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費希特與謝林關于自然哲學的爭論
——以1794—1802的書信往來為依據*

2019-02-20 03:20:14
思想與文化 2019年2期
關鍵詞:自然哲學費希特謝林

費希特與謝林是德國觀念論發(fā)展史上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兩人思想上的交鋒對各自哲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謝林早年是在費希特先驗哲學的鼓舞下步入哲學殿堂的。費希特后期對重要哲學術語的更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謝林批判的回應。從費希特的先驗哲學中,謝林看到了超越費希特的一個缺口。自然哲學便是謝林挑戰(zhàn)費希特哲學的首次嘗試,正是以此為基礎,謝林將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作為同一哲學的兩個必要部分。與此同時,費希特從先驗哲學立場出發(fā),積極應對謝林的自然哲學觀。在這場長達八年的學術交流中(1794―1802),自然哲學始終是兩人爭論的焦點話題。本文試圖以1794―1802年間的書信往來為依據,參照其他文獻,對謝林和費希特兩人圍繞自然哲學的爭論予以梳理,表明這一論戰(zhàn)對兩位哲學家之后的思想觀點,以及對德國觀念論特別是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形成發(fā)展產生的深厚影響。

一、從“外在一致”到“內在差異”

費希特與謝林的結識過程我們并不陌生。1793年6月12日,費希特在前往蘇黎世的旅途中路過圖賓根。當時的謝林還是圖賓根神學院的學生(當然也是黑格爾和荷爾德林的同窗),而費希特則因1792年出版的《試評一切天啟》迅速成為整個德國境內聲名顯赫的學術新星。很遺憾這一次謝林并未見到費希特。1794年5月2日,費希特在前往耶拿任職途中,第二次路過圖賓根。這一次,盡管謝林知道費希特的到訪,但由于種種原因(2)據勞特(Reinhard Lauth)考察,當時謝林之所以沒有見到費希特,是因為謝林的兩位老師約翰·弗里德里?!じダ?Johann Friedrich Flatt)和哥特洛布·克里斯蒂安·斯托爾(Gottlob Christian Storr)與費希特之間的一些交往。參見Reinhard Lauth,Die Entstehung von Schellings Identit?tsphilosophie in d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Fichtes Wissenschaftslehre,Freiburg:Alber,1975,p.10f。,他還是錯過了與費希特會面的機會。即便如此,費希特哲學依然使謝林感到振奮。1794年,費希特出版了《知識學的概念》。隨即謝林就寫下一篇闡釋費希特思想的文章《關于一種普遍哲學形式的可能性》,并于9月26日將樣本和信寄給費希特。在信中,謝林很熱切地表達了對費希特的感謝,同時為費希特的哲學感到歡欣鼓舞:“它(附寄的文本)主要是援引您最近的著作而寫成,且部分地受到您的著作推動。您最近的著作已經為哲學世界打開全新的、偉大的前景?!?3)J.G.Fichte- Gesamtausgabe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Nr.236,von R.Lauth,u.H.Jacob,u.H.Gliwitzky Ⅲ.(Hrsg.),Bd.2,Stuttgart-Bad Cannstatt:Frommann-Holzboog,1971.(以下簡稱GA。)費希特在1798年稱贊這篇文章的作者(謝林)是“以火焰捕捉到了”先驗哲學的“諸多富有精神的頭腦”(4)Reinhard Lauth,Die Entstehung von Schellings Identit?tsphilosophie in d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Fichtes Wissenschaftslehre,p.15.中的一位。

之后,謝林沿著費希特開創(chuàng)的自我作為絕對原則的先驗哲學繼續(xù)前行,同時他們之間的友好往來也愈加頻繁。1794年夏,費希特在耶拿寫下了《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的第一部分,并于1795年新年寄給謝林。不久謝林在一封致黑格爾的信中這樣表述:“我讀了并發(fā)現,我的預感并沒有欺騙我?,F在我正在研究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它應該表達為所有哲學的最高原則,在其中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統(tǒng)一?!绻沂堑谝慌鷨柡蛘胬碇畤男掠⑿圪M希特中的一位,那該是多么幸運!”(5)Brief von und an Hegel,Bd.I.,von Johannes Hoffmeister (Hrsg.),Berlin:Akademie-Verlag,1970,p.15.同樣這部手稿也激發(fā)了謝林的創(chuàng)作沖動,他于1795年出版了《論自我作為哲學原則或關于人類知識的無限定者》。這部作品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對費希特哲學原則的進一步闡釋。謝林不僅明確使用費希特的哲學術語(“自我”概念),而且同樣把純粹的、絕對的“自我”作為一切哲學的最高原則。盡管如此,從實踐哲學的角度,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謝林哲學表述中異于費希特思想的跡象。“無限的自我不認識任何的道德法則,它關涉是更高的存在的法則?!薄敖^對的自我是一種內在的原則,……在其中自由與自然是同一的?!?6)Reinhard Lauth,Die Entstehung von Schellings Identit?tsphilosophie in d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Fichtes Wissenschaftslehre,p.21.這些微小差異不僅費希特沒有發(fā)現,而且謝林也未明確表達。

兩人哲學立場的真正差別體現在1796年謝林出版的《關于獨斷主義與批判主義的哲學通信》中(PhilosophischeBriefeüberDogmatismusundKriticismus,簡稱《哲學通信》)。在《哲學通信》中,謝林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以費希特為代表的批判主義。謝林明確指出,批判主義與獨斷主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純粹理性的批判僅僅是對一種認識能力的批判,它對獨斷主義的否定是一種消極的否定,理論理性必然關涉無限,這是一個應當被實現而理論理性自身卻不能實現的領域。同時,謝林著重批判實踐理性的方法,即預設。在預設的領域中,批判主義以絕對的自由給獨斷論預留了空間。當批判主義在實踐預設上享有這種絕對的任意自由時,它最終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即獨斷論。很顯然,無論是獨斷主義還是批判主義都無法通過理性批判得到確證或被駁倒,因此,存在兩種可能的哲學形式,而且只有在“絕對”中,獨斷主義與批判主義才能統(tǒng)一。值得注意的是,謝林對“絕對”的闡述潛在地蘊含著之后同一哲學的發(fā)展方向。“如果要終止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爭論,那么主體就沒有必要從自身之中走出去,兩者將必須絕對同一。也就是說,或者是主體必須遺失在客體之中,或者是客體必須遺失在主體之中?!?7)F.W.J.Schelling Werke,Historische-kritische Ausgabe,Ⅰ,Werke 3,v.H.M.Baumgartner (Hrsg.),Stuttgart-Bad:Cannstatt,1982,p.64.此外,“絕對”必須通過理智直觀才能把握。理智直觀出現在直觀者與被直觀者同一的地方。顯而易見,謝林在《哲學通信》中的思想主張不再是對費希特哲學觀點的解釋論證。相反,他力圖從對費希特的批判中,發(fā)展出自己的理論,進而超越費希特。這一點也可以從謝林在1796年致尼特哈默(Niethammer)的一封信中看出。此時的謝林試圖對外展示他對費希特哲學完全陌生的形象,并聲稱“他基本上還沒有寫過關于《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的書評”(8)F.W.J.Schelling.Briefe und Dokumente,Bd.Ⅰ.,von Horst Fuhrmans (Hrsg.),Bonn:Bouvier,1962,p.59.。

費希特對謝林的上述觀點最明顯的反駁體現在1797年創(chuàng)作的《知識學的兩篇導論》中。費希特認為:第一,康德的理性批判是先驗的,它最終必然只會導向作為體系的先驗理念論。第二,實踐哲學的預設看似出于意志的任性,但卻是由對理性自身的興趣和傾向決定的。第三,謝林設想的獨斷論與理念論的雙重可能性是無法證明的,哲學的唯一可能性只在于理念論。費希特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角度揭示了獨斷論的理論困境。獨斷論否認外在于物質的存在,進而將一切都看作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本質上就是物質主義者。因此,在物質存在與主體表象之間產生了不可跨越的鴻溝,獨斷論最終無法解釋我們關于事物的認識。在這個層面上,費希特再次強調:“獨斷論從思辨的方面看,完全不是哲學,而只是一種無力的宣稱和確信。作為唯一可能的哲學只有觀念論?!?9)Reinhard Lauth,Die Entstehung von Schellings Identit?tsphilosophie in d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Fichtes Wissenschaftslehre,p.49.

正是在《知識學的兩篇導論》中,費希特結束了與謝林初期的討論。兩人的差異歸根結底就在于各自主張的哲學體系不同。在謝林看來,理性批判的方式既不能論證批判主義也不能駁倒獨斷主義,也就無法促成哲學體系的形成。因此,獨斷主義與批判主義這兩種平行的哲學方式就能夠同時存在,并最終在理智直觀的“絕對”中統(tǒng)一。相反,費希特從先驗自我的絕對立場出發(fā),指出哲學唯一可能的方式只能是理念論,理性批判的方法最終必然會通向作為體系的先驗理念論。這是費希特一以貫之的立場,甚至在1801年致謝林的信中,費希特認為謝林之所以會有上述觀點,是因為謝林并沒有真正理解先驗哲學?!澳?謝林)之前在哲學雜志上關于兩種哲學,即理念的和實在的——兩者都是真實的、彼此并列——的表達,我同時也要輕微反駁,因為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但也使我產生了這種猜測,您并沒有深入研究知識學……我希望,您將為您所不了解的補充時間?!?10)GA Ⅲ,5,Nr.605.確如費希特所說,謝林對知識學的理解出現“偏差”。因為,在謝林看來,從“絕對自我”出發(fā)的知識學并不是哲學的全部內容,“自然”應該具有與“自我”相同等的地位,而不僅僅是“非我”。至此,以哲學體系為出發(fā)點的差異逐漸演化成以自然哲學為焦點的爭論。

二、以自然哲學為焦點的爭論

在接下來的幾年間兩人書信往來頻繁,特別是在1798年謝林來到耶拿任職后,兩人成為耶拿大學哲學系的同事,還曾有短暫的合作。當費希特由于“無神論事件”在1799年被迫離開耶拿時,他還表達了這樣的愿望:“如果我還能與謝林一起這樣繼續(xù)工作……那該是多好。盡管我們的見解不同,但我們的精神是同一的;如果說我的進路越是體系化,那么他(謝林)的進路就越具有創(chuàng)造性。”(11)J.G.Fichte im Gespr?ch,2,Nr.812,v.E.Fuchs (Hrsg.),Stuttgart-Bad:Cannstatt,1980,p.124.從中可以看出,費希特一方面想極力促成兩人觀點的一致,另一方面他也已經意識到自己與謝林之間存在分歧。這一分歧首先表現在兩人在1797―1798期間發(fā)表的內容不同、觀點迥異的作品。謝林先后出版了《自然哲學的諸觀念》(1797)和《論世界靈魂》(1798)兩部關于自然哲學的著作;而費希特則試圖將知識學原理應用到道德倫理領域,這就是1798年問世的《以知識學為原理的倫理學體系》。

顯而易見,與費希特致力于知識學不同,謝林已經將研究視角轉向自然。他在《自然哲學的諸理念》第一版前言中明確說道:“這部作品的哲學部分涉及作為自然學說基礎科學的動力學……我的目的毋寧是,讓自然科學自身哲學地產生,我的哲學自身就是自然科學。”(12)F.W.J.Schelling Werke,Historische-kritische Ausgabe,Ⅰ,Werk 5,von H.M.Baumgartner (Hrsg.),Stuttgart-Bad:Cannstatt,1994,p.64.在之后一年(1799),他繼續(xù)出版了兩本關于自然哲學的重要著作《自然哲學體系的初步構思》(ErsterEntwurfeinesSystemsderNaturphiliosophie)以及《自然哲學體系的構思導論》(EinleitungzuseinemEntwurfeinesSystemsderNaturphilosophie)。從著作的標題來看,謝林此時已經明確使用“自然哲學”(Naturphilosophie)這一術語,并賦予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同等的地位。實際上,縱觀謝林一生的哲學,直至晚年,他都從未放棄對自然的關注。至此,我們不禁要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謝林如此重視自然,并終生保持對自然的熱情?答案就是,謝林發(fā)現了費希特以“自我”為根本原則的先驗哲學的問題所在:費希特由“自我”出發(fā),設定“非我”,最終構建的知識學是一種無關實在性的形式,這種封閉的、在自身之中完成的知識邏輯是一種形式的證明。此外,在費希特那里,作為與“自我”相對、以“非我”形式存在的自然沒有現實的相關性。謝林則認為,自然與自我具有相等同的現實性。因此,謝林要證成自然自身的實在性,為先驗哲學提供費希特所缺少的物質證明,并進而將自然哲學作為與先驗哲學對應的部分納入到自己的哲學體系中。

如此,謝林的任務首先就是要為進行認知的自我尋找其前意識的物質基礎。在謝林看來,從純粹知識學向具有物質基礎的哲學過渡關鍵在于抽象。“哲學的理論部分是通過對一般知識學的抽象而產生的,它是對主觀的(直觀的)活動的抽象,這個活動將主體=客體在自我意識中設定為與自身同一,通過這種同一性的設定才形成了這個自我。”(13)GA Ⅲ,4,p.363.這就意味著,謝林把認識主體的自我理解為對理智直觀與主觀=客觀結構的綜合,并在這種主觀=客觀的認知活動中,把直觀活動的進入看作是對自我的一種建構。也就是說,理智直觀與自我意識的主觀=客觀的結構并不總是同一的,它們只是在知識學中被設定為同一的。如果我們將其中的理智直觀、主體的自我進行抽象,那么就會剩下純粹的、客觀的主觀=客觀的概念。這個主觀=客觀的形式不再與理智直觀結合,而是按照自己的直觀進行活動?!斑@個作為理念的—實在的形式本身是客觀的,正是因此,同樣生產的自我在其自身的生產中就是自然……自我意識的自我僅僅是自然的較高因次?!?14)GA Ⅲ,4,p.363.

這樣,通過抽象,利用主觀=客觀結構的概念,謝林在知識學之外,推出了實在性和自然的概念。這個客觀的主體=客體的自然既可以從其本身的活動也可以從其活動的結果來理解。因此,謝林引用能動的自然(natura naturans)和被動的自然(natura naturata)這兩個概念來說明自然的活動性。自然本身就具有獨立性與實在性,不再是認知主體自我的設定。此外,自然各部分的形成展開是相互之間對立作用的結果,自然就是一個自我產生、自我確定、無限發(fā)展的有機過程?!拔覀冎荒馨炎匀豢闯墒腔顒又摹匀坏恼軐W化是說,將自然從僵死的機械論中取出,在機械論中,自然顯得拘束。同時,讓自然自由地具有生命力,處于自身自由的發(fā)展之中……這個原初——無限的序列,不是通過組合,而是通過一開始就是無限的量的進化而產生,這個無限的量穿過整個序列的進化……當無限發(fā)展的沖動處于自然每個產物之中時,自然完全就是活動著的。”(15)F.W.J.Schelling Werke,Historische-kritische Ausgabe,Ⅰ,Werk 7,von H.M.Baumgartner (Hrsg.),Stuttgart-Bad:Cannstatt,1994,p.79.至此,謝林將獨立性歸于自然,并把自然視作各部分有機發(fā)展的整體。自然就是由較低的層次向較高層次并向最高層次即人(自我)進展的序列。一部自然的發(fā)展史也就是自我意識形成的準備階段。當我們具有自我意識,并意識到自身存在時,其實我們始終是處于自然的實在性過程之中。這樣,自然就構成了認知自我的物質基礎。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自然是可見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見的自然。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兩者進路不同,但殊途同歸,它們共同構成了哲學的兩個基礎科學。因而,謝林得出結論:只有兩種情況是可能的,第一種情況在于從自然上升到理智,第二種情況是從理智推進到自然,證明前者是自然哲學的任務,證明后者是先驗哲學的任務。

謝林首先把對自然的演繹看作是為理念論提供物質證明,然后把自然視作自身獨立生產的有機發(fā)展過程,最后將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平行化。很明顯,謝林關于自然的演繹“背離”了費希特在知識學中的基本原則。這引發(fā)了費希特的不滿。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直到1801年,費希特都幾乎沒有在公開出版的作品中對謝林進行批判。即便在1801年費希特公開發(fā)表的一篇論戰(zhàn)中,謝林的名字也未被提及。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費希特曾向謝林表達過這樣的愿望:不把他們的分歧公諸于眾。雖然費希特最遲在1801年5月就已經很清楚——謝林不理解先驗哲學(謝林直到1801年10月還相信他們在理念構想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他擔心先驗哲學的后果:如果太快公諸于眾,除了萊茵荷爾德(Reinhold)之外,謝林也不再是先驗哲學的代表,那么他自己則顯得孤立。(16)Reinhard Lauth,Die Entstehung von Schellings Identit?tsphilosophie in d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Fichtes Wissenschaftslehre,p.90.然而,在兩人私下的書信往來中,費希特明確站在知識學(先驗哲學)的立場,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謝林的哲學體系構想一一進行批判。

首先,費希特對謝林哲學的自然觀進行駁斥。他立足于“絕對自我”的設定,在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中都表達了與謝林完全不同的自然觀。費希特認為:“后者(自然的實在性)在先驗哲學中完全顯現為被發(fā)現的,也就是結束的和完成的;并且這個被發(fā)現的不是根據自身的法則,而是根據理智的內在法則?!?17)GA Ⅲ,4,p.360.在理論哲學中,自然沒有存在的獨立性和實在性,因為自然歸根到底還是源于認知主體的自我設定。主體用因果律來解釋客觀世界,其中并不涉及實在性,自我的自由在根本上就不會受到限制或是被決定。相比之下,在實踐哲學中,主體始終處于一個現實的世界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個阻礙其實現道德行動的“非我”。在理論哲學中,“非我”是“自我”的設定,并在“自我”之中;與此相反,在實踐哲學中,“非我”在“自我”之外,“自我”受到“非我”的限制,“非我”阻礙“自我”實現自由。由此,費希特把實踐領域中的“自然解釋為實現人類自由的工具,并且這一思想從未改變”(18)Fichte-Studien,Bd.12,v.Wolfgang H.Schrader (Hrsg.),Amsterdam[u.a.]:Rodopi,1997,p.227.,“沒有自在的自然……自我只是在理智世界中受到限制,并且通過對自我原初沖動的這種限制將形成自我對自身的反思,相反,通過對自我自身的反思,自我的原始沖動受到限制。對自我來說……自由只能從自然中得到理解”(19)GA Ⅰ,5,p.127.。

其次,費希特認為謝林得到客觀的主觀=客觀(自然)概念所使用的抽象的方法是“虛構”的。在費希特看來,無論是從理智到自然,還是從自然到理智,通過抽象并顯現在現象領域中的建構不是自我原初的推演,而是一種虛構。因為,對象的自我建構通過先驗自我能夠反思性地獲得;對象的顯現也可以通過理智的內在法則得到解釋。如此,謝林證明自然客觀實在性的抽象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個被想象出來的“非我”的生產性(Produktivit?t)只是“自我”把其原初的設定活動向“非我”的轉移。也就是說,自然無非就是主體的活動向“非我”轉移的結果,其自身不具有客觀的法則。

最后,費希特認為,謝林所提出的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平行的構想是對知識學的誤解。在1800年致謝林的一封信中,費希特寫道:“我用心讀了后一個(先驗哲學體系)……關于您把先驗哲學與自然哲學對立(的觀點),我不能與您達成一致。”(20)GA Ⅲ,4,p.360.在費希特那里,只有一種可能的哲學形式,那就是知識學(先驗哲學),并且由“自我”設定的三條原理是推演一切知識的最高原則。“不存在這一類看似真的、特別的理念論或者實在論,或者自然哲學,完全只有一種科學,那就是知識學?!?21)GA Ⅲ,5,p.46.此外,費希特還指出謝林關于自然哲學的推演違背了知識學的原則,因為謝林把知識學降級到與自然哲學相對等的先驗哲學。這一爭論的結果就是,“自我”在各自哲學體系的地位出現了差異。在費希特那里,“自我”始終是對意識與外物的綜合,“自我”與“非我”在“自我”(Ichheit)中相對立;謝林則把“自我”看作是與自然的聯(lián)結環(huán)節(jié)(Relationsglied),“自我”與“非我”在知識(Wissen)中是對立的。這種語言表達上的不同也預示著費希特與謝林在哲學構想上的根本差異。之后,謝林更明確地提出“先驗哲學與自然哲學的對立……不在于理念活動和實在活動的區(qū)別,而在于更高”(22)GA Ⅲ,4,p.362f.。這種更高的依據就是稍后出現的同一哲學體系。

當然,針對費希特的批判,謝林隨后也針鋒相對地進行了反駁?!八?費希特)不想把它(自然)看作是具有生命力的,而是想把自然看作是僵死的,看作是他能對此施加影響、加工改造并用雙腳踐踏的東西?!恼麄€自然觀本質在于,自然應當被消耗、被使用,自然也就僅在于被消耗。他借以看待自然的原則就是經濟——目的原則?!?23)F.W.J.Schelling Werke,Historische-kritische Ausgabe,Ⅰ,Werk 7,von H.M.Baumgartner (Hrsg.),Stuttgart-Bad:Cannstatt,1994,p.17.總之,費希特與謝林在自然問題上的爭論,本質上在于兩人對先驗哲學(理念論)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哲學體系。因而,雙方哲學觀的差異突出表現在以自然哲學為焦點的爭論。這一爭論,隨著兩位哲學家對各自哲學觀的變更,長達幾十年,直至生命的晚年。謝林之后不斷地對費希特展開批判?!拔覀円呀浵蛩?費希特)證明,他把罪的真正原則,就是把自我作為哲學的原則……現在他恰好把這個時代解釋為罪惡滿盈的時代?!?24)F.W.J.Schelling Werke,Historische-kritische Ausgabe,Ⅰ,Werk 7,von H.M.Baumgartner (Hrsg.),p.26.費希特在晚年(1807)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對謝林的厭惡:“我們時代最混亂不清的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钡M希特此時也沒有立即為這次論戰(zhàn)尋找出版商,將之公諸與眾。直到1846年,這個手稿才被作為遺著發(fā)表。因此,謝林生前始終沒有看到來自費希特晚年的批判。(25)Fichte-Studien,Bd.12,v.Wolfgang H.Schrader (Hrsg.),p.217.雖然雙方論戰(zhàn)持久,但兩人因為觀點相異,早在1802年1月就終止了接近八年的書信往來。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以直接的書信往來為基礎的、圍繞自然哲學的爭論進入了“尾聲”。

三、爭論的“尾聲”

從費希特與謝林兩人最后的幾封通信來看,此時是他們?yōu)楦髯运鲝埖恼軐W觀點辯護最為激烈的時期。其中有反對、有認同、有達成共識的努力嘗試,也有僵持不下的緊張。正是這樣一種“互相對峙”的交往,才使兩位哲學家各自的思想發(fā)展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對方觀點的影響。然而,伴隨著兩人之間日益滋生的猜忌與懷疑,書信往來中的爭論進入了“尾聲”。這個階段總的趨勢表現為哲學觀念的日漸相近,私人關系的愈加疏遠。

費希特終生都致力于知識學的修正完善,其中謝林的批判是一個直接的原因。為了回應謝林的質疑,費希特不斷尋求新的方式來表述知識學。1801年,他出版了《知識學闡述(1801—1802)》。其中,關鍵的哲學術語在費希特那里發(fā)生了變化。費希特不再把“自我”作為建構哲學體系的立足點,而是轉向了“絕對”和“存在”。由于“絕對”成了哲學的最高概念,對知識的規(guī)定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知識是對“絕對”的唯一表達。費希特認為,斯賓諾莎正確地提出了“大全就是一,一就是大全”的論題,但他卻沒有解決如何從一到大全,從大全到一的問題。因此,費希特要找出,“這個過渡轉折和同一性的點”(26)GA Ⅲ,5,p.112.,先驗理念論就是分析并綜合現象界中的差別與統(tǒng)一的科學。這一哲學概念和規(guī)定性變化的結果,就是費希特建構的整個哲學體系日漸與謝林的同一哲學理念相接近。在致謝林的信中,費希特這樣寫道:“自然哲學完全不是哲學的特殊一極,而只是哲學的一個部分……自然哲學完全不是與理念論,而只是與倫理學——關于理智存在的學說,相對立?!?27)GA Ⅲ,5,p.113.就此而言,可以說費希特在對知識學做出新的闡述之后,力圖與謝林的哲學主張達成一致。從兩人這種互相接近的體系構想的角度看,“絕對”都顯現為任何概念不可把握的、現象界的原初存在。

然而,這種思想觀念的接近是暗含在內的。實際上,雙方的互相指責以及個人關系的疏遠,使得兩位哲學家無法繼續(xù)維持他們將近八年的“哲學友誼”?!百M希特與謝林之間書信交往的中斷和私人關系的終止,最終的原因可能不是兩人思想進路的不一致性,而毋寧是各自天才式的力量。對于天才來說,這種對另一個精神的強行滲入就意味著對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妨礙或抑制?!?28)Schelling-Fichte Briefwechsel,kommentiert und herausgegeben,von Hartmut Traub,Neuried:Ars Una,2001,p.21.他們都試圖用各種方法,去說服對方理解認同自己的哲學主張,但在解釋澄清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個人情緒和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29)特勞布(Hartmut Traub)認為,費希特的“無神論事件”、卡羅琳·施萊格爾(Karoline Schlegel,她先是下嫁施萊格爾,之后又成為謝林的第一任夫人卡羅琳·謝林,Karoline Schelling)的推波助瀾,以及費希特為了緩和矛盾,故意延遲回信,這些客觀因素都在無形之中加劇了雙方的緊張關系。參見Schelling-Fichte Briefwechsel,kommentiert und herausgegeben,von Hartmut Traub,p.95。

在費希特1802年1月15日致謝林的最后一封信中,附帶著1801年10月的一封回信:“我附帶這封接到您的來信之后沒有寄出的回信,我當時更愿對您沉默,因為我不想激起您已經過度緊張的敏感性(überreizte Empfindlichkeit)。”(30)GA Ⅲ,5,p.107.費希特的初衷是用延遲回復來緩和關系,然而卻事與愿違?!斑^度緊張的敏感性”的字眼激起了謝林極大的反感。在1802年1月25日最后一封回復費希特的信中,謝林極少提及兩人之前探討的哲學話題,而是明確寫道:“請允許我告訴您(費希特),我是怎樣看待我們之間的關系?!?31)GA Ⅲ,5,p.115f.謝林對費希特附錄信中提到的個人的攻擊、譴責和批判進行了直接回應。之后,1802年春,謝林還希望能拜見費希特,但這次會面卻不歡而散。“費希特與謝林在德累斯頓(或柏林)很快就憤怒地分別?!?32)J.G.Fichte im Gespr?ch,3,Nr.1344,v.E.Fuchs (Hrsg.),Stuttgart-Bad:Cannstatt,1981,p.134.這也同時意味著,兩位哲學家以自然哲學為焦點的、關于哲學體系爭論的直接書信往來就此終止。

四、結語

費希特與謝林兩人在長達八年的書信往來中,探討了后康德哲學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即先驗哲學。謝林從費希特以“自我”設定為基礎的知識學中,一方面為“自我”的先驗設定感到興奮,另一方面,他也發(fā)現了這種設定所提供的同一性證明,完全是囿于“自我”的形式性。從為先驗理念論提供物質證明的構想出發(fā),謝林從費希特知識學中開辟了一條通往客觀的主觀=客觀的道路——“自然哲學”。之后頻繁的書信往來就是圍繞自然哲學,以及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的關系而展開。自然哲學成為兩人關于哲學體系爭論的焦點。在這場爭論中,雙方的思想觀點都在進一步地完善,并趨向同一。費希特為回應謝林的批評質疑,不斷地尋求知識學新的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謝林為達到雙方理解的一致性,在表述中也借鑒知識學中的術語。

但費希特與謝林在建立哲學體系的理念上的根本分歧以及聚焦到自然哲學上的爭論——費希特認為真正的哲學就只能是知識學(先驗哲學),“自我”處于高一級的地位,自然處于低一級的地位;謝林則主張哲學是以先驗哲學和自然哲學為兩大基礎的同一哲學,自然與“自我”具有相同的實在性——并沒有隨著書信往來而消除,反而因為個人關系的疏遠而愈加突出。甚至在中斷交往的數十年來,兩位哲學家也從未停止就自然哲學問題的爭論?!暗沁z憾的是,費希特未能認識到,謝林正是在自然哲學中來追究這個問題(我們作為主體置身于其中的整體性),并且合理地把自然哲學解釋為一個哲學體系的第一個理論任務。同樣遺憾的是,謝林也沒有看到,在關于自然問題的探討中,費希特把哲學的核心問題,優(yōu)先放在自然哲學置于其中的實踐理性中探討?!?33)Fichte-Studien,Bd.12,v.Wolfgang H.Schrader (Hrsg.),p.232f.很遺憾,兩人都沒有意識到對方哲學觀點上的積極向度,結果使得以自然哲學為核心的爭論不斷加深,最后危及兩位哲學家的個人交往。

不可否認的是,費希特與謝林在思想的交鋒過程中不斷催生出新的觀點,兩人之后的哲學軌跡也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對方觀點的烙印。更為重要的是,德國觀念論在這一思想爭論中愈加豐滿。1801年,在費希特與謝林爭論最為緊張激烈的時候,謝林昔日的同窗、此時的盟友——黑格爾來到耶拿就職。不久,黑格爾就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哲學著作《論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DifferenzdesFichteschenundSchellingschenSystemsderPhilosophie,1801)。黑格爾通過把費希特哲學看作是主觀的主體=客體,謝林的哲學是客觀的主體=客體,以及將兩者進行對比,發(fā)展了他初步的辯證法思想。當然,此時的黑格爾還是站在謝林同一哲學的陣營,未能擺脫當時謝林哲學的影響。然而,正是通過這篇文章,黑格爾告別了以往哲學知性的思維方式,為之后建立其完整的哲學體系奠定了思想基礎。“在此,黑格爾首次對哲學的根本問題完全表明自己的立場。他利用這次機會,對普遍哲學以及哲學的要素與方法,對反思與思辨、哲學與體系的關系,對哲學的任務和需求,對他的以及別的哲學的歷史條件和局限性,進行了論述。”(34)G.W.F.Hegel,Jenaer Kritische Schriften (Ⅰ),Einleitung,v.Hans Brockard und Hartmut Buchner (Hrsg.),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1979,p.Ⅻ.因此,重審謝林與費希特在1794―1802年間書信往來中以自然哲學為中心的論戰(zhàn),不僅能為我們展示兩位哲學家爭論的整個過程以及這場爭論對各自哲學觀變化的影響,而且為之后的德國觀念論的發(fā)展,特別是對黑格爾哲學觀的形成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背景和思想導引。

猜你喜歡
自然哲學費希特謝林
費希特知識學關于存在問題的主體哲學方案
現代哲學(2023年1期)2023-03-21 02:05:28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方以智自然哲學思想探究
北方文學(2018年3期)2018-03-14 08:27:51
試析后期謝林對于黑格爾的批評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4:43
訓練何以可能:運動訓練的自然哲學基礎
懷特海的自然哲學
江淮論壇(2017年1期)2017-03-14 16:03:15
“二次根式”復習精講
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法及其問題解析
費希特的演說
書屋(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八年級(上)期末測試題(A)
左云县| 甘孜县| 平江县| 武威市| 台前县| 永和县| 蓝山县| 达拉特旗| 大渡口区| 黄骅市| 三门县| 桃源县| 垫江县| 旬阳县| 从江县| 璧山县| 临湘市| 宣汉县| 西平县| 镇远县| 孟州市| 普兰店市| 佛坪县| 建阳市| 南投市| 辰溪县| 家居| 余江县| 错那县| 万州区| 玛纳斯县| 阿坝县| 新巴尔虎右旗| 香河县| 铜鼓县| 贞丰县| 桐梓县| 上思县| 沂水县| 通河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