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導讀:本文淺析英美文學教學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分為:一、跨文化意識的內涵;二、英美文學教育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意義;三、英美文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原則;四、英美文學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
英美文學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為了發(fā)揮英美文學的育人價值,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需要通過對比異國語言和文化差異,研究跨文化意識在英美文學作品教學中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跨文化意識的內涵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風俗、宗教信仰,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此外,各個民族和國家有各自的道德邊界和價值觀等。隨著世界的交融發(fā)展,文化碰撞時,當與我們的文化相異時,我們要予以包容、尊重、理解和接納。
就跨文化意識的內涵,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能接受與我們完全相悖的異域文化。這需要高度的包容、理解及眼界,所以這也是最高層次的內涵。譬如,文學作品《飄》中,女主人公郝思嘉三次婚姻,在當時19世紀的美國價值觀和道德來講是接受的,但在我國19世紀又是不被認可的。這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差異致使的價值觀和道德界限的差異。又如,斷臂女神“維納斯”在古希臘時期被奉為美和愛的象征,在當時的中國是不雅觀的,不能欣賞她的美。二是外來的習慣與我國的習慣相沖突甚至相悖。譬如,在英國看到烏鴉是好運的象征,但是在中國烏鴉是不好的,我們認為喜鵲是好運的吉兆。三是以包容的眼光和心態(tài)理解外國文化。例如,我們要理解國外常常有給服務員小費的習慣,或者在美國他們常常喝冷水,一年四季穿短袖等。四是以認同的角度看待其他國家的文化。譬如,很多歐洲國家的孩子比較獨立,父母會大膽放手讓孩子動手實踐。又如,國外很多學校注重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這些我們應該認同,并學習。
二、英美文學教育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意義
1.跨越語言的差異性。不同的國家語言存在差異時,在交流共享等各方面會存在一定阻礙。所以跨越語言障礙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現(xiàn)在世界各國開放的狀態(tài)。然而要克服語言阻礙,就要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譬如,在翻譯其他國家的古文或者古詩時,如果不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或習俗,譯文是非常不準確的。只有在理解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和習俗以及價值觀、嗜好等,在學習其語言時才能把握得更準確。又如,其他國家在翻譯我國文言文時,如若不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習俗,勢必成為很大的障礙,我國的文言文、詩歌、美文等,著作背景往往蘊含著人文環(huán)境、文化的差異。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從反面來推出,跨文化的理解對于克服語言障礙是有一定意義的。語言差異蘊含文化差異,要理解他國文化則要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即用包容、理解、認同的眼光和心態(tài)對待異國文化。
2.跨越文化的差異性。文化差異包括語言差異、價值觀的差異、認知差異、非語言溝通的差異、溝通習慣的差異。一是語言差異。不同語言之間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差異性,這是人類語言的本質。二是價值觀的差異。在文化價值觀進行比較時要提高科學性,進行綜合評價。三是認知差異。人們在使用語言的同時,就是在用這種語言中附帶的社會屬性如經濟、文化、政治等構建語境,包含著特定概念上的刻板印象等。四是非語言溝通的差異。指的是使用除語言符號外的各種符號系統(tǒng),包括形體語言、副語言、空間利用及溝通環(huán)境等。五是溝通習慣的差異。中西方交往溝通中的差異是各種各樣的。
3.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與英語國家的文化以及語言差異非常大,在學習他國文化和語言具有一定的阻礙。首先,有利于開闊外語教師的視野,豐富外語教師的教學方法、模式和多樣化教學思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能力,使得外語教師更具競爭力。其次,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促進各國的文化溝通、政治交流、資源的合作與共享,并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最后,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認識到語言的學習實質上是文化的學習,外語交流實質是跨文化交流實質。
三、英美文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原則
1.交際性原則??缥幕庾R的培養(yǎng)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反之,通過不斷的跨文化交際,跨文化意識也能很好地形成。因為在交際的過程中,能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習俗、語言特點和價值觀等。而了解這些因素,也能更好地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等,更能接受他國的不同。所以,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并多組織相關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語言和文化的交流。借助英美文學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鑒賞文章的同時,接納他國的文化并學以致用。這樣文學課堂與交際意識得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和理解。
2.注重系統(tǒng)性。其一,在教授英美文學作品時,教師要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語言的多樣性。要引導學生做好學習的充分準備,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處境,從而更充分地理解文章脈絡和作者滲透的思想情感,使得思路更清晰有條理。其二,要循序漸進,所教的內容要由易到難,符合認知發(fā)展水平以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驗和理解能力。在鑒賞文學作品時,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層次思想和各個人物角色性格特點。
3.突出實用性。實用性原則是指所設計的課堂和活動要符合英美文學作品的特點和話題,滿足學習需要。英美文學作品的題材、風格、意象表達、創(chuàng)作方法和背景不同,選擇的教法和學法也會不同。所以在設計英美文學的教法和活動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認識能力和水平、學習的可得性等。其次,要總體設計,分步實施,把握宏觀思路,細化教學策略。在英美文學課堂中教師要正確選擇教材,靈活運用教學模式和方法。
四、英美文學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
1.增加間接異國文化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就要引導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不同文化的認知性。而提高不同文化的眼界和認知性的途徑包括:廣泛親歷異國文化的體驗,或廣泛的間接異國文化體驗。而第二種方式更具普適性和實踐性。如何才能增加間接異國文化的體驗性呢?英美文學作品不失為重要途徑之一。要通過英美文學作品了解異國文化,首先就要了解異國文化的歷史背景。英國具有悠久的文學及文化歷史,所以從英國的文化歷史背景入手不失為良策。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是最推薦的方法之一。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學背景,英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英國的封建社會也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特征,分為貴族與平民。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表現(xiàn)宮廷生活的有《威尼斯商人》《理查二世》《亨利五世》等,表現(xiàn)宮廷生活的有《仲夏夜之夢》《李爾王》《哈姆雷特》等。通過這些文學作品,可以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例如,英國具有高質量的宮廷教育,分封制下的爵位優(yōu)越條件,培養(yǎng)出一代代受過良好訓練的貴族階層,參與管理社會,貴族能文能武的騎士精神,又催促敢探險求索的各種人物。彼時科舉制下選拔出的官員,就相對缺乏這種創(chuàng)新性和管理才干。
2.文化對比分析英美文學作品。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對此的理解也有助于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跨文化意識。譬如,《紅字》中女主人公海絲特與丈夫沒有感情,而與男主人公在一起遭到終身身體烙印紅字的故事,如果我們不理解清教占主導思想的宗教背景,則很難領會這本小說的中心思想,所以要堅持文化融入,理解他國文化背景以及宗教,這有助于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3.發(fā)揮多媒體影視功能。很多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通過這些影視作品,可以很好激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例如,從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呼嘯山莊》和《傲慢與偏見》等,我們可以了解英國通過冒險改變自己命運,在中國則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通過對比,可以很好地了解異國文化的不同,從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又如讀《簡·愛》和《紅樓夢》就會發(fā)現(xiàn),因為受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一直以來重視親情和名譽,所以同樣是孤兒的林黛玉和簡·愛身世一樣,但是林黛玉可以進賈府享受富貴,而戀愛卻要自力更生,無親屬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