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浩
【編者按】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專業(yè)聽評課的范式,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關注,甚至已經成為他們日常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即使走進課堂聽課、評課,老師們對諸多方向性、策略性、評價性問題,如“課堂觀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進行課堂觀察?”“怎樣的課堂觀察才是有效的?”等,仍然充滿疑惑。沒有方向指引,缺乏策略支撐,一堂課聽下來,收獲甚微。為此,2020年本刊開設《答疑解惑》欄目,為大家提供操作性建議。
【問】雷博士好!我是一名一線教師。從去年開始,我們學校組織所有教師進行課堂觀察,認為這樣可以有效促進教學和課題研究。我對課堂觀察了解得不多,相關理論知道得更少。一般情況下,我們一線教師都是夾著一本聽課筆記,外帶一支筆走進課堂,看老師怎么上課,順便記下能遷移到我們教學中的方法。按理說,我們聽課、記錄都很認真,但一年下來,感覺自己的教學水平、評課水平并沒有得到多少提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期待您的解答。
【答】老師好!您所描述的聽課、評課情況,其實很普遍。我認為你們的問題主要在于沒弄清楚自己走進課堂進行觀察的目的。要理解和運用課堂觀察,首先需要明確觀察的目的,這有利于教師明確課堂觀察的邊界,進而展開針對性的課堂觀察。
【問】一般而言,課堂觀察具有什么樣的目的呢?
【答】課堂觀察聚焦于運用混合研究方法來評估直接可觀察的課堂行為,規(guī)定了要觀察的事情或者行為,以及記錄這些信息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收集的數(shù)據(jù)應該包括特定行為或者事情發(fā)生的頻率及其持續(xù)時間。這些過程均指向課堂教與學。如此,課堂觀察首先要能夠被用來描述教與學的過程。
可以說,課堂觀察最基本的目的是描述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實踐的狀況,識別課堂中教與學的問題。一般而言,觀察研究的作用是描述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以便描繪教師面臨的復雜的實際問題。當然,課堂觀察還涉及評估教學(學習)過程的真實性或者實施(學習)程度;檢查學校在多大程度上貫徹了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進而分析學校的效能等。
【問】就這一點來說,學校再三強調,觀課時不僅要注重描述學生學習實踐的狀況,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怎么做才能較好地達成這一目標呢?
【答】您這個問題就涉及課堂觀察的第二個目的了,即解釋學習結果。課堂觀察,就是要有意識地運用觀察的證據(jù)來解釋學生學習結果的差異。比如,以課堂上教師對待不同學生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解釋學生學習結果的差異;從男女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交流、互動等行為的差異來解釋男女學生學習結果上的差異;分析不同種族、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差異,并且用這些行為差異來解釋不同種族、不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學生學習結果上的差異等。
【問】我明白了,我們的誤區(qū)在于課堂觀察的時候沒有針對性地將課堂與學生的學習成果聯(lián)系起來。那我還想請教雷博士,如果我在觀察時注意到了教師對待不同學生的態(tài)度和方式,注意到了不同性別學生的行為差異,并梳理出了這些行為差異存在的根源,此時又該如何借此提升或改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呢?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有價值。課堂觀察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改進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阻礙教師改善課堂教學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和準確的信息,致使教師無法利用這些信息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比如,許多教師,甚至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并不知道師生互動的重要性。此時,就需要教師在課堂觀察中重點關注與師生互動相關的課堂信息,據(jù)此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是課堂觀察的重要指向之一。從課堂觀察中得到的反饋有助于教師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使他們能夠顯著改進教學。通過反饋,教師可以意識到自身的課堂狀況,進而朝著理想的方向變化。
對于學生而言,觀課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捕捉與學生學習行為相關的數(shù)據(jù),并梳理歸納能夠改進學生學習行為的策略。這能夠為學生學習行為的改善提供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管是教師教學行為還是學生學習行為,其改善都是通過對課堂觀察的反饋實現(xiàn)的,即課堂觀察的反饋促進了“教”與“學”的改善。課堂觀察的基本假設是:教師和學生均重視運用準確信息來改進“教”與“學”的行為。
【問】確如您所說,課堂觀察的最終目的是改進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現(xiàn)在,我對課堂觀察的方向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那您對我們一線教師今后的課堂觀察研究有什么樣的期待呢?
【答】其實并不存在唯一的能夠解決所有課堂教學問題的方法,即課堂教學的研究需要多措并舉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課堂教學狀況。
我以為,未來的課堂觀察,教師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1)開發(fā)基于“課程標準”的觀察工具;(2)開發(fā)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察工具,允許在課堂上對學生群體進行比較;(3)開發(fā)評估真實、互動的教學實踐的課堂觀察工具,這有利于揭示課堂教學與學生高階思維之間的關系。對此,我會在后面的文章中進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