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
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在表述時一般分為兩種情況:其一,運用祈使句式,比如“一邊閱讀一邊想象畫面”;其二,是疑問句式,比如“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兩種句式,都采用了“動詞+內(nèi)容”的方式,將要學習什么、該怎樣學習以及應該達到的程度,都表述得非常清楚。由于語文要素的表述相對較為嚴謹、簡潔,其內(nèi)容信息只揭示了教學的方向,而對于具體的內(nèi)容并不包含在內(nèi),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中提供的單元課文,在自主解讀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關聯(lián)、比較,從而將教學內(nèi)容確定出來。以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閱讀要素是“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表達要素是“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針對編者所編選的課文以及常規(guī)性的單元欄目,我們該如何明確這一單元所要達成的目標,并能夠確定適切的教學內(nèi)容呢?
一、具體分解,基于要素內(nèi)涵的解讀和補充
縱觀三年級教材,人文主題以感受自然和觀察自然為核心,在整冊教材中形成了一以貫之的格局。其中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則是定位于“奇妙的世界”,而所選擇的三篇精讀課文,更是以精準形象、極富詩意的優(yōu)美語言,將自然界中的天空、海底等奇妙之景展現(xiàn)了出來,揭示了自然界天地之間無窮的奧妙,旨在喚醒學生內(nèi)在的閱讀興趣,激發(fā)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意識。
如果將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進行必要的分解,從中我們不難提取出彼此有著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四個關鍵性方向:初步地了解、圍繞的方面、描寫的事物、清楚的目標。其中,所謂“了解”,就是要對課文中的內(nèi)容有所認知,并形成一定的記憶,能夠提取文本中的信息,這相對屬于較低層次的學習要求。所謂“方面”,則是一個概述性表達,是作者圍繞著中心所分列出來的不同維度和視角。比如《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中,作者就將“世界”分為了“天空”和“大地”兩個方面來描寫;《海底世界》在介紹神秘的海底時,就從動物、植物和礦物三個層面入手來展開描寫;而《火燒云》則是關注了火燒云的“顏色”和“形狀”這兩個方面。洞察作者所描寫的方面,可以更加清晰地解構文本的層次和邏輯,更好地感知文本所表達的內(nèi)容,了解描寫對象的特點,同時也能夠為學生介紹具體的事物提供方法支撐。所謂“事物”,則指向于作者描寫的對象,包括動物、植物、景物等世間的萬事萬物。所謂“清楚”,則是從單元語文要素的角度而言的,這是引領學生落實語文要素時理應達成的程度。
將語文要素分解為上述的幾個關鍵性詞語,不僅可以更加清晰、精準地了解這個單元語文要素所包含的豐富內(nèi)涵,更為重要的是與教材中的課文資源有了更加精準的鏈接。在教學中,更益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觀察自然的熱情,與人文主題形成完美統(tǒng)一,從而為落實語文要素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彼此關聯(lián),基于具體學情的融合和統(tǒng)整
基于統(tǒng)編本教材“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編排模式,在明確了具體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之后,編者在單元內(nèi)容的選擇和編排上就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從不同的維度和領域,將教材中的文本形成了巧妙關聯(lián)。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時,除了對文本進行單篇的深入解讀之外,更需要找準這些資源在落實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時的聯(lián)系點,從而洞察編者設計教材時的獨具匠心。
比如該單元中的三篇課后練習題,都體現(xiàn)了鮮明的要素特色。深入研讀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整個單元的課后思考題,是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 這一語文要素的基礎上展開的,先是緊扣一個中心點來表達,然后嘗試著從不同的方面展開,更好地將這一中心表達得更清晰、更透徹,從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編者意圖就顯得非常清晰明了。比如《我們奇妙的世界》課后習題中所設置的小練筆,就是對語文要素落實的一次從學到用的轉化,與單元中的“交流平臺”和“詞句段運用”等欄目形成了緊密的聯(lián)系,可以引導學生從常態(tài)生活中選擇常見的、平凡的事物來展現(xiàn)其中之美。此時,教師指導學生關聯(lián)《海底世界》一文來寫開頭,借助教材課文展示的寫作方法,在彼此關聯(lián)中為學生實踐動筆奠定基礎。
這種關聯(lián)除了單元內(nèi)容之外,還可以站在整套教材的基礎上,找出與本單元語文要素密切相關的要素聯(lián)系點,明晰學生理應達成的程度。比如“事物”這一概念,對很多狀物類單元進行梳理,涉及到“事物”這一關鍵性詞語的都在三年級,這就不難看出三年級正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意識、提升觀察能力的重要階段。比如三年級教材在編排觀察的事物中,就從基礎的學校生活,擴展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然后延伸到大自然的四季變化。范疇在不斷擴大,觀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所描寫的要點也從“圍繞一個中心”,升級成為“從不同的方面將觀察所得寫下來”,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深入細化,基于單元目標的回應和補充
由于語文要素描述的特殊性,我們不能直接將其作為單元或者某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而需要在精準、全面解讀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具體的原始經(jīng)驗,對單元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從而確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標。
比如從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以及單元具體內(nèi)容的融合來看,我們可以將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教材指定的內(nèi)容;運用從教材中習得的方法,自主閱讀其他描寫自然景色的文章,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結合文本內(nèi)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從不同維度來描寫事物的。仿照課文中的綜合性信息,能夠運用課文中的寫作方法,來介紹一種事物。在這一目標的描述中,“朗讀”“背誦”“運用”“閱讀”“感受”“了解”“仿照”“介紹”等都是具體而鮮明的行為性動詞,不僅凸顯了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最終成果的觀察、評價,讓教師之教、學生之學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能保持連貫性特征。
而在具體完成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對單元的整體性目標進行必要的細化:首先,教學《我們奇妙的世界》就可以緊扣關鍵的詞語“珍藏”,組織學生梳理課文的內(nèi)在結構脈絡,了解作者分別利用太陽、云彩和雨點來展現(xiàn)天氣的變化;感受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將原本看似平常的事物展現(xiàn)出獨特的精妙之處。其次,教學《海底世界》則需要緊扣關鍵的中心句“海底世界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世界”,梳理作者所選擇的具體事物和方面,然后重點聚焦課文第4、5自然段,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著“動物的活動方法”和“植物的差異”,將海底動物、植物的特點描寫清楚的。再次,教學《火燒云》時,教師要將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交還給學生,訓練學生自主梳理文本脈絡的能力,了解作者是從哪些維度來展現(xiàn)火燒云顏色和外形變化特點的,并學會運用設問句的方式……
這樣的細化,既是對單元整體目標的一種回應和體現(xiàn),同時也是具體的補充和延伸,三篇精讀課文在對應單元目標時,也不是平均用力,更不是機械重復,而是體現(xiàn)了從扶到放的實踐過程,從而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落實語文要素。
教材的語文要素明確了單元教學的方向,確定了單元訓練的重點,但我們不能機械地拿來,直接將語文要素解讀成為單元或者課文的教學目標,而需要經(jīng)歷不同維度和層次的解讀,明晰具體的目標體系,形成單元目標的具體序列。
(作者單位:江西宜豐縣澄塘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