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從領
摘? ?要:小學科學和綜合實踐是小學階段的兩門重要課程。整合兩門課程的部分內容開展教學,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緩解師資匱乏等問題。教師要從課程理念、教學目標、活動內容、學生評價等方面對課程的整合教學進行分析探索,以求實現學科整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整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31-0061-04
小學科學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兩門課程。2022 年,教育部印發(fā)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和16個學科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在新的課程方案中,從課程設置要求和課時分配上,我們看到了這兩門課程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價值。
《科學》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典型的實踐性。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非常提倡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強調與語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的緊密聯系與融合?!毒C合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在課程理念、培養(yǎng)目標、活動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與《科學》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兩門課程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將兩門課程交叉的內容統(tǒng)籌整合起來,做到避免重復、優(yōu)勢互補,實現綜合育人功能,同時有效緩解師資不足等難題,積極探索《課標》提倡的跨學科教學路徑。
一、整合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加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要求
《課標》聚焦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犊茖W》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著力發(fā)展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三方面: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都是我們要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內容。課程交叉內容整合后,涵蓋上面兩個學科的綜合目標教學,更有利于設計內容豐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跨學科教學,實現兩個學科的融合,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更加符合現代教學要求。
例如,“我與蠶寶寶共成長”主題活動,以往的科學課更加注重通過養(yǎng)蠶活動,認識蠶的一生有四個階段,生長發(fā)育需要變態(tài),科學性強一點,實踐性差一點。這一內容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性、實踐性更強一些,但科學性可能略差一點。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獲得養(yǎng)蠶的實踐經驗,形成對蠶的整體認知,從中獲得價值體認、創(chuàng)意設計、解決問題、責任擔當的意識和能力。同一主題定位科學課,教學目標則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養(yǎng)蠶活動的興趣和持續(xù)觀察、記錄結果的能力,通過積累記錄的數據科學認識蠶,培養(yǎng)學生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現在整合這部分教學內容設置綜合教學目標如下:1.樂于嘗試開展科學養(yǎng)蠶實踐活動,從中培養(yǎng)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2.通過親歷養(yǎng)蠶科學實踐活動,知道蠶的生長發(fā)育需要溫度、濕度、空氣、食物等;了解蠶的一生和變態(tài)發(fā)育。3.培養(yǎng)學生的長期堅持性,為蠶寶寶更換桑葉、清理蠶沙,觀察蠶寶寶的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4.感受和體驗中華燦爛的桑蠶文化,增進對中國養(yǎng)蠶抽絲歷史的了解和對蠶絲服飾的認識。
綜合性教學目標的確立,有利于開展兩個學科為主的跨學科實踐教學,實現科學與綜合實踐學科的相互融合,落實這一教學主題所承載的教學任務:從文化基礎到科學精神,到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實踐的習慣培養(yǎng)。
學習任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教學目標,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綜合性教學目標的課堂,學生獲得的體驗和感受是豐富的,得到的數據和認識是科學全面的,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也是深層次的。這一主題學習下來,學生深刻理解科學課教師所說的:蠶的一生經過四次蛻皮,變成五齡蠶后,停止進食,吐絲結繭,在繭里再蛻兩次皮,最終破繭成蛾,一生大約歷時56天,十分短暫;數學課教師所說的:一條小小的蠶能吐出1000多米長的絲,最長達3公里。如果把1.4萬條蠶吐出的絲連接起來,可沿著赤道繞地球一圈;語文課教師所說的:中國是蠶桑文化的起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絲綢更是東方古老文化的象征;更加懂得勞動課教師所說的:“一分耕耘,一份收獲”這,就是整合后綜合教學的魅力。
二、整合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學習實踐的視野
現行的小學科學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有著各自豐富的教學內容,交叉內容也相當多。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將這些教學內容尤其是交叉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社會和科學,更“接地氣”地理解科學,鍛煉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學習“水”單元后,有一個關于水的調查與研究的活動,讓學生調查社區(qū)的居民、學校、公共場所用水情況,并去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況,進行節(jié)約用水宣傳。以往這樣的內容都留作課下作業(yè),讓學生課下自主完成,因為科學課還缺乏足夠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很難真正深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關于水的調查”的教學內容,帶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區(qū),調查用水情況,了解水污染等問題,重點通過綜合性、實踐性活動,重構學生生活經驗?,F在,此部分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關于水的調查”整合,打破學科界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把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不再各自活動重復,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兩部分內容整合,讓實踐活動更具科學性,還拓深、拓寬了本課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打開了學生學習的新思路。
再如,種植和養(yǎng)殖活動是科學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歷屆學生最為喜歡的內容。這部分內容與勞動課也有著天然的融合,能讓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擁抱生命,其教育意義偉大而深遠。我們把這部分教育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科學飼養(yǎng)和種植”相整合,深挖種植和養(yǎng)殖活動的教育意義。通過種植一種植物,精心呵護,觀察植物的一生,養(yǎng)殖一種動物,悉心照料,關愛小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滿足學生的研究和探索、實踐和體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以及積極的自然情感。
三、整合課程實施的教師資源,更加凸顯師資協同教學效果
科學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學科”,在師資力量上非常薄弱。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后,這一現狀會逐步得到有效改善。以往這兩門課多由語數等其他學科教師兼職,在專業(yè)水平上有待提升。常規(guī)的課表排課又是這兩科教師各自授課,相互交集很少,缺乏教研交流和協同發(fā)展。
對此,我們嘗試“聯合教研”“精品培訓”“雙師課堂”等,科學教師和綜合實踐教師建立“共同體”,集體備課,融合上課,有獨立有合作,更適合科學教師上的內容,科學教師為主體,更適合綜合實踐教師上的內容,綜合實踐教師為主體,有的活動兩位教師一塊組織開展,協同合作,一個主講,一個輔助教學,起到了較好效果,教學技藝也得到實際切磋,打破教師間、學科間壁壘,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形式,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
例如,聯合教研,我們可以學校內不同學科之間、校際間同一學科及不同學科之間開展聯合教研,增進交流和切磋。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教師綜合實踐學科培訓和綜合實踐教師科學學科培訓及兩個學科教師的勞動培訓、專項能力培訓等項目培訓,讓參與教師都獲得至少兩個學科的實踐學習經歷和教學能力提升,為學科整合鋪路。利用“互聯網+”的教學理念,將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借助智慧教育平臺等課程資源,實現“雙師課堂”,一個教師在線上,一個教師在線下。師生享受數字化教育帶來的便利,一個教得更輕松,一個更學得透徹。
師資力量上的整合,增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增加了教師學科背景,每個教師基本都有了兩個學科教學經驗,提升了各自專業(yè)水平,培養(yǎng)了《課標》要求的教師要有的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有效提高。
四、整合課程改善學生“學”的方式,豐富學生學習實踐體驗
探究和實踐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真槍真刀”搞科學,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注重親身體驗和知識、情感生成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品質,是科學學習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探究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是綜合實踐活動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兩門學科,學生的學習方式非常相似,因此完全可以融合兼顧,可以設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型探究和實踐活動,包括觀察、實驗探究、制作、體驗、調查、種植養(yǎng)殖、項目研究、科普劇等,教師精心組織,帶領學生經歷有效的探究和科學實踐的過程。
在整合實踐中,我們發(fā)現科學課程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了更多的科學研究方法,比如,觀察、實驗、對比、分析等。以《走進趙州橋》一課學習為例,研究趙州橋的承重,采用的方法:實驗法,用實驗的方法搭建紙橋,一組對比實驗來揭開拱形結構的奧秘??茖W研究的方法注入,有利于綜合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為科學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更為多的教學方式,比如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黨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通過考察探究,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職業(yè)體驗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對職業(yè)生活的真實理解,培養(yǎng)職業(yè)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志向。以《生命的起源—水》一課學習為例,學習方式:考察探究,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制作水庫模型、節(jié)水裝置等,屬于設計制作,然后在學?;蜻M社區(qū)做節(jié)水志愿服務,是社會服務,“當個節(jié)水宣傳員”講解節(jié)約用水,是職業(yè)體驗,綜合實踐課的活動方式非常豐富和靈活。
將科學課中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進行整合,使科學教學更具有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實踐性和時代特征,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整合課后,我們主要采用探究式、體驗式、項目式教與學的方式。
五、整合課程教學的綜合評價標準,充分發(fā)揮評價機制的導向、診斷和改革功能
《課標》明確要求構建素養(yǎng)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重視評價質量,強化評價過程,改進結果評價,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評價目標與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一致性,才有可能實現高質量評價。關注學生在探究和實踐過程中的真實表現與思維活動,探索增值評價,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功能、激勵作用和促進作用。結合科學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關注課堂評價、作業(yè)評價,以及單元與期末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以“成長記錄袋”為例,科學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都有大量活動,不乏過程性資料,搜集學生參與活動的關鍵資料,就能很好地說明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完成的作品、寫的作業(yè)、畫的圖畫、記錄的文字等,以及多方對學生在活動過程和結果中的態(tài)度評價,都可以收集整理進成長記錄袋,還可以是“電子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縱向看到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軌跡,促進學生成長和教師發(fā)展,是一種激勵性評價作用。單一的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功能和教學改進功能。
總之,我們嘗試把小學科學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交叉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使相對封閉的科學課更具開放性,使實踐性非常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更具科學性。兩門課程的優(yōu)勢互補,有效實施整體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今后,我們會更進一步探索,嘗試《課標》所倡導的跨學科教學,拿出至少10%的課時進行跨學科教學實踐研究,從兩門學科的“跨”,再到多門學科的“跨”,推進學生綜合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S].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責任編輯 王?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