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 韓金龍
(華南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廣州510640)
提 要:學(xué)術(shù)寫作是一種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交流的社會實踐活動,作者通過這種交流與讀者達成共識,尋求讀者對其研究發(fā)現(xiàn)的認可和接受,而模糊語正是實現(xiàn)這種交流的重要手段,對于構(gòu)建共識起到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本文在Hyland(1996)模糊語體系框架內(nèi),探討元話語中的模糊語在促進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構(gòu)建共識方面的作用。分析表明,學(xué)術(shù)論文中模糊語的使用可降低作者觀點的表達力度,給讀者留下解讀的空間,并與讀者就文中提出的觀點進行討論、協(xié)商,構(gòu)建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共識,從而提高學(xué)術(shù)論文的說服力和可接受度。
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學(xué)術(shù)寫作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交流、互動與讀者達成共識,從而尋求讀者對作者研究成果的認可和接受。在學(xué)術(shù)語篇研究領(lǐng)域,與模糊語相關(guān)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姜峰 Hyland 2020,周岐軍2014,陳慶斌2021),它具有促進交流、強化論點、吸引讀者等功能,對于學(xué)術(shù)語篇中共識的構(gòu)建起到極為關(guān)鍵的作用(Hyland 2005,Warchal 2010)。本文依據(jù)Hyland(1996,2005)對模糊語的分類模式,選取知名應(yīng)用語言學(xué)期刊里的50 篇論文作為語料,探討模糊語對學(xué)術(shù)語篇中作者與讀者共識的構(gòu)建作用。分析表明,模糊語可以弱化作者觀點的表達力度,給讀者留下相應(yīng)的解讀空間,使讀者與作者具有同等的解讀權(quán)限,以此提高學(xué)術(shù)語篇的說服力,從而達成與讀者的共識。
Hyland(1996,2005)把模糊語分為詞匯模糊語(lexical hedges)和“基于話語策略的模糊語”(stra?tegic discourse?based hedges)。詞匯模糊語主要包括認知類動詞(epistemic verbs)、情態(tài)動詞(modal verbs)、認知類形容詞(epistemic adjectives)、認知類副詞(epistemic adverbs and adverbials)及認知類名詞(epistemic nouns)等;基于話語策略的模糊語主要體現(xiàn)在條件句的使用上,是指作者承認實驗條件的限制,即研究模型、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的限制,或承認自身知識的欠缺。
在學(xué)術(shù)語篇中,作者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即將接受讀者的評價,模糊語正好可以降低作者觀點的絕對性,留給讀者空間去區(qū)分、判斷主觀觀點與客觀事實,這“有助于實現(xiàn)不同觀點的相互包容,以及話語社團(discourse community)成員之間共識的達成”(Hyland 1994:241)。另一方面,新觀點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風(fēng)險,容易受到同行等的質(zhì)疑或挑戰(zhàn),而模糊語則能幫助作者打開話語空間,允許讀者對作者提出質(zhì)疑,在某種程度上示意其研究僅僅是眾多角度或是方法之一(Warchal 2010,胡春雨李旭妍2018:25)。簡言之,學(xué)術(shù)語篇中的模糊語“允許作者表明立場,維護自己研究成果,顯示對觀點的確信,同時也意在規(guī)避潛在的批判”(Swales et al.1998:98),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模糊語對共識的構(gòu)建十分重要。
學(xué)術(shù)語篇是一個動態(tài)關(guān)系網(wǎng),涉及到作者及其所處的語篇社團(discourse community)全體成員。因此,學(xué)術(shù)寫作并非僅僅是客觀事實的表征,而是意義構(gòu)建、立場協(xié)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努力讓其語篇社團成員接受自己的觀點,構(gòu)建自己的學(xué)術(shù)身份,從而與讀者達成共識,贏得認可(韓金龍2016)。
共識強調(diào)共有的背景知識、觀念或是態(tài)度,以及對已有規(guī)范的尊重;共識可以是讀者對作者專業(yè)知識的欣賞,也可以是對作者做出的努力和貢獻的肯定,以及對作者觀點的認可和贊賞(War?chal 2010)。有效的學(xué)術(shù)寫作應(yīng)該是既有獨創(chuàng)性,又要與時下的研究熱點和研究方法密切相關(guān),要在“意義深遠卻有潛在的風(fēng)險”(profound,but hazardous)與“一切正確但毫無意義”(correct,but insignificant)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Hyland 1994:241)。因此,學(xué)術(shù)寫作要盡量避免直接提出新的、有時可能引起爭議的觀點,盡可能使用語言表達策略,委婉地提出新觀點,從而構(gòu)建與讀者之間的共識。
學(xué)術(shù)語篇中的共識構(gòu)建既與語言表達策略相關(guān),也與社會認知相關(guān)。在語言表達方面,創(chuàng)造令人信服的讀者環(huán)境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它有助于讀者理解作者從而與之達成共識(Knorr?Cetina 1981:106)。而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令人信服的讀者環(huán)境還涉及到學(xué)科和特定體裁的使用規(guī)范(Swales 1990,Hyland 2005),以及語篇社團成員之間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在學(xué)術(shù)語篇中,模糊語有助于建立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從而構(gòu)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共識。
為確保數(shù)據(jù)的代表性和論文的時效性,本文從知名度較高的5 種語言學(xué)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Language Policy)中隨機各選取原創(chuàng)性論文10篇,去掉標題、摘要、圖表、腳注和尾注,以及參考書目,僅保留所選文章的主體部分,總字數(shù)為392,505 個英文單詞。根據(jù)Hyland(1996,2005)對模糊語的分類,利用Antconc 檢索主要模糊語在語料庫中的出現(xiàn)頻率,然后結(jié)合模糊語使用的具體語境,以分析語料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模糊語為例,探討模糊語在構(gòu)建共識方面的作用。
分析顯示,語料中出現(xiàn)的詞匯模糊語主要包括認知類動詞、情態(tài)動詞、認知類形容詞、認知類副詞及認知類名詞等。其中,認知類動詞和情態(tài)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而認知類形容詞、認知類副詞及認知類名詞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見表1)。
表1 各類詞匯模糊語在學(xué)術(shù)語篇中的使用頻率
5.11 認知類動詞
認知類動詞在詞匯模糊語中占比最多,這類動詞的使用表明文章中提出的觀點或結(jié)論僅僅是作者的主觀思考,并非作者確信的事實或真理,以此幫助作者弱化其知識主張(knowledge?claiming)的力度,允許讀者做出自己的評判,在此種意義上達成與讀者的共識。例如:
①We speculate that one reason for this finding may b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AL,Text 1)
②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EI had a robust effect because EI oriented their processing so that it was more efficient and tuned to the target cue from the outset of training.(TMLJ,Text 29)
例①中的speculate 表明該觀點涉及作者的自我認知,與后面的情態(tài)動詞may 相呼應(yīng),顯示這個結(jié)論是其推測的結(jié)果;例②中的suggest 表明該觀點或結(jié)論帶有作者主觀上的猜想或推斷,而非客觀事實,讀者既可以選擇認可作者的觀點,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通過使用認知類動詞,作者打開一個對話空間,與持有不同觀點的讀者進行協(xié)商,力求達成共識。
若將上述動詞視為推測判斷類,對命題帶有一定主觀上的設(shè)想或立場態(tài)度,那些引述前人的成果來支撐自己觀點的認知類動詞則可視為證據(jù)類動詞。學(xué)術(shù)論文作者常常依賴研究文獻中的“道聽途說”證據(jù),采用引述性動詞既能說明和承認前人的發(fā)現(xiàn),又能借此傳達自己的觀點,避免承擔相應(yīng)的責任。例如:
③As Yuan and Ellis suggested,learners would be able to give adequate attention to all aspects of language if they are able to both pre?plan and plan online.(AL,Text 9)
語料分析顯示,認知類動詞如appear,seem和observe 等,在學(xué)術(shù)語篇中代表一種視覺印象,通常用來表達未被證實的觀點,作者借助這類詞語規(guī)避自己可能需要承擔的風(fēng)險。例如:
④In many instances(such as the case of lexi?cal errors),the revision appeared more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if the CC sheet was consulted.(JEAP,Text 37)
⑤ Explicit learning aptitude seems to have played facilitative rol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indirectly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au?tomatized explicit knowledge.(LL,Text 18)
5.12 情態(tài)動詞
情態(tài)動詞本身有一定的詞義,用在行為動詞前表示說話人對這一動作或狀態(tài)的看法或主觀設(shè)想。作為模糊語,情態(tài)動詞的共識構(gòu)建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它能夠開啟協(xié)商模式,給可能存在的不同觀點留下空間,讓作者免于直截了當?shù)乇砻饔^點或立場(Hyland 1996:260)。在本研究采用的語料中,情態(tài)動詞使用率為6.03/千字,其中may(782 次)、would(396 次)、could(329 次)出現(xiàn)頻率最高,占所有情態(tài)動詞的64%。
may 對事件真實發(fā)生的可能性或命題的真值性進行對半評估,暗示作者對陳述觀點的真實性持保留態(tài)度。在例⑥中,語言與社會期望和個人偏好可能沖突,也可能不沖突,情態(tài)動詞may 的使用將解釋權(quán)拋給讀者,讓讀者自我詮釋,從而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逐漸達成共識。
⑥Further,Siegal showed how speakers con?sciously reflect on their pragmatic choices in the face of linguistic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 which may be in conflict with their personal preferences.(AL,Text 4)
would 通常表達作者的預(yù)測,可降低觀點表達的絕對性,使讀者不感到被強迫接受作者的觀點(Hyland 1996);另一方面,would 也含有語用意義,即看似削弱一個命題,實則在謀求謹慎表達,如例⑦中,would 的使用并不會削弱作者觀點的傳達力度,但會規(guī)避直言不諱或直截了當,從而避免強迫讀者遵從作者的主張,語氣更加緩和,使讀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觀點。
⑦Thus,a sign could,theoretically,be trans?lated,but the translation would be incorrect,unfit,or pragmatically inappropriate.(LP,Text 49)
使用could,作者關(guān)注的是條件對命題的作用,而不是作者自己對命題真實性的評價。could與may 一樣,在學(xué)術(shù)語篇中也表達作者對觀點確定性的保留態(tài)度。在例⑧中,could 的使用讓讀者覺得作者只是提出一個合理的、可能的解釋,而將其他可能性的解讀留給讀者,重視讀者的話語解釋權(quán),作者以退為進,努力構(gòu)建與讀者之間的共識。
⑧A plausible explanation of these disparate re?sults could be that students who attend private schools come from high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thus feel that they will be successful,regardless of their proficiency in Standard Arabic.(LP,Text 43)
5.13 認知類形容詞
在本研究語料中,認知類形容詞占常用詞匯模糊語的13%,最常出現(xiàn)的是most(369 次),pos?sible(191 次)和(un)likely(155 次)。
⑨The most recent measurement model that conforms to these recommendations was put forth by Lu.(AL,Text 2)
在例⑨中,most 起模糊強調(diào)的作用,目的是做個鋪墊,讓讀者把關(guān)注點放到作者自己的研究和分析上去。在學(xué)術(shù)語篇中,possible 常用以模糊作者認知判斷的來源。如在例⑩中,作者用pos?sible 表明他期望聽到不同的聲音,給予讀者權(quán)力,讓讀者自己決定要不要接受作者的觀點;同時,作者也是在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共同尋找更優(yōu)的解讀或解釋。
⑩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learners who ap?proached the task with a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mindset contributed to the higher level of engage?ment during the interaction.(LL,Text 14)
此外,本研究所用語料中許多形容詞模糊語用以修飾名詞時,既可以弱化名詞的作用(例?),也可以限制作者的立場(例?),借此來使作者傳達觀點的方式更委婉,更易于為讀者所接受。
?n this study,we compared two possible models for how long?term knowledge affects novel vo?cabulary learning.(LL,Text 12)
?One possible factor tha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quality difference may have been the learners' affective states.(LL,Text 14)
5.14 認知類副詞
在本研究語料中,認知類副詞相對較少,比較常見的有relatively,generally,usually,almost,ap?proximately 等,多用以表達程度和頻率等。
副詞位置比較靈活,既可以位于句首(如例?),開門見山地強調(diào)作者觀點為假設(shè)或主觀判斷;也可以位于句中(如例?),緊跟其修飾的成分,闡釋某種可能的原因。
?Presumably,they felt that collaboration was necessary to achieve task completion.(LL,Text 14)
?For elementary?level students,this error type proved more difficult to resolve,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seemingly infinite range of issues potentially re?ferred to by the symbol and the absence of sample sentences on the CC sheet.(JEAP,Text 37)
有些認知類副詞看似在否認命題的真值,實則是以曲折的方式讓命題表達更精確。例如:
?They were almost entirely limited to the situa?tions when the candidate expressed agreement with the examiner.(AL,Text 4)
還有些副詞,如approximately,about 等,看似作者無法提供十分精確的數(shù)據(jù),但提供的信息卻更令人信服,或更難以反駁。例如:
?In 1901,approximately 90,000 Canadians spoke Gaelic,of which about 50,000 lived in Nova Scotia.(TMLJ,Text 23)
此外,很多副詞只表達懷疑,不涉及命題陳述的真實性。例如:
?Syntactic judgment is probably a more diffi?cult task than syntactic production.(LL,Text 17)
總之,副詞模糊語的使用,都是為避免作者說話過于絕對,以留有觀點商討的空間。
5.15 認知類名詞
在本研究語料中,認知類名詞出現(xiàn)的頻率只有每千字0.66 次,在詞匯模糊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少。通常,認知類名詞的主要作用是把作者的觀點弱化成一種建議或提議,“表明內(nèi)容具有潛在的價值和意義”(韓金龍2010:173),如例?中,suggestion 的使用,作者引述其他學(xué)者的觀點來支撐自己的論證,讓自己的論點有理有據(j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作者把命題真值的責任推給被引用者。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 of Lee,who found that the two?way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on real?life topics that are theme?based and minimally structured helped students recycle ideas and reinforced lan?guage skills.(LL,Text 20)
?One interesting implication of the current findings is that English?speaking FDHs may also be trained in shared reading practices,as they already possess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needed to converse with children informally.(LL,Text 19)
implication 意為“暗示”,意味著需要讀者主動去發(fā)現(xiàn),在例?中作者借此向讀者透露后面的觀點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讀者可選擇性地看待此觀點。
語料分析顯示,基于話語策略的模糊語使用頻率相對較低,每千字出現(xiàn)率僅為3.31,占本研究語料中模糊語總數(shù)的16.7%,最常見的是以條件句的方式實現(xiàn)的模糊表達。
條件句是作者構(gòu)建共識的重要修辭手段(Lastres?López 2020,Warchal 2010),它既可以引導(dǎo)讀者自由解讀句子信息,又可以與讀者共同探討帶有爭議的問題、概念或術(shù)語;通過承認同領(lǐng)域其他有力的觀點或論證來回避可能招致的批評;通過與讀者對話,增加額外信息,讓結(jié)論在一定條件下成立,表面上是對自己文章的觀點作出妥協(xié),實則是為了贏得讀者的認同。因此,條件句對于學(xué)術(shù)語篇中的共識構(gòu)建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If heightened complexity and accuracy emer?ges,the next interesting question to explore is whether the effects can be carried over to a new task.(AL,Text 9)
?Becauseifyou can't explain what you are thinkingthen you don't really understand it.(JEAP,Text 39)
例?中的條件句是作者假設(shè)存在的一種情況,提出這一可能出現(xiàn)的設(shè)想,是為了增強自己實驗的有效性和科學(xué)性。如果從句中的情況存在,那么主句的結(jié)論成立,這促使作者必須及時驗證。例?中的條件句是使主句成立的原因,作者借此說明,要想主句成立,從句的條件就必須滿足??傊瑮l件句的使用有助于作者對自己的結(jié)論做出一定的讓步。借助條件句作者表明自己提供的證據(jù)有一定的欠缺,以給讀者留有解讀的空間,從而讓自己的觀點更容易被接受。
本文通過分析模糊語在學(xué)術(shù)論文中的分布并對模糊語進行分類討論,研究其對共識構(gòu)建的作用。模糊語的使用有助于作者謹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讀者協(xié)商,說服讀者,即模糊語的使用對于學(xué)術(shù)語篇中共識的構(gòu)建起著重要的作用。借助模糊語,語篇作者能謹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告訴讀者自己的觀點只是一種思考,一種可能,以此潛移默化地說服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此外,借助模糊語,作者可以創(chuàng)建對話空間,示意自己的觀點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允許讀者有不同的解讀,尊重讀者的理解,使自己的觀點更容易被接受;同時,還間接地邀請讀者與作者一起做出更好的理解,最終,獲得讀者的認可,建立起與讀者的同盟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