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認知水平低,判斷評價能力弱,更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當受到其他幼兒侵犯或發(fā)現(xiàn)周圍其他幼兒違背行為規(guī)則時,本能地告知教師,希望得到印證和支持,這就出現(xiàn)了一些“被告狀”的幼兒。面對這些“被告狀”幼兒時,應真心對待,講究平等,尊重他們。本文通過對孩子的行為追蹤,分析“被告狀”幼兒的特點與動機,并提出教師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被告狀”幼兒;應對策略
告狀,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說,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發(fā)生某種沖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時出現(xiàn)的借助具有權威的第三方來解決糾紛的一種特有的人際行為。而幼兒告狀,是指幼兒在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發(fā)現(xiàn)某種行為與集體規(guī)則、教師的某些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fā)起的一種互動行為。
如何解決幼兒的告狀行為,是檢驗一位幼兒教師是否掌握幼教科學、幼兒心理學和責任心的試金石,也考驗著幼兒教師的智慧。當前,如何應對幼兒告狀,已引起業(yè)內(nèi)專家學者的關注,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被告狀”的幼兒有著相同的個性特點和行為特點,而他們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和引導,在“被告狀”的過程中逐漸成長。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因此了解幼兒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需要了解幼兒的方方面面,從多個鏡頭捕捉幼兒的行為,從而進行相關的分析和解讀,從很多“被告狀”幼兒的行為分析來看:
在一系列的追蹤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從一開始由于自己的爭搶行為而導致的同伴告狀還有所顧忌,并能在教師的正面教育下,改善自己的交往方式,但隨著同伴故意挑起是非,將告狀行為升級后,“被告狀”幼兒的心理開始模糊,會將不是自己的過錯也歸在自己頭上,從而導致對于告狀的行為習以為常,教師的正面教育功效也有所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在“被告狀”的社會行為中,幼兒的心理過程伴隨同伴和教師的評價而起伏不定,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了解幼兒“被告狀”的動機,采取相應的教育策略。
一、幼兒“被告狀”的心理動機
從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角度,我們對“被告狀”幼兒行為的原因要有所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幼兒對周圍人和事物的評價多依賴于成人的態(tài)度,幼兒的告狀也受教師評價標準的影響,因此一些攻擊性行為違反了教師和同伴對于常規(guī)管理的認同和價值標準,而教師對于集體的管理,很容易使得幼兒成為“被告狀”的對象。
其次,盡管由于“被告狀”幼兒的一些爭搶行為,使得其成為“不受歡迎的孩子”,但在心理上其認為能夠受到教師關注,即使是受到告狀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影響他的行為。
再次,幼兒“被告狀”還源于一些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往往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fā),而忽略幼兒合作、關心他人等品德的培養(yǎng),使幼兒缺乏集體生活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一些客觀或人為因素增加了幼兒間摩擦,引起幼兒“被告狀”。如場地限制、幼兒人數(shù)等增加了告狀的次數(shù)。另外,幼兒也會受到動畫片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二、教師應對幼兒“被告狀”行為的策略
1. 真誠了解情況。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氨桓鏍睢毙袨轭l繁發(fā)生時,教師應尊重幼兒,公平對待;認真傾聽,了解告狀情況;分析問題,采取相應對策。
2. 正面教育鼓勵。從陶行知先生“三塊糖”的故事案例中,不難看出在處理問題過程中,都是采用了表揚的方式,在這三次的表揚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認識到所犯錯誤,即自我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應該幫助爭執(zhí)雙方敘述事情發(fā)生過程,引導幼兒分析是非對錯,進行正確恰當?shù)厝穗H交往,改善心理狀況,促使良好性格的發(fā)展。
3. 客觀公正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進一步解決幼兒告狀與被告狀問題,要教育幼兒看到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時幫助幼兒克服思維局限和評價習慣,讓幼兒學會獨立地進行自我評價,對于“被告狀”的幼兒來說,同伴積極的肯定和教師的表揚都會影響其人格發(fā)展。
總之,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來解讀“被告狀”幼兒背后的教育,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的告狀看起來事小,卻跟幼兒的心理發(fā)展關系很大。幼兒教師在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時,切莫等閑視之,而是要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性,站在幼兒教育的崗位上,真正了解幼兒、尊重幼兒、培養(yǎng)幼兒。
參考文獻:
朱志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葉萍(1982— ),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