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訪談法對102名5~6歲幼兒從升旗手的參選意圖、升旗手的評選標準、升旗手的產生方式等三方面加以調查。結果表明,升旗手所賦予的光榮形象是幼兒競選升旗手的主要原因;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品質、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升旗手應具備的基本標準;升旗手應通過“投票選舉”或“抽簽輪流”的方式誕生。在此基礎上,本研究試圖通過明確幼兒參選意圖、協(xié)商制定評選標準、構建民主選舉程序等方式建立公平、公正的升旗手選舉制度。
【關鍵詞】升旗手;兒童視角;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9)05-0036-05
【作者簡介】宋梅(1992-),女,安徽宣城人,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教師,碩士。
一、問題的提出
“我想當升旗手,因為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我想當升旗手,因為升國旗的時候我會很自豪!”“我想當升旗手,因為我沒當過,我覺得很有意義!”選舉升旗手是大班一項重要的事務,成為升旗手對幼兒和家長而言更是一件值得高興和驕傲的事情。每逢周一經(jīng)常可以看見升旗手周圍是小班、中班弟弟妹妹們的仰慕以及家長照相機發(fā)出的萬丈光芒。升旗手所承載的象征意義已超越升旗手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就升旗手的選舉而言,這不僅關乎每位幼兒的切身利益,同時有利于促進幼兒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能力的發(fā)展,增強其自我概念。“兒童視角強調傾聽兒童的聲音,關注兒童的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尊重兒童的意愿,滿足兒童的需求?!盵1]兒童作為社會的一員,應讓兒童的聲音在以成人為主的話語體系中獲得合法性地位。因此,有必要從兒童視角出發(fā)探討升旗手的產生。
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可知,已有研究存在兩方面特點:1. 就研究視角而言,以成人視角為主,缺少兒童視角。如白笑嫣[2]、劉晶波[3]等人從社會學視角出發(fā)進行“自上而下”的研究,通過“升旗手”事件透視師幼互動中教師權力的運作。2. 就研究內容而言,宏觀層面研究較多,微觀層面研究較少。升旗手的選舉體現(xiàn)師幼互動質量與教師權力的運用,有關師幼互動和教師權限的宏觀研究較為豐碩。微觀研究中研究人員以“升旗手”為著眼點,主要集中在升旗手誕生中的問題剖析、原因分析和措施建議等方面,尚未對幼兒的真實想法和觀點進行調查?;诖?,本研究通過分析幼兒對“升旗手”的相關看法,以期拓寬研究視角,豐富研究內容。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訪談法進行資料的收集。一般而言,質性研究者傾向于采用完全公開的訪談,尋求研究參與者的知情同意,而后使用半結構或非結構的訪談問題,正式或非正式兩種形態(tài)的訪談,進行多次而深入的訪談,以了解現(xiàn)象背后的意義[4]。研究采用半結構化的非正式訪談,即事先擬定好訪談提綱,在征求幼兒同意的基礎上與幼兒展開訪談。
(二)資料收集
1. 訪談問題
根據(jù)研究目的,訪談內容涉及幼兒爭當升旗手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幼兒理想的升旗手評選標準及評選方式三方面。具體包括:1. 你想當升旗手嗎?為什么?2. 你認為什么樣的小朋友才能當升旗手?3. 你認為應當怎樣選舉升旗手?為什么?在訪談之前進行兩次預訪談,認為題目設置較為合理?;趦和暯遣ι鲜鰞热菁右苑治?,從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規(guī)范升旗手的選舉制度。
2. 訪談對象及記錄方式
本研究采用隨機取樣,選取南京市某幼兒園共102名大班幼兒(男生48人,女生54人)進行半結構化的非正式訪談。通過與該園教師的非正式訪談得知,正常情況下(無天氣干擾和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該園規(guī)定每周一由大班幼兒擔任升旗手舉行升旗儀式,包括國旗、園旗和班旗三面旗幟。每個班級有三次機會,讓盡可能多的幼兒體驗擔任升旗手的工作。在幼兒允許下,對訪談內容加以錄音并在事后進行轉錄和編碼,以上所有工作均由筆者一人完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升旗手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可折射出幼兒的價值觀、人才觀以及對公平的理解。幼兒有無參選意愿是探討升旗手資歷標準和選舉程序的前提,本研究將對上述三部分內容進行分析。
(一)升旗手的參選意圖(想當升旗手嗎?為什么?)
升旗手的競選意愿反映幼兒對升旗手這項工作的認可程度、態(tài)度和看法。通過102名大班幼兒的反饋可知,大班幼兒爭當升旗手的意愿十分強烈,且升旗手所承載的“光榮”“優(yōu)秀”和“自豪”等象征意義成為幼兒爭當升旗手的主要因素。如“我想當升旗手,因為當升旗手很光榮、很驕傲!”“我想當升旗手,因為這樣可以讓其他小朋友羨慕!”。究其深層原因,筆者認為升旗手對于幼兒及其家庭而言,其工具性價值(即附屬效應)超越本體價值,且二者統(tǒng)一于幼兒的參選意圖,并非沖突與對立。具體來說,幼兒爭當升旗手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內在因素: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幼兒爭當升旗手的動機是以幼兒自身需要為基礎,并在外部誘因的作用下所形成。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通常而言,當人的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歸屬與愛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對諸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等生長性需要則更為迫切。幼兒通過擔任升旗手,體驗升旗手的光輝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從而滿足幼兒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外部尊重和內部尊重兩方面,亦即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通過訪談可知,大班幼兒不僅具有自尊的表現(xiàn),更渴望得到重要他人的尊重。如“我想當升旗手,因為當升旗手的人都很優(yōu)秀!”“我想當升旗手,因為這樣可以成為大家的榜樣!”“我想當升旗手,因為大班小朋友都能看見!”自我實現(xiàn)作為最高等級的需要,要求能夠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5]。由于該園在中班時曾帶領幼兒參觀軍營以及邀請不同軍種的相關人員來園進行交流,“解放軍”和“升旗手”的關系便在部分幼兒已有經(jīng)驗中加以建構。如“我想當升旗手,因為可以像解放軍叔叔一樣帥氣地走正步!”“我非常想當升旗手,因為可以像解放軍叔叔一樣,扛國旗、走正步、唱國歌,把五星紅旗升上藍天!”由此可見,幼兒競選升旗手可滿足其成為榜樣人物的需要,包括他人眼中效仿的對象和成為自己所期待的人,從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自我存在感。
2. 外部誘因:強化和觀察學習的結果
幼兒爭當升旗手的意愿不僅受其內部需要的驅使,更在外部誘因的刺激下得以鞏固。外部誘因包括影響人行為動力的一切外部條件,包括人、事、物等各方面。由訪談結果可知,外部強化和觀察學習成為幼兒競選升旗手的重要影響因素。外部強化主要是指個體的行為所導致的學習結果的知悉,或食物、金錢、表揚及其他象征物的獲得,增強個體出現(xiàn)同樣行為的頻率。如“我想當升旗手,因為爸爸媽媽會在那天來幼兒園看我!”“我想當升旗手,因為家里人會夸我很棒!”不同于外部強化,觀察學習是指通過觀察別人(稱為榜樣)的行為而學習[6]。觀察學習分為無需強化的觀察學習和以強化為中介的觀察學習。前者強調行為的過程,如“當我上中班的時候,看到大班的哥哥姐姐升旗,我覺得很光榮、很羨慕,我很想當升旗手!”后者注重行為的結果,即個體看到他人的行為受到強化而增強自己出現(xiàn)榜樣行為的頻率,稱作替代強化。如“在升旗那天,升旗手的爸爸媽媽都會來給他們拍照,我也想我爸爸媽媽來給我拍照!”因此,幼兒競選升旗手的動機并非單純由某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種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升旗手的評選標準(什么樣的小朋友才能當升旗手?)
升旗手的評選標準是對升旗手資質的規(guī)定,即擔任升旗手所應具備的條件和品質,其決定升旗手的整體質量,調節(jié)整個選舉過程。幼兒認為升旗手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承載著整個班級的厚望。如“當升旗手可以為班級爭光,讓小朋友們自豪!”針對升旗手所應具備的資歷標準,部分幼兒倡導應該讓“點子”(“點子”是教師獎勵幼兒的一種方式)最多的小朋友擔任升旗手,“點子”多意味表現(xiàn)好。通過進一步追問得知,“表現(xiàn)好”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標準:聽話、好好睡覺和吃飯、上課專心聽講、積極舉手發(fā)言、大膽戰(zhàn)勝困難、學會關心同伴和努力遵守規(guī)則。少數(shù)幼兒將外貌和性格也作為衡量升旗手的標準之一。如“我覺得升旗手應當是漂亮的小朋友!”“我覺得(升旗手)還不能害羞,因為站在那么多人面前,很害羞就會跑下去了!”在此,筆者根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具體劃分,將幼兒眼中的競選標準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 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指個體在持續(xù)的、漸進的生活中所形成的較為固定的行為方式,包括作息習慣、飲食習慣、衛(wèi)生習慣和鍛煉習慣等。良好生活習慣不僅是衡量幼兒健康的重要標志,亦為幼兒其他領域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從訪談中得知,27%的幼兒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應成為當選升旗手的重要條件,且相較于其他方面,幼兒更關注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的養(yǎng)成。如“升旗手應該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升旗手中午應該要睡著,不能隨便亂講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幼兒從入學之日起,教師和家長對于二者較為重視,幼兒潛移默化地將其作為評價“表現(xiàn)好”的依據(jù)。由此可見,幼兒視角中的標準強調對生活中具體行為的關注,成人眼中不值一提的行為在幼兒眼中卻具有重要意義。幼兒的評選標準不同于成人,且未必得到成人的認可。通過觀察三個班級中張貼的“升旗手評選標準”發(fā)現(xiàn),教師均未將生活習慣納入?yún)⑦x指標。
2. 學習品質
學習品質指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行為傾向,如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具體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與習慣和學習方法三方面[7]。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不僅是幼兒自身能力的體現(xiàn),也成為其他幼兒眼中學習的榜樣。調查結果顯示,71%的幼兒關注良好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認為升旗手應當具有上課認真聽講、不怕困難的品質。在學習行為與習慣方面,幼兒十分強調候選人上課能否積極舉手發(fā)言。如“表現(xiàn)好的小朋友才可以當升旗手,要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fā)言,這樣小朋友們才都愿意選他!”針對學習方法方面,幼兒則尚未提及。大班幼兒理想的評選標準具有兩方面特點:一是對學習品質給予高度關注。如“上小學選升旗手也要上課認真聽講,成績好的小朋友才能當升旗手!”相對于小班、中班的幼兒,因大班處于幼小銜接階段,對學習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以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生活。二是幼兒在選舉標準和判斷方面愈加客觀,個人偏好和情感的影響逐漸降低。
3. 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指幼兒與他人互動的狀態(tài)及關系的構建,具體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等。研究認為,幼兒所指的“聽話”“關心同伴”和“尊重老師”等皆屬于人際交往的范疇。幼兒在人際交往方面所提出的標準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動與被動并存。幼兒既倡導主動、積極地關心周圍的人,亦要學會服從成人的指令,成為聽話的好孩子。二是標準適用范圍主要定位在幼兒園,較為關注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質量。如“當小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應當要去關心他!”個別幼兒認為幼兒在家的表現(xiàn)也應當成為評選的依據(jù),強調成為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如“一個合格的升旗手不僅在幼兒園表現(xiàn)好,在家里也要表現(xiàn)好,這樣才會成為好寶寶,去爭當升旗手!”
4. 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作為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途徑,指幼兒實現(xiàn)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過程中,逐漸適應群體生活,遵守社會規(guī)則,具有初步的歸屬感。訪談過程中有36名幼兒表示:“升旗手要努力遵守班級公約!”班級公約是根據(jù)各班級實際情況制定的一系列基本行為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必須經(jīng)過班級共同協(xié)商并被班級所有人員認可,其基本內容包括游戲規(guī)則、生活常規(guī)及學習要求等。如“玩游戲時要把東西放回原處!”此外,少數(shù)幼兒強調升旗手應當是為班集體或小組作出貢獻的“杰出人物”,如“升旗手應當為大四班和小兔子組作貢獻!”大班幼兒經(jīng)過兩年多的生活和學習,對集體已具備初步的歸屬感。針對“貢獻”的內涵,幼兒則將其狹義地理解為幫助小組成員,此與人際交往中的部分內容重合。
另外,有且只有1位幼兒認為升旗手應當熱愛祖國。與升旗手的“光環(huán)”相比,該幼兒對升旗手本體價值具有一定的認識,此與競選升旗手的動機息息相關。與具體可見的行為相比,該幼兒的評選標準實現(xiàn)由行為向情感態(tài)度、由關注外部表現(xiàn)向內外部并重的轉變。
(三)升旗手的產生方式(如何選擇升旗手?為什么?)
以何種方式選舉升旗手可反映幼兒的公平觀和評價觀。通過對102位幼兒的訪談可知,大班幼兒尚未形成獨立的判斷意識,且服從于教師的權威。如“‘貼點子’的方法是老師幫我們弄的,不是小朋友自己,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公平!”總體而言,幼兒認為升旗手可通過兩種方式產生:一是投票選舉。投票選舉因其相對“公平”而備受幼兒青睞。二是抽簽輪流,即通過抽簽的方式?jīng)Q定孰先孰后,以此確保每位幼兒都可擔任升旗手。作為大部分幼兒眼中理想的選舉方式,投票選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組織方式。按照選舉人類型劃分,投票選舉可分為幼兒投票和教師投票兩種形式。按照單位人數(shù)劃分,可分為個人投票和小組投票。就前者而言,幼兒投票主要是通過幼兒舉手表決、口頭投票等途徑選舉升旗手。在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幼兒掌握選舉權,具有一定的主動性。教師投票可通過“貼點子”“發(fā)紅旗”等代幣制的方式進行。經(jīng)過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幼兒比較“誰多誰少”來決定升旗手。此種方式本質上仍屬于教師高控下的選舉,幼兒則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tài)。然而,相對于幼兒選舉,大部分幼兒贊成教師選舉的方式。其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教師作為幼兒重要他人,在幼兒心目中的權威地位無可替代;二是在本研究開展前,該園正在進行升旗手的選舉工作,“貼點子”和“發(fā)紅旗”均是教師采用的選舉方式。就后者而言,大部分幼兒認為投票選舉是對個體幼兒進行投票,表現(xiàn)好的小朋友即可成為升旗手。少數(shù)幼兒提出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小組人員的整體表現(xiàn)進行投票,遵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原則。如“我覺得根據(jù)小組的整體表現(xiàn)來選擇升旗手比較好,因為只有小朋友們都表現(xiàn)好才可以一起升旗。大家都是同一組的,一起升旗會很開心!”此外,個別幼兒指出,升旗手的選舉應結合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的綜合表現(xiàn),由教師和家長商議決定。
四、討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基于幼兒的想法和觀點,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相對公平、公正的升旗手選舉制度。
(一)明確幼兒參選意圖
相比于中班、小班,《指南》對大班幼兒社會情感的發(fā)展提出更高的目標,由熱愛集體、熱愛家鄉(xiāng)向熱愛祖國提升?!吧臁痹谟變簣@的出現(xiàn)有其教育價值和意義,確切地說它是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或教育活動而存在,旨在激發(fā)幼兒的愛國情感。如《指南》中指出,“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利用電視或參加升旗等活動,向幼兒介紹國旗、國歌以及觀看升旗、奏國歌的禮儀”。就幼兒及其家長而言,對升旗手本身的關注遠遠超過外在教育目的。據(jù)筆者觀察得知,家長對幼兒爭當升旗手給予高度關注。每周一早晨家長站滿升旗臺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并不時有家長詢問“何時讓自己的孩子擔任升旗手”。當家長和幼兒過度注重升旗手所具有的光環(huán)和榮耀時,易造成盲目攀比現(xiàn)象,導致教育目標的異化或錯位。個體若是不能理解自己行為的目的,便會成為行為的奴隸[8]。教師需要幫助家長和幼兒明確爭當升旗手的意圖,即升旗手不僅是個人榮譽的展示,更承擔著喚起幼兒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任。此外,通過擔任升旗手,可增強幼兒的自我認識,改進和提升自己。切勿讓升旗成為走過場,讓升旗手淪為形式主義的犧牲品。
(二)協(xié)商制定評選標準
相比于成人,幼兒所倡導的評選標準具有具體性、生活化和依賴性三個特點。具體性指幼兒關注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如“好好吃飯、睡覺”“上體育課要聽老師的話”等,而非更為抽象的評價指標,此與大班幼兒具體形象思維一致。生活化強調幼兒對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關注,而非局限于學習和交往領域。依賴性表現(xiàn)在幼兒所提出的標準中往往將“教師的感受”和“同伴的認可”作為重要的參照因素,如“升旗手應當要幫助老師做事,老師才不會很累!”“升旗手要主動幫助老師打掃衛(wèi)生!”“只有得到全班小朋友的同意才能當升旗手!”此種現(xiàn)象說明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觀點采擇能力??紤]到大班幼兒評價能力的發(fā)展,筆者認為在制定評選標準時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鼓勵幼兒參與標準的制定。升旗手作為全班重要事務,應當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協(xié)商制定出被普遍認可和接納的標準。教師要充分肯定和支持幼兒的想法,不可越俎代庖。二是注重標準的適宜性、可操作性和生活化。標準的制定既要考慮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要注意標準是否方便操作,且結合幼兒的生活體驗制定標準。
(三)構建民主選舉程序
幼兒的世界不同于成人,幼兒對于“民主”的理解不同于成人。訪談過程中大部分幼兒認為“教師投票”的方式較為合理、公正,同時部分幼兒贊成幼兒及其家長參與選舉過程。杜威認為民主社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分別是共同利益的存在及自由的相互影響[9] 。班級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理應構建民主化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充分尊重個體的選舉權,并以個體的自由發(fā)展為前提。因此,構建民主的選舉程序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多主體參與選舉,改變評價主體單一的現(xiàn)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其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評價過程是各方共同參與、相互支持與作用的過程”。當前幼兒園升旗手的選舉由主班教師把控,“投票選舉”名存實亡。主班教師應當鼓勵和支持幼兒自評、同伴互評、家長參評和其他教師參評,聽取多方意見,從而規(guī)范選舉程序。二是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改變傳統(tǒng)代幣制選舉形式。代幣制的好處在于注重幼兒一段時間內的綜合表現(xiàn),而不以某一次行為定成敗,其缺點在于教師高控色彩較為濃厚。因此,為充分發(fā)揮幼兒在選舉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嘗試將代幣制與幼兒投票相結合。幼兒可通過發(fā)表演講(幼兒自評)、同伴投票(同伴互評)、教師評價(代幣制)三者相結合,從而選出合格的升旗手。
【參考文獻】
[1] 莫迪.兒童視角研究:兒童研究的新轉向[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14.
[2] 白笑嫣.升旗手的誕生[J].學前教育研究,2005(01):49-52.
[3] 劉晶波.談師幼互動中教師的權威及其限度——兼作對《升旗手的誕生》一文的回應[J].學前教育研究,2005(01):53-55.
[4] 鈕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4:149.
[5] 吳宏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及哲學底蘊[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02):31-34.
[6] [美]戴維·謝弗.社會性與人格發(fā)展[M].陳會昌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48.
[7] 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0.
[8][9]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5,96-97.
通訊作者:宋梅,1033262978@qq.com
(責任編輯 張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