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
摘要: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標理念,不斷開發(fā)和創(chuàng)設更好的語文課堂,現(xiàn)結合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的典型課例,對其在典型課例中的課堂提問策略做具體分析和探究。探討在一般語文課堂提問策略下,錢夢龍老師的課堂提問藝術具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及其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中學語文;提問策略;錢夢龍
一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理念
(一)從問題到話題
為了真正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錢夢龍老師指出“更多的是要提出一些話題,與學生在—起圍繞話題進行平等的交談”[1]。這樣就把問答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變?yōu)閹熒餐M行探討的模式?!霸掝}”思維空間大,學生只圍繞話題發(fā)表意見,淡化了“答案意識”,課堂氛圍就會較輕松。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注意力集中,思維會更加活躍,思路也會開闊,更容易對同一問題獲得不同的認識。同時,在這樣的交談中,學生更容易自由地進行獨立思考,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互動。
(二)以教材為根本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只有專研吃透教材,才能設計出推動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的問題。“記得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遍地讀,反反復復琢磨”[2]直到讀出自己的心得,品出獨特的味,才考慮“教什么”“怎么教”。錢夢龍正是以教材為根本設計問題,才能靈活把握課堂教學。
二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策略
(一)靈活設立提問點
教師可在關鍵處、學生自讀的所惑之處、在具有思維價值的細微處以及在容易引起聯(lián)想、想象處靈活設立提問點,以便更好地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二)簡潔有效的課堂提問句式
1 恰到好處的省略
錢夢龍老師在課堂提問中善于“在不影響意義理解的前提下,按照口語交際的習慣,承前省略某些介紹、鋪墊、重復性質的成分,使提問句變得簡化、字數(shù)減少”[3]。如錢夢龍在執(zhí)教《故鄉(xiāng)》《論雷峰塔的倒掉》的過程中一個問題的平均字數(shù)僅為7.35字,短時記憶容量為7±2個組塊時是最容易被人所記憶和理解的,因此錢夢龍的提問符合了人類的記憶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在準確理解思考答案時把問題記在大腦中,提高了課堂對話的效率。
2 變換問句的句式
錢夢龍在提問時習慣把一個提問單位拆分成兩部分,即把一個較長的疑問句改造成“陳述+疑問”的句式,用前一個句子肯定學生的發(fā)言或提示討論條件,后一個句子才表達教師的疑問。例如:母親是迎出,宏兒是飛出,兩個詞能對調嗎?(《故鄉(xiāng)》教學實錄)這樣處理的提問句前半部分用來描述事實或陳述信息,后半部分用來表達對前面事實的疑問,使問題在基于事實的基礎上疑問意味更加強烈,利于學生把握問題要點,回答得當。這樣的句式還會造成跌宕效果,使問題具有幽默感。
三語文課堂提問的行為策略
(一)適時的發(fā)問時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备鶕?jù)學情,適時提問,更容易引導學生對課文思考理解,使師生思維導向始終指向教學目標。如錢老師上《故鄉(xiāng)》一課,面對學生思維“旁逸斜出”時提出的“魚怎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呢?”這一意外問題時,錢老師并未直接給予否定,此時他的教學機智使他圍繞“魚腳”的問題宕開一筆,然后又通過“可是少年閏土知道,這說明什么”一問,及時收攏,一收一放,自然天成。
(二)多樣的發(fā)問方法
1 曲問法
錢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曲問法,即“拐個彎”的提問法,角度較新,易引起學生的新奇感,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
2 逆問
錢老師認為:“能否利用矛盾,是問題有沒有啟發(fā)性的關鍵。矛盾是打開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有矛盾才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边@種以反問正,以貶問褒的提問方法,錢老師稱之為“逆問”。問答之間,彼此似乎背道而馳,而實則是反面入手,吊人胃口,激發(fā)思維,以求正面解答。
例如錢老師執(zhí)教《石壕吏》一詩時,也曾著意把學生引入矛盾的對立面發(fā)問?!坝腥苏J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詩,因為詩人杜甫在這首詩里始終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沒有出來表過態(tài),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于是學生紛紛從詩里找根據(jù),展開了頗為激烈的爭論,后來得出觀點:詩人在這首詩中同情誰,憎惡誰,通過人物的刻畫和情景的描寫來表態(tài),雖然沒有站出來說話,但沉郁的詩風中所流露出的濟世情懷卻是顯而易見的,這個課例也可以說是“逆問”的典型例子。
3 深題淺問
對于一些教學難度相對較大的課文,可作“深題淺問”的處理。這種提問方法從淺處著手,巧妙地化難為易,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涵。
參考文獻:
[1] 錢夢龍.錢夢龍與導讀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孫春城.語文課堂問題教學策略[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3] 鄭桂華.錢夢龍老師課堂提問評析[J].語文教學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