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思思
〔關(guān)鍵詞〕薩提亞模式;自我成長;教師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03-0074-03
薩提亞模式是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所創(chuàng)建的理論體系。它主要用于家庭治療,試圖從家庭、社會等角度系統(tǒng)、全面地理解每個個體所背負的壓力和呈現(xiàn)出的問題。其工作的目標是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溝通,使個人實現(xiàn)身心整合、內(nèi)外一致,而不是只求消除“癥狀”。在后期發(fā)展過程中,除了用于家庭治療,還被廣泛用于自我成長。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背酥R的傳授之外,對學生影響更為深遠的是教師自身人格品質(zhì)對于學生生命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喚醒和引導。因而,教師除了教學素養(yǎng)之外,在生活和工作的歷練中完善自身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擬從四個方面闡述薩提亞模式下教師的自我成長。
一、自我成長意味著反求諸己,借由外在發(fā)生的一切進行內(nèi)在的自我探索
冰山理論是薩提亞模式的重要理論之一。薩提亞用冰山來比喻一個人的自我,人們常常通過說的話、做的事等來認識自己或者了解別人,而這只是一個人很小的一部分,就如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大部分的內(nèi)在世界就如冰山潛藏在水底的部分,巨大而常常不被看到。它們由淺入深包括應對方式、感受、對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層次。
自我成長首先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再向外去尋求答案,而借由外在發(fā)生的事情來探索自己。例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的一些“問題”行為常常會引發(fā)教師的憤怒。若把注意力放在學生的身上,教師可能會無意識地給學生貼標簽,這類是好學生,這類是壞學生。而當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可以幫助教師從憤怒中看到自己的期待和渴望,比如渴望被尊重、有價值、被認可等。向內(nèi)探索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身,只有當我們對自己有更深入而清晰的了解后,才能夠更好地踐行非暴力溝通,更真誠一致地表達自己。
二、自我成長意味著為冰山的各個層面負起責任
自我成長是指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的冰山的各個層面都是屬于自己的。在壓力狀態(tài)下,我們總想著讓環(huán)境、他人來為我們負責任。例如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不是學生們不聽話,我才不會發(fā)怒;如果不是先生太懶惰,我才不會整天啰嗦。這個時候,我們把力量交給了別人,讓別人成為我們生命的主人。
成長意味著“拿回”我們自己的主動權(quán),負責地面對自己的各個部分。例如對感受的負責包括幾個步驟:
首先,拿回感受。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不是事情決定了感受,感受是由每個人不同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決定的。拿回感受是指我知道感受是屬于我自己的,我決定為它負責。
其次,接納感受。接納自己當下正在經(jīng)驗的感受,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感受也不著急地排斥和逃脫。接納情緒,并非放縱情緒。接納情緒的前提是知道情緒是屬于自己的,我是自己情緒的主人,情緒只是屬于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我。我是不會被情緒牽著走的。放縱情緒是把自己的情緒能量投射給身邊的人,自己已經(jīng)被情緒完全淹沒,情緒大到變成了自己。當我無法承受這些情緒的時候,我就開始通過向外的指責,讓自己陷入受害者的模式里來找到宣泄的出口。
再次,管理情緒。我知道我的感受只是我的一部分,它不是我,我可以找到更好的辦法和它共處,而不會被它淹沒。
最后,讀懂情緒。我知道情緒是我內(nèi)在的信使,他們是來幫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例如,我內(nèi)在一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是這個渴望一直沒有被滿足,我就會很敏感于別人看似不尊重的行為,也容易有過激的情緒反應。這個情緒反應,是來幫助我看到自己內(nèi)在的真正渴望。
三、自我成長意味著接納自己,活出更完整、平衡的人生
薩提亞模式是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的一種模式,而不是拿來衡量自己、評判別人的武器。接納自己意味著我們以不評判的方式接納自己的各種狀態(tài),看到我們現(xiàn)在擁有的資源,并嘗試添加新的成分,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平衡、和諧。
舉個例子來說,冰山理論中的應對方式是指在壓力狀態(tài)下我們會出現(xiàn)的一些自動化的溝通方式,包括五種類型: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打岔型和一致型。
指責者是高高在上的檢察官、獨裁者,他們的溝通姿態(tài)是一手叉腰,一手向外指責,仿佛在說:“如果不是你,所有的事情都會很順利?!?/p>
討好者經(jīng)常使用討好、奉迎的預期努力取悅對方。他們的姿態(tài)是單膝跪地,伸出一只手做出乞討的樣子。
超理智者就像電腦一樣是非常準確、理智的,卻沒有情感表達,他們的姿態(tài)就像一臺電腦,脊柱是一條又長又重的鋼棍。
打岔者所做的和所說的都與他人所說所做的毫不相關(guān)。他們似乎很忙碌,身體每次向不同的方向移動。
一致型是能夠表里一致地表達自己,真實地表達自己正在經(jīng)歷的內(nèi)在過程并且不傷害到別人。
從這五種溝通類型來看,一致型的溝通方式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薩提亞女士提出,這五種溝通方式的意圖并不是要建立一個對錯與否的標準,而是試圖通過這五種方式的體驗幫助人們對自己的溝通方式有更清晰的覺察。在生活中,針對不同的溝通對象,在不同的溝通場景中,我們會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這些溝通方式都曾經(jīng)給我們帶來一些資源。例如,討好型的人能夠更好地照顧別人、關(guān)懷別人,收獲較好的人際關(guān)系;指責型的人知道什么是對的,自己想要什么,有較大的能量推動自己去實現(xiàn)目標;超理智型的人具有較強的邏輯能力和對細節(jié)的關(guān)注力;打岔型的人幽默、無厘頭,有較好的創(chuàng)造力。
接納自己,是指對自己的應對方式有更清晰的覺察,知道自己更擅長的溝通方式,了解它給自己帶來的資源,并在這個基礎上,添加一些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平衡、和諧。例如指責型的人需要多照顧別人的感受;討好型的人需要照顧好自己;超理智型的人需要學習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打岔型的人需要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的人與事中。
四、自我成長意味著回歸自己,填滿自我價值的罐子
抱怨領導對自己的不公平不重視,抱怨學生不好帶,抱怨配班老師不靠譜……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很喜歡抱怨,他們身上似乎有一股讓人不想接近的“負能量”。這樣的狀態(tài),在薩提亞女士看來是處于低自我價值的狀態(tài)。
薩提亞用罐子來比喻自我價值。罐子里面裝著愛、安全感、關(guān)注、尊重、自由、價值等。當我們感到罐子滿的時候,我們會呈現(xiàn)出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例如自信,為自己負責,包容、接納、尊重別人,開放、信任等。當我們的罐子空的時候,就開始表現(xiàn)出各種消極的狀態(tài),會感到沮喪絕望和孤獨,不停地抱怨、感情用事、沖動、敏感、攻擊等。
薩提亞認為,我們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擁有裝得滿滿的價值感的罐子。就好比自然界的動植物一樣,存在就是價值,它們都能安于做自己,雛菊不會因為變不成玫瑰而放棄自己的綻放,獵豹不會因為不能像老鷹一樣翱翔而放棄奔跑。每一種動物和植物都是自然進化的獨特生命,雛菊恬淡,玫瑰芳香。而人類成長的過程中,價值感卻常常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中,建立在外在權(quán)威的認可中,自我價值的罐子變得越來越空。因而,薩提亞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讓人們看到價值感的滿足并不來自他人,而是來自自己。人們首先要回到自己身上,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愛自己,才能夠給予別人真正的愛。
薩提亞指出,人們可以從八個維度學習愛自己。
第一,身體維度,關(guān)照自己身體的聲音,在疲憊的時候及時地休息,餓的時候注意飲食,緊張的時候注意運動;
第二,智力維度,去閱讀能滋養(yǎng)身心的書籍,學習辯證客觀地思考問題;
第三,情緒維度,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學習和情緒共處,用合理的方式表達;
第四,感覺維度,拓展自己的感官通道;
第五,互動維度,學習更一致地表達自己,與自己、他人擁有更良性的互動與連接;
第六,營養(yǎng)維度,搭配合理的飲食,按時吃飯,供給身體需要的足夠的營養(yǎng);
第七,環(huán)境維度,調(diào)整環(huán)境的光線、溫度,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
第八,靈性維度,通過呼吸冥想或瑜伽等方式幫助自己在紛亂的事務中充分地靜心和放松。
在教學工作中修行,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為自己的生命擔負起責任,接納自己,照顧好自己,先填滿自己的價值罐子,然后才能真正無私地給與。這種“真正的愛”既能滋養(yǎng)學生的生命,也能豐富我們的生命,豐富我們的價值。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廈門,361000)
編輯/于 洪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