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周麗
作為一名歷史學(xué)者,傅國涌深入聚焦中國近代史及這一時期的教育,二十年間出了幾百萬字的研究成果;作為一位心系兒童母語教育的實踐者,傅國涌設(shè)計實施了一套“與世界對話”兒童母語課程,希望用閱讀奠定一個孩子基本的人文底色。圍繞閱讀與現(xiàn)行教育相關(guān)話題,本刊記者對傅國涌進行了專訪。
人文教育的本質(zhì)是精神成人
◎《教育家》:您深入研究中國現(xiàn)代教育并曾表示,追憶過去的教育,不是為了批評現(xiàn)實的教育,而是為了追尋“理想的教育本來的樣子”。您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樣子?
傅國涌:理想的教育主要不是為了謀生而存在,而是尋求人之為人的價值,通過教育,讓人超越自身的生物性限制,從而獲得對人和人所在的這個世界更確切和實在的理解。在我看來,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建造價值。教育不是一場戰(zhàn)爭,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長,自然的生長。當教育被狹隘化,變成知識碎片的游戲,教育的本質(zhì)就被忽略了。教育的過程是緩緩展開的,如同一棵樹的長成,蘋果樹上結(jié)蘋果,橘子樹上結(jié)橘子,也可能只開花不結(jié)果,甚至不開花不結(jié)果,但并不影響這棵樹本身的價值。
◎《教育家》:您在知天命之年投身到以母語為中心的人文教育實踐中,是什么促使您采取這一行動?人文教育之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是什么?
傅國涌:我在二十歲時做過三個學(xué)期的鄉(xiāng)村中學(xué)教師,一直有一種教育情結(jié)。2006年我編的《過去的中學(xué)》出版,后來又編了《過去的小學(xué)》等書,完成了《新學(xué)記——中國現(xiàn)代教育起源八講》,對現(xiàn)代教育長期的關(guān)注,使我對現(xiàn)實的教育有許多的感慨。到2017年我編的《尋找語文之美》出版之后,我想尋找“童子六七人”一起讀世界。所謂“讀世界”,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紙上的閱讀與地上的行走結(jié)合起來,將自然與人文結(jié)合起來,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將古典與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結(jié)合起來,嘗試一種新的可能。
什么是人文?年過八旬的語文教育家、浙師大教授王尚文先生概括為“把人當作人,使人成為人”這十個字。就我的理解,這個“人”不僅是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人,人文教育的本質(zhì)是精神成人,讓一個孩子獲得人類已有的知識、智慧和美的遺產(chǎn),并在享受這些遺產(chǎn)的同時,更好地服務(wù)人類。我深信,一個人在童年、少年時代有怎樣的相遇,包括遇見什么樣的書、什么樣的人,都將對其一生產(chǎn)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教育家》:在您看來,母語之美美在哪里?一個人在童年、少年時代應(yīng)該接觸什么樣的文本?
傅國涌:母語之美,是與時間連接在一起的,也就是經(jīng)過歲月淘洗的,那是沒有被污染的、干干凈凈的語言,凝結(jié)著一個民族天長地久累積起來的、千錘百煉的心靈,從文言到白話,也包含翻譯家們的努力,將世界各國最寶貴的那些精神遺產(chǎn)恰當?shù)啬刚Z化為我們母語的一部分。莎士比亞的作品是英語的,但我們照樣可以通過朱生豪的翻譯,當作我們的母語來讀。母語之美體現(xiàn)為,在守護本民族的經(jīng)典的同時也不排斥異國的經(jīng)典,這種開放性,使我們的母語可以生生不息,這也是我在文本選擇上強調(diào)古今中外兼具的緣由。
一個人在童年、少年時代能遇到什么樣的文本,將決定他的精神質(zhì)地、人文底色,我對自己小時候未能接觸到希臘的荷馬史詩和那些悲劇、喜劇作品,不知道莎士比亞、歌德、但丁這些人的作品感到十分遺憾。每個孩子的興趣、天賦不同,閱讀的取向也會有差異,但有些讀物是每個孩子必讀的,那是一個人成為文明人類一分子繞不過去的。我給孩子們開了一份書單,從初階到二階、三階,由淺入深,從《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小王子》《昆蟲記》《唐詩三百首》《人怎樣變成巨人》這些書開始,到東西方的文學(xué)經(jīng)典,乃至文學(xué)以外的經(jīng)典,選擇了幾百種,給孩子們參考。世界上有定論的一流作家的作品,如果不是大部頭的,其實都可以讓孩子們接觸,以文學(xué)為主,但不限于文學(xué),孩子的閱讀邊界必須拓寬,讓他們首先看見江河奔流入海的樣子,而不是首先考慮是否能讀懂。閱讀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不求甚解、一知半解都不是問題。就像一個人喝水,也不是從認識水的化學(xué)分子式開始的。
與讀萬卷書同樣重要的是行萬里路
◎《教育家》:當前“大語文”教育盛行,是否存在誤區(qū)?我們?nèi)绾紊髦貙Υ?/p>
傅國涌:大約2005年,我受當時還在山西的朋友謝泳先生之托,與三位在高中教語文的朋友蔡朝陽、呂棟、蔣瑞龍一起編過《大語文讀本》(高三卷),那時“大語文”這個說法還是新鮮的。“大語文”的“大”,首先強調(diào)擴大視野,打破長期以來狹隘的甚至只關(guān)注知識訓(xùn)練的束縛,更看重語文的人文性。這一初衷無疑是好的。但是,當“大語文”這個詞被濫用,什么都往這里面套,或者換湯不換藥,只是借用這個詞,其實一點也看不出什么“大”,無論是視野還是精神格局,如果都還是知識點的思路、知識訓(xùn)練的那一套,那就沒有必要叫什么“大語文”。其實,語文就是語文,本來就沒有什么“大語文”或“小語文”。所謂“語”就是說出來,所謂“文”就是寫出來。葉圣陶先生等人最初使用“語文”這個詞,不過是把“國語”和“國文”合在一起。
◎《教育家》:您開發(fā)了一套“與世界對話”兒童母語課程。這一課程的整體設(shè)計思路和理念是什么?如何開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傅國涌:我把課程命名為“與世界對話”,首先是基于我對母語教育的理解,即提升每個孩子用母語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我把自己的構(gòu)想歸納為“三百千萬”四個字,也就是“三年百課千人萬里”,我的設(shè)計是,和孩子們利用課余、假期一起“與世界對話”,三年的時間一百堂課,帶孩子們認識一千個古今中外的作者,按照這一思路,每一課大致要認識十個新作者。實際上,我們每課的課前閱讀資料涉及十幾甚至幾十個作者的作品。
與讀萬卷書同樣重要的是行萬里路,在自然和人文的現(xiàn)場,與人類那些美好的心靈對話。“與世界對話”課程不在知識點之間打轉(zhuǎn),更不在字詞句之間糾纏,而是以想象力為中心,我相信課堂要有生命,我的心靈,童子們的心靈,古今中外那些先賢的心靈,在時空中相遇。想象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和有生命的課堂、廣泛的課外閱讀、人生的經(jīng)歷緊緊連在一起的。想象力也是生長起來的,是一個人往下扎根的結(jié)果。為此,我提出“一個中心”(想象力)、“兩個基礎(chǔ)”(語言基礎(chǔ)和知識基礎(chǔ))——語言基礎(chǔ)關(guān)乎母語表達的能力,知識基礎(chǔ)尋求的不是碎片化的知識堆積,而是編織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人文地圖。這張人文地圖是一個“圖繪的世界”,是可以跟隨一個人一生的世界。
我的一百課,就是選擇一百個題目,從螞蟻、蜜蜂、蜻蜓、蝴蝶到日月星辰,從山海水火到四季花開,從石頭、沙、土到風云霧雨電,從墻、門、窗到棗子、橘子、蘋果,從諸葛亮、蘇東坡到牛頓、愛因斯坦……什么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對話對象。但是,“與世界對話”必須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母語, 讓孩子們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所以,我強調(diào)文本至上,孩子從小接觸的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他們的眼界、品位、底色,在同一個題目下,古今中外不同的作者貢獻出自己的想象力,足以給孩子們帶來啟迪。
從2017年秋天以來,四年多的時間,我給“童子六七人”上了一百多節(jié)課,帶他們?nèi)ミ^北京、南京、西安、無錫、嘉興等地方,疫情前還去過希臘、意大利、法國、荷蘭、德國等國家。
孩子們的精神成長、母語表達水準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預(yù)期。2021年出版的“童課:與世界對話”系列共有三冊:與墻對話、與門對話、與窗對話,就是我們?nèi)谜n的真實呈現(xiàn),一課一本書,包含說、讀、作三個部分,分別是我的講課記錄、孩子們閱讀的文本及其習作。這個系列2022年會繼續(xù)出版四冊:與蘋果對話、與棗對話、與橘對話、與叫賣聲對話。另一個從2020年春天以來先后出版的 “尋找中國之美”系列,也附有孩子們在行萬里路上寫下的習作。
◎《教育家》:對于家長和教師而言,如何讓孩子們對閱讀保持饑餓感和專注力?
傅國涌:閱讀興趣雖然因人而異,但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有自己喜歡探究的領(lǐng)域,只是沒有在適當?shù)臅r間被發(fā)現(xiàn)。在閱讀這件事上,家庭的氛圍、學(xué)校的老師確實很重要,一個自己從來不讀書的老師引導(dǎo)孩子讀書的確很為難,一個完全沒有閱讀氛圍的家庭要養(yǎng)成孩子的閱讀習慣也不容易。如果說閱讀的興趣源自生命內(nèi)部的驅(qū)動,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則跟環(huán)境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這在碎片化的時代里,確實是個大難題。老實說,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我也不能。對于不愛閱讀的孩子,要讓他們愛上閱讀,簡直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我的這些話只能說給愛閱讀的孩子聽。不愛閱讀的孩子也自有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世界。
留白給生命帶來更飽滿的可能性
◎《教育家》:您曾提到“童年的植物性力量”這一概念,請簡單闡述其內(nèi)涵,并談?wù)剝和绾潍@得飽滿的“植物性力量”。
傅國涌:“童年的植物性力量”源自比利時作家弗朗茲·海倫斯的一句話——人的植物性力量存在于童年之中,這種力量會在我們的身心中持續(xù)一生。他說:“童年并不是在完成它的周期后即在我們身心中死去并干枯的東西。它不是回憶,而是最具活力的寶藏,在不知不覺中滋養(yǎng)、豐富我們不能回憶童年的人?!蔽业谝淮巫x到這些話,眼前一亮,人的身上不僅有動物性的一面,還有植物性的一面,這是天真的一面,也是由童年的記憶構(gòu)成的。植物性力量首先是向下扎根的力量,像樹一樣將根系慢慢地扎在大地深處,汲取土地的養(yǎng)分,然后也是向上生長的力量,不斷地朝著陽光、天空伸展。這與動物性的欲望不一樣。
童年的植物性力量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每個孩子在自己的童年、少年時代與自然接觸,與人類有文明以來最美好的人文傳統(tǒng)接觸,將這些來自自然與人類的記憶化作最深層的力量,儲藏在生命深處,就像一口深井,一生都可以從中取水。我認為,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是植物的基本姿態(tài),也是一個孩子精神成長的軌跡。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像樹一樣向上生長》,單從“樹”這個字來說,它是左中右結(jié)構(gòu),一個木、一個又、一個寸。一棵樹又長了一寸,長一寸就有一寸的歡喜,慢慢來、不著急,樹是慢慢生長的,人也是慢慢生長的?!爸参镄粤α俊笔紫热Q于向下扎根,在這個意義上,孩提時代在自然中的經(jīng)歷,讀過的書,聽過的故事,上過的課,交往過的小伙伴……都將進入記憶的根部,這種記憶越豐富,獲得的“植物性力量”就會越飽滿。
◎《教育家》:您在《教育就是與美相遇》一文中回顧了過去的“課文之美”“課堂之美”和“課外之美”。在當前如火如荼的“雙減”背景下,中小學(xué)的課外生活應(yīng)如何“美”起來?
傅國涌:《教育就是與美相遇》收入我的《美的相遇》一書,其中關(guān)于課外之美特別講了話劇表演,當年的南開中學(xué)就特別重視話劇,許多學(xué)生終身受益。我為此專門邀請三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校園戲劇的杭州師范大學(xué)教授黃岳杰先生,給孩子們多次開戲劇表演課,給孩子們排練《青鳥》《哈姆雷特》《大先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等劇作。我們每次游學(xué),都會選擇一個經(jīng)典劇本,孩子們自選角色,自己排練,許多孩子通過戲劇表演打開了自己,變成了一個新人。戲劇塑造人、磨煉人,確實如此。
我強調(diào)教育要有“留白”,重要的是在時間上的留白,但留白的時間不是空白,而要有更好的安排,讓留白給生命帶來更飽滿的可能性。中小學(xué)生的課外生活是否能“美”起來,取決于利用留白的時間做些什么。其實,能做的很多,戲劇只是一種選擇,到自然中去,到歷史人文古跡去,將讀書與行走結(jié)合起來,與志趣相投的伙伴同行,都是很美的事。暑假里,我?guī)Ш⒆觽內(nèi)ダッ鲗ふ椅髂下?lián)大,住在文林街上,這是孩子們期待已久的旅行,有的孩子興奮得每天早起,相約一起去尋找一些不在我們行程中的遺跡。他們寫出來的文字也仿佛接通了遙遠的舊時光,一個個語詞,一個個句子,一個個段落,都似乎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