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本的出版發(fā)行為英語專業(yè)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語言素材和思政素材。從語言教學角度來看,書中內容對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而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產(chǎn)生獲得感。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本中的素材融入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可以實現(xiàn)語言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學成效。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課程思政;融合
作者簡介:鄭禹(1976-),女,福建長樂人,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教學、翻譯。
一、引言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高校教師應在課程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政教育,從而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读暯秸勚螄碚分杏⑽陌姹緸楦咝S⒄Z專業(yè)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yǎng)服務于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英語人才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思政現(xiàn)狀
在調研總結國內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相關研究后發(fā)現(xiàn),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在推進課程思政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關高校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結合的研究并不均衡,多集中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方面,對英語專業(yè)教學課程思政的研究較少。
其次,對高校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結合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度。大多數(shù)研究側重于某門課程的思政教育案例,內容比較隨機、分散,造成課程間各自為政,可能還有重復。思政教育內容多集中在傳統(tǒng)文化、成語典故、名人事跡等方面,缺乏對當代中國的宣傳。對于大學生來說,這些事實不夠新穎,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給予學生獲得感。
再次,相關研究中思政教育內容與英語課程融合的方法單一,多數(shù)研究采用中英或中美文化對照的方法,在講授英美文化或文學作品時,引入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內容。這種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但在與英語這門語言本身進行融合方面有所欠缺。
總體來看,英語專業(yè)教學的課程思政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尤其是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素材系統(tǒng)深入地融入英語專業(yè)課程體系,在國內還屬較新的領域。通過在知網(wǎng)搜索關鍵詞“治國理政”“英語”,共搜索到相關論文100余篇,其中絕大多數(shù)篇為翻譯研究方向,只有7篇與教學相關,包括:惠燕 、李亞玲和齊金鑫研究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如何導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理念;陳霞、崔澍將習總書記所引用的古詩詞、典故、典籍、俚語俗語等的英語表達方式錄制成微課視頻供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使用;唐昉在翻譯課中加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譯文賞析;王莎莎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融入英語詞匯學教學,等等。
綜上所述,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相關研究存在諸多短板,急需在課程建設、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教學方法的拓展等方面做進一步研究。
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與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融合的思路
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的教師可采用內容依托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方法,探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內容與英語專業(yè)課程深度融合的思路。
(一)系統(tǒng)梳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素材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本現(xiàn)已出版四卷,為高校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國際傳播能力的外宣人才提供了高質量的教學素材,但龐大的素材資源也使教師在選擇材料融入具體課程時無從下手。為解決這一問題,我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從語言、文化、翻譯等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梳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素材。語言方面包括書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匯、詞組和句型;文化方面包括體現(xiàn)我國國情、民情和傳統(tǒng)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典型例子;翻譯方面包括漢譯英的技巧和策略等。將以上素材匯總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進”思政教育素材庫(以下簡稱“素材庫”),供教師講授不同類別課程時有的放矢地使用。我校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主要包括語言技能類、國別文化類和翻譯類三個類型的課程,分別對應素材庫中三方面的素材。相關教師按照素材的類型和難度將素材庫中的內容有機地融入各年級相應課程中,使“三進”思政教育系統(tǒng)化。
1. 語言技能類課程。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為例,傳統(tǒng)教學通常會配置通俗易懂的例句,雖然這樣的例句能幫助學生理解生詞,但由于難度較低,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融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內容后,該書中例句的難度大多高于原有例句,使學生了解在真實語境中,尤其是正式文體中某生詞的使用方法,更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以生詞extraordinary的例句為例。
牛津詞典例句:
She was a truly extraordinary woman.
她是位非常杰出的女性。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例句:
今天,中國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發(fā)展成就,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結果。
China today, with all ethnic groups striving with one heart, has achieved extraordinary successe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learned from our own experiences that only when we are united can we be strong and march forward.
學生從這一例句中不僅學到了extraordinary的用法,還可以了解“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翻譯方法。
另外,可借鑒上海外國語大學近期完成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數(shù)據(jù)庫綜合平臺2.0版(以下簡稱“數(shù)據(jù)庫”)進行重點詞匯的教學。例如,可將重點詞匯輸入數(shù)據(jù)庫,學習總結詞匯的搭配和用法。由于數(shù)據(jù)庫是利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篇章建設的,所以檢索結果也都來源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內容。學生在總結詞匯用法時,會潛移默化地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內在邏輯,了解政治類語篇的語言特點,真正達成思政教育的目標。
語言技能類課程除詞匯教學外,還涉及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教學內容。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應以主題教學的形式融入課堂。例如,《新編英語教程》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主題為科技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和困擾,在課文導入和口語練習中均可以融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2. 國別文化類課程。傳統(tǒng)的英語專業(yè)課程中,學生會學習大量有關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的知識,但對我國當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對這些課程進行改革,增設有關當代中國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四個自信”,使他們掌握對外宣傳當代中國的能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涵蓋針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完整闡述,為學生提供了中國話語的外譯標準和中國故事的敘述框架。在“英美概況”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相應篇章,作為教材的必要補充,要求學生對比中英、中美在政治、經(jīng)濟、外交、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了解中國近幾十年飛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培養(yǎng)有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高素質英語人才。
例如,教材《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英國外交政策。教師可以引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有關我國外交政策的篇章指導學生在閱讀后對比中英兩國外交政策的差異,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體現(xiàn)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了解我國外交政策所體現(xiàn)的責任與擔當。
3. 翻譯類課程?!胺g理論與實踐”課程涉及各種文體的翻譯特點和相應的翻譯方法。在講授時政類語篇翻譯時,可選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本中的語句作為案例。學生在學到漢英翻譯技巧的同時,也加深了對中國理論和中國實踐的認識,掌握了時政類語篇翻譯的特點與規(guī)律。
另外,在講解漢英翻譯理論與技巧時,也適當選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例子。
詞匯層面。在講解詞類轉換技巧時,可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以某些詞尾(如“化”“性”“度”“型”“力”等)結尾的抽象名詞為例,這些名詞更為正式、概括力強,英譯時多將這些名詞進行詞類轉換。
講授語義解釋技巧時,可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豐富的數(shù)字化表達方式為例,如“四個自信”“三農(nóng)”等。
句子層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句式豐富多樣,包括省略句、連動句、主謂短句、流水句、長句等。另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有不少應用各種修辭方法的句子可以作為“漢英翻譯”課程的實例應用于教學中。也可以布置學生在閱讀素材庫中的篇章后,自主總結其中某種句式或修辭方法的翻譯技巧,實現(xiàn)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結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內容開設相應的“三進”課程
例如,英語專業(yè)高年級課程“翻譯理論與實踐”“口譯”的內容均與時政類語篇翻譯相關,這些課程的改革主要體現(xiàn)在更新課程中相應章節(jié)的內容,增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版本的比重,但增加的內容在系統(tǒng)性方面尚有欠缺。因此,應在英語專業(yè)傳統(tǒng)課程外,增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漢英翻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演講與寫作”等課程,系統(tǒng)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探索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這些課程的教學中,主要應用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學生的產(chǎn)出。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各項任務,強調“在做中學”。學生在學習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內容后,教師會布置相關任務,如介紹中國國情和文化、翻譯相關句子或段落等,以鞏固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三)開展相關課外活動
為全方位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應為學生打造沉浸式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學習環(huán)境。課外,可以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開展講座、競賽、交流等活動。如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專題英語講座,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閱讀比賽、演講比賽和翻譯比賽等,鼓勵學生參與開發(fā)相關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如中國國情和文化的外譯工作等。
作為任務型教學的延伸,也可以利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篇章和段落,組織學生撰寫文章,自主總結其中的熱詞金句、翻譯技巧等,通過學?;蛟合倒娞柗窒恚嵘龑W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
總體來看,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本融入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外宣能力和思辨能力。為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英語專業(yè)學生需提升對外翻譯傳播能力。將思政教育與英語課程融為一體,并利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素材,旨在將思政教育以更系統(tǒng)的模式、更貼切的內容、更多元的形式融入英語專業(yè)課堂,使學生在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掌握必備的對外宣傳知識,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成長為合格的對外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惠燕,劉小燕.孔子“為政以德”理念的內涵、淵源與大學英語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9):171-175.
[2]李亞玲.新時代思政課程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融入路徑研究[J].海外英語,2020(5):15-16.
[3]齊金鑫.大學英語通識課中的課程思政設計:以翻譯理論與實踐為例[J].山東高等教育,2022(4):43-49.
[4]陳霞,崔澍.基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經(jīng)典翻譯自主學習微課平臺自主構建與運用的研究[J].海外英語,2019(3):124-125.
[5]唐昉.面向國際傳播的譯者能力培養(yǎng):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賞析課程為例[J].外國語文,2022(3):33-41.
[6]王莎莎.英語詞匯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為例[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0):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