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群 馬媛媛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長春130012)
“除標題外,讀者在文章中首先閱讀的部分通常是摘要,這也是決定讀者是否繼續(xù)閱讀的關鍵部分。”(Hyland 2004:63)同時,摘要索引是讀者檢索文獻的重要工具,因此摘要撰寫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論文的檢索率(王華2020:50)。本文借助Biber 提出的多維分析法,從6 個維度對比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母語者語言學專業(yè)博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的語域風格和語言特征,以便于學術英語教師和博、碩士生等對中外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語言特征有深入的了解,為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提供參考。
Biber(1988)基于LLC 英語口語語料庫和LOB英語書面語語料庫,根據67 個語言特征的共現情況對其降維處理并提取出7 個功能維度,各個維度具有不同的交際功能,用于預測口語與書面語的語域差異,稱為多特征/多維度分析法(multi?feature/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MF/MD)。在7 個維度中,維度七僅含一個語言特征,解釋力不夠強,所以在多維分析法中通常只選取前6 個維度展開分析。Biber 通過一般線性模型計算前6 個維度的預測力,結果顯示這6 個維度能夠有效地預測口筆語之間的差異。本文參照Biber(1988)研究,只選取前6個維度展開分析。每個維度中一般含有因子載荷為正值(簡稱正載荷)和因子載荷為負值(簡稱負載荷)的語言特征,正載荷與負載荷在很大程度上呈互補性分布。“這些共現特征一起使用是因為它們起到同樣的功能?!保˙iber 1988:91)因此,正載荷共現具有的交際功能與負載荷恰好相反。例如,在維度一中,指示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等因子載荷為正,它們共現使文章呈現出交互性。而名詞和定語形容詞等這些負載荷共現使文章呈現出傳達信息的交際功能。
“在運用多維分析法展開分析時,有兩種基本的分析方式,一種是完全分析,對語料庫進行因子提取生成特定的維度。另一種方式是不做新的因子提取,將不同的語體投射到Biber 提出的原有維度上。”(Sardinha 2014:90)第一種研究方式的優(yōu)點是可以根據所選語料的特點提取出適合于區(qū)分自身語料的功能維度(Hardy,Romer 2013等)。基于提取出新的維度,研究者可以繼續(xù)拓展研究范圍,使研究具有系統(tǒng)性(Hardy,Romer 2013;Hardy,Friginal 2016;Cao,Xiao 2013;肖忠華曹雁2014)。采取第二種研究方式的主要做法是以Biber 提出的維度為基準,將研究對象投射到Biber 的維度中,以此判斷研究對象的語言風格或與其他語域對比。國內研究較多采用第二種研究方式,如:本科生與碩士生對比(潘璠2012),中外期刊論文摘要對比(張一寧等2018),4 個學科期刊論文的歷時變化(姜峰2020)等。雖然運用多維分析法探討學術英語寫作的研究大量涌現,但其研究對象側重于議論文、期刊摘要等,對博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關注不足,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博士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具有參考價值。
根據研究的需要,筆者自建含有200 篇博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的學術英語語料庫,共132,763 詞。其中中國博士學位論文語料庫CCPS(Corpus of Chinese Ph.D.Students)包含100 篇中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的博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共97,032 字,均從中國知網(CNKI)下載。本族語者博士學位論文語料庫CNPS(Corpus of Native Ph.D.Students)包含100 篇由研究領域為語言學的英語母族語者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共35,731 字,均從歐美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ProQuest)下載。中國博士學位論文語料庫的字數多于母族語者語料庫,但MAT 軟件標準化處理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保研究的可比性。
研究步驟如下:首先,將其轉換為txt 格式并逐一人工校對,確保與原文一致。其次,借助Nini(2015)開發(fā)的Muitidimensional Analysis Tagger 1.3(MAT)軟件分析。該軟件內嵌“斯坦福詞性賦碼器”(Stanford POS Tagger),能夠對文本自動賦碼標注,對賦碼后的文本統(tǒng)計并自動生成每個文本的67 個語言特征分以及維度分。最后,將結果導出并使用SPSS 軟件對其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計算兩個語料庫在各個維度上以及不同語言特征的使用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借助Ant Conc 軟件觀察索引行,結合具體實例分析二者在語言特征上的區(qū)別。本文的研究問題為:(1)中國學習者與母語者在6 個維度中是否有顯著差異;(2)中國學習者與母語者具體在哪些語言特征上有顯著差異。
同一維度中因子載荷為正、負的語言特征呈互補分布,若維度分為正,說明該維度中因子載荷為正值的語言特征出現頻次較多,而因子載荷為負值的語言特征出現頻次較少,維度分為負則語言特征分布正好相反。
MAT 軟件結果顯示兩個語料庫均被歸為學術說明型(learned exposition)語域,該語域的文本屬于典型的正式的信息說明文,旨在傳遞信息。如表1所示,中外博士論文摘要在維度一到維度五上的維度分同為正值或負值,二者在前5 個維度上類型一致,均呈現出信息性、非敘述性、指稱明晰性、信息抽象的特征,未呈現出顯性勸說的特征。在維度六上正負值相反,母語者呈現出即席信息組織精細度,但中國學習者未出現該類特點。在前4 個維度中,學習者的維度分均高于母語者,當二者所屬一個類型時,分值絕對值越高則該項語言風格越明顯,如維度一中,學習者呈現出更強的信息性。
表1 中外語料在6 個維度上的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 檢驗對兩個語料庫對比,發(fā)現中外語言學博士論文英文摘要在維度一、維度三和維度六中有顯著差異,這與張一寧等(2018)對中外語言學類高被引期刊的研究結果不同。該研究中中外作者在6 個維度中均未出現顯著差異。引起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核心期刊中作者英文水平較高,更熟悉學術體裁的語言規(guī)范,所以二者僅在部分語言特征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而中外學習者學術寫作能力不同,因此其博士論文摘要雖然所處維度相同,但在3 個維度中卻呈現出顯著差異。本研究將根據各維度中語言特征的差異展開分析和解釋(僅列舉具有顯著差異的語言特征)。
在維度一中,維度分為正值,傾向于交互性特征,反之則傾向于信息性特征。中外語料的維度分均為負值,都呈現出較強的信息性,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0 <0.05),中國博士論文摘要信息顯著強于母語者,且中外學習者共在11 個語言特征的使用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第一人稱代詞在交互性較強的文本中出現頻次較高?!氨磉_作者自我的人稱代詞是提高自身學術身份和使別人接受自己想法的重要方式?!保℉yland 2012:153)母語者使用第一人稱代詞顯著多于學習者。通過檢索,發(fā)現兩個語料庫中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稱代詞I 和we 的使用上,I 在母語者語料庫和學習者語料庫中分別出現224 次和14 次,we 分別出現34 次和173 次。中國學習者更傾向于使用復數we 隱藏自我,提高文章的正式程度?!斑@可能是越來越多的二語寫作者被教導在學術寫作中消除顯性的自我,影響他們的修辭實踐?!保ㄍ希?50)所以第一人稱使用中更傾向于使用we,而母語者更傾向于使用I 來凸顯主體意識和作者身份,承擔較高的問責風險。
表2 在維度一中的語言特征差異
母語者在現在時態(tài)、WH 詞引導賓語從句和指示代詞使用上顯著高于學習者。“WH 詞引導賓語從句提供討論問題的方式。”(Biber et al.1999:107)相對于這種討論問題的方式,學習者更傾向于使用特殊疑問句提出研究問題。指示代詞用于直接文本指稱(同上:349),包括this,that,these,those,可用于前指或回指,指代單詞或句子等。Halliday 和Hasan 認為“在語篇中某個成分的解釋依賴于另一個成分時就產生了銜接”(Halliday,Hasan 1976:4)。指示代詞是使文本銜接性更強的一種方式,使用指示代詞替代名詞或文章片段對文章的形符比產生影響,這也可能是母語者使用名詞的頻率低于學習者的原因之一。
學習者在強勢語、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和特殊疑問句3 項的使用上高于母語者,前兩項用于增強感情和增加評論,特殊疑問句多用于提出研究問題,使讀者了解文章內容,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是與讀者互動的有效策略之一。中國學習者更傾向于使用這一策略,可能是受到國內學術規(guī)范要求的影響,從而形成程式化的寫作模式。
名詞是文本中指稱意義的基本承載者,名詞的高頻出現代表著信息的密度較高(Biber 1988:104)。名詞、形容詞、平均詞長和形符比都用于精確具體地詳述信息,增強摘要中的信息濃度,中國學習者在這4 項語言特征中均顯著高于母語者,所以在維度一中展現出更強的信息性。“形符比比值越大理解詞匯所花費的認知心理過程越長。理解這些不同的詞匯時讀者需要不斷地根據語境進行編碼和解碼來理解詞義。因此,語篇的難度相對就越大?!保▌⑤x2015:118)學習者在展現信息性的同時,忽略文本的易讀性,避免晦澀難懂。
在維度二中,中外博士論文摘要的維度分都為負,呈現出非敘述性的特點,不存在顯著差異(p =.131 >0.05)。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學習者和母語者在第三人稱代詞(.002)和公共型認知動詞(.028)的使用上有顯著差異,在過去時態(tài)(.712)、完成時態(tài)(.138)、合成性否定(.471)、現在分詞短語(.113)這4 個語言特征的使用上差異較小。
第三人稱代詞具有較強的敘述性,學習者較多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用于指代文本或指向事件參與者,說明作者預設與讀者共享該信息。在例①中,作者在該句中使用3 次第三人稱代詞指代前文中的Chinese,American and Korean writers,用于詳細敘述他們共享同樣身份的原因,支撐第一句的論點。學習者更傾向于使用第三人稱代詞替代雙方已知信息。
①Chinese,American and Korean writers share the common identity as scientists.They are fully ...in their abstracts is extremely low in Coh?Metrix scores,which shows the community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CCPS)
“公共型認知動詞的功能是間接地陳述言語行為”(Biber 1988:109),包括admit,assert,de?clare,say 等。該類動詞用于表達作者觀點,能夠與讀者互動,有助于讀者明確作者的立場。母語者使用公共型認知動詞顯著多于學習者,在母語者語料庫中,該類動詞按照出現的頻次排列依次是argue,suggest,write,explain,predict 等。觀察索引行發(fā)現,主要用于I argue that/it is argued 等表達上,母語者以第一人稱明確申述個人觀點,突出作者研究主體,使摘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時也在積極推銷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外博士論文摘要在該維度中的維度分均為正,呈現出指稱明晰的特點。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學習者指稱明晰性顯著強于母語者(p =.000)。中國學習者與母語者在聯合短語(.000)、介詞前移的關系從句(.007)和副詞(.014)的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語言特征使用相對平衡(WH 詞引導關系從句(在從句中作賓語)(.351)、WH 詞引導關系從句(在從句中作主語)(.299)、名詞化(.329)、地點狀語(.148)、時間狀語(.340))。
WH 詞引導的關系從句在從句中作主語、作賓語以及介詞前移的關系從句,這3 種形式都被認為是明確詳細地識別文本中的指稱的工具(Bi?ber 1988:110)。中外博士在前兩種形式的使用上相差無幾,而母語者對介詞前移的關系從句的運用顯著多于學習者。母語者更擅長運用從句將信息壓縮到句子中,讀者通過引導詞理解其文內指稱,從而增加文本的易讀性。此外,母語者更擅長使用副詞加強語氣。MAT 軟件對文本標注時,如果and前后連接兩個相同詞性的詞,便標注為聯合短語,學習者運用大量聯合短語將信息組合成短語和句子。聯合短語、名詞化以及關系從句的頻繁共現表明指稱明晰性較強的話語信息性更強。
②In the verbal domain,I argue that the O?form is an incipient marker of nominal agreement which functions to license null pronouns in certain contexts.This proposal explains the observation that TPM appears to permit extraction of non?subject ar?guments,a fact which runs contrary...(CNPS)
在例②中,兩個which 有明確的文內所指,母語者運用which 將大量的信息整合到該段中,使文章信息豐富。而學習者使用短語較多,對關系從句的運用能力有待提高。
中外博士論文摘要在維度四中的維度分均為負,說明二者沒有呈現出顯性勸說的特征,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二者無顯著差異(p =.057),母語者在需要情態(tài)和說服性動詞兩個語言特征的使用上顯著高于學習者。
“需要情態(tài)和說服性動詞標志著說話人嘗試勸說聽話人某事是可取的或可能的。需要情態(tài)用于直接勸說。”(同上:148,150)二者在說服動詞上的得分均高于需要情態(tài),說明二者都傾向于使用更為間接的方式勸說讀者。但母語者在這兩個語言特征上均顯著高于學習者,對讀者的勸說程度更強。需要情態(tài)包括ought,should,must.“must體現內在‘允許’和外在‘必要性’。”(韓力張德祿2019:40)母語者使用must 顯著多于學習者,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反??赡苁鞘艿綄W術體裁的不同、語言水平的提高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國內博士生在摘要中通常避免使用must 這類強迫性較強的情態(tài)詞。通過觀察索引行,母語者使用must 主要用于對自身研究理論或研究思路的確信,給讀者以更強的說服力。
表3 中外學習者在維度四中的語言特征差異
中外博士論文摘要在該維度中的維度分均為正,呈現出抽象信息的特征,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二者無顯著差異(p =.754),但學習者在過去分詞短語的使用上顯著高于母語者。
表4 中外學習者在維度五中的語言特征差異
“該維度將信息性話語標記為具有抽象的、專業(yè)的和正式的特點?!保˙iber 1988:112)二者的語言均呈現出抽象性,具有正式書面語的特點。該維度交際功能的實現多依賴于使用被動語態(tài),被動語態(tài)注重對客觀事實的描述,不注重強調動作的實施者。
③Based on Attitude system,this study...Then,based on theory of...(CCPS)
④Formulation,proposed by the enthnometho?dologists Garfinkel and Sacks in the 1970s...(CCPS)
中國學習者在過去分詞短語的使用上多于母語者,如例③和例④所示,學習者使用過去分詞介紹研究的理論基礎。其中based on...句式占比達到學習者語料庫中過去分詞短語的一半之多,這可能是受到漢語摘要的影響,通常中文摘要中以“本文基于xx 理論”這一句式介紹研究理論,所以學習者在英文摘要中通常將其直接翻譯為based on,從而大多數學習者形成這樣的寫作范式。
在維度六中,學習者的維度分為負,而母語者的維度分為正,呈現出相反的交際功能,根據獨立樣本t 檢驗的結果顯示二者有顯著差異(p =.000)。在該維度中,除that 從句作形容詞補語(.149)外,其他語言特征都存在顯著差異。
表5 中外學習者在維度六中的語言特征差異
母語者的維度分是2.5226,接近Biber(1988)研究中的即興演講(spontaneous speeches)在該維度的得分?!熬S度六表示對信息的詳述是在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完成的,通過增加從句片段式地呈現信息,而不是以將信息囊括在較少的詞匯和句子中這樣完整的方式來詳述?!保ㄍ希?13)在例⑤中,作者使用and 連接兩個that 從句,不斷補充argue的內容,結構較為松散。
⑤Second,it argues,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case studies,that affix?exodus is no less natural a change than affixgenesis,and that both are types of common morphosyntactic changes...(CNPS)
從句用于補充信息,也用于表達個人或群體的態(tài)度和觀點等。例⑥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that 引導的賓語從句用于詳細說明具體內容。在維度二中,我們也發(fā)現母語者語料庫中較多出現I argue that/it is argued等句式,用于傳遞個人情感,表明個體態(tài)度。
⑥Instead,I argue that modals as being more closely related to...(CNPS)
“指示代詞是這種未經計劃的寫作方式中重要的銜接手段?!保ㄍ希?14)所以母語者在較多使用從句的同時也依賴于指示代詞實現語篇銜接連貫的目的,這也同時解釋為什么在that 從句作動詞補語、that 引導的定語從句以及指示代詞的使用上母語者均顯著多于學習者。在寫作中較多使用that 引導的從句是美國學生的修辭習慣。因此,形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母語者修辭習慣的影響,使其表現出匆忙完成的特點,而學習者在英語寫作時經常反復修改,從而呈現出相反的語言風格。
本研究基于Biber 提出的多維分析法對比分析中外博士學位論文中的英文摘要,研究發(fā)現:除維度六外,二者在維度一到維度五中都具有相同的交際功能。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中國學習者在信息性和指稱明晰性方面顯著高于母語者,母語者呈現出受到時間限制完成寫作的特點,通過增加從句片段式地呈現信息。在語言特征的使用上,中國學習者在摘要中通過大量使用名詞、形容詞等使摘要的信息性更強,但型次比高可能影響易讀性。對研究主體的呈現較為模糊,傾向于使用we 指代作者,承擔風險的責任意識較低。過多使用聯合短語和第三人稱,指稱清晰性強但對關系從句的運用能力較低。受中文摘要翻譯的影響,對過去分詞短語的使用較多,更傾向使用特殊疑問句直接提出研究問題。母語者較多地使用指示代詞、現在時態(tài)、WH 詞引導賓語從句,旨在增強文本的連貫性;較多地使用需要情態(tài)和說服性動詞,勸說性強于學習者,在摘要中更傾向于以第一人稱代詞和公共型認知動詞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使用that 從句補充信息較多使文章傾向于匆忙完成的特點。雖然中國學習者在大部分語言特征上能夠與母語者持平,學術英語寫作教學中仍需重點關注具有顯著差異的語言特征,幫助學生調整寫作思路,提高學術英語寫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