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春霞
【摘 要】習作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與感知生活?!吧罱逃崩碚摓榱曌鹘虒W提供了方向性的實踐指引,教師關注習作教學的全過程,從習作源泉、情感因素、語言表達及評價等方面融入“生活教育”的理論,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學生達成“還童真”“吐真情”的習作表達最終目的。
【關鍵詞】生活教育 習作教學 真情實感
在語文教學中,習作一直令許多教師感到棘手。一到作文輔導課,盡管教師精心備課,重點難點爛熟于心,課堂上娓娓道來,但學生寫起作文來,依舊像擠牙膏,寫得吃力,語言貧乏,沒話說。有的無話可寫,看到作文題目,腦袋里一片空白,常常肚里有貨,卻像茶壺里煮餃子一樣倒不出來;或者即使寫出來了,語言也空洞得像一杯白開水,寡淡無味,甚至廢話連篇。老題材或寫過的題材,雖然沒有生活情趣,沒有新意,但尚能對付;而一旦遇到新題材,往往會束手無策,一籌莫展。也有的作文字數(shù)不少,語言華麗,卻思想膚淺,不知所云,甚至還有的奉套路作文為制勝法寶,將示范文章當作考試寶典?;谏鲜隽曌鞯膯栴},筆者認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只有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鮮活的寫作素材。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有三個基本觀點,分別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焙汀敖虒W做合一”?!吧罱逃崩碚撘悦篮蒙顬槟繕酥赶?,通過教育引導生活,使教育生活成為美好生活本身。生活教育要求以生活作為教育的原始教材,通過教育打造更好的生活,它不僅將整個社會納入“學?!狈懂牐€要始終以反饋社會為目的進行教學,實現(xiàn)“教”和“學” 的有機統(tǒng)一,讓學生既學到“活的知識”,又有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吧罱逃崩碚摷瘸薪又袊鴤鹘y(tǒng)教育中的優(yōu)點與精華,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傳統(tǒng)教育中的重課本、教死書、脫離實踐、懸浮于社會的缺點與一些糟粕理念,又與“素質(zhì)教育”相通,更契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應用“生活教育”理論,不斷實踐,抓住生活與學生的不解之緣,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感受生活,為他們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自主寫作空間。
一、著眼習作的根本—融入生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黄獌?yōu)秀的習作,離不開生活這個源頭活水。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感人的細節(jié),來源于生活,更來源于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在日常的教學中,筆者嘗試尋找習作的切入點,努力給學生構建“生活化”習作空間,讓他們快樂傾訴、自由表達。
1. 關注家庭生活
習作要以學生的情感經(jīng)歷為中心,不失時機地把生活的積累活化,真正做到“手中有我,文中有我”。家庭是學生最溫馨的棲息地,家庭生活也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買新房搬新居,體現(xiàn)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父母關心照顧生病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孝老愛親的美德;父母堅持學習對“我”的影響,體現(xiàn)了榜樣的力量。這些發(fā)生在家庭的大小事,就是學生信手拈來的素材。只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家庭生活就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只有貼近生活,學生筆下的文字才能真摯感人。
2. 觀察自然生活
繽紛世界既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柔和之美,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陽剛之美;既有“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江南早春之美,也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寒冬之美。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走進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用自己的慧眼去觀察、發(fā)現(xiàn)、體驗,并流露于筆尖。
陸游詩言:“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只有深入細致地觀察大自然,觸摸大自然,才能掌握習作的第一手資料,才能寫出有溫度、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
3. 留心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作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充分體驗,留心記錄,積累最為直接和充分的寫作素材。
第一,組織活動,增加體驗??梢岳酶鞣N節(jié)日來組織主題活動,每一個節(jié)日或紀念日都可以確定一個活動主題。如3月12日植樹節(jié),以植樹活動為主題,讓學生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到戶外去踏青,去呼吸新鮮空氣。在植樹過程中,學生掌握植樹的方法及樹木的后期管理,了解植樹造林的作用和意義。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要打破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藩籬。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有意識地觀察參與者的言行舉止。學生在參加各項活動之后,寫起作文來,自然得心應手,有感而發(fā)。
第二,指導觀察,抓住特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不僅僅是閱讀,觀察事物也是一樣的。每個學生都有他們獨特的視角,教師在寫作之前就要鼓勵學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學會觀察事物的表象,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質(zhì),為接下來的寫景抒情或揭示哲理做好準備。教師應教給學生具體的方法,從而獲得更豐富的習作素材。如寫《春天的校園》,教師引導學生先寫出觀察提綱,確定好從哪幾個方面去觀察。觀察事物有時僅靠眼睛是不夠的,需要我們?nèi)ッ幻?、聞一聞,體會一下春天的氣息。另外,教師還應該教給學生觀察的技巧和方法,如方位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又如邏輯順序,先整體后局部等。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觀察方法之后,寫起習作來才會更加胸有成竹,揮灑自如。
二、緊抓習作的靈魂—真情流露
唐代詩人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睂W生的習作中有他們的真情流露,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把對生活的所思所想客觀、真實地表達出來。那些觸及學生靈魂、打動學生心靈的人和事,讓學生不吐不快。這里的人和事是客觀存在的,是非常真實的,有的是感動人心的一幕,有的是震撼心靈的一個細節(jié)。正是這一幕幕、一個個感人的事跡和細節(jié),構成了學生習作的豐富的材料。
1. 在閱讀中強調(diào)情感體驗
作文的基礎是閱讀。教材上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只是為學生提供范文和欣賞的方法,要真正提高寫作水平,學生還需要利用語文課堂學習的閱讀欣賞方法,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有計劃地閱讀中外名著,閱讀優(yōu)秀學生習作。同學之間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心得交流。例如,學習節(jié)選自梁曉聲作品《母親》的《慈母情深》這一課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體驗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同時讓學生在課后對《母親》全書進行補充閱讀,感受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中深藏的濃濃的慈母情,進而勾連學生的生活,把這種情感引入習作創(chuàng)作過程,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將生活中那些流逝的瞬間付諸文字。
2. 在習作指導中激發(fā)情感
在習作課的指導中,教師要巧妙地使用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方法,要利用容易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故事和生活細節(jié),和學生進行分享和交流,讓學生進入寫作的情境中。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的情境,引導學生還原生活體驗,如一句溫馨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許的微笑等,抓住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事例來調(diào)動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在這些平凡的小事中、微小的細節(jié)中感受情感。教師也可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作為引導學生的例子,把自己的情感體驗作為調(diào)動學生情感體驗的“引子”,把學生引入發(fā)現(xiàn)習作素材的天地,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發(fā)生事情的情感“敏感度”。
三、夯實習作的基礎—積累素材
文學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雖然學生的思想還比較稚嫩,不太成熟,但他們也希望創(chuàng)作出“成功作品”,所以,應引導學生避免同質(zhì)化,以獨特的視角進行高于生活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
1. 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做筆記的習慣
素材的儲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記日記是一種較好的積攢“事件素材庫”的方式,因為日記可長可短,可以記事,也可以抒情和議論,甚至可以摘抄一段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長期堅持寫日記,可以錘煉學生的文字基本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記日記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落筆成文;可以利用現(xiàn)代手段,通過影像記錄,拍下生活中的照片和視頻;也可以利用“朋友圈”來記錄。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及時進行記錄,不僅能提高觀察能力,還能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對觀察的人和事,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習作的興趣和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教師在實踐中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和寫作緊密相連,引導他們勤做筆記,把讀、想、寫結合起來,如摘抄、寫心得、寫讀后感等,引導學生將讀書的收獲和體驗進行加工整理,積累好詞佳句,開闊閱讀視野,獲得更為豐富的素材。有了在閱讀中的獨特發(fā)現(xiàn),學生也就能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了。
2. 尊重學生童真的表達
有了基本的“事件素材庫”,還需要學生有自己的“語言素材庫”。有些詞語和句子在成年人看來似乎不合邏輯,但卻是孩子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們要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體驗與感受,珍惜他們富有童真童趣的表達。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傾聽者,去肯定和喝彩,這樣學生才敢于大膽表達,富有真實感的語言才會更加豐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新鮮事物出現(xiàn),必然誕生很多新詞,對于這些詞語我們要引導學生巧妙使用,鼓勵學生將這些詞語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增加習作語言的個性。
四、注重習作的評語—增進興趣
“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習作教學,更應該關注對兒童習作內(nèi)容的欣賞與肯定,小學生受挫能力較弱,他們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呈現(xiàn)在習作中,教師要在評價中去關注他們“真誠”的發(fā)現(xiàn)與表達,在“生活體驗”上給予學生最有效的回應,促使他們不斷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增強表達的信心。
1. 語言激勵學生的寫作收獲
學生的作文水平有高有低,對那些作文基本功較弱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要注意差別性,不能一刀切。學生習作有進步、有亮點,要全班表揚;對于習作的不足之處,在評語上要委婉些,并指出改進的方法,使學生在寫作心理上擁有安全感,同時,又能在教師鼓勵的語言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產(chǎn)生寫作的興趣。寫評語時,教師可以成為他們的“傾聽者”—“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精彩事例,這是我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可以成為他們的“啦啦隊”—“這篇習作是一次跨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以成為文中的“人物”—“如果我是文中的那個人,我一定要謝謝你,因為,你最懂我”;還可以走近學生—用一個漫畫式的圖案作為“應和”,如“大拇指”“笑臉”等??傊?,貼近學生心理和童趣的語言,一定會激發(fā)他們對寫作的喜愛。
2. 語言啟發(fā)學生的寫作思路
教師評語要對學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讓學生從評語中獲得修正的方向。例如,學生寫平靜的湖面景色時,教師可以批注“你寫出了湖面的靜態(tài)美,能不能再寫一寫風吹來時湖面的景色?這樣,湖水就充滿了動態(tài)美”;寫活動的作文,可以批注“如果把他們活動的過程展開來寫,一定更加精彩”;寫景物的作文,可以批注“如果用上比喻或者擬人的修辭手法,這里的景物一定更加讓人喜愛”。這些批注指向具體的寫作片段,對學生有明確的指導意義,可以幫助他們拓寬思路,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3. 語言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評價學生習作不能僅僅在于評判,還應當懂得欣賞,應當走進學生內(nèi)心,感受他們的世界。如一位農(nóng)村學生在習作中提到自己有一次感冒發(fā)高燒,父親背著他走10多里的路。氣喘吁吁的父親,沒有休息一分鐘,到鎮(zhèn)衛(wèi)生院時,大汗淋漓,汗水濕了父親的衣服,學生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教師在評語中寫道:“你的習作,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父親背著我看病的場景,仿佛再次聽到父親的喘息聲,看到父親滿頭大汗的樣子,也再次感受到濃濃的父愛?!比绱烁型硎艿脑u語,學生閱讀后會覺得教師是他的“知音”,認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得到了認同,從而更加提高了寫作的熱情。
習作教學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主要是因為長久以來教師忽視兒童的真實發(fā)現(xiàn)和體驗,忽視兒童真實情感的表達,忽視對兒童習作表達的呼應和肯定。教師應借鑒“生活教育”理論,將寫作教學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走進生活,回歸生活,將生活滲透到作文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體驗,獲得真切、真實的感受。這樣,當他們落筆成文的時候,生活的真情,兒童的純真,才會在習作中自然流露,這樣的習作才是鮮活而有生命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