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楊陽
古代的許多文人儒生都將“君子之道”當成自己說話、行事的準則。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這些都與“君子之道”密切相關(guān)。下面,筆者主要談?wù)勅绾我龑W生了解《勸學》中君子的“學習之道”。
都說“學無止境”,如果說“學習”是一條長河,那么點點滴滴的知識便是這長河之中的水。荀子認為: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在于其善于參悟“學習之道”。君子具有“學而不已”的精神。他們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成為博學多才的人,最終達到“知明”的境界。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勸學》,梳理出其中有關(guān)君子的“學習之道”的內(nèi)容,然后帶領(lǐng)他們按照先后順序進行分析。
學生梳理出的內(nèi)容如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君子是否天生就具有超乎常人的資質(zhì)?君子是否能僅靠天資就成為博學的人,達到‘知明的境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得出:任何博學的人都不可能只靠“天資”,后天一定要不斷地學習,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教師開展這個討論活動,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君子的資質(zhì)、秉性跟一般人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接著,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善假于物,就要關(guān)注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學會借助外物,發(fā)現(xiàn)并提取出生活中一切值得學習的東西,順應(yīng)學習的規(guī)律,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發(fā)現(xiàn)并掌握更多的知識?!?/p>
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結(jié)于一”進行討論,引導他們結(jié)合文本中的具體內(nèi)容探討君子在學習中需要具備哪些品質(zhì)。在文章中,荀子強調(diào):“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鼻髮W之路就如同“騏驥”與“駑馬”的奔跑之路,最怕的就是輕言放棄。“騏驥”和“駑馬”可能在天資上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但即使是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的“騏驥”,每跳一步也不足十步之遠;而“駑馬”如果不停地奔跑,就可能會超越“騏驥”,并到達成功的終點。緊接著,作者強調(diào):“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再一次告誡讀者:通往成功的橋梁一定是“堅持”。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知明”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就達成。所以,君子一定要具備堅定、專一的品質(zhì)。
再者就是“近其人”并“自省”。如果說學習有捷徑,那就是“親近良師”了。君子會不斷向他人學習并審視自我。所謂博采眾長,就是要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將其融會貫通,在開闊自己的心胸和視野的同時,習得本領(lǐng)。真正的成長一定離不開自我反思。“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睂W習的過程不僅僅是鉆研的過程,更是變化的過程。君子會“近其人”,學其道,并在反思中形成全新的、屬于自己的認知?!肮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自省是發(fā)展之路,是生存之道。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展開討論,理清“學”與“思”的關(guān)系,讓他們真正明白“自省”的意義。
最后就是“積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品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個句子。土石堆積成了高山,風雨才會在這里興起;水流匯積成了深淵,蛟龍才能從這里產(chǎn)生;長期行善,擁有高尚的品質(zhì),精神才能得到升華,人才能達到“知明”的境界。
總而言之,《勸學》向讀者展示了君子的“學習之道”。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并明確“善假于物”“結(jié)于一”“近其人”“自省”和“積土成山”的重要意義,從而掌握君子的“學習之道”,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