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文章以地理“核心素養(yǎng)”作引,分析了我國地理教育中地理哲學應該重點向學生進行重點滲透和操作實踐的三個方面:人地協(xié)調、地理實踐力以及二者相結合的“知行合一”,來達到影響和改造學生地理“元認知”,進而促進地理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地理;“核心素養(yǎng)”;人地協(xié)調觀
伴隨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新要求,地理學科也將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從“三維”升級到了地理“核心素養(yǎng)”。作為升級版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更明確地談到了地理教育的終極目標——“關愛地球,改造世界,人地和諧”的培養(yǎng)。
作為教師,在該目標下應該做到的是傳授學習方法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不但沒有違背幫助學生在高考中獲得高分的目標,而且透過正確的思維觀和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應對“注重現(xiàn)場學習和分析”地理高考更加游刃有余。因此,筆者認為通過地理“核心素養(yǎng)”可以形成地理學的哲學認知。
一、地理之“道”
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我國地理教育家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2016》(下文簡稱“憲章”)的框架下進行的,符合我國國情與傳統(tǒng)的闡釋與發(fā)展。在“憲章”表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國際地理教育專家們更加重視現(xiàn)代地理教育在培養(yǎng)適合于未來世界發(fā)展的合格人才所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礎之上,經由我國專家的解構與闡發(fā),形成了更適合于我國基礎教育的培養(yǎng)框架。(見圖1)
由此可見,不管是“憲章”還是我國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都指向“人地和諧”,而“人地和諧”就是廣泛意義上的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體現(xiàn),就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的“道”。用道家的哲學思想去理解地理,會得到一些新的認識和啟發(fā),比如“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在自然界中,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告訴我們,存在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來使得自然環(huán)境呈現(xiàn)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在人類社會中,情況變成了“集聚效應”,因為通過該效應可以取得更好的發(fā)展或是獲得更高的利潤。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呈現(xiàn)的背向模式實則會引發(fā)資源短缺、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等矛盾,此時就需要地理的方法,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去解決問題,以呈現(xiàn)出“彼此交融”“物我合一”的“太極”境界。此外,還有許多案例可以對人類應該更深刻地理解“自然之道”進行說明和佐證:2019年末,澳大利亞被歷時幾月的森林大火所焚毀的焦土之上,僅過兩個月便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復蘇景象;因人類不合理活動導致全球加速變暖,造成了撒哈拉沙塵暴肆虐甚至漂洋過海到達美洲的現(xiàn)象,但該現(xiàn)象發(fā)生的結果之一居然是全球降溫。
到此,如筆者所言,地理本質上有著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以作認識世界之用;地理教育者需要在內化上述的“自然之道”后,再還以通俗的、具體的事物或案例來傳遞這種抽象的、感性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愚以為地理教師若有需要“精進”之處,則非脫胎于“自然”的“人地協(xié)調觀”和“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莫屬。
二、走出去“丈量世界”
如前文所述,地理哲學是決定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成就高度的重要指標,但落到學生獲得知識、培養(yǎng)價值觀方面還可以有許多做法。小說《丈量世界》中,主角洪堡是位地理學家,另一位主角高斯是位數(shù)學學家:前者堅持認為只有實地親測,人類才能了解地球尺度;后者則堅信通過掌握數(shù)學奧秘就可以測量和認識地球。兩位時代天才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但他們都完成了同一件事——“丈量世界”。這個故事對筆者的教學認知有巨大的啟發(fā):地理教學的指導思想和目標非常明確,但是達成的路徑卻豐富多樣。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和經濟條件不那么優(yōu)越的過去,學生更多是變成了“高斯”來認識和學習地理,“讀書破萬卷”也依舊是眾多寒門學子完成認識世界的“快捷方式”。但在“核心素養(yǎng)”所倡導的教學過程中,成為“洪堡”似乎更能讓教師和學生體會地理學中教與學的快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標準、課本和高考是四位一體的關系,相互影響、互為實現(xiàn)?,F(xiàn)在,“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高考改革已經使試題朝向“世界觀和方法論+視野和見識”的方向發(fā)展,緊隨其后的是任務驅動為主、重視實踐和知識探索過程的新教材出版和使用。所以,僅僅通過教材進行價值觀滲透和照本宣科的知識講授已經無法適應上述的要求。這為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標準。首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通過閱讀更多的書籍、更多的進行野外考察和學習、更多地走出去“丈量世界”來增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其次,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在教室里感受世界、“丈量世界”。教學過程中,用更豐富、靈活的案例,如圖片和視頻、親身經歷的故事或科學實驗,讓學生得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更進一步可以通過設置不同任務將學生放置在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情境中,進行分析、思考和判斷,完成學習內容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和知識自我構建水平。最后,結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需要和教育部的倡導,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到有教師指導的研學旅行中,走出教室“丈量世界”。研學旅行之于未來教育,就像科技發(fā)展之于未來社會一樣無法替代,而地理學科的研學旅行,應該是和“核心素養(yǎng)”結合得最為緊密的學習實踐活動。在研學旅行中,只要加人“任務”要素便能夠將地理學科中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xié)調觀實現(xiàn)高度統(tǒng)一?!奥?、見、識、游、學、研”即是研學旅行應有的風格,學生的深度參與不僅可以將課堂所學知識內化于心,更因解決實際問題需求去主動地拓展知識和建構思維,隨著研學過程的推進,學生也必會感受到“人地協(xié)調”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知行合一”
“丈量世界”的“學習一實踐”活動本質上就是“知行合一”。由王陽明到杜威再到陶行知,這些古今中外的先賢們都不約而同地將“知行合一”作為處世和教育的最高準則。地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強調實踐的學科,相同的理論,在條件發(fā)生變化的時候便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在地理教學中重點強調“知”——基本概念、理論以及人地和諧的整體統(tǒng)一的世界和宇宙觀,然后呈現(xiàn)“行”——紛繁復雜的世界,或文字,或圖片,或旅程和經歷,或高考題目?!靶小钡哪康脑谟凇爸保爸庇衷趯嵺`中指導了“行”,虛實相映、虛實相生,歸于“太極”達到“知行合一”,即為感受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地理教育作為一本大書,所屬的哲學內核就是人地協(xié)調的自然之道,就是“丈量世界”的實踐之道,就是二者交融的“知行合一”。身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未來應該更多地從哲學視角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來影響和改造學生的地理“元認知”,才能將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中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yǎng)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地理的趣味并生成知識與思維的自我建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建珍,段玉山,龔倩.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教學,2017(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