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寶寶
摘 ?要:本文以《the last leaf》短篇小說導讀課設計及課堂實踐為例,提出在學生開始閱讀英文原著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信息、分析人物角色、引猜測故事結局、探索主題意義這四個方面入手對學生展開閱讀原著前的指導,一方面調動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強化學生的閱讀信心,另一方面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原著閱讀能力。教師應讓學生多閱讀、喜閱讀以及閱讀好的原著作品,給予學生對整體文本的感知和意識,培養(yǎng)整體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原著閱讀;閱讀教學;導讀課設計
一、原著閱讀教學導讀課設計探究的緣起
閱讀有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生認知世界的形成、 豐富思維的養(yǎng)成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都要以大量的閱讀為基礎。正如一句英語名諺所說: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在說話前進行思考,在思考前進行閱讀。)閱讀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而隨著中國硬實力的發(fā)展和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英語原著閱讀作為學校教材的補充和拓展,是提高英語水平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新型閱讀方式,逐漸從原來的名校特色普及到各個中小學,受到了學校、學生和家長的認同,近年來形成了良好的發(fā)展氛圍。對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而言,英文原著閱讀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走出機械刷題的局面,對學生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學生會逐步對原著的題材內容感興趣,會讓學生從純語言、純應試閱讀發(fā)展到語言學習型、應用型閱讀的轉變。
二、英文原著閱讀教學中的導讀課設計探究的注意點
(一)導讀課設計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選好作品
選擇優(yōu)秀的英文原著作品是導讀課設計與開展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作為學校教材的輔助性材料,并不是所有的英文原著都能夠且值得進入課堂進行課程化、教學化處理,需要教師專業(yè)評估這本書的文本和教育價值。筆者選擇了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的短篇小說《the last leaf》為例,探究怎樣設計和實施導讀課?!秚he last leaf》講述的是一個已經瀕于死亡的貧窮女畫家喬安西因為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而恢復健康的離奇故事,塑造了一個命運不濟但品德高尚的老畫家貝爾門的形象,歌頌了他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從而唱出了一曲生命與希望的贊歌,歌頌了人性的美與善。作品的主題是贊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宣揚人性世界的美好,是積極向上的,學生在閱讀這樣的原著時,會感覺到作品中的人物離自己并不遙遠,加之歐亨利的語言詼諧幽默,選擇他的作品進入課堂有利于學生的精神成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閱讀興趣。
(二)導讀課設計的重要原則:搭腳手架
教材篇章篇幅相對比較短,其閱讀往往是碎片化閱讀和精讀為主,在一節(jié)課上呈現(xiàn)“讀前-讀中-讀后”的模式化流程。而英文原著的篇幅較長,詞匯量大,導讀課教學設計上教師要按照激發(fā)閱讀興趣的原則引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教師要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搭腳手架,讓學生的閱讀有了方向指導,不至于如無頭蒼蠅亂飛亂撞,毫無思緒而言;示范學生閱讀策略,組織教學互動,幫助學生建立閱讀信心,為學生獨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學習討論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在主題探究中實現(xiàn)意義建構,讓學生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還能在導讀課的引導下,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協(xié)作與討論,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這樣的導讀課設計,學生是中心,教師是配角;情境、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至關重要,要善于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生學,最終完成意義的構建。一句話,此導讀課設計是以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為理論指導。
三、以《the last leaf》 短篇小說為例的導讀課設計實踐展示
第一步: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封面,簡單介紹作者的基本信息及主要寫作特點,另外從作品的標題,結合作品的封面插圖去引導學生討論故事的某些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教師可先亮出《the last leaf》的封面圖,拋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關注作品的標題、作品的作者,另外不要忽視了封面插圖,教師可提問:插圖中的人物在作品中是扮演什么角色,兩者是什么樣的關系?學生自然想了解作者及作品相關信息。教師可以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對作者進行簡介。歐亨利是美國短篇小說家,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最擅長的就是短篇小說,他構思新穎巧妙,將許多看似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串聯(lián)起來,結局常常出人意料。這種結局也被人們稱之為“歐亨利結尾”。他的寫作對象大多數(shù)是混跡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寫作特點語言詼諧幽默,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淚水含笑,笑中含淚,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最后教師拋出一個問題:最后一片葉子能帶來什么樣的故事呢?這樣的導讀設計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學生懂得了讀原著時不僅要關注作品名稱,還要關注作者,包括他的寫作特點及寫作風格,若有時間甚至可以關注作者其他膾炙人口的作品,這樣在閱讀原著前就有了一個大局觀的意識,也為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品主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第二步:引導學生懂得對關鍵人物進行角色分析。小說成功與否,取決于對關鍵人物的刻畫是否生動。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著重閱讀《the last leaf》這篇小說第18、19這兩段,這是關于老畫家貝爾門的形象塑造。筆者指導學生從looks、words、actions、thoughts、feelings幾個角度去尋找信息,四人一組來共同完成人物分析思維導圖。學生在閱讀這兩段時會認為老畫家是一個lazy,indulgent,bad-tempered,boastful的人。作者又指導學生,在讀完整個原著后能夠從environment、effect on others這兩個角度再去分析老畫家。當學生讀完之后,猛然發(fā)現(xiàn)原來他還是一個sympathetic、caring、selfless的人,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故意制造矛盾,先抑后揚,驚嘆于作者構思之妙。
第三步:引導學生猜測故事結局。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多閱讀英文原著,根據已掌握信息猜測故事結局,這樣可以吻合新高考讀后續(xù)寫新題型的設置。為了不泄密故事結局,筆者故意把故事結局剪切掉了。在導讀了作者及寫作風格、小說的封面插圖、小說的關鍵人物之后,與學生共同閱讀小說的beginning part,了解故事的起因及背景后,筆者又提供了故事最后兩段的段首句。讓學生以掌握的信息為踏板,對故事的結局進行推測。
第四步:引導學生去探索主題意義。主題意義的探究,需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在讀后通過討論和分享逐漸清晰。主題意義的探究需要從文本的多個角度來獲取,比如標題、內容、情節(jié)、人物特點、與自身生活經驗產生的關聯(lián)等。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作者提出了探究主題意義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last leaf?”教師可讓學生從三個角度來分析:它對于Johnsy,對于Old Behrman,對于整篇文章有什么樣的意義。
本研究的原著閱讀導讀課設計從學生視角設計閱讀活動,強調語用實踐,以結構化、多樣化、體驗式的學生語用活動串聯(lián)教學過程,促使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教師更多的是起到組織、示范、指導、引領的作用。本研究的導讀課設計應用到了圖片展示、頭腦風暴、思維導圖、讀后續(xù)寫、猜測推測、對比分析、主題討論等導讀教學活動,體現(xiàn)了導讀課設計的多樣性和層次性,由簡到難,層層深入。導讀課設計及實踐中既有學生個人的思考活動,又有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有師生共讀朗讀默讀精讀方式又有課后泛讀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與合作性特點,讓閱讀變得有趣味、有意義,降低了閱讀難度,增進了學生在閱讀課上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值得一提的是,思維導圖和表格可以清晰地呈現(xiàn)故事的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思維導圖又是多元、可變的,每一位學生畫出的思維導圖都有著自己的思考。因此在導讀課之后,讓學生閱讀完將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整合到一個思維導圖之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故事中的情節(jié)梗概一目了然,梳理整個作品的脈絡。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時錦龍,錢福良. 中小學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J]. 知識文庫,2016(05):69.
[2]張金秀. 中小學英語整本書閱讀的五點主張[J]. 英語學習,2019(0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