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初中課堂學習碎片化、膚淺化的問題,提出了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的T態(tài)模型,并根據(jù)T態(tài)模型闡述了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原則與策略,其間亦論述了廣深兼具的T態(tài)學習。
關鍵詞:樂學境界;初中課堂;學習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4?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5-0004-03
當前,不少初中學生存在怕學、厭學、懶學的問題,他們的學習心態(tài)和行為還不自覺、不積極、不能動,離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享受、創(chuàng)造和傳遞快樂的樂學境界還較遙遠。究其原因,是在當前課堂教學下的學生學習,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碎片化,學生學習只關注局部,缺乏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缺乏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也缺乏學科內知識的聯(lián)系。二是膚淺化,學習停留在表面,簡單復制的成分多,自主創(chuàng)新的少;低階思維的成分多,高階思維的少;符號學習的成分多,意義學習的少。因為碎片化而不知其“意”(意義),因為膚淺化而不明其“用”(運用),這樣的學習肯定是無趣的、日久生厭的。
因此,要讓初中學生追求樂學境界,就必須對課堂學習活動進行改革,而對課堂學習活動進行改革,當務之急是要改革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破除碎片化,尋求內容聯(lián)系的廣度;破除膚淺化,尋求活動推進的深度。
一、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的T態(tài)模型
如上所述,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一方面是廣度學習,另一方面是深度學習,因此這種學習活動具有廣深兼具的學習特征。根據(jù)這種學習特征,我們可以建構追求樂學境界的學習活動的T態(tài)模型。在這個模型里,“—”表示學習資源的廣度關聯(lián),指向的是知識的結構;“︱”表示學習任務的深度推進,指向的是學習主體對知識的解構與建構。兩者合成一個“T”,指示我們既要關注學科,保證學習內容的完整性、綜合性與系統(tǒng)性,又要關注學程,觀照學習者基于本人已有經(jīng)驗建構新的經(jīng)驗的經(jīng)歷性、體驗性與反思性(見右圖)。
二、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原則
根據(jù)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的T態(tài)模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要讓學生追求樂學境界,事實上就是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與利用學習資源,經(jīng)歷課程縱向的解構與建構,把握課程的橫向結構,進行縱進橫聯(lián)的延拓性學習。要進行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就得把握三個原則。
1.情境涵育,建構生成
傳統(tǒng)的課堂,把知識視為靜態(tài)的、固定的產(chǎn)品,忽視知識與其背景的聯(lián)系,忽視知識在背景中的特殊意義,即生命性、精神性、智慧性。而根據(jù)情境認知理論,學習者需要置身于具體情境,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交互及與學習伙伴的互動,在實踐中不斷理解與建構知識。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習內容的特點,創(chuàng)設具有物理趣味性與文化吸引力的情境,讓學習內容與人類社會的實踐發(fā)生聯(lián)系,讓學習共同體中的每一位學習者發(fā)生聯(lián)系,并指導學生積極體驗課堂情境,在情境的認知沖突中,主動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與知識參與活動,感悟自然,感受社會,感動自我,自主建構知識,并且能夠將在情境中習得的認知結構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解決問題。
2.資源支持,廣納博聯(lián)
傳統(tǒng)的課堂,存在唯教材、唯學科、唯考綱的傾向,對很多課程資源視而不見,見而不用,導致課堂氛圍較為封閉、刻板。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一方面,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要放眼人類生活、宇宙萬物,在對資源的系統(tǒng)化思維下,從中篩選出適合學生需要的資源,包括教師資源、學生資源、教材資源、工具資源,以及其他外部資源,巧妙集成于學習活動的各個階段;另一方面,教師要在學習活動設計中安排讓學生打開視野、處理信息、交流觀點的指導,讓學生在運用各種技術,充分獲取信息,加工知識的過程中找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將知識結成塊、連成網(wǎng),形成體系,產(chǎn)生生動而豐富的結果表達,從而形成知識的“新包裝”,即個性化重構知識體系。
3.任務驅動,循序漸進
傳統(tǒng)的課堂,忽視學習者的主體性,具有省略“活動”、簡化“過程”的傾向。而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必須讓學生經(jīng)歷與體驗活動,因此,須重視對活動的內核——任務的設計。第一要以任務引導學生的學習,明確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基礎以及在傾向、動力、策略、能力與控制等方面的學習品質,設計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面對挑戰(zhàn)、促進學生認知的任務,讓學生在分析、承擔、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個性化地進行知識的整理乃至創(chuàng)造。第二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社會技能,對課堂上要執(zhí)行的各項任務進行排序,形成由淺入深、由易向難的序列,通過指導學生逐個地參與任務,引導學生認知的逐步深入,實現(xiàn)學生知識的不斷迭代。
情境的充分涵育,使得學習活動更具生態(tài);資源的廣泛支持,使得學習活動更具張力;任務的漸次驅動,使得學習活動更具適性。遵循以上三原則,能使課堂學習活動具備“樂學”基因,為學生樂學奠定基礎。
三、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策略
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主要包括學習活動目標、學習活動內容(含活動形式)與學習活動評價的設計。借助T態(tài)模型,我們在設計課堂學習活動時可以從縱、橫兩個維度進行橫聯(lián)縱進式的發(fā)揮與演繹。我們不妨稱這樣的目標設計為T態(tài)的目標設計,稱這樣的內容設計為T態(tài)的內容設計,稱這樣的評價設計為T態(tài)的評價設計。
1.“橫向”與“縱向”:熱望T態(tài)的目標設計
活動目標的設計,是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第一步。根據(jù)T態(tài)學習模型,T態(tài)的活動目標,即促進初中學生在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發(fā)展的目標。學生學習活動的橫向維度包括涉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樂群素養(yǎng)以及涉及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博采素養(yǎng);學習活動的縱向維度包括涉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慎獨素養(yǎng)以及實踐活動等方面的篤行素養(yǎng)?;诖怂木V,參照2016年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我們不妨設置這樣的目標提綱。橫向方面包括:橫1(樂群素養(yǎng))——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橫2(博采素養(yǎng))——人文底蘊、信息意識、技術運用。縱向方面包括:縱1(慎獨素養(yǎng))——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縱2(篤行素養(yǎng))——勞動意識、科學精神、問題解決。其中,橫1與縱1分別指向“人人和洽”與“身心和諧”,合為“做人”的素養(yǎng);橫2與縱2共同指向“天人和美”,為“做事”的素養(yǎng)。根據(jù)橫1、橫2、縱1、縱2四綱的十二目,教師可以根據(jù)主題(單元或章)的總目標以及學生的學情,在十二目的提示之下,設定分課時的學習目標,使得學習目標具有兼顧縱、橫兩個維度的全面性、具體性與可測評性。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松陵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吳慧娟老師就用T態(tài)法對歷史課《美國的獨立》進行了學習目標的設計。橫1:社會責任方面,了解華盛頓對國
家做出的貢獻;國際理解方面,了解美國獨立戰(zhàn)爭及1787年憲法內容。橫2:人文底蘊方面,了解自由女神像的人文內涵;信息意識方面,在答題訓練中學會提取關鍵信息。縱1:健全人格方面,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與經(jīng)受挫折的能力;自我管理方面,理解主客觀因素對歷史人物活動的影響??v2:科學精神方面,正確認識歷史事件與人物,培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問題解決方面,掌握評價歷史事件與人物的方法。
總的來說,通過“橫向”與“縱向”的學習目標的設計,引導學生涵育核心素養(yǎng),獲得全方位的發(fā)展,追求樂學境界。
2.“整合”與“組合”:實做T態(tài)的內容設計
活動內容及其形式的設計是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關鍵。根據(jù)T態(tài)學習模型,T態(tài)的活動內容,包括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從橫向來看,是針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整合”工作。因為盡管需要兼容并蓄各種學習資源,但是課堂教學的時空口徑是有限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對資源進行篩選,選擇最有價值的資源,與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有機的融合。“整合”所追求的效果應該是“以少為多”,用最精簡的資源達成最好的教學效果。從縱向來看,是針對學生學習任務的“組合”工作。一堂課上,面向學習目標,會設計若干個任務。這些任務的排列,或許是鏈式的,一個接一個;或許是枝式的,一個完成了之后會出現(xiàn)兩個以上的并列性的任務;或許是環(huán)式的,一個完成了后再進行更高質量要求的疊加。教師要考慮任務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學不躐等、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好任務顯現(xiàn)的最佳序列,使得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圍繞學習主線而不斷深入,同時要設計好各個任務,讓任務具有較為適宜的活動形式,如集體討論、小組競賽、收集資料、尋找問題、整理知識、能力訓練、展示成果等,明確而具體,具有挑戰(zhàn)性又難易適中?!敖M合”所追求的效果應該是“以終為始”,根據(jù)最后的學習目標,落實每個任務的學習目標。如我校陳秀麗老師的物理課《走近分子世界》,根據(jù)學習目標,教師一方面對有利于學生認知的教材知識、實驗工具、物質材料以及課外信息等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整合”,形成若干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又根據(jù)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知識與經(jīng)驗,對若干活動進行了或鏈接、或分合的“組合”:由讓學生知道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活動一——觀察炭筆筆跡與方糖粉末,過渡到讓學生知道分子間有空隙的活動二——酒精和水混合實驗,再過渡到讓學生理解分子處于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中的活動三——由氨水酚酞實驗概括擴散現(xiàn)象,再分解為兩個并列的活動,即讓學生理解分子間有吸引力的活動四——對緊壓兩個鉛塊的觀察以及讓學生理解分子間有排斥力的活動五——利用注射器和水設計分子排斥力實驗,最后將活動四、五的認知合為模擬分子間作用力的活動六——利用乒乓球、彈簧、橡皮筋自制教具演示引力和斥力的存在。
總之,通過橫向精致“整合”學習內容與縱向巧妙“組合”學習任務,扎實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度,追求樂學境界。
3.“鋪展”與“進展”:細論T態(tài)的評價設計
活動評價的設計是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保障。根據(jù)T態(tài)學習模型,T態(tài)的活動評價包括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從橫向看,是針對評價內容的“鋪展”工作。評價須具備全面性才具備客觀性,因此,在學生學習活動中所折射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采用的方法、經(jīng)歷的過程、運用與創(chuàng)生的知識、表現(xiàn)的能力,乃至最終的成果成效等各方面的水平,都應該納入評價內容。教師要設計好評價點,包括學生理答、小組合作、臺上演講、操作演示、習題訓練、作品創(chuàng)造等,科學設定評價標準,同時設計好評價形式,包括自評、同伴評、教師評等或定量、或定性的評價,調動包括學生本人在內的各個評價主體的積極性。從縱向看,是針對評價過程的“進展”工作。評價須具有過程性才是真正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學情,關注學生個體的縱向進步,進行基于原有水平的發(fā)展性評價;要在教學進程中加強觀察,優(yōu)化考量,做好過程性評定工作,為終極性評價做好準備??傊龠M學生發(fā)現(xiàn)不足,加強改進。如我校彭麗華老師的數(shù)學課《圖形的旋轉》,教師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活動一:探索圖形旋轉的基本性質;活動二:利用圖形旋轉的性質作出點、線、三角形,甚至是多邊形繞著某個定點按一定方向旋轉一定角度后的圖形;活動三:體會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綜合應用。在三個學習活動中,教師通過自己及學生,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與人合作、思想表達、作圖語言、實際效果以及尊重他人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鋪展”評價。由活動一到活動二,是感性實踐到借助數(shù)學手段進行理性實踐的過程;在活動二中,又是一個由易至難的遷移過程;由活動二到活動三,是從理解知識到結合以往掌握的知識而進行知識的綜合運用的過程。
總之,通過“鋪展”,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通過“進展”,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實現(xiàn)評之全面,且行且評,評以助力,助學生追求樂學境界。
綜上所述,脫離了追求樂學境界的課堂學習是不合情、不合理的。我們借助T態(tài)模型,以橫聯(lián)縱進為策略,優(yōu)化初中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參與廣深兼具的T態(tài)學習,學生的學習因此更具建構化、生成性與成就感,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對樂學境界的主動追求與幸福體驗。
[參考文獻]
[1]許姝珍.以趣導學,讓學生進入樂學境界——淺談初中英語趣味課堂的構建[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4(17).
[2]劉建英.新課程下學生應達到的境界[J]. 新課程(中旬刊), 2012(12).
作者簡介:鈕燁燁(1981—),男,江蘇蘇州人,中學高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