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玉蟬中心學校 陜西 西安 710300)
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小學作文教學即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手段,又是對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有目的、有步驟地滲透品德教育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我們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滲透。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主要應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
誠實是一種美德,它在小學生作文中具體體現(xiàn)是寫真人實事,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用葉圣陶先生的話說,就是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這是對小學生作文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的基礎。小學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縛和升學考核的壓力,很難寫出反映現(xiàn)在生活,流露真情實感的文章。教師在指導中,也多側(cè)重于培養(yǎng),致使學生互變論造,移植別人的作品。這樣不僅使文章缺乏真情實感,久而久之,還會使學生養(yǎng)成說謊的壞習慣,這和我們教書育人的目的是不是相悖的。葉老先生還說:“求誠實含著以下的意思:從原料講,要有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上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tài)度”。
社會生活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惡、丑。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各種思想、各種人物都會登臺表演。學生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耳聞目睹,必然會受到社會上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引起學生通過認真分析,使學生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現(xiàn)象,什么是本質(zhì),提高他們辨別是非和鑒別事物屬性的能力,避免在觀察分析時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認識是社會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因此對一個事物的評價,人的主觀能動性起主導作用。好人做好事感到光榮,壞人干壞事覺得可恥。作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社會,所以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的關鍵。教師可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文章,觀看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讓學生多接觸先進人物,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教師以身作則,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加強政治修養(yǎng)等途徑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傊瑢W校、家庭、社會要形成一個龐大的德育體系,讓學生無時無處不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漸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筆者認為,作文教學是兩條線交織在一起的,一條是傳授作文的基本知識,一條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忽略了哪一條線,都會導致作文教學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