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煥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而高效的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本文主要就高效課堂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詳細探討研究。
關鍵詞:高效閱讀 小學高年級 應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2.002
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其想象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尚未轉變教學觀念,仍運用以往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課堂效率低下,有待于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完善。本文對小學高年級開展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高年級開展閱讀課程的現狀
1.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較為落后
應試教育觀念嚴重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閱讀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多樣化的,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其綜合素質。但是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與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只是停留在講解教材知識的層面上,未能教學生靈活地掌握閱讀的方法。另外,教師并未完全弄清楚課文的內涵,只是一味灌輸知識,未能夠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利于提升閱讀成績?,F在的閱讀考查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題目設計及內容方面跨度較大,舊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不能適應閱讀考查的腳步,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教師對于文章的挖掘程度不高
教師在課堂上都缺乏正確的講解文章思路,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直線下降,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大部分文章需要在閱讀后進行領悟,但是應試教育觀念使教師將文章進行了格式化的講解,把閱讀課堂變成了程序式的閱讀理解課堂。
例如,在講解一些描寫景色的語句時,教師總會將其引申到作者內心情感或對世俗的怨恨,滿堂灌式的閱讀思路,學生并未感悟。為提高閱讀成績,教師總結一些分析文章的方法,將描述作者思想感情及經歷的語句進行標準化輸出,導致學生的想象力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固定化的語文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喪失了對于閱讀的興趣,使得閱讀課堂效率低下。
3.教師開展的閱讀活動缺乏針對性
在開展小學高年級閱讀課程之前,教師通常是根據教材進行備課,甚至直接照搬網上的教案案例。這樣一成不變的備課模式可能會使課程缺乏針對性,難以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目前,新課改要求教師適當脫離課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選取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模式,增強對課堂的觀察性和可操作性,確保能夠順利構建高效的閱讀課堂。除此之外,教師須明確課程目標,在實現優(yōu)化教學的同時,注重對知識的整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有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二、高效閱讀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教師須結合教學目標與課程實際開展教學
課程目標與課程實際相結合能夠讓教師因材施教,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教師需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教材的內容,將課文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總結出課程的重點及難點,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目標明確課程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文章把握整個單元的知識體系,明確指出文章中的情感轉折及各自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幫助他們感受古文閱讀的方式,并積累一定程度的閱讀經驗。在此過程中使他們掌握一些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技巧,多維度地達到課程教學的目標。在課程中結合知識與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鍛煉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能夠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fā)展,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此前的閱讀課堂只是教師展現自己閱讀能力的地方,在經過領讀之后,學生根據其語調及抑揚頓挫進行模仿式的閱讀或者背誦,未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容及所要表達的情感。長此以往,閱讀課堂十分乏味,從而使學生喪失了對閱讀的興趣,造成閱讀課堂效果差。
為了能夠在語文教學中引入高效的閱讀方式,教師需要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到文章的重點及難點,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古詩《出塞》時,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可通過視頻或者圖片向學生介紹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領他們深刻感受古人對戰(zhàn)爭的看法。之后可以根據重難點內容相應地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掌握詩的重點,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詩的創(chuàng)作意境及情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這首詩的理解,試著闡述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使他們在語言應用的實踐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3.積極運用新型多媒體設備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設備的機會越來越多。語文教師須在閱讀教學中積極運用多媒體設備,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在備課的時,創(chuàng)造一些學生喜歡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特定的閱讀訓練,提升其閱讀水平。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拓展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者視頻深入了解課文。
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的視聽模式充分補充與課程相關的內容,如桂林的圖片或者視頻、游客的場景等,讓學生用一種更加立體的方式了解課程內容,實現更深層次的理解。另外,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提高課本貼合實際的程度,在課堂上展示一些生活情景,在閱讀時感悟生活,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教師需要運用新型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其更加快速地找到重點,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其閱讀技能,提高其發(fā)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及體驗性
在新時代,僅僅依靠課本知識無法從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因此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教材的限制,使語文課堂和大自然及社會相聯系,多進行一些觀察及實踐,并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除此之外,向學生推薦一些值得閱讀的好書,真正感受到閱讀的意義,提升其閱讀積極性。還可以開展小組交流式的閱讀教學。
例如,在學習《燕子》一文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親近自然,帶領學生去公園或者學校附近近距離地觀察燕子,以實物理解作者對鳥兒的外貌描寫,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順利地將課程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遵循語文源于生活的精神實質。或者搜集與文章相關的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彰顯自己的個性,培養(yǎng)其語文素養(yǎng),提升其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5.采取多樣的方式充分激發(fā)的閱讀興趣
小學高年級學生好奇心比較強,興趣愛好也十分廣泛,可以開展有趣的活動來激發(fā)其閱讀興趣,提升其閱讀能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多引入一些名人事例,解讀時代背景和偉人事跡,使得學生不由自主地產生崇拜之心,向偉人致敬。
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是書籍的愛好者,遨游在書的海洋中,如魯迅、居里夫人、華羅庚等。教師要在課堂中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益處,為將來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中設置閱讀角,讓學生搜集各類名人故事,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有效提升其閱讀的積極性及效率。
綜上所述,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水平及思維層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但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注重閱讀的體驗性及開放性、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發(fā)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
參考文獻:
[1] 丁麗《小學語文低年段部編版新教材的閱讀教學探究》,《教育觀察》2019年第33期。
[2] 葉琪琪《高效閱讀教學的四個“基于”——以科普文教學為例》,《語文教學通訊》2016年第5期。
[3] 吳彬《與書為友·幸福人生——遼寧省錦州市保二小學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經驗談》,《語文建設》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