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胡適的英文著述作品眾多,其中絕大部分以中國文化為主題,如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就談到了“中國文藝復興”這一主旨問題,且胡適專門針對中西方文化觀的前后演變過程分析了“中國文藝復興”,其歷史價值觀中所表現(xiàn)出的民族情懷、現(xiàn)代化基本認知以及復雜的歷史境遇內(nèi)容都令后人驚嘆。本文著重研究了胡適英文著述中的若干中國文化形象。
關(guān)鍵詞:胡適;英文著述;中國文化;形象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52-0008-02
引 言
胡適擁有極佳的英文寫作能力與演講能力,他的英文著述也同樣出色,其中對于西方文化的討論較深刻,同時也反映了大量的中國宗教、哲學、文化思想。這說明胡適雖然身在異域,但同樣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情懷,始終承擔著向西方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使命。
一、胡適博士論文中的中國文化形象
早在胡適留美期間,他就對國內(nèi)孔教運動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與詳細的研究,并給出了自己的研究論述內(nèi)容。他的博士論文(胡適的第一本英文著述)就提到了反對孔教斗爭背后隱藏的有關(guān)不同信仰人群之間的思想沖突。在這其中,人們對孔教運動中所蘊藏的信息挖掘不夠深刻,所以胡適專門提到孔教運動中的兩個關(guān)鍵人物——孔教運動的主要組織者陳煥章及哥倫比亞大學漢學教授Friedrich Hirth,他們二人是這部英文著述中中國文化形象的代表。
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完全按照西方經(jīng)濟學原理深度討論了有關(guān)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一般經(jīng)濟學說,包括社會生產(chǎn)、分配、財政及消費等方面的思想內(nèi)容。如果從學術(shù)層面來看,該論文是極具價值的,它的主旨就是在美國推動孔教運動發(fā)展,甚至將孔教建成國教并寫入憲法中。陳煥章在回國后,就與老師康有為共同創(chuàng)辦了《不忍》雜志。他們通過這本雜志,大力推動孔教運動在國內(nèi)的發(fā)展,從制度上樹立孔教的絕對地位。這一行為引起了胡適的注意。他在日記中記錄了這一行動的精湛狀況,并很快做出了反對孔教的選擇。
1914年,胡適撰著了《孔教運動在中國——一個歷史的解釋與批評》(The Confuciunist Movement in China:An Historical Account and Criticism)。這一英文著述與孔教運動關(guān)系密切,在文章的開頭就指出了目前中國正處于孔教運動的實施過程中,這一運動并非一場全新的、意外的運動。在文中,胡適公開表明自己不贊同孔教運動的開展與推廣,且他認為絕對不能以任何官方崇拜的儀式復興儒學,也不能以任何法律的形式來復興儒學。在胡適看來,中國哲學固然有它的方法、邏輯與發(fā)展軌跡,但這種方法、邏輯能引導人們對政治、倫理進行正確的研究,并非像孔教運動那樣可能會阻礙科學的發(fā)展。因此,胡適在英文著述中結(jié)合陳煥章、Friedrich Hirth的思想觀點再次表明態(tài)度,即近代中國哲學與科學在發(fā)展中遭遇阻礙是因為它們不具備適當?shù)倪壿嫹椒?。與此同時,胡適也在《先秦名學史》中對孔教運動做出過解讀,著述的影響力迅速傳播到歐美學術(shù)界,所以說胡適的反孔教立場甚至形成了對西方傳統(tǒng)漢學觀點的巨大挑戰(zhàn),為西方人所重視和研究[1]。
二、新文化運動中的中國文化形象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代表,而新文化運動也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作為新文化運動的見證人與參與者,胡適在自己的英文著述中談到了新文化運動的文藝復興味道,他與西方人一樣,將其形容為“The Chinese Renaissance”。這一用詞十分講究,它表明了胡適本人對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甚至能夠從西方民眾及學術(shù)界專業(yè)學者、學家的角度理解新文化運動,強調(diào)了新文化運動中的“人文主義”(humanism)內(nèi)涵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性質(zhì)[2]。
1923年,胡適在他的《中國的文藝復興》(The Chinese Renaisscance)中討論了中國自宋明以來文化的學術(shù)演變過程。在文中,胡適將中國文藝復興的早期階段定義為宋代,隨后是明末清初,當時出現(xiàn)了一批宋文學思想家,其中包括了黃宗羲、毛奇齡、胡謂,他用這些人的文學研究來襯托后來的新文化運動,并將中國文藝復興與中國現(xiàn)代化運動關(guān)聯(lián)起來。這種關(guān)聯(lián)讓胡適成了“中國文藝復興之父”,而這種稱謂也更加符合西方文化語用習慣與歷史文化習慣。
三、中西文化觀念的演變過程
胡適的英文著述是能夠客觀反映中西文化觀的前后演變過程的。比如,胡適在他的《一個東方人對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看法》(An Oriental Looks at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中就專門總結(jié)了自己的文化觀念,明確交代了中西方文化觀發(fā)展前后的演變過程。他同時認為,伴隨著世界形勢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巨大變化,如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了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為應對這場危機,美國出現(xiàn)了“羅斯福新政”,專門實施國家資本主義,而日本、德國、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則建立了世界軸心國體系,發(fā)動了世界戰(zhàn)爭。這其中,他就提到了幾位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形象及視野的評論家,如丁文江、蔣廷黻等,他們針對民主獨裁問題進行了分析,否定了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的國家治理方式,同時也排除了蘇俄模式。這些思想傾向與胡適是一致的,所以胡適也在他的英文論著中將世界上的所有政治統(tǒng)治模式一分為三,分別為日德意法西斯國家統(tǒng)治模式、蘇俄社會主義統(tǒng)治模式及英美民主政治統(tǒng)治模式。
四、與西方漢學家的對話交流
胡適善于在他的英文著述中與西方漢學家展開交流。如胡適在《中國近一千年是停止不進步嗎?》(Has China Remained Stationary during the Last Thousand Years?)中就發(fā)表演講,專門探討了唐代文學及其當時所出現(xiàn)的偉大詩人及散文作家,這其中包括了像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在胡適看來,中國最大的進步是在宗教和哲學領域。他認為,正是因為這些中國文化形象的存在,中國人的民族心理才會逐漸強大起來,為后來出現(xiàn)禪宗、心理學、新學等奠定了基礎。在該過程中,人們更愿意將注意力集中于對人類社會的關(guān)注上。而胡適認為,中國在近千年來并非停滯不前,反而是發(fā)展迅速的,只是在發(fā)展程度、速度上有所變化。這些內(nèi)容在哲學史上也被證明,那就是胡適再次證明了基于科學精神方法特征探討中國文化形象,探究中國文化發(fā)展進步是很有必要的[3]。
結(jié) 語
1960年,胡適在美國西雅圖所舉辦的中美學術(shù)會議上發(fā)表了英文著述《中國傳統(tǒng)與將來》(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這一著述深刻揭示了中古文化歷史思想精髓,同時也將“不要將中國傳統(tǒng)視為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來看”這一觀點展示給世人。這也是他為何在英文著述中不斷融入、討論中國文化形象的重要原因。在胡適眼中,英文著述撰寫的一大目的就是宣傳中國文化及中國文化形象,就這一點他始終都是義不容辭的。
[參考文獻]
張利民.略論胡適留美時期的思想變遷[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02):43-49.
孫曉飛.“五四”前后胡適實用主義影響評議[J].江淮論壇,2001(03):61-64.
馬勇.李大釗與胡適:一場有意義的討論[J].文史天地,2019(09):9-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胡適英文著述中的中國文化形象研究”(課題批準號:18BZW129)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楊文建(1981.11—),江蘇鹽城人,教育碩士,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