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湖
內容摘要:初中古詩文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我們在教學中教學生誦讀品味古詩文,充分挖掘古詩文所蘊含的多層意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
關鍵詞:古詩文 朗讀 意蘊 情操
傳統(tǒng)的古詩文教學往往注重詩歌內容的理解,而忽視對詩歌的誦讀。有的教師認為朗讀擠占了講解的時間,多讀不如多講,常常是學生匆匆讀了一兩遍課文便急于講解,結果是教師講得不亦樂乎,自我陶醉,而學生卻是貌合神離,懨懨欲睡,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間難以產生思維碰撞、情感共鳴。
優(yōu)秀古詩文是古人留下來的,是作者對客觀事物意象的敏銳捕捉,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情趣,經精心構思,來刻畫形象,展現(xiàn)生活,表達主題。古詩文反映的是古人思想,初中生學習難免有畏難情緒。有些散文有文字閱讀障礙,但學生反復誦讀,也能領會其中真義。我們應幫助學生縮短與古人的距離,借助現(xiàn)代教學手段,把抽象的化為具體可感的,引導學生調動所有的感官和積累去感受、思考、想象。
在我市的語文優(yōu)質課評選中,張小莉老師執(zhí)教的《觀滄?!芬徽n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張老師的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吟滄?!保]有先入為主地范讀,而是讓學生根據(jù)對導入時觀察的巨浪翻滾的大海照片的理解,試著讓同學們自由朗讀。展示中,有的同學讀得流利快速,但語氣平淡,感情不投入;有的同學語速緩慢高亢,語調卻沒有抑揚起伏的變化,張老師對學生的朗讀做了有針對性的評價,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此后,張老師用多媒體投影了本詩的寫作背景:曹操大破袁紹,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石碣山,心情激奮不已,揮筆寫下這篇大氣淋漓、千古傳誦的名篇。同學們結合背景再讀并思考:怎樣朗讀才能還原詩人眼中的景物特征,讀出激情澎湃的情感?接下來的展示中,同學們開始設身處地,陶醉其中,讀出了喜悅贊美的語氣,讀出了恢弘磅礴的氣勢,讀出了激奮昂揚的情感。張老師的閱讀環(huán)節(jié)設計,由淺入深,學生自主體悟,漸入佳境,仿佛置身于秋風洪波之間,抒發(fā)著豪邁進取之精神。
古代文人感悟詠懷,卻不在文中說盡心中之意,而是言此意彼,含蓄深婉,余味無窮。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材中關鍵的字詞,引導學生理解品味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美,讀出弦外之音、韻外之旨。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所寫,全文85字勾畫優(yōu)美月色,流露豁達情懷。學習本文時,我對寫景句進行了兩次改動,讓同學們對比原句賞析。第一次改為“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主要品析修辭的作用。一生答:原文中“如”字,是說月光像水一樣,更能體現(xiàn)月光的澄澈空明,改動后看不出月光特點;另一生答:原文“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是把竹柏影比作藻、荇,既寫出竹柏的影子在月光下?lián)u曳生姿,也表現(xiàn)月光的明亮。在學生的辨析理解中,修辭的表達效果昭然若揭。第二次將“蓋竹柏影也”改動為“是竹柏影也”,主要體會作者心情。一名學生的回答幽默生動,至今記憶猶新:蘇軾初見藻、荇時,是有點疑惑的,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呢?抬頭一看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月亮惹的禍”。“蓋”字傳神寫出作者恍然大悟的驚喜之情,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我還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生活經歷、詩詞名句引導學生理解“閑人”的內涵,一個清閑、孤獨、失意、悲涼、樂觀、豁達的蘇軾形象逐漸清晰起來。
古詩文作為優(yōu)秀個體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活動的結晶,不僅代表了一個泱泱大國的文學成就,而且蘊涵了古代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激勵著人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優(yōu)秀的古詩文和美是天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不但語言美、韻律美,而且意境和感情都非常美。我們在教學中教學生品讀、咀嚼、領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體味自然和人生,激發(fā)他們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精神境界。如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貫穿古詩文的一條紅線,潛移默化地為讀者樹立了榜樣,學生的價值觀念、人生趨向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影響。
初中古詩文經過歷史淘洗,堪稱精品,大多布局嚴謹,行文簡潔,文采斐然。讀這樣的經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情感知覺,更使人的性情變得雅致、俊朗、博大。教師應把精力放在古詩文意義的深層挖掘上,讓經典扎根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歷久彌香。
(作者單位:山東廣饒縣大王鎮(zhèn)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