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特殊教育中心/莊鴻遠 王凌云 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孫誠
在幼兒園保教活動中,幼兒教師對幼兒所進行的不正確及不恰當行為進行制止或糾正時,往往會因為幼兒身心發(fā)育不成熟,有時不能夠完全理解教師的用詞話語,導致并沒有為幼兒帶來及時的幫助及良好的發(fā)展影響。暗示教育通過側(cè)面的方式更容易貼近幼兒的理解能力水平,由此達到較好甚至更好的教育效果。暗示教育是幼兒教師應當認真探討的教育方式之一,期望通過此文引發(fā)思考,從而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更良好、更積極的影響。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進行教育現(xiàn)象的研究時認為:“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卑凳窘逃窃诮逃^程中,教師以語言暗示、動作暗示、表情暗示、情景暗示等方式向幼兒間接地表達自身的意圖與看法。這樣幼兒既能結(jié)合自身認知水平理解教師的用意,又能讓幼兒避免接收到不愉快的“命令”和“要求”。暗示教育通過積極的暗示的方式啟發(fā)幼兒,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在人類生活的早期,偉大的思想家們就發(fā)現(xiàn)了精神意念的力量的強大。精神對人類的身體以及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故而合理運用暗示教育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效果很顯著。幼兒的注意發(fā)展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暗示教育所運用的原理就在于重視幼兒有意意識的同時,也同樣注意無意意識的進行。重視幼兒的有意意識,在于讓幼兒直接認識到自身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并積極展開相關的探索學習活動。而注意兒童的無意意識,是由于幼兒與成人的認知體系不同,幼兒無法接受單一而又復雜的教學思維程序,因此幼兒教師就要在教學中進行看似無意、實則有意的暗示教學模式。暗示教育是在幼兒進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同時,開展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最常運用的就是語言暗示、表情暗示、動作暗示、情境暗示等。
1.語言暗示
語言暗示是暗示教育類型中最常用也最為間接明了的方式,幼兒教師通過一語雙關、旁敲側(cè)擊的語言方式,側(cè)面表達了教師想要對幼兒傳達的意圖。例如在幼兒園的娃娃家活動中,幼兒有時會專注與同伴的交流活動,而忽略了玩教具的擺放,甚至導致了玩教具的損壞。如果教師直接介入幼兒的自由活動,下指令讓幼兒將其歸放原位,不僅會使幼兒正在進行的交往活動突然中斷,而且也難以實現(xiàn)對幼兒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利用語言暗示教育的方法,教師可以用語言巧妙的暗示:“咦,這個玩具怎么躺在地上了呢?它的媽媽一定在找它回家,你們可以送它回家嗎?”幼兒在接收到這樣的語言信號后,會按照語言的指示換位思考,想象教師話中的場景,并思考出正確做法。而不是教師直接用嚴厲的語言呵斥:“誰把玩具扔地上了?快點給我撿起來!”這種教育過程中的呵斥與直接介入只會讓幼兒產(chǎn)生反感與逆反心理,巧妙地運用語言暗示不僅沒有打斷幼兒自身的自由活動,還使幼兒進行了自身的判斷與思考,對幼兒以后的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語言暗示的教育影響還體現(xiàn)在教師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言語夸獎,幼兒教師不應吝嗇對幼兒的夸獎。在恰當?shù)臅r間教師多夸贊幼兒的長處及優(yōu)點,能使幼兒樂于表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向更優(yōu)秀的水平發(fā)展。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啟蒙教育不一定要反復強調(diào),而是利用暗示教育的語言啟發(fā),就能達到對幼兒的教育目標。
2.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方式,利用情緒在面部中表現(xiàn)出來,幼兒會根據(jù)教師的表情對教師的態(tài)度進行判斷。當教師對幼兒表示出微笑、高興、和藹等面部表情時,幼兒就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是受到肯定的;而教師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皺眉、憤怒、失望的面部表情時,幼兒就會感知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應該及時停止和改正。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幼兒因為過于喜愛某個玩具,便會趁周圍幼兒不注意,偷偷將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里。這樣不僅會影響幼兒的人格健康發(fā)展,還可能造成幼兒的安全問題。如果教師在集體活動中直接出言制止:“×××,把你剛剛拿走的東西交出來!”這種直接的言語交流極容易傷害幼兒的自尊心,此時表情暗示就可以派上用場,教師可以走近幼兒身邊,對幼兒進行眼神示意并輕輕搖頭。在幼兒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當行為并進行改正時,教師再單獨與幼兒進行談話。這種幼兒教師及時進行的表情方式交流,在無聲中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動作暗示
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健康教育6 個月后,對病人集體進行1次 60 min的骨質(zhì)疏松預防知識講解,同時為每例病人免費提供1本 2 型糖尿病病人骨質(zhì)疏松預防小冊。
動作暗示法是指根據(jù)幼兒的思維水平以具體形象性的動作對幼兒進行暗示的方法,這在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的極為重要。在小班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動作暗示的方法有效激發(fā)幼兒記憶的潛能。在筆者帶過的小班的一次“六一到”的語言活動中,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雖經(jīng)教師反復帶讀,到最后幼兒默背的時候,他們?nèi)匀唤?jīng)常記不住兒歌里的一些動詞,教師直接提醒又易導致幼兒不積極不主動去回憶兒歌的內(nèi)容,產(chǎn)生需要提醒的依賴性。于是筆者在幼兒背誦時做出了與詞語有關的動作來進行暗示,念到“跳跳舞”時就做出幼兒所熟悉的舞蹈動作,念到“唱唱歌”時,就張開雙手成話筒狀,幼兒根據(jù)筆者的動作很快就回憶起與之相關的詞語。動作暗示的影響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中效果極為出眾。
4.情境暗示
情境暗示是指幼兒教師根據(jù)教育的要求以及幼兒的特點,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相關的教育環(huán)境,或調(diào)用環(huán)境中所擁有的要素進行暗示,使幼兒擁有一個最良好的教育情境,從而實現(xiàn)對幼兒的教育。幼兒教師經(jīng)常運用的情境暗示就是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除了美化幼兒園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園更能讓幼兒體驗到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外,還有傳遞教育者的教育意圖的重要作用。幼兒園在每次長假后開學時,總會有一些幼兒因為長時間習慣家里的環(huán)境,而在開學前一周甚至是一個月都出現(xiàn)對幼兒園的抵觸情緒,幼兒教師可以在開學之際在幼兒園的戶外及室內(nèi)布置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讓幼兒一開學就感受到幼兒園的熱鬧氣氛,從而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良好的環(huán)境對幼兒的個性發(fā)展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5.音樂暗示
音樂暗示是幼兒教師熟知的一種暗示方式,是近來逐漸被幼兒教師選擇的一種教育方式。教師運用音樂暗示時,在幼兒園課堂中往往采用鋼琴樂曲、多媒體樂曲、鈴鼓及教師哼唱的方式進行。幼兒教師會將一些短小活潑的歌曲與幼兒約定好作為某種行為的“信號”。例如要開始上課時,幼兒教師會在鋼琴上彈奏固定的音調(diào)。無論幼兒在進行何種活動,聽到幼兒教師的暗示信號總會按教師的要求進行上課的準備。還有中午幼兒午餐后,教師會在多媒體上播放輕柔的音樂,幼兒聽到安靜的旋律就會選擇餐后休息及做好午休的準備。這樣的音樂暗示不僅省去了教師的麻煩,為教學騰出了更多的時間;更在與幼兒一起制定規(guī)則,培養(yǎng)幼兒遵守音樂暗示信號的良好習慣,豐富了幼兒的感官體驗,促進了幼兒良好常規(guī)習慣的形成。
暗示教育遵循了學前教育學中兒童觀的內(nèi)容,充分將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成人與幼兒的思維方式大不相同,而幼兒教師需要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有利于兒童發(fā)展的教育時,教育方式的選擇就顯得尤其重要。暗示教育更多是潛移默化與言傳身教,這對幼兒的自尊心給予了最大的保護,避免了由于師幼的思維不同無意中給幼兒帶來傷害。幼兒需要成人的支持與關愛,教師的支持與肯定會使幼兒感到溫暖,有助于幼兒在集體學習生活中發(fā)展身心、提升自我。
在暗示教育中,教師多是以觀察者、支持者、合作者角色來對幼兒進行側(cè)面教育和引導的。當幼兒遇到問題或者有需要時,教師以暗示的方式進行引導,幼兒會根據(jù)教師的提示進行積極的思考與判斷,從而展開下一步活動。這對幼兒的思維情感能力發(fā)展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幼兒在學習生活中進行積極的發(fā)現(xiàn)與探索。同時又能夠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和個性潛能,讓他們積極改正自身缺點或是提升自身水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暗示教育法取得良好效果時,家長通過幼兒的表現(xiàn)而肯定了暗示教育的作用,幼兒教師就可以與家長開展圍繞暗示教育的探討?,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幼兒園與家長是伙伴關系,家長和教師是平等的教育主體,所以家園協(xié)作能否良好進行直接影響了教育工作的質(zhì)量。幼兒教師通過自身的教育經(jīng)驗積累,向家長傳授和普及暗示教育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既能夠豐富家長的家教方式,又促進了家園之間的交流與配合,更能為教師的教育提供動力。
暗示教育的合理運用不僅能使幼兒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尊重,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又能使幼兒的情感思維能力得到拓展。暗示教育運用不當可能造成消極的影響,筆者認為幼兒教師在進行合理的暗示教育時需遵循以下原則:
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任何形式的教育時,都應該確立明確的目標,達到所制定的教育目的是幼兒教師完成暗示教育成果的標志。幼兒本身因為年齡較小、知識經(jīng)驗都比成人欠缺,作為幼兒教師對其進行正確的提示與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進行暗示教育時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會使幼兒難以領會教師的教育意圖,做出錯誤的判斷。暗示教育的目的性原則不僅要求目的明確具體,更要求幼兒教師的教育目的性強。兒童觀里闡述過“兒童是白板”,這種觀點在認為兒童生來是純潔無瑕的存在的同時,也印證了幼兒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教育管理,而不是任由幼兒自由發(fā)展。就像一張白板被隨意涂畫不加以控制,白板上的涂點就會越來越不規(guī)則,時間久了就會難以去除。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暗示教育時不能敷衍了事,要遵循目的性原則。
暗示教育是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方式,相對來說,會注意尊重每個幼兒的個體發(fā)展。在進行暗示教育過程中還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根據(jù)每個幼兒的發(fā)展特點來選擇暗示教育的方式。有些幼兒的語言思維表達能力水平較高,教師就可以選擇語言暗示,這樣幼兒在迅速獲知教師用意的同時,還能夠通過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向環(huán)境中的其他幼兒進行傳達,這樣會使大部分幼兒更深刻地感受暗示教育。而有些幼兒則是動手能力出眾,語言思維的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就應該避免過多的語言暗示而是采取動作暗示,幼兒通過直觀的動作表達領會??傊?,幼兒教師應該靈活進行暗示教育,根據(jù)幼兒的個體年齡發(fā)展特點選擇適合幼兒的暗示方式,從而促進幼兒的個性健康發(fā)展。
啟蒙性原則顧名思義就是在暗示教育中以啟發(fā)幼兒為主。暗示教育的方式就是以潛移默化和“旁敲側(cè)擊”的方式進行,而不是一味地讓幼兒處在被動的地位去接受教育。讓幼兒得到暗示后獨立思考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讓幼兒在暗示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在無意識中進行有意識學習。暗示教育意在激發(fā)幼兒的潛能,啟蒙性原則是不可或缺的原則之一。
暗示的作用分為兩種:積極的作用與消極的作用。幼兒因為年齡較小,是極容易受暗示的類型,消極的暗示對幼兒的負面影響就非常明顯。教學中常見的有這么一個例子:教師帶著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時,兒童因為跑太快等其他原因不慎滑倒,這時教師上前查看時一味為了安撫幼兒的情緒,連聲說:“寶貝是不是摔壞啦?胳膊是不是特別疼?”幼兒這時會收到一種消極暗示,認為自己摔得很嚴重,會陷入消極的情緒中。而另一種教師在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判斷幼兒情況較輕時會選擇對幼兒說:“沒事!×××小朋友起來吧,×××是班里最堅強的小朋友了!下次一定要慢一點才更對喲!”這種積極暗示就會讓幼兒感覺到教師給予的信心與精神支持,幼兒會選擇自己勇敢地爬起來。積極的暗示能培養(yǎng)幼兒的正面的情緒發(fā)展,正面的情緒發(fā)展是幼兒能夠勇敢面對新世界、新事物的基礎。積極的暗示才會讓教師對幼兒的暗示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幼兒對教師的暗示沒有回應和舉動時,除了幼兒的自身原因例如思維能力水平不高,無法理解教師的用意,以及教師本身沒有遵循暗示教育的三個原則導致效果減半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在幼兒心中建立威信,從而幼兒對于教師發(fā)出的暗示信號是排斥的,而不是主動接受的。這樣自然就會導致幼兒對教師的暗示不愿意去探索發(fā)現(xiàn),這是師生不具有信任關系的一種表現(xiàn)。暗示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教師必須以在幼兒中樹立威信為前提,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多和幼兒開展教學活動,更需要教師在幼兒面前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教育者形象。
暗示教育對他人心理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值得幼兒教師不斷學習、共同探討的一門學問。幼兒教師合理運用暗示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質(zhì)量、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常規(guī)習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筆者將不斷加強關于暗示教育的知識學習,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與健康成長提供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