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廣民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科學知識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意義建構獲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為學生的意義建構提供適宜的條件。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教師可以靈活地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開展探究活動的各種學習情境,包括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事物的內部結構,構建矛盾沖突,為學生呈現游戲化的教學內容。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情境;自主探究
信息技術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正在成為學生科學學習的重要工具,它不但能將枯燥的文字材料轉化成形象、生動的立體探究內容,還能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茖W探究往往是從學生對探究內容產生興趣時開始,那些生動、有趣的探究內容更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出新奇有趣、能夠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教學情境,學生才會產生積極的探究興趣且深入、持續(xù)地進行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教材中有些探究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且很抽象,學生無法展開探究。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疑問,找到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一、利用信息技術“活”化陌生知識,創(chuàng)設鮮活的觀察情境
岡察洛夫說過:“觀察與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庇^察在科學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觀察,學生的探究便無從開始,沒有觀察的探究也不具有探究的價值??茖W課中的一些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這樣的探究內容,學生往往覺得索然無味,學習興趣不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生陌生的探究內容“活”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為科學探究打好基礎。
在教學《蠶的生長變化》一課時,蠶對于北方地區(qū)的學生來說十分陌生,他們無法親眼看到蠶是如何生長變化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為學生出示蠶蛾、蠶卵、小蠶、蠶繭四張圖片,然后引導學生將這四張圖片按照蠶的生長過程排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蠶的生長周期。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利用電子白板將四張蠶生長過程的圖片正確排序后,教師點擊圖片上的鏈接,此時學生便能驚奇地看到蠶寶寶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
通過認真觀察蠶寶寶生長變化的動態(tài)視頻,學生發(fā)現蠶寶寶一生共有四次蛻皮,并清楚地看到每次蛻皮的過程。經過仔細地觀察,學生還發(fā)現了蠶的身體結構,并對蠶寶寶身體兩側的小黑點進行了猜測。通過播放視頻,學生對蠶特殊的生長過程產生了深厚的探究興趣,并在觀察中發(fā)現了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激活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事物內部結構,創(chuàng)設自主建構的探究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那些抽象、超越了學生現有理解能力的教學內容,以及那些探究事物內部結構的活動內容,因學生無法親身觀察或體驗,導致探究活動很難進行。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內容進行“透視”,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清楚、直觀、形象地看到事物的內部情況,為學生深入探究提供可能,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建構。
在教學《血液在人體內的循環(huán)》一課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出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學生只要輕輕點擊“心臟”,便能看到隨著左心室有力地收縮,室內鮮紅的血液便快速涌出,由主動脈逐級流到各級分流,再運行至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鮮紅的血液在毛細血管處與組織液展開物質交換,將氧氣和各種營養(yǎng)物質供給組織細胞,再將交換來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等運走。此時,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鮮紅的血液漸漸變成了暗紅色,屏幕上隨即出現提示文字:動脈血轉化成靜脈血。隨后,這些暗紅色的靜脈血順著血管流經全身的小靜脈,最后由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匯集到右心房,完成一次體循環(huán)。由于利用信息技術,整個體循環(huán)的過程能夠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不僅可以看到體循環(huán)中動脈血變成靜脈血的過程,還可以看到心臟的內部結構和心臟瓣膜的開合過程。
三、利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體,創(chuàng)設直觀的理解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于那些抽象的探究內容,學生在理解上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茖W教材中有些探究內容較為宏觀,學生無法直接觀察和接觸,且里面包含的科學原理深奧、晦澀、抽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那些學生無法直接探究、難以理解的探究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直觀的情境,使抽象的科學原理易于理解。
在教學《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測四季形成的原因,有的學生結合冬季取暖時,人離火爐遠感覺寒冷,而人離火爐近感覺溫暖,猜測四季是由于地球距離太陽遠近不同引起的;有的學生聯(lián)系冬季太陽高度角小,而夏季太陽高度角大,猜測四季是由于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引起的。帶著這些問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地球”拖到公轉轉道上,這時地球開始圍繞太陽公轉。當地球轉到6月22日前后時,處于遠日點,太陽的光線開始射出,正好直射北回歸線。當地球轉到9月23日前后時,太陽直射赤道。當地球轉到12月22日前后時,處于近日點,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當地球轉到3月21日前后時,太陽再次直射赤道。在動畫的演示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上來回移動,從而理解了四季是由于陽光直射點的不斷變化而形成的。
四、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矛盾沖突,創(chuàng)設相互交流的討論情境
科學教學是打破學生原有知識結構、認知平衡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新舊知識在矛盾沖突中學生自主建構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認知沖突,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培根曾說過:“討論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鋒利?!痹谟懻摻涣髦?,學生可以相互交換思想,開拓思路,促進彼此思考。教師可以將學生認知上的誤區(qū),通過信息技術將矛盾沖突呈現出來,使學生產生疑惑,從而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探究意識。
在教學《把液體倒進水里》一課時,為了構建沖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上節(jié)課我們將兩種不同固體混合后,你有什么發(fā)現?如果把兩種不同的液體混合后,它們的體積和重量會有什么變化?學生紛紛猜測由于液體間不像固體那樣有空隙,所以不同的液體在混合后它們的重量和體積都不會發(fā)生變化。在動手實驗后,學生驚奇地發(fā)現不同的液體混合后,它們的重量沒有發(fā)生變化,但體積卻減小了。面對學生的疑惑,教師提出問題:你為什么認為不同的液體混合后,它們的體積不會發(fā)生變化?液體間真的沒有空隙嗎?隨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液體無限放大,此時學生會看到液體“分子”的存在。由于不同液體分子的大小不同,它們會相互填充彼此間的空隙??吹竭@,學生知道了正是由于分子間存在著空隙,所以不同的液體混合后體積會變小。
五、利用信息技術展現難以探究的內容,創(chuàng)設引起質疑的問題情境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毙W科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核心,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科學探究,而問題則是學生科學探究的起點和持續(xù)進行探究的動力。沒有問題的探究無法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沒有學生科學思維的參與,探究也就失去了意義。有些科學探究內容受到探究條件的限制,課堂上無法完成,這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如運用動畫等,深入剖析探究過程,細致展現探究原理,深化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教學《巖石也變化》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理解氣溫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教師播放flash動畫——白天陽光照射巖石,巖石開始吸收太陽的熱量,使其表面溫度升高,由于熱脹冷縮巖石開始膨脹。到了夜晚,空氣溫度下降,巖石表面的溫度也隨之降低,由于熱脹冷縮巖石開始收縮。經過無數次這樣的熱脹冷縮過程,巖石表面逐漸開始脫落,直至巖石完全破碎。通過動畫演示,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氣溫對巖石的風化影響。
小學科學課的探究內容豐富多彩,有些探究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進行探究,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將那些抽象、枯燥、生疏、難以理解的內容靈活地呈現出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六、利用信息技術呈現游戲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愉悅的游戲情境
小學生天性好玩,利用游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科學教學中,靜態(tài)的文字材料無法完全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熱情。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根據探究內容和教學目標,將探究內容游戲化,使課堂實現人機交互、生生交互,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形成立體化的交流網絡。
在教學《認識感官》一課時,教材中出示了一幅隱藏著多種小動物的圖片,讓學生運用感官找到其中的小動物。由于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能力較弱,他們很難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起來,教師可以利用flash技術出示教材中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到電子白板前用手點擊發(fā)現的小動物。圖片中隱藏的小動物被點擊后,會發(fā)出叫聲,隨后跳到屏幕的右上角,并顯示自我介紹。有些小動物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生疏,且躲藏得十分隱蔽,學生很難從背景中發(fā)現它們。此時,教師可以將小動物躲藏的背景去掉,經過認真觀察,學生終于發(fā)現了那些善于偽裝的“高手”(擬態(tài)動物:枯葉蝶、尺蠖)。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動物,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很快便找到了它們的特點。
由此可見,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穆雯,葉寶生.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實驗方法的指導[J].基礎教育研究,2018(9).
[2]顧長明.科學教學中科學史的回歸與合融[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11).
[3]宗若燦.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8(Z4).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