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杰 張云婷
2022年12月17日,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廣東省教育廳的指導下,華南師范大學成功主辦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qū)師德論壇。來自全國各省及港澳地區(qū)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校長及師范生代表,圍繞“國家認同、文化自信與良師擔當——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模式創(chuàng)新”這一主題,以主題報告、TED演講、分論壇專題報告、主題沙龍等多元形式,進行了深度對話交流。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強調,要結合粵港澳大灣區(qū)教師教育發(fā)展實踐,探討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與國家認同、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的關系,把教育文化基礎建設得更加深厚穩(wěn)固。與會人員就“如何通過師德師風建設奠定教師師德的價值根基和精神底蘊”等問題展開討論。
嘉賓學者堅持問題導向,探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自信自強過程中,師德師風建設遇到的新問題、深層問題、突出問題和教師急難愁盼的難題。
教師對教育根本問題缺乏充分認識和踐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原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吳穎民認為,學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清楚并回答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三個根本問題,學校教育才不會偏離正確方向,才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胸懷“國之大者”的時代新人,而不是培養(yǎng)出一批“精致利己主義者”。當前,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不強是阻礙教師順應形勢發(fā)展的關鍵問題。
教師家國情懷、身份認同和情感歸屬有待精準增強。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陳志峰進行的澳門教師家國情懷現狀調查顯示:國家認知方面,受訪教師對中國內地政治、經濟、司法制度的了解程度低;20-40歲年輕教師在身份認同和情感-承諾維度水平顯著低于40-60歲教師;教師對粵港澳大灣區(qū)的認同感最低,且關注程度和興趣度較低;家國情懷水平以高中教師、初中教師、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順序依次遞減。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被忽視的問題一直存在。華東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提出,我國課程標準、課程方案的修訂很少關注中國古典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興發(fā)教育等許多有價值的本土概念和思想未得到應有重視。深圳市羅湖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翠園教育集團總校長郭玉竹認為,我們的文化受到了侵蝕,年輕人基本沒有好好讀過經典原著,寫的文字很多是網絡語言。
智能時代和文化沖突背景下教師價值信仰受到沖擊。國家行政教育學院石連海副研究員提出,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沖擊著教師價值信仰,海量知識和信息流容易使教師陷入迷茫和困頓,個別教師迷失自我、價值觀扭曲,影響師者形象。
針對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華南師范大學王紅教授認為,國家認同是國家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根基。作為教師,更好地推動每一位學生、青少年包括教師自身達到高度的國家認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職責。
教師堅持培根鑄魂成就育人之師。吳穎民認為,培養(yǎng)教師的國家認同是倡導教師胸懷國家民族,有大德、大愛、大情懷。學校要把師德建設作為學校教育根基,以理想型育人目標引領教師做“育人之師”,把培養(yǎng)可堪擔當國家民族建設重任的有用之才作為職業(yè)使命,這樣的教育才能既贏在當下,更贏得未來。
教師堅定“一國兩制”制度和文化認同。任友群司長強調師德師風建設要培育德才兼?zhèn)渲畮煟冀K筑牢“一國兩制”教育文化基礎。華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提出,粵港澳三地歷史上同根同文,語言、習俗、文化傳統有眾多共同點?!皟芍啤鼻疤崾恰耙粐保瑢ψ鎳膰艺J同、文化認同要求與大陸教育具有一致性。
教師堅守國家認同和民族文化自信自強脈脈相通。河南師范大學教授崔振成認為,國家認同深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基因中,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雙創(chuàng)”背景下,教師更應有弘揚家國情懷的底氣。
與會者一致認為,文化自信是大國良師的精神底蘊。教師堅守捍衛(wèi)并學習優(yōu)秀傳統文化。崔振成強調教育者應努力成為“文化人”,用文化涵養(yǎng)精神底蘊,堅守、捍衛(wèi)和轉化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人文思想、教化思想等;劉良華認為,教師文化自信的培育應充分重視中國古典文化(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和古典教育思想(興發(fā)教育思想、學思行教育等)的學習傳承;陳虹會長介紹了澳門中華教育會自2000年啟動的“中國文化常識達標工程”,每年舉辦文化常識考試、有獎網上學習(中國成語、歷史、地理等)、文化之旅等各項系列活動,宣傳推廣中國文化,增加國家和文化認同。
教師樹立強化文化人身份自覺。華中科技大學劉長海教授關注到教師作為“文化人”身份的弱化,基于博耶學術分類視角,將教師學術劃分為學科學術、教學學術、德育學術、人生學術四個維度,重構教師文化人身份,強調教師要樹立文化人身份自覺。
教師善于將文化自信及傳承浸潤在教育教學中。廣東實驗中學莫莉老師致力于充分展現傳統服飾、書法、繪畫、昆曲等傳統文化之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建立文化自信。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鎮(zhèn)民樂小學校長周少偉引領師生將傳統醒獅技藝與音樂舞蹈融合,讓師生在傳統文化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感受文化魅力,弘揚傳承嶺南文化。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石茂仙在西藏支教時,將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融入美術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澳門培正中學利用AI技術建造虛擬中華文化館,帶領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并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
澳門大學王闖教授認為,西方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強調同質性和排他性。中國則主張,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歷史文明、國家意志在國際活動中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促進人類社會整體發(fā)展。暨南大學陳才俊教授認為,要通過教育路徑喚醒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類本性和公民全球責任意識、建構主體間對話與理解的教育行為、以共享發(fā)展理念建構國際合作的新型關系。華南師范大學張永剛教授強調,教師要基于共同價值,致力于全人類相互尊重、互相平等的人類文化觀培育,用中國敘事彰顯中國擔當。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鄭應峰強調,文化身份的自我認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始出發(fā)點。
石連海認為,智能時代的知識抓取來源更廣泛、速度更快、數量更多,教師面臨價值信仰沖擊、知識更新、角色轉化、方法變革等挑戰(zhàn)。
教師要勇于在挑戰(zhàn)與危機中轉變角色定位。湖北民族大學鄒太龍博士認為,教師角色在人工智能時代遭遇“教師”指謂泛化、知識權威式微、教學經驗衰弱、道德形象矮化等危機,需要將自己轉換為海量知識的中繼站、教育資源的篩選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學變革的推動者。
教師要精于關注和引領教育現實中的人和關系。張永剛認為,學生是現實關系中的人,技術融入學生現實學習生活世界中,教師更應關注互聯網和技術思維、人和技術的關系,這本質上是對人對學生發(fā)展的關注,能夠引領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教師要善于引領新技術賦能教書育人。澳門培正中學校長高錦輝博士介紹了學校AI課程,通過校本研修、課程開發(fā)及與校企合作,推動教師學習新技術。王紅強調技術是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不能被異化,應為我所用,教師用什么態(tài)度擁抱技術值得思考。
教師要樂于和AI教師分工合作立德樹人。曾文婕提出AI教師能承擔部分教學和評估任務,并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使真人教師從大量重復工作中解脫。教師應強化對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指導者角色和社會與情感能力發(fā)展指導者角色。
合肥師范學院宋冬生教授認為,師生關系是師德的原點和落點,要讓師德走向課堂,走向學生的心理世界。師德研修要更加關注教師道德自發(fā)、自主、自律和自成,以自律判斷為核心,建構自主反思解決師德問題的研修模式。澳門科技大學林廣志教授結合研究生教育,提出師生關系是平等、合作的,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的理念,而非學生為老師創(chuàng)造價值。
明確師德培育養(yǎng)成目標。香港教育大學鄧怡勛教授基于《香港教師專業(yè)標準參照》,介紹了香港師德建設特色,指出該文件強調教師是關愛學生的育才者、啟發(fā)學生的共建者、敬業(yè)樂勤的典范,分別對應專業(yè)成長階段:基本要求階段、能力勝任階段、成就出眾階段。該標準對教師反思專業(yè)成長、學校促進教師履行專業(yè)責任、機構提供專業(yè)發(fā)展課程具有較大參考價值。
強調一體化培養(yǎng)體制機制。深圳大學李臣教授從教育情懷視角提出,在目標指向上要注重教育家精神;在培養(yǎng)體制上推進課程建設,創(chuàng)新UGS一體化教師治理機制并形成大中小幼主動對接生態(tài),扎根教育現場;在培訓制度上減輕教師負擔,讓教師有更多時間與學生交流、探究教學、創(chuàng)造寬松的自我更新環(huán)境,呵護教師教育大愛和創(chuàng)新勇氣,激發(fā)教師內生動力。
創(chuàng)新培育師德培訓團隊。湖南省中小學教師發(fā)展中心黃佑生介紹了“雙育”研修模式,其基于成果導向,明確“育己+育他”雙重交互過程,構建“測評診斷、任務挑戰(zhàn)、系統學習、實戰(zhàn)操練、考核反饋、成果試用”六段式運行流程,培育了一批優(yōu)秀的師德培訓人才。
學校良好的師德師風源于學校長期堅守和追求的價值理念與文化傳統。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提出學校要強調:第一,文化傳統表現為溫暖的細節(jié),讓教育在細節(jié)中潛移默化發(fā)生,文化自然得到傳承;第二,尊重教師需求和體驗,提供表達展示等機會讓更多老師有尊嚴感、獲得感、驅動感和成長感。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小學校長張青云強調師德建設應重視紅色文化基因傳承,提出實施紅色基因鑄魂“七個一”模式。
任友群司長認為師德師風建設活動持續(xù)形成特色品牌,能夠發(fā)揮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王斌偉介紹了華南師范大學的經驗。第一,用關懷型師德理念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師德培訓者等師德教育專業(yè)人才;第二,通過遴選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實驗學校、開展全國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調研,擴大師德建設品牌影響力;第三,研制師德修養(yǎng)培訓課程標準體系,為培訓提供科學依據;第四,培育粵港澳大灣區(qū)師德論壇、師德巡講等品牌宣傳活動,打造《中小學德育》雜志宣傳平臺,樹立師德標桿人物,強化區(qū)域師德師風經驗推廣效果。河南省師德建設宣傳中心主任劉肖分享了師德宣傳機制的創(chuàng)新:通過長篇系列報道、持續(xù)學習活動深度宣傳學習新鄉(xiāng)市區(qū)域師德先進群體;通過深度采訪、整版報道、結集成書等方式從最美教師推介活動衍生出系列品牌;跨越傳統采訪編輯出版邊界,將教育專業(yè)報刊《教育時報》打造成師德宣傳全媒體平臺。
論壇最后,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朱建華提出了新的期待:粵港澳大灣區(qū)教育工作者能夠以更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更強烈的責任和擔當,不斷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國家認同、胸懷“國之大者”,努力爭做新時代“大國良師”,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