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 賈鑫 王倪
[摘要]面對中國場景下的政策爭議,敘事政策分析展現(xiàn)出了潛在優(yōu)勢?;谠忈尯蛯嵶C兩種取向敘事政策分析的梳理,評述其研究現(xiàn)狀及理論價值,發(fā)現(xiàn)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有突出的理論價值,但在服務于政策咨詢方面仍存在局限,具體表現(xiàn)為政策敘事結構與要素不清晰、分析過程的參與不足以及分析結果止步于議題重構。基于此,面向沖突情境下的政策制定需求,嘗試構建一套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新方案:在細化政策敘事結構與要素的基礎上,將其與深度的參與或協(xié)商相結合,以參與式互動為核心,構建面向未來行動方案的元敘事,以支持政策爭議的分析與化解。
[關鍵詞]政策爭議;敘事政策分析;詮釋;協(xié)商;互動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608(2024)02-0074-09
一、引言
隨著中國步入新發(fā)展階段,大量復雜且亟須解決的政策問題陸續(xù)涌現(xiàn),政策情境展現(xiàn)出新特點,公眾的利益訴求、價值傾向和情緒表達更加多元,政策制定經(jīng)常容易陷入爭議或沖突困境[1]。
作為后實證主義政策分析的重要一支,敘事政策分析(narrative policy analysis)受社會科學“敘事轉(zhuǎn)向”(narrative turn)的影響而興起,對于理解和應對高度復雜、不確定、沖突的政策僵局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2]。按其觀點,政策主體基于自身生活經(jīng)驗或知識,往往會講述不同的故事,建構出關于政策問題的不同界定和陳述,這些不同的故事或敘事形成對撞,從而產(chǎn)生政策爭議。敘事政策分析就是試圖捕捉政策情境中有爭議的故事,挖掘其背后隱含的偏好、利益和價值,并對其進行比較和分析的方法[3]。不同于傳統(tǒng)政策分析,敘事政策分析能更好地把握政策場景中豐富而又細致的情境信息,將人們生動的政策體驗納入研究,在政策分析方法的叢林中獨樹一幟。
在后續(xù)理論發(fā)展中,基于認識論的不同,敘事政策分析逐漸分野成詮釋主義和實證主義兩種研究取向。近年來,實證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研究成果較為豐富[4],尤其是圍繞敘事政策框架(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進行的理論討論和實證研究成為學界熱點議題,并被視為主流政策理論之一[5],也引起了國內(nèi)學者的關注[6]。
相較之下,詮釋取向的研究雖然較早出現(xiàn),但進展相對緩慢,整體上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在學術版圖上關注度略低,且游離于國內(nèi)政策學者的視線之外。這很大程度上和實證主義在學界仍占據(jù)支配地位有關。其實,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更符合其方法提出時的本源之義,在化解政策爭議方面具有獨到優(yōu)勢。只不過,目前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更多地停留在理解和解釋層面,是“對于政策的分析(analysis of policy)”,其政策咨詢功能挖掘不足,尚未成為“服務于政策(制定)的分析(analysis for policy)”[7],從而限制了其發(fā)揮更大的潛力。
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力圖在審思基礎上對其進行方法重構,使其超越理解和解釋,能夠直接為政策制定提供有參考價值的知識,為其應用提供一條新途徑。接下來,論文首先對敘事政策分析進行簡要回顧,將其概括為詮釋和實證兩種取向,并評述敘事政策分析的理論價值;然后聚焦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介紹其研究現(xiàn)狀,并就方法本身展開反思;最后提出一套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新方案,以更好地服務政策咨詢實務。
二、詮釋與實證:敘事政策分析的雙重面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出現(xiàn)了影響深遠的“敘事轉(zhuǎn)向”。作為語言學轉(zhuǎn)向的接續(xù),敘事研究強調(diào)語言與文本的社會建構功能[8],聚焦討論故事與講故事的實質(zhì)及其作用。敘事政策分析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傳統(tǒng),通過引入競爭視角[9],重點關注不同主體或聯(lián)盟敘事競爭所導致的政策變遷或僵局,從而深化對多元敘事的分析和理解。
敘事政策分析以政策敘事為分析對象。學界就政策敘事的內(nèi)涵、要素和功能等有不同理解[10]。多數(shù)將敘事視為一個名詞,即政策主體為界定政策問題、維護自身利益、提出政策主張所講述的故事。同時,部分學者也主張其作為動詞使用,指主體敘事的行為。對此,本文持前一種理解。前述提到的詮釋與實證兩種研究取向,均以政策敘事為核心展開分析,兩者都承認政策的社會建構屬性,認為政策問題與政策過程依賴于相關行動者所賦予的意義,但在如何認識社會現(xiàn)實及采用何種方法來分析故事方面,顯現(xiàn)出各自的側重。下文將對兩種取向的理論源起、研究內(nèi)容與進展進行簡要回顧與介紹。
(一)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
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伴隨著對傳統(tǒng)政策分析的反思和批判,后實證主義政策分析陣營逐步確立[11]。后實證主義者將政策分析視為一項溝通的事業(yè),力圖揭示意義世界對政策的深刻影響。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可以視為其中的一個理論流派。
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關注政策對主體的意義,尤其是其中牽涉的價值觀、利益、情感或信仰,強調(diào)這些意義傳達給不同受眾并被其理解的過程及產(chǎn)生的政策影響[12]。研究者側重探索意義是如何產(chǎn)生、演變和被賦予的,并試圖通過意義的建構、傳遞與溝通來詮釋政策現(xiàn)象或政策問題。基于此,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往往采用質(zhì)性方法,對政策論辯中有故事情節(jié)的說辭展開探究,尋求理解政策行動者在特定語境下所要表達的意圖。
具體來說,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圍繞政策敘事的理解與運用,在后續(xù)發(fā)展中涌現(xiàn)出不同的研究路徑,共同繪制這一理論流派的多重面向。可以說,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并非指一個單一的、具體的方法,而是方法族。本文將其劃分以下兩種研究旨趣。
一是將敘事政策分析視為打開政策過程“黑箱”的透鏡,試圖揭示政策過程中意義塑造過程,由此詮釋特定政策現(xiàn)象。其中,F(xiàn)ischer、Forester和斯通提倡一種更具詮釋性的政策分析,借助敘事來強調(diào)語言對公共政策的重要性[13]。他們認為,基于工具理性的傳統(tǒng)政策分析忽略了政治現(xiàn)實與政策過程的主觀性質(zhì)[14],主張從公眾的語言或敘事出發(fā),重新定義政策問題與設定議程[15]。相比之下,Hajer進一步將敘事作為其理論構建的核心內(nèi)容,把政策過程理解為不同話語聯(lián)盟通過發(fā)展和傳播故事情節(jié)以爭奪話語霸權的競爭過程。其中,故事情節(jié)作為“關于社會現(xiàn)實的敘事”,是連接日常表達與政策話語的中層概念,在聚合話語聯(lián)盟、推動政策變遷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16]。沿著這一思路,Miller將敘事視為政策話語的關鍵特征,試圖解釋政策敘事的變化是如何引發(fā)政策變遷或改變治理形式[17]。Miller還在話語聯(lián)盟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敘事訂閱”(Narrative subscription)的概念,從微觀層面討論了個體的敘事認同及可能的影響因素,使訂閱一個敘事成為加入話語聯(lián)盟的同義詞[18]。相較于對敘事競爭中主導政策敘事的關注,Lejano等學者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敘事網(wǎng)絡上,認為故事的敘述、分享與改編使敘事者群體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具有凝聚力和活力的敘事網(wǎng)絡,以挑戰(zhàn)主導的政策敘事[19]。此外,部分研究還從政策敘事所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價值沖突等視角出發(fā),解釋了政策僵局或兩極分化的成因[20]。
二是在意義詮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面向未來展現(xiàn)出更明顯的行動導向,試圖從政策敘事視角探索政策爭議或僵局的解決方案。敘事不僅對于構建政策問題和理解政策過程至關重要,也是解決政策問題、提供建議方案的關鍵[21]。可以說,敘事及其傳播過程中產(chǎn)生的論辯或爭議,構成了政策設計的重要信息來源[22]。Kaplan關注到敘事對應用型政策分析的價值,倡導以敘事的形式進行政策分析,認為好的故事可以為政策困境的解決提供行動方案[23]。為了回應高度不確定和復雜的政策問題,Roe開發(fā)了一套指導敘事政策分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具體包括識別主導敘事、確定反敘事與非敘事、比較發(fā)現(xiàn)元敘事等[24]。在此基礎上,后續(xù)研究者不斷深化或修正,如Bridgman和Barry探索不同的隱喻如何定義問題,并拓展了元敘事的概念[25];Hampton則將敘事政策分析與公共參與相結合,嘗試運用敘事分析識別和呈現(xiàn)公眾偏好[26],并指出敘事政策分析能夠促進協(xié)商進程,產(chǎn)生有助于問題解決的元敘事[27]。
(二)實證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
與詮釋取向不同,實證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秉持客觀主義的認識論,主張通過客觀、科學的方式研究政策敘事。相較而言,這種取向的發(fā)展更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28]。目前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關于敘事政策框架[29]。
敘事政策框架的發(fā)展可追溯到Sabatier對后實證主義政策分析的批評[30]。Sabatier指出,科學的政策過程理論應包含清晰和一致的概念與命題、確定因果驅(qū)動因素以及具有可證偽的假設[31]。為此,以McBeth、Shanahan和Jones為代表的政策研究者指出,盡管敘事是行動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主觀建構,但仍可以運用客觀認識論進行實證檢驗,于是,他們嘗試將客觀方法應用于政策敘事研究,繼而開創(chuàng)了敘事政策框架這一實證取向。
敘事政策框架以政策敘事為核心概念,致力于揭示和預測政策過程中敘事的因果效應與一般規(guī)律。為了科學理解敘事在政策過程中的作用,敘事政策框架首先確立了理論的基本假設,這些假設包括政策現(xiàn)實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licy realities)、有限的相對性(bounded relativity)、敘事的一般化(narrative generalizability)、三個層次的分析(three levels of analysis)和敘事假設(homo narrans)[32]。其次,從形式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描述和界定政策敘事,將政策敘事分解為背景、人物、情節(jié)和愿景等四個結構要素以及信念體系和敘事策略兩個層面[33]。
在研究內(nèi)容方面,敘事政策框架借鑒制度分析與發(fā)展框架的多層次分析思路,分為微觀、中觀與宏觀三個層次。其中,微觀層面以個體為分析單位,著重分析政策敘事與個人認知、態(tài)度和政策偏好之間的關系;中觀層面以聯(lián)盟或團體為分析單位,旨在探討政策行動者如何采取不同的敘事理念與敘事策略影響政策過程或結果;宏觀層面以文化和制度為分析單位,重點關注嵌入文化與制度中的敘事如何重塑公共政策[34]。
自提出以來,歷經(jīng)十余年的發(fā)展,敘事政策框架已成為一個被廣泛檢驗并不斷改進的政策過程理論,其應用領域由最初的環(huán)境政策擴展到能源政策、健康政策、槍支管制、移民、社會政策,跨制度情境與文化背景的理論應用與比較分析逐漸興起[35]。近年來,敘事政策框架的理論進展主要集中在框架本身的完善與改進、與政策過程理論的整合、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jù)來源的多元化等方面,相關總結和評述的文章也不斷增加[36]。
(三)敘事政策分析的理論價值
詮釋與實證兩種取向的劃分為敘事政策分析的總體研究提供一種相對簡明的描繪,但兩種研究取向并非有著截然的分水嶺,其間具有某種邏輯上的關聯(lián),即都承認政策敘事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戰(zhàn)略性構建,均致力于尋找特定情境下意義塑造影響政策的關鍵敘事機制[37]。雖然兩種取向的哲學基礎不同,造成了學術上的分野,卻共同繪制了敘事政策分析這一理論圖譜,有著多重理論價值。
首先,敘事政策分析能夠幫助人們從意義的維度理解政策過程與變遷。傳統(tǒng)政策分析致力于厘清政策過程中的因果機制,或?qū)ふ覇栴}解決的技術路徑,現(xiàn)象背后的意義世界并不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但事實上,人類行動通常會受到某些事物所具有意義的影響。與此同時,人們對特定現(xiàn)象賦予的意義也會形塑社會制度、實踐與政策,甚至是起到?jīng)Q定性作用[38]。無論是詮釋取向還是實證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均秉持建構主義本體論看待政策世界,認為政策過程依賴相關行動者所賦予的意義,為理解公共政策現(xiàn)象背后的意義互動提供了途徑。
其次,敘事政策分析為政策研究中利用地方性知識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政策知識是政策分析的關鍵,除了政策領域及其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經(jīng)驗知識也很重要,也就是利奧塔爾所說的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39],它也是一種情境化的知識,主要來自個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經(jīng)歷和日常經(jīng)驗感知。傳統(tǒng)政策分析更加重視專業(yè)知識,對于情境知識的吸納不足。敘事作為最為常見的溝通方式,集中、生動地體現(xiàn)了地方性知識。敘事政策分析以此為分析對象,可以有效彌補傳統(tǒng)政策分析的短板。
再次,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促進了政策科學中民主價值的回歸。傳統(tǒng)的政策分析因忽略普通公民的價值觀和偏好而受到批評,以更具參與性的方式重塑政策科學理論和方法,成為實現(xiàn)政策科學民主回歸的可行路徑[40]。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對敘事來源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無論是主導性的還是邊緣化的政策敘事,都可以通過故事情節(jié)或元敘事被吸納到分析中。這顯然有助于政策分析過程中更多地傾聽不同聲音,展現(xiàn)了明顯的參與意蘊,從而實現(xiàn)政策科學的民主承諾。
最后,實證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為理解政策敘事提供了一套系統(tǒng)方法和可供檢驗的框架。第一,實證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以敘事政策框架為代表,試圖為研究政策敘事提供一套可操作、可檢驗的概念體系與分析框架,并提出相應的命題與假設。第二,實證主義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秉持客觀的研究態(tài)度,引入實驗、調(diào)查等研究方法進行因果檢驗,形成了科學嚴謹?shù)牟僮鞑襟E與研究標準,其研究結論有助于服務政策實踐。
三、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行動導向及其反思
與實證取向相比,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在詮釋政策現(xiàn)象與政策過程的意義、揭示敘事機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在高度復雜、不確定、充滿爭議的政策情境中,展現(xiàn)出呈現(xiàn)政策爭議的格局、反思不同敘事的前提假設、揭示爭論社會歷史情境等優(yōu)勢。
如前所述,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目前形成了兩種研究旨趣:一種以事后回顧的視角,通過揭示政策敘事承載的意義,詮釋政策現(xiàn)象,此類研究已經(jīng)非常成熟;另一種則在此基礎上,面向未來展現(xiàn)出更明顯的行動導向,試圖從政策敘事視角促進政策爭議或僵局的化解,這類研究還有明顯的局限性,即強調(diào)對過去和當下政策情境的審讀,缺少對未來政策實踐的指導力度,以及尚未充分發(fā)揮服務政策實踐的咨詢價值。這也成為制約其發(fā)展、應用與進一步推廣的原因之一。接下來,我們將聚焦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介紹其是如何指向未來行動的,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反思。
(一)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面向政策行動的Roe路徑
回顧敘事政策分析研究的眾多學者,旗幟鮮明地致力于政策咨詢、面向政策行動的代表性人物是Roe。他在1994年出版的《敘事政策分析》一書中將敘事政策分析作為一種服務于政策制定的分析方法,明確了敘事政策分析的操作流程,為推動行動導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做出了實質(zhì)性貢獻。
按照Roe的設計,敘事政策分析的基本程序可以劃分為“確定主導敘事”“確定反敘事/非敘事”“通過比較主導敘事和反敘事/非敘事得出元敘事”。首先,分析師需要確定主導敘事,通常來自官方或?qū)<覕⑹?。其次,識別非敘事和反敘事,它們與主導敘事相反,通常散落在社會公眾當中,需要分析師進行收集和整合。一般來說,主導敘事與反敘事具有“開頭”“中間”“結尾”的典型結構,而非敘事則不具備。再次,需要從故事、非故事和反故事的比較中生成元敘事。所謂元敘事,可以被視為對復雜政策爭議的重新梳理和界定,使其更加清晰并以一種易于各方接受的表述呈現(xiàn)政策問題,進而開啟新的政策議程。
沿著Roe開創(chuàng)的研究路徑,Hampton進一步推動了敘事政策分析的發(fā)展。出于平衡和整合公眾參與決策中多元偏好與價值的實踐需要,他發(fā)現(xiàn)了敘事政策分析與公眾參與決策間的兼容性,并提出了整合敘事政策分析與公共參與的三種路徑:一是在公眾參與決策實踐后,運用敘事政策分析方法識別和提取公眾偏好[41];二是將敘事政策分析引入公共參與或協(xié)商過程,通過識別和梳理參與者間的多元敘事支持平等協(xié)商,協(xié)作開發(fā)元敘事,從而實現(xiàn)決策中對多元偏好與價值的吸納[42];三是在敘事政策分析后,基于元敘事開展公眾咨詢,試圖通過元敘事的迭代實現(xiàn)參與式政策制定[43]。
(二)詮釋取向敘事政策分析的局限
盡管目前學界圍繞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開啟了行動導向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局限,特別是對未來政策實踐的指導力度不夠,用起來有“不解渴”之感。
首先,在分析技術層面,政策敘事結構與要素不清晰,對敘事的挖掘不足。從敘事政策分析方法的提出來看,旨在通過分析不同政策敘事之間的關系,以便制定關于如何推進政策的行動建議。敘事政策分析的分析對象是政策敘事,但當前學界對于政策敘事的結構及要素尚未有共識性的界定,對如何判定主導敘事、反敘事與非敘事是語焉不詳?shù)?sup>[44],對敘事要素的界定也比較粗略。然而,就公共政策而言,哪些故事更值得關注,故事中的哪些成分更有分析價值且是繞不過去的,這也是重構政策敘事、尋求可行方案的基礎。因此,需要在理論層面對政策敘事的結構和要素進一步細化。
其次,在分析過程層面,倚重專業(yè)精英,強調(diào)由分析師主導,存在參與“赤字”。先前的研究中,政策敘事的收集、比較以及元敘事建構過程都是分析師一手包辦的,即由分析師將政策情境中零散的敘事整理為聚合的政策敘事,并最終在此基礎上建構元敘事,這就影響了分析結果的全面性及可接受性,同時也忽略了多元主體參與的創(chuàng)造性及對政策建議的可能貢獻。盡管Hampton傾向?qū)⑹抡叻治鲆暈橐环N參與式、協(xié)商性實踐,提出將敘事分析方法引入公共協(xié)商實踐,由多元參與者聯(lián)合開發(fā)元敘事,但他更強調(diào)元敘事的互動建構,而忽略了政策敘事的收集等環(huán)節(jié)。為避免敘事政策分析停留在分析師的“一家之言”,需要在政策敘事的收集、元敘事建構等不同環(huán)節(jié)更多、更有效地吸納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觀點和陳述,使政策問題內(nèi)涵的豐富性得到充分呈現(xiàn),并盡可能多地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方案。
再次,在功能定位層面,止步于議題重構,疏于政策行動的指導與建議。既有研究大多傾向?qū)⑹抡叻治龅男袆觾r值定位于重構政策議題上,并未發(fā)揮其提出政策建議、解決政策問題的潛力。Kaplan曾指出,敘事對政策分析的實際過程是有用的,既適用于描述事情如何進展到今天這一步,同樣也適用于未來的政策規(guī)劃[45]。這就意味著,敘事政策分析能夠發(fā)揮提供政策方案的作用。先前學者對元敘事的理解大多止步于重新塑造政策議題,以使其更易于決策和政策制定,即元敘事就是一個“更易于接受政策干預的敘事”,“相較于原始敘事更容易被微觀經(jīng)濟學、統(tǒng)計學、組織理論、法律和公共管理實踐等傳統(tǒng)政策分析工具所接受”[46]??梢哉f,這一理解對詮釋取向敘事政策分析的方法定位產(chǎn)生了一定限制。在重構議題后,將解決方案的找尋交付給傳統(tǒng)的實證主義政策分析師,忽視了敘事政策分析方法在提出政策方案方面所具有的行動價值。
四、詮釋取向敘事政策分析的重構思路
那么,如何增強敘事政策分析的政策方案探索能力?同屬后實證主義陣營的協(xié)商式政策分析、政策話語分析的新進展可以提供借鑒[47]。其主要思路是,實現(xiàn)從認識論到方法論的轉(zhuǎn)向,立足相關方的參與和互動,引入?yún)f(xié)商和共識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建立可操作的過程模型[48],敘事政策分析的改造或重構可以參考類似的路徑。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細化政策敘事的結構與要素
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政策敘事的結構劃分為內(nèi)容、策略和意義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若干要素(見表1),分別涵蓋政策敘事的外在展現(xiàn)形態(tài)、表述技巧以及蘊含在特定敘事中的利益或價值。
首先是內(nèi)容維度。這是敘事的日常呈現(xiàn)樣態(tài),包括社會情境、被建構的實體、行動者、故事情節(jié)、政策問題、成本、收益、對政策目標或方案的態(tài)度等多個要素,構成人們對于政策問題和方案的基本看法。其中,社會情境是敘事發(fā)生的社會背景因素集合;被建構的實體,即敘事中對重要事物的描述;行動者即敘事中對相關人和組織的角色塑造;故事情節(jié)通過開始、進展和結束的結構連接情境和行動者;被建構的政策問題即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的亟待做出改變的困境或現(xiàn)狀[49];被定義的成本和收益是政策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50];對政策目標或方案的態(tài)度是指敘事者對特定政策目標或方案所持的立場。
其次是策略維度。策略維度體現(xiàn)出敘事者對內(nèi)容要素的使用技巧,以求增強故事的說服力,進而爭取更多支持與共鳴。策略維度包括隱喻、迷思兩個要素。其中,隱喻是敘事者為了更形象地揭示故事內(nèi)涵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以使故事更易于被理解和共情;迷思則是與政策關聯(lián)的某種傳說或想象,蘊含著對敘事起重要支撐作用的社會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51]。
再次是意義維度,包含利益和價值兩個要素,是塑造人們敘事內(nèi)容的根本動機和源頭。這常常是隱藏在政策敘事表層之下的,需要對政策敘事進行解讀才能獲得。
上述結構和要素能夠為政策敘事的收集提供指引,特別是在收集來自個體公眾零散的故事片段時。采集者可以按照政策敘事的結構和要素清單,通過補充提問、觀察等方式收集盡可能完善的信息。
同時,政策敘事的結構和要素清單也有助于指導政策敘事的分析,便于梳理政策及實施所涉及的多元價值和各種爭議。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由分析師完成。
(二)引入政策敘事間的持續(xù)互動
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有助于理解政策過程當中的意義,但分析師或政策制定者與政策敘事之間并非傳統(tǒng)認識論里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即主體通過對客體的認知來進行干預。相反,理解需要在多方平等對話的過程中產(chǎn)生。我們可以借助解釋學辯證來反映這一過程,即分析和理解政策敘事的過程在性質(zhì)上是解釋性的,而辯證則體現(xiàn)為各種歧異觀點的比較與審議?;舆^程的目的在于不同的政策敘事間形成一種溝通和整合,允許持有不同觀點的相關方共同研究,促進所有相關方反思和更新最初的政策敘事,尋求政策共識或相互間的理解。基于上述考慮,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引入政策敘事間的互動。
首先,通過講述和傾聽收集政策敘事。該環(huán)節(jié)有以下要點。第一,通過相關方和分析師間的互動來收集政策敘事。采用以受訪者為主體的敘事訪談方法[52],受訪者較開放地進行講述,以便分析師收集較為豐富和全面的信息。分析師參照敘事結構和要素清單,根據(jù)受訪者表述是否有模棱兩可、自相矛盾之處,適當追問引導其反思和補充自己的表述。第二,相關方的選擇不由分析師完全主導,分析師可根據(jù)敘事收集進程選取下一位受訪者,同時也允許由受訪者提名下一位可能持有相同或相反觀點的主體,進而收集更為全面的政策敘事。
其次,通過架設協(xié)商論壇或循環(huán)互動模式來建構包含政策問題、政策方案、共識路徑等的元敘事。架設協(xié)商論壇是將公共協(xié)商整合進敘事政策分析中。分析師根據(jù)先前對政策敘事的收集和比較來設計協(xié)商方案,確定和邀請利益相關方。協(xié)商過程包括政策敘事的表達和對話、專家支持下爭議事實和論據(jù)的澄清、關鍵信息的補充、敘事質(zhì)詢、反思與修正等環(huán)節(jié)。分析師幫助各方梳理政策敘事,引導協(xié)商辯論進程,使政策相關方擺脫主導敘事的禁錮,開始從不同視角審視政策問題、思考可能的政策方案,以彌合分歧,形成一種整合和包容所有政策敘事的元敘事。
在不能或不便架設協(xié)商論壇時,循環(huán)互動模式是一種變通方案。循環(huán)互動以分析師為中介進行敘事溝通,分析師向受訪者轉(zhuǎn)達他人的敘事,引導受訪者評論和更新其敘事,從而使故事間具有一定的互動性,同時也使敘事更加完備。互動隨著受訪者的不斷加入而深化,新的敘事主體可能被引出,新的故事和相應的解釋方式不斷輸入,并對既有信息形成激蕩,直到所獲信息幾近飽和。
(三)拓展元敘事的內(nèi)涵
元敘事是敘事政策分析的關鍵概念之一,一般被理解為對政策問題的重塑,而不包含后續(xù)對政策方案的探討。筆者認為,需要對元敘事的內(nèi)涵進行拓展,不僅包含政策爭議圖景與政策議題重構,還要包含面向未來的行動方案及其相關啟示。譬如,基于敘事互動與協(xié)商產(chǎn)生的創(chuàng)新思路,以及對敘事互動過程的分析,包括爭議向共識的演化機制、仍存在的分歧及共識形成的制約因素等。
元敘事內(nèi)涵的拓展,使得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方法更加強有力。首先,元敘事內(nèi)涵的拓展使得政策制定所需的情境知識得到充分挖掘。先前的敘事政策分析對于情境知識的挖掘側重從個體困境中凝練公共議題,進而重新界定政策問題,而未能充分發(fā)掘公眾生活經(jīng)歷中可能有助于政策方案制定的經(jīng)驗做法和潛在資源。其次,元敘事內(nèi)涵的拓展整合了不同政策敘事溝通互動以及后續(xù)的爭議化解,從而促進各方共同探索能夠滿足各方利益需求的創(chuàng)造性方案,實現(xiàn)偏好轉(zhuǎn)化與共識達成。再次,元敘事內(nèi)涵的拓展促使政策制定者和相關各方更清晰、深刻地意識到爭議局勢的難點和棘手之處,使其對政策困境有更為切實的認識和期盼。不同敘事的溝通互動并不意味著一定可以產(chǎn)生較理想的共識,可能是部分共識,分歧依舊,但拓展后的元敘事在可能的政策行動方案之外,有助于幫助政策制定者和相關方理解共識形成的關鍵、共識未能形成的制約等,這無疑也是十分有價值的。
在完成上述改造之后,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方法最終會通過元敘事為政策制定者及相關方勾畫一幅審視各類相關政策意見的總圖景,就以下重要問題做出回答:第一,關于現(xiàn)存的政策問題,目前存在哪幾種主要的政策敘事?這些政策敘事有著怎樣的立場、利益和價值?第二,各方分別是怎樣講故事的?這些故事在假設、證據(jù)和邏輯方面是否存在沖突? 第三,這些政策敘事發(fā)生于怎樣的社會情境?第四,各類政策敘事互動及相關主體協(xié)商后對于未來愿景及其實現(xiàn)方式的基本共識包括哪些?共識形成的路徑是怎樣的?目前尚未實現(xiàn)的共識是什么?制約共識的因素是什么?第五,協(xié)商過程中澄清了哪些事實性爭議?據(jù)此,政策制定者及相關方可以更系統(tǒng)、全面、深入地理解政策問題,也更容易生成社會認同度高、可行性強的政策方案。
五、結語
本文在回顧、梳理和對比詮釋與實證兩種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對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展開剖析,分析其局限性,并進行重構,試圖在敘事政策分析與政策實務間建立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
重構的敘事政策分析方法降低了敘事由專家主導解讀的主觀性,增強了敘事間的互動性,進而提升了敘事間相互學習、逐漸演化、涌現(xiàn)出兼顧各方視角的融合敘事的可能性。這樣的敘事政策分析,既保持了聚焦敘事的生動特征,又能更好地指向政策制定者期冀的未來行動方案,從而能發(fā)揮政策咨詢的作用。
當然,本文只是給出了初步的重構思路,未來還需要在理論與應用方面繼續(xù)進行深化和發(fā)展。在理論層面,需要推動方法的可操作化,尤其是探討敘事政策分析的組織模式以及支撐政策過程諸階段的操作性方法。在應用方面,需要立足中國情境下的政策制定實務需求,開展詮釋取向的敘事政策分析實踐。敘事政策分析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當前,我國政策制定中同樣面臨著錯綜復雜、爭議明顯的政策情境,敘事政策分析有充分的用武之地,特別是在環(huán)境治理、城市規(guī)劃、新興技術規(guī)制等爭議性政策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提升其對中國政策問題的解釋力,為問題解決提供新工具。
[參考文獻]
[1]李亞.協(xié)商式政策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2.
[2]Kaplan T.J.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Policy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86,5(4):761-778.
[3][24][46]Roe E.Narrative Policy Analysis:Theory and Practice[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4:3-4、14、74-75.
[4]李文釗.敘事式政策框架:探究政策過程中的敘事效應[J].公共行政評論,2017,10(3):141-163.
[5]Sabatier P.A.,& Weible C.M.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M].New York:Routledge,2017:173-214.
[6]朱春奎,李瑋.敘事政策框架研究進展與展望[J].行政論壇,2020,27(2):67-74.
[7]Gordon I.,Lewis J.,& Young J.Perspectives on Policy Analysis.The Policy Process:A Reader[M]. London:Prentice Hall,1997:5-9.
[8]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兼談如何講述中國故事[J].社會學研究,2018,33(2):164-188.
[9]詹姆斯·費倫,王安.競爭中的敘事:敘事轉(zhuǎn)向中的又一轉(zhuǎn)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8(8):49-56.
[10][13]Fischer F.M.Reframing Public Policy Discursive Politics and Deliberative Practic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61-181、174.
[11]何鑒孜,李亞.政策科學的“二次革命”:后實證主義政策分析的興起與發(fā)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4(2):95-101.
[12]Yanow D.Conducting Interpretive Policy Analysis[M].Thousand Oaks,CA:Sage,2000:8.
[14]Fischer F.,& Forester J.Introduction.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d Planning[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1-20.
[15][49]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論:政治決策中的藝術[M].顧建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12、144-152.
[16]Hajer M.A.The Politics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Policy Proces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52-58.
[17]Miller H.T.Governing Narratives:Symbolic Politics and Policy Change[M].Tuscaloos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12:7-10.
[18]Miller H.T.Narrative Subscription in Public Policy Discourse[J].Critical Policy Studies,2019,13(3):241-260.
[19]Lejano R.,Ingram M.,& Ingram H.The Power of Narrative in Environmental Networks[M].Cambridge:MIT Press,2013:47.
[20]Lejano R.& Dodge J.The Narrative Properties of Ideology:The Adversarial Turn and Climate Skepticism in the USA[J].Policy Sciences,2017,50(2):195-215.
[21]Majone G.Evidence,Argument,and Persuas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20-23.
[22]Terlizzi A.Narratives in Power and Policy Design:The Case of Border Management and External Migration Controls in Italy[J].Policy Sciences,2021,54(4):749-781.
[23][45]Kaplan T.J.Reading Policy Narratives:Beginnings,Middles,and Ends.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d Planning[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167-183.
[25]Bridgman T.,& Barry D.Regulation is Evil:An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Policy Analysis to Regulatory Debate in New Zealand[J].Policy Sciences,2002,35(2):141-161.
[26][41]Hampton G.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Through Narrative Analysis[J].Policy Sciences,2004,37(3-4):261-276.
[27][42]Hampton G.Narrative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Involvement in Decision Making[J].Policy Sciences,2009,42(3):227-242.
[28][33]ones M.D.,& Mcbech M.K.A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Clear Enough to Be Wrong?[J].Policy Studies Journal,2010,38(2):329-353.
[29][50]Jones M.D.,Mcbech M.K.& Shanahan E.A.Introducing 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The Science of Stories:Applications of 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M].New York:Palgrave,2014:1-26.
[30]Mcbech M.K.The Portneuf School of Narrative.The Science of Stories:Applications of 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M].New York:Palgrave,2014:13-19.
[31]Sabatier P.A.Clear Enough to Be Wrong[J].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2000,7(1):135-140.
[32]Jones M.D.,Mcbech M.K.& Shanahan E.A.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Narrativ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Applications of 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M].Bozeman: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2022:13-38.
[34]Shanahan E.A.,Jones M.D.,Mcbech M.K.,& Radelli C.M.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M].Boulder,CO:Westview Press,2017:173-213.
[35]Schlaufer C.,Kuenzler J.,Jones M.D.,& Shanahan E.A.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A Travelers Guide to Policy Stories[J].Polit Vierteljahresschr,2022,63(2):249-273.
[36]Jones M.D.Advancing 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The Musings of a Unreliable Narrator[J].Policy Studies Journal,2018,46(4):724-746.
[37]Jones M.D.,& Radelli C.M.The 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Child or Monster?[J].Critical Policy Studies,2015,9(3):1-17.
[38]Wagenaar H.Meaning in A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Dialogue in Policy Analysis[M].New York:Routledge,2011:208.
[39]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后現(xiàn)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41-47.
[40]Deleon P.Democracy and the Policy Sciences:Aspirations and Operations[J].Policy Studies Journal,1994,22(2):200-212.
[43]Hampton G.Narrative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Use of the Meta-narrative in Participatory Policy Development with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11,24(3):347-358.
[44]Van Eeten M.Narrative Policy Analysis.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Theory,Politics and Methods[M].Boca Raton:CRC Press,2007:251-269.
[47]李亞,尹旭,何鑒孜.政策話語分析:如何成為一種方法論[J].公共行政評論,2015,8(5):227-242.
[48]Li,Y.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Towards a Methodological Orientation[J].Policy Studies,2019,40(5):437-455.
[51]李亞,何鑒孜.耕地紅線的話語之爭:可持續(xù)發(fā)展背后的爭論及其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3):15-22.
[52]賀騰飛.從故事中學習:敘事與敘事性訪談[J].民族論壇,2015(10):51-54.
[責任編輯:薛瑞漢 李仁杰]
[收稿日期]2023-11-20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科拔尖人才支持項目“協(xié)商式政策分析的理論與應用”(YWF-22-W-1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1.李亞(1973— ),男,河北辛集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賈鑫(1992— ),女,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3.王倪(1996— ),男,遼寧北票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