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銀燕
【摘 要】:目的:目標導向護理對眼科手術麻醉蘇醒期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4例眼科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行目標導向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心理情況和術后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高于對照組,SDS評分、SAS評分、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上述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眼科手術麻醉蘇醒期患者可行目標導向護理,有助于控制不良反應、改善心理態(tài)勢,綜合提升護理成效,后續(xù)臨床工作中應予以重視和推廣。
【關鍵詞】:目標導向護理;眼科手術;麻醉蘇醒期;循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R6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3--01
前言:眼科手術(Ophthalmology surgery)是醫(yī)院常見手術之一,主要針對患者眼部各類疾病進行治療,包括視力矯正、創(chuàng)傷治療等等。因眼部功能較為特殊,患者麻醉蘇醒期往往面臨不良反應威脅,且心理會出現波動,這對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也漸漸顯現。研究指出應用目標導向護理模式,可以提升眼科手術麻醉蘇醒期患者護理工作的總體成效,我院研究所獲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4例眼科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觀察組57例患者中,男33例,女24例,年齡14-66歲,平均年齡(39.3±1.7)歲。白內障手術患者22例,矯正手術患者18例,外傷手術患者10例,其他手術患者7例。對照組57例患者中,男34例,女23例,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39.5±1.4)歲。白內障手術患者23例,矯正手術患者17例,外傷手術患者11例,其他手術患者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結合患者病情以及眼科手術的一般特點,強調護理的規(guī)范性和有序性,記錄病情信息、告知患者基本護理要點和注意事項。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行目標導向護理,擬定護理目標后開展具體工作。本次研究共擬定三個基本目標,一是心理目標,二是不良反應控制目標,三是延伸化護理目標。
①心理目標。眼部手術的麻醉蘇醒期,患者暫時性失去視力功能,心理上往往產生較為明顯的波動,包括焦慮、恐懼、敏感等。我院在本次護理中,利用心理疏導等方式予以應對,告知患者“手術很成功”等,使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與此同時,結合不同患者的特點開展更具針對性的疏導,如老年患者擔憂術后恢復,告知其視力能夠得到提升等等信息,保證護理工作的效果。②不良反應控制目標。眼部手術麻醉蘇醒期,存在疼痛、血壓升高、低血氧癥、感染等多個危險因素,要求在治療方案中予以明確,并作為主要工作目標內容開展護理。如疼痛護理方面,通過冷敷、熱敷、播放音樂等方式予以應對,如果患者疼痛感明顯,酌情給藥。對于持續(xù)疼痛且藥物作用不明顯的患者,需上報至主治醫(yī)生處,結合患者病例資料判定是否存在藥敏性不足等問題,嘗試更換藥物進行鎮(zhèn)痛。③延伸化護理目標。延伸化護理目標包括知識延伸、技巧延伸兩大方面。知識延伸是指在患者術后麻醉蘇醒期,告知其一些關于疾病和手術的基本知識,提升患者和家屬的認知水平,也能避免一些危險因素對患者眼部造成二次傷害。技巧延伸指告知患者、家屬護理技巧,如避免揉搓、按壓眼部,時刻注意手術位置態(tài)勢,上報紅腫、滲液、嚴重疼痛等情況,使患者得到及時護理和治療。
調查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X2檢驗計數資料,以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
1.3 觀察指標
本次調查主要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心理情況和術后不良反應。其中心理情況分為SDS焦慮評分和SAS抑郁評分兩個指標,術后不良反應包括嚴重疼痛、感染、血壓異常、低血氧癥等影響患者恢復進程的因素。
2 結果
2.1 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以及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以及不良反應三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
2.2 患者心理情況
觀察組患者心理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眼科手術(Ophthalmology surgery)可較為有效的應對各類眼科疾病,恢復患者視力功能,或者保證患者組織、器官安全,因眼部功能特殊,手術過程對護理的要求也較高。常規(guī)護理重視基礎性內容,效果并不完全理想。我院在本次研究中嘗試應用目標導向護理模式,擬定心理目標、不良反應控制目標、延伸化護理目標三方面內容。心理護理有效疏導了患者的負性情緒,使患者的焦慮、擔憂、情緒波動情況得到控制[1]。不良反應控制目標以明確的框架作為指導,針對各類常見不良反應和患者特殊反應分別擬定護理方案,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依從性。延伸化護理著眼于護理范圍的擴大化,使患者、家屬均參與到護理工作中,形成更加立體的護理模式,保證工作效果[2]。從結果上看,在目標導向護理的作用下,觀察組患者滿意度、依從性和心理態(tài)勢均優(yōu)于照組,不良反應也得到了控制,較為直接的體現了目標導向護理的積極價值。
綜上所述,眼科手術麻醉蘇醒期患者可行目標導向護理,有助于控制不良反應、改善心理態(tài)勢,綜合提升護理成效,后續(xù)臨床工作中應予以重視和推廣。
參考文獻
高麗霞.目標導向護理對眼科手術麻醉蘇醒期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4):123-124.
謝祝斌,周健良,鄧杏靈,等.目標導向護理在眼科手術病人全身麻醉復蘇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7,15(28):3537-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