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綱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學 650599)
“學習起于思考,思考源于問題”,教學中常有一些“特別”的學生提出一些“不合情境”的問題,當這些問題比較偏或者完全不是平時的“教學套路”時,不少教師常以“考試絕對不會這樣考查”為由告誡學生放棄歪想.這可能會挫傷學生提問思考的積極性,同時可能會固化學生思維,不利于其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對于學生的奇思異想,教師應該認真對待,仔細挖掘其中價值,對于有利于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問題,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恰當借助GeoGebra軟件強大的代數(shù)計算與幾何圖形處理能力,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效開展,有利于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從學生對一個問題的“歪想”出發(fā),指導學生借助GeoGebra進行了一次完整探究,從中收獲了一些感悟,與大家交流.
在一個底面半徑為1、高為2的圓錐模具內(nèi)平放一個圓柱體,則能放下的圓柱的最大體積為多少?
分析 本題是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一個中等難度的應用題,考查立體幾何知識與導數(shù)知識的綜合運用.通過作出軸截面,學生得出如下求解思路.
圖1
課后有幾位思維靈活的學生對題意提出了不同看法,若圓柱橫放在圓錐內(nèi),該體積是否會更大?題設這樣一變,難度陡然增加,顯然這并不是出題者的本意,是對題目的誤解與“歪想”.用高中知識能否解決?筆者也猶豫了一番,考慮到應該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這也許正是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好契機,即使該問題可能“超綱”,筆者也決定指導學生對該問題進行探究.由于該問題相對復雜,筆者建議學生使用GeoGebra助力探究.
首先通過GeoGebra制作一個動態(tài)3D圖形(圖2).通過觀察思考,大家決定將此問題分化為三個小問題逐一研究解決.
圖2
問題1設圓錐內(nèi)接圓柱的高為2m,表示出圓柱上下底所在的平面截圓錐所得的圖形并寫出方程.
問題2在問題1所表示的平面區(qū)域中放置一個面積最大的圓.
問題3以m為自變量,寫出圓柱體積V關于m的函數(shù)關系式,進而求其最值.
圖3
在問題1所得到的區(qū)域中如何放置面積最大的圓?學生以前沒有處理類似問題的經(jīng)驗.筆者指導學生通過GeoGebra作示意圖觀察,通過把該圖形投影到xOy面內(nèi)研究,學生總結出該圓的性質:與雙曲線相切,同時與直線x=2也相切,由圖形的對稱性可得該圓圓心必定在對稱軸x軸上.如何理解圓與雙曲線的相切呢?高中教材并沒有相應的定義,學生通過討論提出類比曲線公切線的思想,即以雙曲線與圓在同一點處有公共切線的方法來研究,先用代數(shù)方法表示出結果,再用GeoGebra來驗證這個方法是否正確.
(1)計算圓的半徑
圖4
(2)檢驗發(fā)現(xiàn)問題
(3)完善方法
圖5
基于以上研究,設圓錐內(nèi)接圓柱的高為2m,其底面圓的半徑為r.
得到計算結果后,學生再次運用GeoGebra繪制出圖形,并計算出圓柱體積,發(fā)現(xiàn)與所算答案是一致的.
重新審視探究過程,筆者提出兩點建議讓學生再思考.建議一是對于問題2的探究,即雙曲線與圓相切的計算,可以不用分類研究,直接運用雙曲線上一點到圓心的距離最小值作為該圓半徑即可.學生按此思路,對問題2的探究作了如下修改:
建議二是能否對此問題進行一般性的研究.由于該問題的一般性研究的代數(shù)計算過于復雜,學生最終沒能完成,但有了此題探究的鋪墊,筆者最終帶領學生對該問題的一般情況進行了完整探究,由于篇幅原因,這里不再敘述.
此次探究使學生經(jīng)歷了質疑問題,提出并分析問題,計算、檢驗、改進,最終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同時拓展研究出一般性的結論.雖然這個問題本身不是自然建模形成的問題,但學生解決它的過程與《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提到數(shù)學建模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建立和求解模型,檢驗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決問題)是一致的.若一開始筆者受慣性思維左右,讓學生用現(xiàn)有知識理解題意并放棄“歪想”,將錯失此次良機;若沒有GeoGebra幾何圖形繪制功能與代數(shù)計算功能的幫助,學生也難以深入探究與檢驗.通過軟件的輔助,學生基本在所學知識范疇內(nèi)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極大地激發(fā)了其自主探究的興趣,提升了實踐能力,增強了類比猜想意識和科學精神,對他們而言確實是一次完整且有益的探究體驗.在著力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一方面應該增強自身的數(shù)學知識與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睜開“慧眼”,重視學生的各種問題,并擅于從中尋找適合學情的探究問題以引導學生探究,促進其探究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