗、抗爭和勇氣,它們像一面鏡子,可以讓學生看到生命發(fā)展歷程的艱辛和神圣,從而更加珍視生命。
語文教學要關注言語形式的新穎性和獨特性,探尋學生人文教育最佳的切入點和生長點。只有正確地切入人文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語文,用人文照亮和激活語文。[5]教師在教學中,通過介紹“民族神話中的英雄人物故事”等專題活動或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英雄精神,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不畏險阻,坦然面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苦難,感受生命的偉大和人生的真諦。
三、人與自身的緯度
中國儒家文化中把“五?!薄八木S”“八德”作為君子的必備條件,并提出“君子慎獨”的主張,要不斷地用倫理規(guī)范修煉個人道德。與儒教主張的顯性嚴格的倫理教條規(guī)范不同,云南少數(shù)民族先民把對后代“成為什么樣的人”的道德要求以及在長期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jīng)驗和人生哲理,以歌謠、諺語等諸多形式,口耳相傳,使后代通過學習先人的經(jīng)驗,不斷地塑造和完善自己。
(一)要分清善惡、樂觀堅強
各少數(shù)民族崇尚勤勞誠實,唾棄懶惰偷盜。老人經(jīng)常告誡子女“飯不熟不吃,話不真不講”“餓得偷不得,餓了討吃不害羞,偷吃才害羞”。在歌謠中多用“鮮花”比喻女子,用“雄鷹”比喻男子,認為女子的美麗在于勤勞善良,男子的英勇在于樂觀堅強。語文課程內容雜糅性強,很多語言現(xiàn)象都可以轉化為課程內容。諺語多用對偶或比喻,朗朗上口。歌謠音韻和諧、曉暢自然,有一種韻律美和人情美,它們在語言風格和藝術手法上都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
節(jié)日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鸢压?jié)彝族兄弟載歌載舞,潑水節(jié)傣族兒女潑水祈?!髯鍍号褜ι馁澝?、生活的熱愛和未來的期盼用歌舞的形式表達出來。語文的寫作訓練應貼近學生生活,增強“對象、場合和交流”意識,讓學生有話可說。[10]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書寫親身經(jīng)歷的節(jié)日場面或講述節(jié)日起源等形式,讓學生思考節(jié)日背后的文化意義,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生命態(tài)度。
(二)要有知識、愛勞動
2020年3月20日,中國政府網(wǎng)發(fā)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全黨全社會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保?1]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教條說教,勢必將適得其反。
云南各民族對后代的勞動教育多以歌謠、諺語的形式娓娓道來。“三月棉花開,四月銀子花開”,布朗族老人用這句諺語告訴孩子們要辛勤勞動才有豐碩的收獲;“知識是塊金,肥堆是谷包”,拉祜族用財富比知識,用肥堆喻谷堆,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知識和勞動的重要性。布谷鳥唱起來了,打麥的時節(jié)來到了。[12]歌謠描繪的是農(nóng)歷三、四月普米族人民在暖融融的春光里打麥的快樂、熱鬧景象。通過歌謠的品讀和鑒賞,既可以讓學生感知民間文學的語言美和人情美,提高審美情趣,還可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xiàn)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13]從風格迥異、內涵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挖掘具有生命教育價值的內容,并將之設計為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資源,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從繁雜多義的文化中篩選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適切性的文化資源,另一方面還要遵循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努力將這些文化資源整合加工成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資源,即教師在其中起到了聯(lián)結文化資源和教學資源的“橋梁”作用。教師要注意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傳統(tǒng)文化的詮釋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選擇,要在解讀課程標準和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開發(fā)民族文化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閱讀鑒賞文學作品,到少數(shù)民族村落進行調查、訪問,去圖書館、博物館查閱資料等,并以“說、寫、畫、編、演”等形式表達出來,既能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底蘊豐厚、異彩紛呈,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少數(shù)民族文化自身蘊含的豐富的原生教育價值,包含物質、知識、精神等方面的生活方式,是各民族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載體,能潛移默化地滲入青少年的生活。神話傳說中,英雄們勇敢地面對洪水猛獸,演繹著生命的精彩;歌謠諺語中,族民們口耳相傳,遵循著生命道德的內在規(guī)定;儀式節(jié)日中,百姓載歌載舞,傳遞著對生命的熱愛。普通勞動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展現(xiàn)出的民風民情,能給學生以人情美和文化美的熏陶。各族人民改造自然、反抗黑暗勢力的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向上精神,能鼓舞學生的生命意志。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的生命觀,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生命是教育的基點,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核,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挖掘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的生命觀念中的積極成果,對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具有教育價值,對于消解當代社會人心疏離、文化沖突等具有進步意義。各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與自然、他人、自身的相處哲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敬畏自然、尊重他人、珍惜生命,不斷超越個體,努力實現(xiàn)生命更深刻的價值和意義。探索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的生命觀,其語文教學價值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更在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使學生熱愛生命,并升華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牟宗三. 生命的學問[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33.
[2] 鄭桂華. 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建議[J]. 中學語文教學,2017(03):9-12.
[3] 朱紹禹.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42.
[4] 陳澤環(huán). 敬畏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72.
[5] 倪文錦,王榮生. 人文·語感·對話:王尚文語文教育論集[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02-203.
[6] 施惟達,段炳昌. 云南民族文化概說[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10-17.
[7] 張秋玲. 語文教學設計:優(yōu)化與重構[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03
[8] 拉發(fā)格. 思想起源論[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121.
[9] 陶立璠,李耀宗. 中國少數(shù)民族神話傳說選[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66-110.
[10] 盧金明.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論[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222.
[1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 (2020-03-26). http://www.gov.cn/zhengce/2020- 03/26/content_5495977.htm.
[12] 王四代,王子華. 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351..
[13]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薦稿人:常進榮,昆明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黃文波)
基金項目:2023年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基于新課標的中學語文智慧課堂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3YW0402);2024年度教育部教育類教指委中文專委會202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項目“教育強國背景下邊疆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語文教師混合式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4JGYB043);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高等學校教師教育聯(lián)盟)教師教育專項課題“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教研的云南鄉(xiāng)村教師混合式教學勝任力提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GJZ2311)。
作者簡介:羋瑩(1982—),女,博士,昆明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生導師,講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