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娟,楊雙玉,王 紅
(公安縣人民醫(yī)院 湖北公安434300)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屬于鼻竇黏膜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超過12周。慢性鼻竇炎臨床表現為鼻塞、膿涕、頭痛和嗅覺障礙等癥狀,嚴重者有視力障礙和眼部壓迫感,可引發(fā)顱、肺、眼等并發(fā)癥。慢性鼻竇炎患者因病程較長、病情遷延、反復發(fā)作而影響生活質量,若未得到有效治療,可能出現鼻息肉、眶內感染、顱內感染等,對患者睡眠、心腦血管系統產生不利影響[1]。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該病,但術后康復期較長,患者需長期遵醫(yī)囑處理術腔、定期復查、鼻腔用藥等,若依從性不高,將影響康復及手術效果,增加復發(fā)率[2]。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在術后或慢性疾病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均較好,能有效改善疾病管理情況,提升術后恢復效果[3]。隨著我國通訊技術及網絡飛速發(fā)展,微信在患者延續(xù)護理中可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4]。本研究將微信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慢性鼻竇炎術后患者,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8月1日~2020年8月31日于我院行慢性鼻竇炎手術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5]診斷標準者;②能順利使用微信者;③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異常、認知障礙或無法正常溝通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63.33%)、女11例(36.67%),年齡(49.97±5.04)歲;合并息肉:是21例(70.00%),否9例(30.00%);鼻竇炎分型:Ⅰ型12例(40.00%),Ⅱ型15例(50.00%),Ⅲ型3例(10.00%)。研究組男17例(56.67%)、女13例(43.33%),年齡(49.21±5.49)歲;合并息肉:是18例(60.00%),否12例(40.00%);鼻竇炎分型:Ⅰ型14例(46.67%),Ⅱ型12例(40.00%),Ⅲ型4例(13.33%)。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兩組均經過住院規(guī)范治療,住院期間護理方法一致,達到出院標準。對照組出院時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出院指導、健康教育、復診時間安排等。研究組給予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由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2名、護師3名組建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小組,組員均經過延續(xù)性護理相關知識培訓,熟練使用微信。②邀請患者關注慢性鼻竇炎健康知識微信公眾號,通過公眾號推送健康教育及術后康復指導。邀請患者加入微信群聊,便于延續(xù)性護理小組成員對患者進行監(jiān)督、隨訪,解答患者問題,及時溝通交流。③公眾號及群聊具體內容。a.公眾號推送內容:包括鼻用糖皮質激素的重要性及用藥頻率、沖洗鼻竇重要性及方法、清除鼻腔囊泡的重要性及方法、定期復查重要性。同時,推送術后注意事項及健康知識,主要內容為戒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營造舒適干凈的康復環(huán)境、適當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減少外界刺激對鼻部的不良影響。所有內容在1個月內推送完畢,下個月循環(huán)推送,增強教育效果。公眾號內容要求圖文并茂,便于患者理解與掌握。b.群聊內容:小組成員輪班在線,接受患者疾病及術后隨訪的相關知識咨詢,及時解答患者疑惑。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及康復指導,定期進行線上隨訪,了解患者疾病恢復情況。囑患者按時用藥及復查,可通過每日在群聊中打卡互相監(jiān)督。
1.3 觀察指標 ①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6],包括癥狀管理及共性管理2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1~4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②生活質量:采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SNOT-20)[7],包括鼻相關癥狀、活力、社會功能、情感功能4個部分,共20個條目,各自計分,評分越高說明相關部分問題越嚴重。③術腔上皮化:術腔黏膜光滑且薄,與骨壁緊密相連,術腔各部位清晰,竇口通暢則可判斷為術腔上皮化。④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能夠正確完成鼻竇沖洗、清除鼻腔竇泡、鼻用糖皮質激素、定期復查。
2.1 兩組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NOT-20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NOT-20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術腔上皮化率比較 見表3。
2.4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情況比較[例(%)]
手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通氣狀態(tài)[8]。由于患者鼻竇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術后仍需給予鼻竇沖洗、清除鼻腔囊泡等促進恢復。但術后康復時間較長,大部分患者需居家自我護理,醫(yī)護人員無法陪同。因此給予有效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使患者主動實施自護具有重要意義。
出院后隨著時間推移,患者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越來越差,自身護理出現問題時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影響自護效果[9]。延續(xù)性護理能將護理服務從醫(yī)院延伸至家庭,以往主要通過患者出院時接受康復指導及相關健康知識、醫(yī)護人員定期電話聯系等進行隨訪,讓患者在居家期間得到專業(yè)指導,保證護理服務的連續(xù)性。但這種傳統方法缺乏護理主動性,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較差,影響術后恢復。隨著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軟件。因此醫(yī)護人員可通過微信平臺為患者提供延續(xù)性護理,彌補了傳統延續(xù)性護理方式的缺陷,可改善護理質量及患者術后恢復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6個月術腔上皮化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微信是一種即時通訊工具,醫(yī)護人員能通過手機將健康知識以圖片、文字、音頻等方式傳輸給患者,便于患者接收及理解[11]。微信公眾號的相關知識推送服務能給予患者系統化的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出院后出現護理斷層。在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中,微信公眾號及微信群聊均可以為患者提供交流渠道,促進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提高出院后護理的及時性。
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都是影響患者自護能力的因素,對患者術后康復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GSES、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與馮建紅等[12]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微信信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患者僅需打開手機即可接收健康知識,且對不理解的健康知識可反復閱讀學習,提升知識掌握效果,改善自我效能及管理能力。微信群聊有利于患者與醫(yī)護人員溝通,可及時解決患者疑問,同時醫(yī)護人員通過群聊可隨時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情況并給予針對性康復指導,改善自護能力。通過在微信群聊中打卡,可直接對患者的術后康復行為進行監(jiān)督,提高康復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康復效果及自我管理效果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有積極影響。同時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小組在患者出院后及時跟進,通過微信平臺直接解決患者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方面進行干預,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在慢性鼻竇炎術后患者中應用效果良好,能改善恢復效果,提升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