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
主位概念由布拉格學派提出,以揭示句子信息分布與交際動力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由韓禮德闡發(fā)后,被用于文本分析、教學、翻譯等領域。信息傳遞是翻譯要義,主位結構反映了信息的組織、傳遞和分布,有助于譯者理解原文的交際意圖,把握語篇脈絡,實現(xiàn)譯文的銜接和連貫。為翻譯研究提供框架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初衷之一,主位在翻譯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Newmark將主位的翻譯置于翻譯準則之首;它還被用作評估翻譯質量;Baker從語篇對等角度探討了主位對翻譯的意義。徐盛桓將主位理論介紹到我國時就指出了其在翻譯研究的應用前景,論證了它指導實踐的有效性。自1986年第一篇探討主位與英漢翻譯的文章發(fā)表以來,主位理論已成為翻譯研究的重要視角,研究集中于主位結構在翻譯中的轉化、主位推進模式在語篇中的作用及轉化等。為深入了解該領域的全貌,本文借助CiteSpace繪制了知識圖譜,考察主位理論視角下翻譯研究的演進過程,剖析研究熱點,以期為翻譯研究提供啟示。
本研究采用科學圖譜繪制軟件CiteSpace V.5.6.R.3。該軟件利用多元、分時、動態(tài)的文獻分析可視化技術用圖譜展示特定領域的演進歷程,有助于揭示該領域的熱點前沿并對未來做出預測。
數(shù)據(jù)來源:筆者以“主題=主位and主題=翻譯or篇名=主位and篇名=翻譯”為條件在CNKI全文數(shù)據(jù)庫檢索,以第一篇探討英漢主位翻譯的論文發(fā)表時間1986年為起點,終點設為2019年12月31日,檢索到506篇文章,手動剔除無關信息后得到有效數(shù)據(jù)478條。CiteSpace中各參數(shù)設置如下:時間分區(qū)以1年為單位,節(jié)點類型為關鍵詞,選擇標準為每年出現(xiàn)頻次排前50的關鍵詞,采用尋徑算法,運行軟件后生成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共有55個關鍵詞節(jié)點和108條節(jié)點連線。
關鍵詞體現(xiàn)了文章核心內容。CiteSpace將關鍵詞按詞頻、中心中介性排序并作共現(xiàn)分析,作為特定時期某一領域發(fā)展趨勢的表征。圖1是主位理論視角下翻譯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圖,節(jié)點代表關鍵詞,其大小表示該詞的頻次,節(jié)點之間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現(xiàn),線條越粗,關系越緊密,表下方數(shù)字是該詞首次出現(xiàn)的年份,該圖展示了學科的演進歷程。表1展示了關鍵詞的出現(xiàn)頻次及中介性值。中介性反映了關鍵詞在該領域作為“媒介”的能力,值越高,所控制的關鍵詞之間的信息流越多。除了“翻譯”“主位”作為搜索詞兩個值都高,其他雙高的詞還有“主位推進”“述位”“主位結構”“語篇翻譯”“語篇功能”“語篇分析”“信息結構”“功能語言學”等,它們是主位理論視角下翻譯研究的重要主題。筆者將它們與突變詞結合來討論該領域的演進特點。
圖1 關鍵詞共現(xiàn)時區(qū)圖
表1 關鍵詞的頻次和中心性
“突變檢測計算”可檢測到特定領域研究興趣的驟增程度,是學科演進歷程的重要指標。筆者運用Citation History得到8個突現(xiàn)主題(圖2)。結合圖1、圖2及該領域30多年來的發(fā)文量(圖3),筆者將主位理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分為初始期、發(fā)展期和深化期。
圖2 突顯主題
1.初始期(1986~1999)
初始期發(fā)文量少。高頻關鍵詞只有“主位”“述位”。文章以探討主位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為主,但幾乎涵蓋了該理論的所有重要概念,如純理功能與翻譯等值,主位結構與翻譯,語篇翻譯等。此時翻譯研究雖已向語言學轉向,但受語言文學研究模式影響,討論還是隨感式、經驗式的。
圖3 發(fā)文量(1988~2019)
2.發(fā)展期(2000~2009)
發(fā)展期的發(fā)文量猛增,研究聚焦于主位的語篇功能及其在翻譯中的實現(xiàn)。此時正值我國翻譯研究的文化學轉向。文本的宏觀語境被納入研究視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將語言和語境結合,強調意義是選擇的結果,語言和文化都是制約選擇的因素,因此被應用于翻譯研究,如語境理論、元功能理論、句法理論、評價理論等。以語篇為單位的翻譯研究使主位理論備受青睞。此前,無論是泰勒的“三項基本原則”,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或是始于我國漢唐的“文質”之爭,清末的“信達雅”還是現(xiàn)代的“傳神”“化境”說都關注字、詞、句的對等。隨著語言整體觀影響日深,翻譯被認為是形式與作用一體化的語篇過程。翻譯的“對等”是語篇層面的等值,“對等”也被具化為功能對等。主位是組織信息的手段。小句內主述位的分布、句間的主述位推進都是發(fā)展語篇、促進語篇連貫的結構性手段,也是實現(xiàn)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的關鍵。Baker將主位選擇、主位結構、主位的標記性連貫等作為檢驗譯文功能對等的參數(shù)。張美芳、黃國文開啟了我國語篇翻譯模式,界定了該領域的學科概念,研究范圍,研究重點及研究方法。此后,語篇及人際功能被頻繁用于翻譯評價,保證語篇對等的翻譯策略,如在主述位結構、主位推進模式、標記性主位等的轉化也成為研究熱點。同時,研究還輻射到與主位密切相關的概念,如“述位”“話題”“主語”等,如圖2顯示,它們的關注度在此期間激增。
3.深化期(2010~2019)
深化期的發(fā)文量雖自2012年有所下滑,但研究深度卻在加強,主位理論被本土化、主位功能研究的視角也多元化?!靶畔⒔Y構”“文學翻譯”既是此時的高頻詞又是突現(xiàn)詞,是深化期的重要主題。主述位的順序通常與已知和未知信息的排列重合,但二者有本質區(qū)別,前者通過語序實現(xiàn)而后者通過語音系統(tǒng)實現(xiàn)。信息結構的更多特性,如語境和心理理據(jù)也被論證。信息不再被認為是新舊二元對立,而是一個由已知到未知的連續(xù)統(tǒng)一。英漢語篇的信息結構在展開方式、時序、擴展手段方面的差異得以證明。這些為翻譯中的信息傳遞研究帶來啟示。Baker研究過主位選擇產生的綜合語篇效果。主位的認知、美學功能也開始受到關注,主位選擇是思維的表達,反映了信息發(fā)出者對世界邏輯結構的認知,語篇連貫不僅依靠銜接手段,更依靠心智上的連貫性。主位研究的認知視角還引發(fā)了對其美學功能的探討。“陌生化”語言常跟詩學價值有關。標記性主位是一種“陌生化”形式。文學語篇的主位詩學和認知功能得以闡釋。這標志著翻譯中“形”的轉化開始受到重視。此前受“神形二元說”影響,“神似”即意義的傳遞一度被作為衡量翻譯的唯一準繩。
CiteSpace對關鍵詞聚類后,運行MST算法,以indexing terms為聚類標簽,以時間軸生成六大聚類[1],見圖4。每個聚類都有明確主題,展示了主位理論視角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子域。
圖4 關鍵詞聚類時間圖
聚類0梳理了主述位理論,介紹了主位結構和主位推進的概念及分類,辨析了主位與主語、話題的關系及其在翻譯中的轉化。王俊華指出,處理英漢主述位轉化就是要處理好“主語+謂語”和“話題+評述”的轉化;唐德根論證了英漢翻譯中六種主題體現(xiàn)形式,為英漢翻譯主題化提供了框架,李運興指出漢語主語常省略,且非動作發(fā)出者的特點,討論了它們的轉化策略。
聚類1論證了語篇作為翻譯單位的可行性、話題和語篇的關系以及標記性主位的語篇功能。語場、語旨、語式是譯文功能對等的指標。話題和主題隨主述位推進構成了語篇發(fā)展的明暗兩線,話題的導入、延續(xù)和轉化是思維模式、視角的體現(xiàn)。標記性主位為述位展開提供框架,其信息功能也不容忽視:強調新信息、轉移信息焦點、突出句內信息對比等,譯者不能為求譯文通暢而一味去除主位的標記性。
聚類2探討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下語篇翻譯的重要性和實現(xiàn)譯文功能對等的手段,如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的轉化,語篇連貫的保留。主位通過話語指向、信息權重和視角實現(xiàn)評估、指向、合作、禮貌等人際功能;名物化主位同時實現(xiàn)了主述位銜接和詞匯銜接,凸顯了語篇話題,增強語篇的客觀性,成為英語科技語篇的重要主位形式。
聚類3聚焦于主位實現(xiàn)的語篇連貫性和被動句、語法隱喻兩種特殊主位結構。連貫是語篇特質,連貫對等是翻譯的目標,主位銜接是實現(xiàn)篇章連貫的主要條件。主位連貫被用來評估翻譯質量。將被動改譯為主動必然改變原文的語篇,甚至人際意義,主位的選擇不僅關乎連貫,同時還有審美效果和詩學功能。對語法隱喻主位,譯者可采用轉化詞性,調整句子結構,增加句子信息等策略來保留。
聚類4和5的標簽分別為“英漢互譯”和“科技翻譯”,論證了主位理論指導翻譯實踐的有效性。以主位為翻譯單位有助于譯者理順譯文結構,尤其是無主句。主位推進模式在英漢語轉化中具有“解構”及“構建”功能。主位推進的詩學意圖也受到關注,看似不合邏輯的推進模式可能承載了不同尋常的交際意圖或反映了某種認知視角,因此不能在翻譯中隨意改變。特定語篇主位推進模式的共性和規(guī)律被發(fā)掘。
主位理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從最初的感悟式探討逐漸聚焦于翻譯的語篇功能再到主位理論本土化,研究視角多元化,產生了豐碩成果。它對提高翻譯質量,實現(xiàn)譯文的語篇、人際、認知和詩學功能至為關鍵。但由于主位標注多需手工完成,耗時費力,目前研究的語料規(guī)模和語類都不足。隨著語料庫工具的不斷涌現(xiàn),如UAM Corpus Tool能自動標注主位,基于成規(guī)模的語料庫的主位翻譯研究可以實現(xiàn)。此外,主位視角下的翻譯教學應該得到更多關注。關鍵詞“翻譯教學”雖有一定的中介性,但頻次卻很低。主位理論有助于譯者快速準確地理順原文脈絡、領會交際意圖,但它在翻譯教學的應用有待加強,僅有的幾篇也是基于經驗的論述,因此,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強的主位理論在翻譯中的教學模式還有待構建。
注釋:
[1]聚類的Q值為0.66,S值為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