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艾瑞雪
在教育領(lǐng)域中,兒童撒謊因其特殊性而備受關(guān)注。有史以來,從康德到歐普拉,從哲學家到名人,大家對撒謊的態(tài)度向來都很明確:譴責并抵制。在教育中,父母和老師都經(jīng)常教孩子“永遠不要撒謊”,因為撒謊是混淆是非,脫離常規(guī),也會成為痛苦的根源??档略?jīng)說過,恐怕世上沒有什么比撒謊更讓我們厭惡的了。一些學者提出,“撒謊會讓人墮落”。在兒童教育中,說謊通常被視為不良行為。父母和教育者經(jīng)常要求孩子絕對誠實,不要撒謊。然而,無論是通過批判性教育還是說服手段,兒童的說謊行為都難以消除,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加劇,這往往會阻礙或困擾成人與兒童之間的正常溝通。每當提到“撒謊”,通常面臨的都是指責和批評。一提到“撒謊”,人們都是持反對的態(tài)度,人們用“匹諾曹”的故事告誡兒童不要撒謊,否則鼻子會變長,匹諾曹已經(jīng)成為謊言的象征,一提到匹諾曹,人們就會想到謊言。學術(shù)界通常將兒童撒謊視為行為偏差的一種表現(xiàn),有學者將兒童撒謊歸為問題行為或非道德行為。然而以往不少的研究者都是從客觀的、外在的角度來看待兒童撒謊,他們依據(jù)外在標準將兒童撒謊歸結(jié)為“問題行為”,從而忽視了兒童撒謊背后的自我體驗。僅從教育者的角度去評判兒童的撒謊行為,會忽略“撒謊”對于兒童自身發(fā)展所具有的意義。
事實上,撒謊的本質(zhì)是個體在說謊時完全理解自己所隱藏的真相。明知不說實話不對,卻不承認是在說謊。在現(xiàn)代用法中,謊言(lie)一詞表示道德上的嚴重瑕疵,一般言談中,顧及禮貌,多會避而不用,常以較委婉的同義詞假話(falsehood)與不實(untruth)來代替。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不說實話,我們就容易直斥為撒謊,但對自己喜歡或崇拜的對象,盡管他所言不實,撒謊這個詞卻很難啟齒。對于兒童來說,撒謊是一種滿足需求的方式,它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在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獲得權(quán)力是兒童的一項基本需要。能否獲得權(quán)力是兒童是否獲得承認的一種象征,當兒童的權(quán)力需求得到滿足時,他會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在學校生活中,有的兒童為了在課堂中彰顯自己的地位和權(quán)力,他們選擇跟教師“作對”,他們將說謊作為證明自己擁有權(quán)力的一種方式。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內(nèi)心開始渴望得到教育者的認可,對權(quán)力的需求進一步深化。兒童對權(quán)力的需求是內(nèi)在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個體在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所要經(jīng)歷的必要階段。如果兒童對于權(quán)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他們就會采用其他的方式去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兒童的教育必須在讓兒童感到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如果教師的教育是以一種不被兒童接受的方式出現(xiàn),那么這種教育可能不會被兒童需要和認可,甚至兒童可能會采取一種教育者不認可的方式,例如撒謊,來反對這種不被接受的教育。有時兒童說謊可能并不是品德問題,而是對自己內(nèi)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一種宣泄和抗爭。對于兒童來說,撒謊是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的一種方式,是向成人爭取自由的一種嘗試。
謊言的界定不僅要考慮撒謊者,也要考慮撒謊的對象。一旦受騙者起疑,撒謊者就失去了選擇隱瞞還是捏造的自由。如果旁人知道即將有好戲上演,也會增加欺騙的快感,等著看好戲的人不一定要在現(xiàn)場,只要有所期待,就會讓當事人躍躍欲試。一旁若有人在場,撒謊者更會樂在其中,甚至不免沾沾自喜。這種情形就像一個小孩在哄騙另一個,而其他的伙伴在觀望,這個小孩想到他正在給那么多人提供笑料時,就得意忍不住笑了出來。在學校這個空間之中,兒童相信自己在很大程度上能干得很順利。但是他越是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越是向別人隱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他就越是想從人們臉上窺出對他的看法和了解。在他身上存在著內(nèi)在的“真”自我與外在的“假”自我之間的分裂。這使他感到吃力和緊張,表面上的正常不過是竭力平衡這種緊張帶來的結(jié)果而已。后來他終于盡其所能作出了抉擇,他讓自己與自己脫離,讓自己與他人脫離。這立刻減緩了他的焦慮,讓他表面上顯得正常。對于兒童心靈的塑造,人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之為自然。在對孩子進行心靈塑造這方面,教育者必須要注意的是,訓誡不是奴役,必須要讓孩子們時刻感受到自己的自由,而且讓他享受自由的同時并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兒童不愿意受到簡單的管束和懲罰,他想要獲得心中的自由,而一系列的行為是他獲得自由的一些嘗試。
本體意義上的安全是指一種在無意識和實踐性意識層面回答根本的存在性問題的過程,而所有的人類生活都會涉及此類問題。撒謊的代價很高,最重要的是,會面臨著嚴厲懲罰的威脅。有些謊言光是隱瞞還不夠,一開始就需要捏造事實。當某種情緒必須被隱瞞的時候,捏造對于隱瞞來說變得極為必要。隱瞞已經(jīng)不再感受到的情緒是容易的,而隱瞞此刻正在感受之中的情緒則要困難很多,特別是那些說來就來而且非常強烈的情緒,掩蓋起來是十分困難的??謶质菍δ呈碌目謶郑瑢ν纯嗟目謶?,對被某人拋棄的恐懼,對失去某物或某人的恐懼,對最后期限的到來的恐懼??謶值膶ο笫潜黄诖氖录?,恐懼中的個體害怕遭受劇痛和喪失一切。說謊的代價是懲罰,為了不被抓到,只得一路騙下去,唯一要緊的事也就成了逃避懲罰。對于兒童來說,撒謊之舉本身可能比說了實話損失更大。個體獲得的本體論的安全性,就是在實踐意義和無意識的層面上,對人類所有生活中所體現(xiàn)的基本生存問題的“答案”。在某種意義上,個體的焦慮中是伴隨著自由的。一些成年人可能不愿意明確地向他們的孩子表明,他們對孩子有一系列他們珍視的期望。其他成年人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兒童或年輕人。有些孩子從他們的父母或老師那里沒有體驗到方向的指引,而另外一些孩子卻體驗到了成人像暴君一樣指引的方向。
然而,那些沒有經(jīng)歷過成人指導的孩子(因為他們成長在一個過于寬容、開放或忽視他們的環(huán)境中)也可能把缺乏指導視為暴君:一個被拋棄的暴君,只接受自己伙伴的影響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這兒的關(guān)鍵是所有孩子都應(yīng)該能期望老師和父母對他們的生活的投入,因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指導,即使只是為了確保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也需要成人的指導,這是兒童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個體因非存在對存在的威脅而產(chǎn)生的心理狀態(tài)稱為焦慮。勇氣是一種承受焦慮的能力。焦慮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病理性的焦慮,另一種是存在性焦慮。病理性焦慮(如神經(jīng)癥焦慮)只是在特定條件下存在的一種焦慮狀態(tài),即自我未能勇敢地承受焦慮的結(jié)果。人們總會將“焦慮”與“恐懼”混為一談,其實,“焦慮”與“恐懼”大不相同。“恐懼”它總是有一個特定的對象。因為“恐懼”是人們能接觸到和感知到的,所以人們總是可以對它做出反應(yīng)?!敖箲]”沒有具體的對象,因為對人們構(gòu)成威脅的是威脅本身,即“非存在”。兒童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擔憂,他不知道他將來會是什么樣子。
自我認同不是一個人所具有的一個特征(或一組特征)。它是每個人對其個人經(jīng)歷進行反身性理解而形成的自我概念。自我身份認同的存在性問題與個人生平的脆弱性質(zhì)有著緊密聯(lián)系??贪逵∠蟮膶W術(shù)定義是指人們對特定群體(按民族、性別、宗教或地區(qū)劃分)或事物的相對普遍、固定的看法。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刻板印象通過影響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影響學生的學習期望、態(tài)度、動機、價值觀等行為,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刻板印象往往對學生存在威脅,即學生可能會承受額外的認知和情感負擔,因為他們在學習情境中的表現(xiàn)可能會證實人們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具體來說,教師對學生的刻板印象會從兩個方面對學生產(chǎn)生長期或短期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當一個人處于刻板印象中時,會給他增加額外的情緒和認知負擔。另一方面,刻板印象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行為會引導學生成為教師期望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人們總是試圖通過自為的否定性的純潔來理解他對同類的認知:因為我不是任何事物,而且仍然還必須是這個空虛,必須使它在世界中存在,我就從我這里再次據(jù)有我的身體和我的境遇,以及他人的目光,我看到它落在了對于它來說是外在的我身上。對我來說,沒有他人的活動和呈現(xiàn),而是存在著我認識到與我相關(guān)的我這方面的消極性和異化的經(jīng)驗,因為作為烏有,我必須成為我的境遇。兒童不愿意別人給他起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外號,他內(nèi)心很抵觸別人對他的探究的目光和不實的言論,因為這會引起他的存在性不安,影響到他的存在性安全。
杜威曾提出:“我一直主張仔細傾聽和積極回應(yīng)是關(guān)心的基本標志?!奔议L和教師應(yīng)該理解、尊重和接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隱藏的小秘密,并給予他們適當?shù)年P(guān)心和照顧。如果兒童們愿意把秘密拿出來分享,就應(yīng)該積極傾聽。生命發(fā)展的主要任務(wù)是成長,即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潛力,成長為最好的自我。知識和學習只是成長的一部分。人格、能力、思想和道德也需要發(fā)展。家庭應(yīng)該為孩子的生活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教育者要認真傾聽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不能僅憑自己的經(jīng)驗去判斷兒童的行為。
訓誡把人置于人性的法則之下,讓人開始感受到法則的強制。但是,人天生對自由有一種如此強烈的趨向,以至于他只要有一段時間習慣于自由,就將愿意為它作出犧牲。有時學生做出某些不良行為僅僅是為了獲取教師對他的關(guān)注。他為了得到教師的注意而做出一些行為,即使是教師消極的注意,比如說批評或是指責,他也愿意。教師的訓斥有時會對他們的不良行為起到強化作用。假如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個比較有效的解決的辦法就是讓教師盡量地忽略他們,不要只關(guān)注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如果他們的行為嚴重地擾亂了課堂秩序,使教師真的不能忽視他們的不良行為,那就可以讓他們暫時性地離開課堂。教師簡單的說教不能感動兒童。兒童是有思想、感情和自身價值判斷的活生生的個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是學校的主人,應(yīng)該對學校的發(fā)展負責。但是,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當家做主的意識,也不關(guān)心學校的事務(wù),更不會去參與管理。教師枯燥的說教會引起兒童的不滿,到達不了兒童的內(nèi)心深處。
教育者應(yīng)該知道,孩子做錯事后,承認還是隱瞞,對其受到的懲罰輕重的影響極大。即使犯錯的人明知坦白從寬,撒謊從嚴,但仍然可能舍誠實而不為,因為說實話的結(jié)果,肯定是立刻受到懲罰,繼續(xù)說謊卻極有可能全身而退。紀律也是一種特殊的懲罰形式。這不僅僅是一個小型法院的模式。學生偏離學?;虬嗉壖o律處分標準是不遵守紀律處分標準的一個原因。學生的“錯誤”不僅包括輕微的違紀行為,還包括沒有完成學習任務(wù)。紀律和懲罰具有縮小差距的作用。因此,它在本質(zhì)上應(yīng)該是正確的。由于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矯正方法。有些學生具有嚴重的流氓習慣,這時就需要分析他們所面臨的處境。如果他害怕集體,一些行為可以在集體的幫助下解決。當然,教師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應(yīng)該要非常謹慎。如果學生的自尊心特別強,教師可以暫時容忍他一段時間,然后在事后再做個別的談心,促進他們的思想轉(zhuǎn)變;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讓他們自己進行思想斗爭;有的需要采取迂回的方法;有些人需要積極引導,不同的學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傊?,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的方法和措施很多,我們不能把有不良行為的學生當成罪犯,把他們當成被病蟲害侵蝕的花朵。只要我們真的愛他們,并仔細地調(diào)整和修復他們,他們?nèi)匀豢梢栽趷鄣年柟庀麻W閃發(fā)光。
撒謊的罪惡感是指一種對于說謊本身的感覺,與法律上的有罪或清白無關(guān),也與對撒謊所要隱瞞的內(nèi)容的罪惡感有區(qū)別。罪惡感強烈到極致時,甚至會變成一種折磨,足以毀掉當事人的自尊感。說謊者與欺騙對象之間,如果沒有相同的社會價值觀,欺騙的罪惡感通??捎锌蔁o。然而,我們要了解,在我們目前的學校里,許多兒童都應(yīng)該有滿足權(quán)力需求的渠道,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無法滿足他們的權(quán)力需求,將來有意愿用功的兒童將會比現(xiàn)在更少。在教育中,對兒童的個體管理應(yīng)了解學生個體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應(yīng)對不同的需求,努力滿足兒童的合理需求,改變兒童的不合理需求;引導兒童發(fā)展更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建立不同的方式,合理引導需求,引導兒童健康成長。
作為呵護兒童心靈的護航者,教師要把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放在首位,針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打出“組合拳”,全方位、多舉措,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學校是專門從事教育的機構(gòu),是兒童學習和接受文化知識的固定場所。如果我們希望兒童在學校學到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我們就必須創(chuàng)造一個教學環(huán)境,讓兒童和教師覺得他們的努力會有回報。
說謊者對那些自己雖不認同、卻懷有敬意的人,才會產(chǎn)生羞愧,若非如此,那些人的怒氣與譴責只會使說謊者惱羞成怒罷了。教育者對兒童所施加的任何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指向兒童的自我的??档绿岢觯酥挥型ㄟ^教育才能成長,人是完全教育的結(jié)果,教師的人格是學生學習價值的關(guān)鍵中介。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大人總是“教”孩子要乖、要聽話,告訴孩子們他們的哪些行為和情緒令人討厭、不受尊重和難以認同。然而,這些要求和禁令往往會在孩子心中引起一些焦慮和欲望,使他們私下里偷偷嘗試和體驗。這樣,孩子會對大人壓制他們、不讓他們?nèi)プ龅氖虑楦械叫邜u和尷尬。這種感覺又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關(guān)系,尤其是與他們關(guān)系親密的人:“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欲望越是被剝奪(proscription),意識越是被壓抑,成人和孩子的人格構(gòu)成(personality structure)和行為之間的差異也肯定會越大?!蔽覀兯吹降慕Y(jié)果就是:禮節(jié)和習俗的功能被割裂,孩子和父母疏遠,人們的情感被一堵看不見的墻隔離,社會規(guī)則和懲罰迫使人們?nèi)で髮儆谧约旱碾[私和秘密?!敖獭钡膬r值體現(xiàn)在“育人”上。教書育人,“育人”是主要目標,“教”要為“育人”服務(wù)。
撒謊可以被視為一種感覺良好的成就,不論是預(yù)期說謊將會面對的挑戰(zhàn),或是正在進行欺騙的行動時,因為成功與否尚在未定之天,撒謊者都可能會感到某種刺激與興奮。如果愚弄的對象是出了名的不容易上當,挑戰(zhàn)的程度升高,快感就隨之增加。在自我世界,焦慮是由于人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威脅到個體所認可的某種價值觀(如自由、成功、愛情等),可能導致這種價值觀受到貶損甚至摧毀而產(chǎn)生的不安。明確地告訴學生他們必須做什么,或者使用外在動因使他們就范,常常會使人覺得焦躁甚至無助。有些孩子并不對這種強權(quán)作出反抗,相反,他們選擇放棄自己從而抓住權(quán)力。對于那些已經(jīng)習慣于高度指令性教育方式的兒童而言,如果突然要求他們進行獨立的思考,他們的反應(yīng)是堅持認為他們“有權(quán)利被告知該怎么做”。除了給孩子們自身的力量帶來麻煩外,這個結(jié)果還可能給學習過程帶來未知的困難。研究已經(jīng)表明,焦躁和無助往往會導致糟糕的表現(xiàn),更有甚者,缺乏自主精神的孩子更愿意選擇一些缺乏挑戰(zhàn)的任務(wù)。控制性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被證明會不斷地削弱人們對所做的事情的興趣,哪怕在其他條件下他會對這件事興致盎然。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生命都應(yīng)該得到尊重和發(fā)展。
兒童心中很容易有一些小小的、難以抑制的沖動,但他們常常愿意悄悄地解決掉。一旦一個人擁有了權(quán)力,無論什么樣的權(quán)力,他都會定期使用他的權(quán)力,也就是說,以一種不會傷害自己的方式使用權(quán)力。一個學生的焦慮情緒可能很難察覺,因為焦慮并非總有外部表征。焦慮是一種無形的障礙,老師們看著兒童,并不知道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在發(fā)生什么。即使我們更關(guān)注孩子們的學習成績?nèi)绾危覀円策€是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內(nèi)在動因,因為它能比獎勵更有效地保證好成績。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歸結(jié)于能力低下、表現(xiàn)不佳或自尊心不強,盡管這些因素可能的確也起了一些作用,但決定性的因素在于學生們的學習目標。如果老師——或者,在某一項研究中,父母——強調(diào)衡量學業(yè)成功的價值在于獲得獎勵,那么學生們對于所學課程的興趣幾乎注定要下降。所有的獎勵都有著相同的效果,它們將會沖淡成功本身帶來的快樂。教師必須學會思考,善于思考。一個不善于思考、不會思考的人很難意識到兒童生活經(jīng)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僅是教師,作為父母,也要理性深思、立體思索、高位思考。盡管教師的使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但不變的是教師應(yīng)該始終對人們的生活負責。今天,教師的使命是讓學生適應(yīng)這個變化的時代,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履行公民對社會的責任。每個時代都會對教師的使命提出新的要求,但教師的使命也有一些不變的內(nèi)容,即教師的職業(yè)始終是對人的生命負責的。教師要認清兒童生命體驗的內(nèi)在價值,積極引導兒童正確對待自身需要,引導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