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tǒng)枯筆焦墨山水畫有一種獨特的美感,是山水畫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明末清初是枯筆焦墨山水大發(fā)展的時代,戴本孝枯筆焦墨山水枯淡、腴潤、蒼渾,意境空疏高曠,荒寒寂寥,超然脫俗,開創(chuàng)了枯筆焦墨山水的新天地,對今天的山水畫創(chuàng)造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戴本孝;山水畫;枯筆焦墨;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37(2023)04-0078-04
戴本孝(1621—1691年)生于明天啟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享年七十一歲。他字務旃、殷禮,號前休子、天根道人、鷹阿山樵。其本為安徽休寧人,后遷居安徽和縣,故號前休子,以此來紀念祖先,深層原因亦兼有緬懷明朝覆滅之痛。明朝滅亡后,其以晚明遺民身份自居,拒不入仕清朝,雖然短衣少食仍然隱居于鷹阿山,故號鷹阿山樵。中國美術史中對其較為通用的評價為明末清初遺民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新安畫派清初代表畫家的中堅力量,能書善畫,工于詩詞。
戴本孝是一位個性鮮明的山水畫家,其筆墨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是鮮明且獨具個人特色的。其擅長使用枯筆焦墨,用枯筆反復皴斫,落筆間虛實相生,蒼潤樸厚,渾化自然。與戴本孝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成就相比,目前學術界對于戴本孝的關注并不多。雖然也有一些研究戴本孝的書籍和論文集等文獻出版,但大部分是對他生平、家庭背景、藝術歷程進行研究的,對于其藝術價值的研究卻較少。本文對其焦墨用法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闡明戴本孝焦墨用法的文化意義。
一、焦墨用法的筆墨特征
焦墨,也可以稱之為竭墨、渴筆、枯筆,簡而言之,便是最干的枯墨,即畫家在作畫時以干筆蘸取濃墨,且在行筆時不加水。焦墨本身有色黑和質感濃重的特點,所以在畫面中起著給畫面提精神的作用,也可以說起畫龍點睛的關鍵妙用。焦墨畫法在中國畫的繪畫語言系統(tǒng)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空間上說,墨的色階形成主要有兩個變化:第一個是縱向空間的變化,主要指干筆在蘸取濃墨的過程中,隨著水份的不斷減少,從剛蘸取潤澤的墨到干,再從干到枯甚至焦墨。隨著墨中水份的不斷減少,畫筆所描繪出來的線條就會越來越模糊,越模糊的枯墨越往后退,在空間上便形成越干越遠、愈枯愈深的變化。第二個是橫向空間的變化。橫向空間的形成是由落筆的時間和速度來決定的,每塊墨色都有著自身的濃淡干濕,在縱向的每一個視覺空間當中,疊加上橫向的空間便能加深這一空間感,再者,在不同色階中相同分量的墨合而不同,相互呼應就會產生既變化又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
焦墨法作為山水畫中一個重要的墨法表現(xiàn),隨著山水畫的發(fā)展而受重視的。唐以前,山水畫并未像人物畫那般成熟,當時的畫家也很少運用這一墨法。唐至宋這段時間,焦墨法的使用增多,但也是在個別特別之處進行勾畫、點苔或皴擦,以加強畫面對比。相對于枯筆焦墨,這一時期的畫家更傾向于以水墨變化表現(xiàn)山水。元代畫家王蒙在其畫作中大量使用渴筆,對于焦墨法也有所涉及。從明代程邃開始,焦墨之法便真正意義上成為山水畫的重要表現(xiàn)墨法之一,且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山水畫之中。程邃之后的明清山水作品中,焦墨法更進一步被運用,越來越多的山水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運用焦墨,同時也會在總結墨法時著重強調焦墨的重要性。如鄭績在《夢幻居畫學簡明論山水》中提及“蓋有先淺后濃,又加焦擦以取妥帖者;……作山石,如法皴完,再加焦墨醒筆,復用水墨漬染?!?/p>
運用焦墨法時需以枯筆作畫。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常以枯筆焦墨來處理山崖石壁等較為堅硬質地的景物,故而這類景物大都筆墨蕭疏,看似空而無物,但仔細觀之又能在此中感悟出意境。枯筆焦墨無論是在用筆還是在用墨上都是以“簡”為主,用筆疏簡,用墨枯淡,所以筆落在畫面上的痕跡就顯得疏散簡逸。而這種“簡”所表達出來的是中國傳統(tǒng)筆墨中的筆墨情趣和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傳達給觀者的圖像意義和內涵是深刻而又豐富的。
二、戴本孝枯筆焦墨山水畫的美學特征
傳統(tǒng)繪畫歷史中,以枯筆焦墨聞名的畫家并不少,尤其是在明末清初這段時間,有一大批畫家擅長這一墨法。而能將枯筆焦墨發(fā)揮到極致的畫家除了程邃便是戴本孝。程邃作為對枯筆焦墨技法具有開拓性意義的人物,其技法毋庸置疑。而戴本孝也能有如此大的名氣,可見其筆墨特征和表現(xiàn)特點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秦祖永在《桐蔭論畫》中提到,“戴務旃本孝山水擅長枯筆,深得元人氣味,大幅罕見,所作卷冊、小品雅與程穆倩筆意相似,蓋穆倩務為蒼古,脫盡窠臼,鷹阿取法枯淡,饒有韻致,兩家各有所長也?!?/p>
繪畫與畫學理論方面的成果是戴本孝的主要藝術成就。其早期受晚明“摹古”風氣影響,認為師古是繼承傳統(tǒng)的重要途徑,師古而好學,才能充實自身,增加對自然風光的獨特見解,進而創(chuàng)作更好的畫作。董其昌認為中國傳統(tǒng)畫家的氣韻天成、獨一無二、天性使然無法被他人學習模仿。但可以通過學習和游歷增長見識,汲取自然之風來創(chuàng)作佳作。而后新安畫派先驅李流芳針對“仿古”之風提出反思,他認為“余畫無師承,又不喜臨摹古人,如此冊于荊關董巨二米兩趙,無所不傲,然求其似,了不可得。夫學古人者,固然求其似之謂也。子久仲圭學董巨,元鎮(zhèn)學荊關,彥敬學二米,然亦成為元鎮(zhèn)子久仲圭彥敬而已,何必如今之臨摹古人者哉!余不能畫而知其大意如此?!?/p>
戴本孝的山水畫,最開始借鑒臨摹文征明、沈周的畫作,因此在其最初的畫面中,線條感十分明顯,并未形成模糊的枯筆線條。22年的時間里,他走遍黃山、華山、泰山、牛首山、白石山、廬山、武夷山,一生行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也接觸了許多新安畫派的畫家,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同時又不斷學習和研究王蒙的畫法,最終形成了自己干筆焦墨模糊朦朧的藝術視覺效果。
(一)枯
講究力量與速度的把握是戴本孝的枯筆焦墨的重點,以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來形成色階,并通過筆墨自身形態(tài)變化對畫面產生一定的影響。用筆遒勁老辣,用線松動,雖說面貌簡淡疏朗但卻營造出一種蒼茫深邃的意境。即便整幅畫面都是以枯筆塑造,也不覺得浮躁。對于山坡、懸崖峭壁等物景常常是不多加刻畫,一筆代之,但疏簡的筆法卻使人感覺到山石的厚重感,有時是在空白處使用枯筆擦出的若有若無的一筆,卻可以創(chuàng)造出幾重空間。這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空間變化,顏色的深淺與用水的多少形成了對比,凸顯在前面的是水分較多的墨,水分較少且較淡的墨則往后退,模糊甚至快沒有的枯墨接連后退,直至虛無??臻g隨著墨色的變化越拉越深,層次也就越加豐富。
(二)寂
雖說戴本孝是運用焦墨法,但其作品還是給人以簡淡的感覺,用筆雖是枯燥,但用墨卻淡而不焦。畫面上筆帶過的痕跡疏朗簡逸、墨色淡雅,表現(xiàn)出枯淡且寂寥的意境,是一種云淡風輕的景象。其作品的用筆柔中帶剛,枯筆中帶有巧勁,皴染也較為簡單,點線多融入到物象之中。無論是樹木還是山石,都是先用枯筆勾勒,緊接著以渴墨皴擦,再以淡墨統(tǒng)一畫面。
枯筆渴墨是戴本孝的主要標志,同時也契合了其作為遺民枯寂的內心境界。他面對廣闊的山水,直抒胸臆,在長期的學習感悟中,終形成符合自身的風格。縱觀戴本孝的筆墨特征,不難發(fā)現(xiàn)其筆墨技法在不斷地簡化,回歸純真,這是一個不斷凝練的過程。其筆墨的變化自始至終都是在為筆墨意趣服務,不管是早年間寫生的細膩還是晚年的疏朗寂寥,都是其對于藝術的深入理解和對人生的不斷感悟。
(三)腴潤
枯筆筆法很早便出現(xiàn),但戴本孝能將枯筆焦墨作為其代表風格,主要是因為其枯筆與其他畫家有所不同。倪瓚是戴本孝學習借鑒的對象,倪瓚的用筆干淡、簡潔且疏逸,以簡單的筆法便能描繪出空寂荒涼的感覺。戴本孝在晚期的藝術生涯中將枯筆的運用技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用筆豐腴且潤澤,墨雖枯但神骨俱在,將枯疏與腴潤兩種看似不相關聯(lián)的筆墨觸感通過高超的技巧表現(xiàn)得游刃有余。
(四)隱逸
隱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許多文人雅士以表現(xiàn)隱逸為目標,戴本孝也表現(xiàn)出了他獨具一格的隱逸畫風。其作品中有一精品之作《陶淵明詩意山水屏》①,這一作品結合了陶淵明的詩句,共十二幅畫。其以枯筆干墨的表現(xiàn)手法勾皴看似模糊卻分明的深邃意境,在畫面的輪廓中出現(xiàn)明顯的線條。仔細觀賞畫面會發(fā)現(xiàn),戴本孝用渴筆勾擦山石,蘸焦墨點皴,淡墨擦皴渲染,以凸顯其堅實之質;用干筆通過皴擦技法描繪樹木,以顯其蒼勁古樸之感;用淡筆勾畫草屋,與樹石相映,給人以松虛之感;涓涓細流穿插于山壑之中,使畫境拓展于無窮無盡的畫外,一股塵外幽逸之氣油然而生,令觀者頓生向往之心。整幅畫作近景濃重,遠景淡逸,再加上云煙縹緲,虛實相間,互為襯托,將陶淵明隱逸的生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戴本孝焦墨用法的文化意義
戴本孝的焦墨用法學習元人,從戴本孝現(xiàn)存的作品來看多是其40歲后所用,而其枯筆之作更是集中于后期。其最初的繪畫風格是接近于沈周、文征明等人的,而后又師法王蒙、倪云林??梢哉f其結合了各家之所長,并有所創(chuàng)新,自成風格。王蒙擅長以干筆皴擦,以繁密的牛毛皴見長,并用渴墨點苔,其所創(chuàng)造出的意境是蒼茫的。戴本孝將王蒙繁密的牛毛皴加以改變,以干墨擦寫,畫面更為簡潔。苔點以焦墨渴筆來表現(xiàn),但相較之王蒙的繁密來說是更為疏朗。戴本孝更喜愛用枯筆的濃淡來塑造畫面的結構層次,與王蒙的繁密相比則更顯簡逸,畫面凄寒荒涼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倪云林更多用干筆,枯而見潤。而戴本孝則更愛使用澀筆,其造境和構圖與倪云林、沈周等人是相似的,但他將筆法進行了改變。且戴本孝極其惜墨,對于無需點綴的地方并不會進行添加,但與倪云林的疏簡不同的是,戴本孝的簡是全面的,這也是其焦墨用法的一大重要特點。觀察戴本孝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其焦墨用法有以下特點:極其惜墨,且枯渴黯淡之筆始終貫穿畫面,賦予畫面以簡潔的感覺;用墨時以渴為潤,含蓄苦澀,渾然一體。
戴本孝的繪畫藝術境界很高,對后世的中國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清代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游遍大好河山,廣結善緣,也認識了許多地方文人和書畫名流,包括被世人所熟知的漸江、石濤、龔賢等,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另一方面是其美學思想打破并豐富了清代陳舊的、墨守成規(guī)的藝術格局。清代繪畫發(fā)展的一大特點是把繪畫發(fā)展中各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筆墨技法和審美理想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編寫,讓中國繪畫這一門古老的藝術重新構建起了完善的體系。但這也禁錮了畫家的思想,只把重點放在以筆墨技法表現(xiàn)氣韻生動效果上,而淡化了畫家作畫時所追求的意境。因此戴本孝提出外師造化,從自然之中觀察和創(chuàng)作專屬自己獨特的有藝術意味的表現(xiàn)形式,倡導畫家不要拘泥于“理想的模式”。除這一觀點外,戴本孝還提出“會諸家以成一家”、崇“道”抑“法”、“最分明處最模糊”“法無定”“六法之外”等繪畫美學思想。其在清初畫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使得陳舊的藝術格局得以被打破,讓中國畫壇重新煥發(fā)了活力,并且開啟了后代繪畫百花齊放的局面。
焦墨法極其講究用筆方法,是極富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畫者須要不斷錘煉,進而增添畫面中筆的內涵,讓畫面中用筆更加耐看。戴本孝的焦墨用法是在深入研究傳統(tǒng)繪畫之后,經過長時間師造化和對自然的發(fā)現(xiàn)、對技法的不斷嘗試才將自己的山水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的。
戴本孝所生活的年代可以說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較為繁榮的一個時期,與同時期的其他畫家相比,戴本孝似乎缺少一些關注。但不得不說,在明末清初這批遺民畫家中,戴本孝是有著其獨特性和研究意義的,他的山水畫在如今是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
四、結語
分析梳理戴本孝焦墨用法在其山水畫中的枯、寂、腴潤等美學體現(xiàn),不難發(fā)現(xiàn)其繪畫之創(chuàng)新之處。透過其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戴本孝以枯筆焦墨營造出疏簡、淡遠的畫面效果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感受到焦墨用法在其作品中的多層次意義,這種藝術表現(xiàn)效果傳遞給觀眾的同時也是與其心境是重合的,表達了其豁達且開闊的心境。從整個中國美術史來看,戴本孝或許并非最重要的畫家,但其所留下的技法和畫學思想是值得后人學習與借鑒的。尤其是戴本孝焦墨用法及其文化意義的表達,體現(xiàn)了焦墨繪制疏簡淡遠意境的高明技法,也體現(xiàn)了戴本孝高超的繪畫水平。
注釋:
①《陶淵明詩意山水屏》全屏共十二幅,絹本,設色,縱168.5厘米,橫54厘米,南通博物苑藏。
參考文獻:
[1]潘運告.中國歷代畫論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2]沉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許宏泉.戴本孝評傳[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2.
[4]許宏泉.中國名畫家全集:戴本孝[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陳曦.“真山真水,引以臥游”:明遺民畫家戴本孝藝術思想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6]張一弛.枯筆的審美心影:以戴本孝繪畫為中心的意境探賾[C].美術學研究(第5輯),2016:42-54.
[7]王曉媛.從《陶淵明詩意屏》探究戴本孝隱逸畫風[J].藝術百家,2015(S1):176-178,214.
[8]王麗人.戴本孝山水畫藝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 Ben's Ink Landscape
SU?Haidong
(School of Art and Sports, Fuy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Anhui, Fuyang 236000, China)
Absrt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dry ink landscape painting possesses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appeal, making it a significant genre within landscape paint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itnessed the pinnacle of this artistic style, during which Dai Benxiao emerged as an eminent painter renowned for his mastery in utilizing burnt ink. His landscapes cre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ry brush technique and burnt ink exhibit simplicity intertwined with richness, ruggedness blended with elegance, loftiness juxtaposed with desolation, transcendent yet detached from worldly affairs. He not only expanded the boundaries of this art form but also continues to inspir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tists to this day.
Key words: Dai benxiao; landscape painting;?dry ink;?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23-05-06
作者簡介:蘇海東(1975―),男,安徽界首人,阜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一級美術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書法、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