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素霞?許魁義
摘 要:加強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是新時代背景下促進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特色化、思想化、人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出于基層圖書館的在地化特征,其在推動以當?shù)丶t色文化為核心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诖?,文章從社會同一性的理論視角切入,首先分析基層圖書館在構建紅色文化空間時所具有的優(yōu)勢;其次,從建設理念和具體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指出目前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社會同一性;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空間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8.23文獻標識碼:A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Red Culture Spaces in Grassroots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al spaces in grassroots librari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ideological and humanistic public libra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Due to their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grassroots libra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al spaces centered on local red cultur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dopt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to firstly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grassroots libraries in constructing red cultural spaces.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struction concepts and specific practices,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ed cultural spaces in grassroots librarie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trategic suggestions.
Key words social identity; grassroots library, red culture space; space construction
1 引言
新時代中國民眾的物質生活逐漸提升,思想文化與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公共圖書館作為介于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社會公共場所,與居民日常生活關聯(lián)密切,圖書館不再只是單一的閱讀空間,而是逐漸轉型成為以用戶需要為中心的實現(xiàn)價值傳播、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是民眾進行社會化交流與發(fā)展的重要領域。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系統(tǒng)的一環(huán),圖書館促進知識與信息的流動,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融通[1],這有助于社會文化的建設和社會團結的凝聚。因此,可以說圖書館本身價值屬性之一就是為一個社會形成相對同一的價值傾向與文化屬性[2]。
目前,對于基層圖書館的建設重心仍主要著眼于其基本屬性的體現(xiàn)與發(fā)展[3],對于其在社會體系中對價值觀的作用依舊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深入挖掘。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如何在新時期、新目標、新要求下有效傳播紅色文化日益受到重視[4],且由于在社會發(fā)展中人們的價值體系產生分化既而造成的一系列問題[5],基層圖書館如何在做好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同時使其起到社會同一性的目標,值得圖書館員思考與實踐[6]。
2 社會同一性及其在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中的作用
2.1 基層圖書館與社會同一性的建構
社會同一性是指一個社會的成員感受到他們被當成來自同一社會的成員,他們在社會認知中有著共同的價值觀[7],把自身視為一個合一的社會[8]。社會同一性的發(fā)展有助于凝聚社會的力量,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同時也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社會同一性的觀念源于認同理論,認為個人身份的形成不光受自身因素的影響,更受到所處環(huán)境及團體組織的影響,一個良好的組織形式(空間)可以有限地影響人員的行為及價值觀[9]。
在社會同一性的構建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如何在一個公共空間當中構造出一個“復數(shù)主體”(plural subject)。哲學家瑪格麗特·吉爾伯特(Margaret Gilbert)在《集體認識論》中將作為主體的群體解釋為“復數(shù)主體”[10]。在她看來,一個群體要對同一件事形成一種共同的信念,首先要求所有成員對某事具有某種常識(common knowledge),其次要求每位成員都必須公開地向其他成員表示同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些行動的意愿[11]?!俺WR”意味著“一群人不僅要了解這件事本身,而且還要有意識地意識到他們確實了解這件事情”。其次,群體中的所有成員的意愿(intention)本身也決定了這樣一個群體能否轉變?yōu)橐粋€“復數(shù)主體”。例如,為了組成一個“經(jīng)濟互助小組”,每個成員都表示愿意幫助他人??偫ㄐ缘貋砜?,吉爾伯特在該問題上采取的論證策略是從個人意愿出發(fā)來建構復數(shù)主體,并以此為社會同一性奠基。在她的理論中,“復數(shù)主體”不是指多個不同的主體,而是指具有復數(shù)形式的同一主體。也就是說,當群體成員共同給出某個承諾時,該群體就獲得了某種群體信念——“我們相信”。這里的信念主體是“我們”,而不是我和你,其是一個具有復數(shù)形式的單一主體。在滿足共同承諾的條件下,該群體中的成員在以相關身份進行表達時,其表達的內容就是該群體的共同信念,而非該成員的個人信念。因此,復數(shù)主體的信念也不能被簡化為個體信念的一般疊加[12]。
基于此,在眾多的公共空間中,基層圖書館在建構社會同一性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在于,當讀者進入到這一公共空間時,他們便自發(fā)地表現(xiàn)為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這種理性不僅意味著他們理解圖書館是一個閱讀或學習的場所,而且意味著他們理解閱讀或學習的意義(無論這種理解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乃至于深諳“理解”這一活動本身的意義。因此,根據(jù)吉爾伯特的復數(shù)主體理論,身處這樣一個公共空間當中的群體更容易自發(fā)地將自身建構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集體”。在此基礎之上,當紅色文化嵌入到基層圖書館這一公共空間當中時,其更容易被這些“有理性的存在者”們內化到自身當中。例如,當某些承載著紅色文化內核的手稿和文件在基層圖書館展出時,展品、讀者與紅色文化的內核這三者便統(tǒng)一在基層圖書館這個公共文化空間中。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圖書館當中的一個“理性人”,讀者首先能夠自覺地進入到這些“手稿”的歷史性環(huán)境中,并在此基礎之上領會“手稿”的意義。在這一環(huán)境中,讀者不僅僅是在學習和認知,而且是在圖書館提供的特定時空背景中理解自我[13]。
2.2 社會同一性與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關系
通過前文的闡述可以看出社會同一性旨在從某一群體所共同生活的社會層面下對某一現(xiàn)象進行研究,即社會同一性是研究人們如何共同參與組織,發(fā)展共同的文化、道德和價值觀,以達到在社會中進步的共同目標。圖書館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有助于促進社會同一性的塑造,這首先表現(xiàn)在它對“集體自尊”的塑造層面。相對于孤立地對自我進行評價或認知的個體自尊,集體自尊是一種在集體中或在社會背景下所獲得的一種自我評價,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談及的“集體榮譽感”密切相關[14]。然而,集體自尊并非是個體自尊的總和,它本身有賴于這個集體的整體性社會評價或自我認知。在這個層面,基層圖書館借助紅色文化構造了一種始終處于正向循環(huán)中的社會評價和有關集體的自我認知。因此,它不僅能夠幫助這個公共空間中的每一個成員意識到這種集體自尊,而且能夠使得他們自發(fā)地熱愛這個公共空間所指向的那個集體本身,并在這種對集體的熱愛中認識自己,肯定自己。
另一方面,基層圖書館的紅色文化建設活動也是對紅色文化自身的一種詮釋。從社會同一性理論及社會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紅色文化所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集體信念”以及對這些集體信念的意識。歷史地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恰恰是一個集體,乃至一個民族獲得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并不是所有中國共產黨員機械相加的總和,而是超越了每一個個體黨員,但又能夠將每位黨員有機統(tǒng)一在一起的主體。黨的路線、方針的確定以及黨的思想理念的提出都標志著這個有著獨立意識的主體不斷地在實踐中獲得了屬于其自身的獨特信念。這種集體信念便是黨在領導斗爭和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紅色文化。而基層圖書館的紅色文化建設不僅僅幫助每一位成員內化這些信念,同時也讓他們自己成為這些歷史信念的詮釋者和實踐者。
綜上所述,基層圖書館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不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意識形態(tài),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而且還有助于提升公民權利意識和參與度,凝聚全民團結一心的正能量。圖書館通過提供新聞、學術、人文、歷史信息來傳播紅色優(yōu)秀文化;通過實施免費或低費用的書單及多元主題教學活動來宣傳中華民族光榮歷史;并將圖書館打造成一個真正“家園”,將紅色文化的歷史、作用、發(fā)展不斷傳播到社會各階層之中,從而形成一個具有良好正能量的社會同一性價值取向。
因此,基于社會同一性的理論內容,可以為現(xiàn)階段基層圖書館進行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提供宏觀支撐,也可以讓相關實踐者從這一理論內容之中尋找一定的建設思路與方法。
3 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優(yōu)勢與不足
3.1 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優(yōu)勢
基于對紅色文化的社會認識論闡釋,紅色文化不再是某種外在于該集體成員的文化形式,而是每一位集體成員在參與這個集體的建構過程中自發(fā)地獲得的集體信念[15]。在此基礎之上,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就不再遵循“主動傳播—被動接受”的邏輯,而遵循“自我建構—主動求索”的邏輯。在后一種邏輯中,被傳播者與傳播者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是“集體”與“成員”的關系,亦即某個復數(shù)主體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個體成員對某種文化的感知與理解有賴于其所處的集體的自我建構,亦即自我同一性的建構[16]。也就是說,這個復數(shù)主體自身的同一性建構得越成功,構成該主體的個體成員對該主體所產生的“集體信念”的把握與領會就越深刻。從這個角度看,紅色文化能否成功傳播取決于傳播主體的自我同一性建構是否成功。
具體而言,一個復數(shù)主體的自我同一性建構始終發(fā)生在公共空間中,這與個體的自我同一性建構有著本質區(qū)別。根據(jù)西方近代認識論的觀點,自我同一性的建構大抵是在個體的自我反思中完成的。例如,笛卡爾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就表達了某種在心靈中完成的自我同一性建構。雖然持這一觀點的哲學家們并未否定社會空間對人的塑造作用,但這種塑造在本質上是以一個封閉的自我為前提的。因此,這種觀點容易夸大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而忽視時代的特征[17]。與此相反,一個復數(shù)主體的自我同一性建構完全以公共空間為條件,甚至可以說沒有公共空間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復數(shù)主體的建構。在這個意義上,眾多的公共空間不僅僅是物理地將個體聚集在一起,而且承擔著建構那個身處其中的“集體”的自我同一性的使命。因此,這種公共空間就不僅僅是一種物理的空間,而是一種綜合了社會關系和符號的公共空間[18]。
在此基礎之上,當紅色文化被嵌入到基層圖書館所構建起的某種具有主體性的公共空間中時,紅色精神文化的傳播才真正上升至內化的層面。例如,舟山圖書館打造的“小小圖書館”展區(qū)就充分揭示了這種將本地特有的紅色文化符號植入到圖書館的社會空間中的做法?!靶⌒D書館”是舟山市的一群進步青年在抗日救亡期間,以閱讀、探討并宣傳抗日救亡運動而建立的。1937年10月,當舟山市的進步青年們將一大批用以傳播先進思想的圖書搬運至定??h胡杰的家中后,“小小圖書館”便正式成立?!靶⌒ 倍值膬群瓌t標志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大理想。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當標志著團結互助與救亡圖存的“小小圖書館”同現(xiàn)代化的硬件設施融為一體時,當“進步書籍的共享與互換”活動再次發(fā)生在舟山這片土地上時,圖書館對于廣大舟山市民來說就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共文化空間[19],而是一個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共同搭建起來的“小小圖書館”。
3.2 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常見形式
近年來,我國以基層圖書館為主力陣地不斷開展并深化對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并通過對應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使人們在這一空間中得到了更理性思考與感性認知相結合的深刻體驗,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與取向,而現(xiàn)階段常見的建設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類:(1)紅色文化宣傳墻:將紅色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可以用書畫、標語、宣傳冊等形式展現(xiàn);(2)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借助文體活動在圖書館中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來加強公眾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3)定制圖書館情景裝飾:將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思想理念運用于圖書館的布局裝修中,以吸引孩子們參與;(4)圖書館專欄/專欄競賽:通過在圖書館中開設專注于紅色歷史事件的小欄目或者競賽,來加深公眾對歷史故事的理解。
3.3 現(xiàn)階段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不足
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與傳播,圖書館在紅色文化傳播、紅色空間建設以及紅色教育實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與效果,但作為傳播主要陣地的圖書館尤其是基層圖書館在這一方面受到了如人才儲備、資金數(shù)量、受眾特性等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在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方面仍有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
(1)在傳播理念上,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播手段而忽視紅色文化空間建構本身的傳播意義?;鶎訄D書館在傳播紅色文化方面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與方法,但僅限于傳播層面將文化聚合成一個特定的空間并使進入這一空間的人產生一種情境式的體驗,絕大多數(shù)基層圖書館并沒有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成熟的道路,使得紅色文化空間往往只是紅色文化信息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并沒有發(fā)揮空間的主體性作用。
(2)在社會身份的塑造和認同上,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沒有體現(xiàn)社會的同一性需求。建設與傳播文化不是單純的傳播行為,而是一種基于社會需要的行為[20]?,F(xiàn)階段有些基層圖書館陷入微觀主義之中,即僅從單一的事件、單一的方法、單一的目標入手去進行紅色文化傳播與空間建設,沒有整體的宏觀目標引領;或者陷入宏觀主義之中,將文化傳播口號化、符號化、機械化,導致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淺表與機械,在此基礎之上建設的紅色文化空間也存在著內容陳舊、形式陳舊、手段陳舊的三舊現(xiàn)象。只有從社會同一性視角出發(fā)落實到具體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這一微觀的事項之上,才能取得讓人滿意的效果。
(3)在公共空間的建構方向上,陷入技術主義,忽視文化內核的彰顯。圖書館資源的數(shù)字化與信息技術化,是我國當前圖書館建設工作的重點關注之一[21]。資源數(shù)字化水平和信息檢索能力的提高,大大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速度,便捷了獲取信息的手段,為民眾提供了不少便利[22]。但是,數(shù)字化后的圖書和知識信息只是被換了一種方式儲存起來,提高了民眾的數(shù)字化能力和檢索能力并不意味著就能提高其對民眾的影響力以及民眾對其的了解程度。尤其涉及紅色文化的公眾傳播議題,其內容本身的復雜性更加提醒我們要提防技術主義之下對文化內核的忽視問題。
(4)在實踐的可操作性上,“三缺乏一落后”導致空間建設難以推進。通過筆者的實踐與資料的搜集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基層圖書館在進行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與傳播方面主要面臨著三個缺乏,即資金的缺乏、人才的缺乏、活動設計的缺乏;一落后,即建設理念的落后。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過程中,對與上述傳播理念和建構方向相匹配的人才的缺乏以及用于相關項目的專項資金的短缺是阻礙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具體實踐的主要因素。具體表現(xiàn)為基層圖書館的人力資源不足,缺乏能夠指導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專業(yè)人員以及支持相關項目得以落地的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缺乏長期穩(wěn)定的經(jīng)費支持也使得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難以持續(xù)。此外,受人力資源和資金的限制,基層圖書館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活動的策劃與開展也受到限制,活動質量和數(shù)量的欠缺使得基層圖書館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成果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上述三個缺乏的基礎之上,基層圖書館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對相關理念的總結、反思與迭代也陷入困境,具體表現(xiàn)為重宣傳輕傳播、重形式輕結果、重線下輕線上的固化思維。
4 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改進措施
立足于我國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對社會同一性建構的意義,以及對現(xiàn)階段基層圖書館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方面的現(xiàn)狀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改進措施與策略。
4.1 借助主體化媒介豐富紅色文化空間下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意義
近年來,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迅猛發(fā)展,傳播手段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傳播手段的更新,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開展多種形式、多媒體紅色教育活動,如設置紅色展廳,開展紅色主題講座、紅色主題演講、紅色文藝演出等,并將其通過社交媒體、電視、電臺等媒介向外拓展[23];二是積極運用網(wǎng)絡技術,開發(fā)基層圖書館的網(wǎng)絡平臺,發(fā)布紅色文化的相關信息,吸引更多的網(wǎng)民進行討論,使他們能夠自發(fā)地成為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三是開展互動式紅色文化活動,如以攝影、微博、微課、微電影、社區(qū)等為主題的互動式紅色文化活動,讓參與者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從而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24]。為了更好地在基層圖書館當中利用現(xiàn)代媒介技術來構建社會同一性與建設紅色文化空間,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具體策略:
首先,利用現(xiàn)有信息技術,對現(xiàn)有與紅色文化相關的館藏內容進行檢索篩查,并以此為依據(jù)進行縱橫式分類。其次,為了充分發(fā)揮該紅色文化空間在塑造讀者的社會身份和自我認同方面的作用,有必要進一步利用現(xiàn)有媒體技術來構建圖書館的紅色文化空間,并將紅色文化相關館藏轉變?yōu)樵摷t色文化空間的一個有機部分。就如何在基層圖書館中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塑造讀者社會身份和認同的問題上,舟山海洋數(shù)字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的建設項目則提供了一個范例。2014年,舟山海洋數(shù)字圖書館上線,其以突出“海洋”特色為目標。該海洋數(shù)字圖書館的建設具體表現(xiàn)為對海洋資源信息進行廣泛的收集、整理以及加工,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專題文獻等。舟山海洋數(shù)字圖書館的建立不僅在知識層面擴展了我國現(xiàn)有的海洋資源信息,而且鞏固并深化了其作為國家海洋經(jīng)濟發(fā)展基地的地位。舟山海洋數(shù)字圖書館的建立標志著舟山市政府、舟山市圖書館及舟山市的廣大讀者們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來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并在此基礎之上對自我進行再次建構的努力。該海洋數(shù)字圖書館的建立使得廣大舟山讀者對自己的“海民”身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有意識地將這種“舟山特色”以技術和知識的形式進行表達。
以此為參照,當基層圖書館在進行紅色文化空間建構時也應當積極使用現(xiàn)代媒介技術,并在此基礎之上,將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技術和知識的形式轉化為各地讀者自我認識、自我表達以及自我建構的活動。例如:貴陽市某區(qū)圖書館開展了以“紅色文化傳播,讓紅色文化更廣泛傳播”為主題的紅色文化主題微電影活動,在微電影的構思,拍攝以及傳播過程中,為該基層圖書館塑造了一種以紅色文化為內核的主體形象,使得該圖書館的讀者能夠自發(fā)地領略和內化這種紅色文化的精神,由此加深群眾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讓紅色文化更廣泛傳播。
4.2 加強基于社會同一性需求的空間建設
以構建社會同—性、塑造讀者的社會身份與身份認同為導向來建設和傳播紅色文化空間,具體措施如下。
(1)吸納讀者成為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者,組織和開展紅色文化講座或相關討論班,邀請讀者自發(fā)地閱讀和匯報展示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與思考;舉辦紅色文化主題展覽,面向社會招募展覽講解的志愿者,讓紅色文化主題展覽的內容從專業(yè)知識轉變?yōu)樽x者口中的常識;舉辦紅色文化體驗活動,讓讀者親身體會紅色文化的精髓。例如:新安縣圖書館開展的“慶八一”主題活動中的紅色童書分享會、抗美援朝老兵親歷現(xiàn)場分享故事等活動環(huán)節(jié),不僅實現(xiàn)了把紅色文化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將紅色文化的精神與內核“常識化”,培養(yǎng)了民眾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增強了民眾關于紅色文化的社會同一性意識等目標,同時為新安縣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社會符號和社會關系的資源。
(2)推動紅色文化活動開展的常態(tài)化,即設立專門的紅色閱讀區(qū),撥付專項資金,有針對性收藏紅色圖書,聘用專門的工作人員以長期組織和策劃紅色文化活動。例如:高臺縣圖書館設立了“紅色專區(qū)”,提供2 600多冊紅色圖書,并常態(tài)化地開展了引導青少年閱讀和分享紅色圖書的“悅讀紅色經(jīng)典·傳承紅色精神”“推進紅廉文化建設”“掃碼學習黨史”“普及紅色文化”等活動,還成立了“閱讀推廣志愿服務隊”,在圖書館中以常態(tài)化的方式將紅色文化的基因注入到全年齡段的讀者中。
(3)打造全景式紅色文化體驗基地,組織紅色文化沙龍,以“打卡獎勵”等方式增加紅色文化在基層圖書館當中傳播的“趣味性”[25],用紅色文化的優(yōu)秀內核引導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例如:定??h“東海小小圖書館”項目,立足于舟山市定??h“小小圖書館”的歷史遺跡和歷史事件,打造了令人身臨其境的“全景式”紅色文化空間,讓廣大讀者親歷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圖書館”,體會進步青年“不怕困難”與“救亡圖存”的紅色精神。
4.3 加強線上紅色文化空間建設,巧用流媒體提升傳播效果
在當前的信息社會,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要求基層圖書館不僅要積極發(fā)揮線下實體空間的教育功能,更要通過技術手段有效地進行數(shù)字化線上空間的建設,并運用新媒體工具來推動其發(fā)展[26]。首先,基層圖書館應加強其網(wǎng)絡構建,提高網(wǎng)絡的覆蓋率和質量,建立視頻會議室,推動公共數(shù)字文化空間的建設,利用網(wǎng)絡技術在線上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活動,如在線訪談、在線講座、在線論壇等,以豐富線上空間的內容,讓紅色文化空間融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其次,基層圖書館要大力開展新媒體工具的運用,利用新媒體加強紅色文化傳播,讓紅色文化空間不僅僅停留在實體空間,而是躍入虛擬的網(wǎng)絡空間,通過新媒體工具,可以有效地宣傳和傳播紅色文化,增強社會的紅色意識,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紅色文化空間的建設中來。因此,圖書館可以在直播平臺開設賬號定期更新相關文化知識、進行空間活動介紹,并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賬號的運營、節(jié)目的設計與規(guī)劃中,讓其在這一過程中自發(fā)地領會紅色文化當中的精神傳統(tǒng)。
4.4 加強對“三缺一落后”的補足工作
基層圖書館作為紅色文化空間,其建設對弘揚紅色文化、提升文化質量有重要作用。面向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中存在的“三缺一落后”問題,要求有針對性地推出措施,從人才補充與培訓、資金配套投入、理念創(chuàng)新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首先,在人才補充與培訓方面,針對圖書館工作人員,設立專項崗位,有針對性地招募在黨史、黨建等領域具有相關知識的館員,并在此基礎之上對館員進行“在地化”[27]培訓,以深化館員對當?shù)丶t色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在讀者層面,基層圖書館可以面向讀者開展更多的專業(yè)培訓(如黨史培訓或思想政治教育公開課等),邀請他們參加紅色文化在基層圖書館中的傳播活動,并加強他們對基層圖書館和紅色文化二者的認同感,并向對紅色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開通館員或志愿者崗位的通道,由此方便讀者更好地介入到基層圖書館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中。
其次,在資金與相關配套支持方面,由政府專項撥款或成立社會基金等方式來增加資金的投入;基層圖書館劃出專門預算,為紅色文化活動的常態(tài)化進行資金立項,同時向社會募集其他非貨幣化的“紅色文化遺產”,例如收集社會大眾“家里的”紅色故事,紅色照片或其他帶有紅色文化印記的物件,充分開發(fā)和挖掘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間的紅色文化財產,并借助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的形式,對這些文化財產進行再組織和再創(chuàng)造,將紅色文化的遺產以推陳出新的方式反哺讀者。
最后,從理念創(chuàng)新的角度,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更應該加強理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積極推動紅色文化的再詮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紅色文化塑造機制,以公益或半公益的方式邀請廣大人民群眾將當?shù)氐募t色故事以“族譜”的方式編撰起來,并將基層圖書館打造為承載這一“紅色譜系”的公共空間,由此將紅色文化真正嵌入到基層圖書館中。另一方面,可以依托這一本土化的“紅色譜系”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為人民群眾相互分享“自己家里的紅色故事”提供一個舞臺,把彼此所理解的紅色文化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
5 結語
本研究從社會同一性的視角,探討了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意義和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建設對策。首先,基層圖書館的紅色文化空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可以加強社會同一性,激發(fā)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同時還可以豐富和促進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實現(xiàn)基層圖書館的全面轉型。其次,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應重視活動和服務的多樣性,通過組織各種紅色文化活動,打造社會文化活動交流空間,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增強紅色文化交流。再次,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應倡導社會文明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方式,關注基層社會群體,注重對基層群體文化發(fā)展的支持,加強與社會各方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最后,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應加強建筑設計,優(yōu)化設施設備,開發(fā)新型服務模式,加大社會文化資源投入,提高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的效率。
綜上所述,基層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其建設過程中仍存在挑戰(zhàn),應加強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完善建設模式,以推動基層圖書館加快建設適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紅色文化空間,同時進一步提升其在社會層面進行價值宣導、價值規(guī)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大網(wǎng).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EB/OL].[2024-02-10].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8-11/05/content_2065662.htm.
[2] HUYSMANS F,OOMES M.The People's Palaces: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Van den Hoogen Q & Van Meerkerk E. Cultural Policy in the Polder: 25 Years Dutch Cultural Policy Act.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18:219-24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4-0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3/t20210315_519738.html.
[4] 崔賢,連冬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文化重要論述的思想內涵及其實踐路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47-54.
[5] 李冉冉.網(wǎng)絡身份致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危機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3):110-111.
[6] 周靜.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21.
[7] 鐘胡星.構建城市文化傳播價值導向的思考[J].新聞前哨,2022(12):73-74.
[8] JENKINS R.Social Identity[M].New York: Routledge,2008:5-10.
[9] 龍波宇.基于對網(wǎng)絡符號的文化分析透視青年大學生身份焦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9):79-81.
[10] GILBERT M.Modelling Collective Belief[J].Synthese,1987,1(73):185-204.
[11] BRUIN B.We and the Plural Subject[J].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2009,2(39):235-259.
[12] BRATMAN M.Shared Agenc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44-121.
[13] 徐佳,劉倩.公共圖書館紅色文化空間建設與利用研究[J].圖書館,2022(8):87-92.
[14] 李婉婷.社會同一性理論視域下中國人的“集體自尊”探析:基于“十九大”背景下的中國發(fā)展視野[J].文教資料,2018(2):74-75,149.
[15] HAKLI R.On Dialectical Justification of Group Beliefs[M]//BERNHARD SCHMID H,SIRTES D,WEBER M.Collective Epistimology.Frankfurt:Ontos Verlag,2011:119-153.
[16] GILBERT M.Collective Epistemology[J].EPISTEME,2004,1(2):95-107.
[1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18] 周宇麟,陳鋒平,沈昕.變革下的公共圖書館空間建設研究:基于公共圖書館模型示范項目的啟示[J].圖書館雜志,2022,41(3):96-103.
[19] 唐小紅.淺析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途徑及能力提升[J].科技風,2022(26):142-144.
[20] 張杰.通過陌生性去溝通:陌生人與移動網(wǎng)時代的網(wǎng)絡身份/認同——基于“個體化社會”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6,38(1):102-119.
[21] 李國新.公共文化數(shù)字化建設的新方向新任務[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4):20-22.
[22] 秦順.轉向與進路:國家文化數(shù)字化戰(zhàn)略中的圖書館使命[J].圖書館論壇,2022,42(9):35-43.
[23] 穆曉艷,王穎,蔡慶,等.邊疆民族地區(qū)高校圖書館紅色文獻建設和紅色文化傳播實踐:以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1):108-114.
[24] 卜淼.公共圖書館紅色主題閱讀推廣路徑探索:以31家省級公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322(12):120-128.DOI:10.16384/j.cnki.lwas.2022.12.001.
[25] 劉芳,張群英,呂媛君.圖書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對策[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2,40(5):87-95,115.
[26] LEVINE M.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 Motivations:Lessons from a Digital Library[M]//CHON M,ROFFE P,ABDEL-LATIF A.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199-220.
[27] 丁一.城市圖書館網(wǎng)點志愿服務管理模式初探:以深圳自助圖書館志愿館長項目為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31(5): 66-73.
作者簡介:袁素霞,舟山市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閱讀推廣、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許魁義,舟山市圖書館館長,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管理。
收稿日期:2023-09-14本文責編: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