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煥林
摘 要: 文言文教學有傳承文化、培養(yǎng)民族感情的作用。在中職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呢?針對此問題,作者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感知背景,理解作者立論境界;拓展補充,建構文本意義;多元主題解讀,指向寫作。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中職學生 民族精神
中國古代散文,無論是諸子散文的汪洋恣肆、綿密雄渾,西漢散文的鋪張揚厲、深廣醇厚,還是唐宋散文的自然雄放、理趣盎然,都令人嘆為觀止。更重要的是,古代散文中先哲先賢的理想價值、人格操守與社會責任,蘊含著一種強大的精神。這種精神,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淘洗、風浪沖刷,逐漸沉淀為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猶如海岸溪邊的卵石,一切雜質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堅實純凈渾圓的石心。這石心就是沉淀了千年的同源同種、同心同德的民族精神內核,代代相傳,薪火相繼。
一、文言文教學的意義
南京大學教授魯國堯說:學習文言文是“對我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借鑒”。北京大學教授林燾說:文言文教學有傳承文化的作用。
中職語文新課標強調,讓學生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從中吸取民族智慧”。
因此,文言文教學的意義在于傳承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文學素養(yǎng)。
二、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首先,部分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薄弱,知識視野狹窄,文學素養(yǎng)較低。其次,部分中職學生學習習慣較差,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再次,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中職學生重視文言知識積累,輕視思想內涵的理解,很難從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中感悟民族精神,吸取民族智慧。
那么,中職文言文教學,如何實施策略,才能讓學生在讀懂古文并掌握文言知識的基礎上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散文的內容價值,使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豐盈中職學生的精神世界呢?針對此問題,筆者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三、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感知背景,理解作者立論境界。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是文化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脊梁,他們的社會理想、價值選擇、人格追求都與社會責任相融。從“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甚至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一脈相承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境界。所以,挖掘古代知識分子為文寫作上所蘊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生命精神,當對今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并自覺肩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
在文言文教學中,筆者嘗試把選入中職語文教材的文言文進行梳理,根據特點進行分類:史論文《過秦論》和《六國論》,游記《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然后運用比較閱讀教學法,帶領學生了解作者關于社會人生的宏大思想,感知作者的立論境界。比如,在《過秦論》和《六國論》講讀中,筆者帶領學生感知賈誼和蘇洵“經世濟民”的社會理想:他們雖身處不同朝代,但都有深重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所以反觀歷史,在歷史興衰中尋求現實意義,以切中時弊,補救時政。因此,賈誼深沉而悠長的歷史滄桑感和積極參與現實的精神,折射在《過秦論》上,文章筆調“始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終則似飛雕遇箭,頓墜云霄”。《六國論》的寫作,則是由于北宋王朝的民族矛盾使蘇洵對國家民族有著深重的憂患意識。宋王朝對少數民族輸貢妥協的屈辱,使蘇洵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英雄志士的激昂呼聲。蘇洵這種維護中華民族自信和尊嚴的英雄主義與陽剛之氣,總是給后人以精神力量。筆者認為,在這兩篇文章的學習上,教師不應該執(zhí)著于字句的翻譯和文言現象的歸納,而應該把作者的理想意志及寫作背景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同時輔助多媒體,使學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立論境界,進而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這樣既讓學并生學會如何做文章,又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拓展補充,建構文本意義。
在文言文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筆者嘗試對作品藝術空白進行適當的補充,帶領學生體悟作品的內涵,豐富和補充文本無法窮盡的內容。比如在講解《過秦論》第一段時,補充商鞅變法的史實,讓學生明白秦富國強兵的關鍵在于突破舊制,勇于改革。在講解第二段“齊有孟嘗……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時,適當補充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展示古人誠信重諾的精神品格。以上這些拓展內容,對于培養(yǎng)中職學生開拓進取、誠實守信的職業(yè)精神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體悟感情,多元主題解讀,指向寫作。
陸機在文賦里認為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必然會“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凜凜以懷霜,志渺渺而凌云”。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作者一氣灌注的精神氣脈和情感力量。古代散文中的感情不管是雄壯奔放、澎湃流轉還是細膩凄婉、沖淡平和,對中職學生都有健全人格、豐盈情感的作用。
中職語文教材中,李密的《陳情表》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都是以情動人的典范之作?!豆盼挠^止》評論《陳情表》:“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泵鞔蹂a爵評《項脊軒志》道:“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睂τ谶@兩篇文章,筆者嘗試挖掘作品內涵的多義性,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因此,筆者把教學重難點放在情感體悟上,以古人重孝道、知感恩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實現情感教育目標。
在《陳情表》的教學中,筆者嘗試圍繞主題,突出“孝道”和“感恩”內涵的解讀。比如,李密以“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舅奪母志”的悲苦、“形影相吊、煢煢孑立”的慘怛凸顯祖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的感恩之情,冒死陳情“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以“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表達自己無比堅定的反哺報恩之情;最后以若能侍奉祖母,“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拳拳之心作結,感天動地,令人唏噓。筆者認為《陳情表》“感恩”主題的解讀,既為學生學寫“感恩”類作文提供了范式,又是對中職學生進行的一次“感恩”教育。
對于《項脊軒志》,筆者認為在帶領學生欣賞“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清·方苞《書震川文集》)寫作特點的同時,應該突出對親情的解讀。比如,歸有光回憶母親:“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寫祖母:“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這些細節(jié)情深綿長,令人潸然淚下。筆者認為,把這些細節(jié)描寫作為品讀重點,引導學生體悟作者感情,對于教導學生感悟親情、改變懶散、發(fā)奮努力、不負家長期望,有著積極的教育作用;同時,也為學生運用日常細節(jié)和場面描寫表現人物的寫法提供范式。為了落實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筆者曾布置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以“感恩”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效果良好。
學生習作:
淚珠與珍珠
童年的記憶,在紅豆的心里,猶如牡蠣體內的沙粒,把她的心磨得時時作痛。
紅豆姐妹三個,她排行第二。俗話說“大的寵,小的嬌,排在中間真糟糕!”紅豆自然不得長輩寵。僅是如此,也就罷了!偏偏姐姐聰慧乖巧,雖然只長紅豆一歲,卻是處處拔尖,把紅豆比得幾乎一無是處。因此姐姐集全家寵愛于一身。
奶奶對姐姐很偏心。冬日的夜晚,當明月的清輝灑向人間時,奶奶便坐在窗臺上,給紅豆姐妹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如水的月光中,奶奶輕撫著姐姐的頭……夏晚納涼,茉莉花香彌漫了整個院子,奶奶坐在花叢邊,指著滿天星斗,講牛郎講織女。姐姐則斜靠在奶奶的懷里,凝望著夜空……故事是凄美動人的。每次聽完,紅豆會惆悵很久。但這惆悵,很多時候與奶奶和姐姐有關。
父親也是偏心的。姐姐八歲生日那天,家里決定包餃子,給姐姐慶祝生日。雖然那天農活多得忙到天黑,雖然那天村里恰巧停電,家里還是點上了滿身灰塵的煤油燈,在微弱的火苗下忙碌著和面做餡。也許孩子們過于興奮,在追逐的游戲中,姐姐不小心撞了紅豆一下。紅豆一個趔趄,打翻了桌上的煤油燈。煤油潑在桌子上,“呼”的一下子著了起來。全家人大驚失色,七手八腳把火撲滅。還好,除了餃子餡灑進了煤油,倒也沒什么損失!虛驚一場!父親回來了,目睹了場面的混亂。當他弄明白事情的原委,二話沒說,對準紅豆的屁股,就是兩腳。紅豆哭著辯解:“我不是故意的,是姐姐推我的……”父親聞聽此言,臉色鐵青,一字一句地說:“你不承認錯誤,還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可惡!給我到院子里罰站,誰也不許給她飯吃!”
紅豆委屈極了,站在沒有月光的院子里號啕大哭。她哭,不是因為父親打得疼,而是因為父親太偏心!在淚光中,紅豆想起自己四歲那年,在火車站,為了趕上天黑前的最后一班火車,父親帶著她們姐妹兩個猛跑。她們剛跑上天橋,火車就鳴笛進站了。父親急了,加快了速度。姐姐氣喘吁吁地扯住父親,說跑不動了,父親便抱起姐姐跑。而跟在父親身后的紅豆,卻因為害怕那架在半空中的天橋,一步也挪不動。她對著父親遠去的背影哭喊,但人聲嘈雜,父親沒聽見。紅豆在嚎啕中,看見父親下了天橋,融入車站的人流中……
……
然而,自此之后她豆與父親之間便有了一道無形的墻。
……
后來,紅豆考上了縣一中,開學后她沒有回過家……
轉眼到了冬天。一天,父親來看紅豆,帶來了紅豆冬天需要的衣物。他顯得有些蒼老了。然后,送父親離開。當父女倆快到校門口時,紅豆突然停下來,用鞋底蹭著地面,囁嚅著說:“……爸,想問您個事?……我不是你們親生的吧?”
父親長時間的沉默,隨后是一聲長長的嘆息。紅豆的心漸漸地有些涼:原來她猜得沒錯,不是親生的。因為父親的沉默說明了一切!一顆眼淚從紅豆的眼角滑了下來,砸在腳面上,很涼!
“……您回吧!”紅豆喉頭有些哽咽!
父親也有些哽咽,似乎欲言又止,最后只說了句“我先回去了!”然后,艱難地轉身,走向校門口。
看著父親那蘆花般的頭發(fā)在風中微微抖動,紅豆心里一顫,不禁大喊一聲:“爸爸,謝謝您的養(yǎng)育之恩!”
父親的身子猛地一抖,然后緩緩轉身,朝紅豆點了點頭……紅豆淚水滂沱,感覺似乎卸下了千斤重擔,有些虛脫,卻又無比輕松……
幾天后,傳達室大爺喊紅豆拿信。同學們嬉笑著打趣:“my god!什么時代了,竟然還有人給你鴻雁傳書!悲哀啊!E-mail!”
紅豆展開信紙,父親的蒼勁筆跡映入眼簾:“孩子!你長大了……76年唐山大地震,我們縣受了波及,全村房倒屋塌。我那十五歲的發(fā)小(一起長大的伙伴,他是個孤兒),帶著傷,刨到十指鮮血淋漓,刨了將近一夜,把咱們一家從瓦礫堆中救出來。而他從此落下病根,失去勞動能力。后來,在村干部的撮合下,發(fā)小與一個外地女子結婚。就在他的孩子即將出生時,他舊病復發(fā),離開人世。他的妻子,在生下孩子一個月之后,便拋下孩子,遠走他鄉(xiāng)……那孩子就是你姐……”
紅豆,淚水滂沱,她似乎聽到窗外堅冰融化的聲音,那冰水似乎正在化作淙淙的清泉,從她心田流過……
紅豆心中的沙礫,已然變成了晶瑩圓潤的珍珠。
(四)品味語言,領悟古人曠達情懷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
部分中職學生被中考邊緣化了之后,敏感脆弱,自卑孤僻,信心失落,不思進取。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領悟古人面對挫折“不墜青云之志”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強大學生內心、完善學生人格就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對于《滕王閣序》和《赤壁賦》這兩篇字字珠璣、文采斐然的美文,筆者嘗試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文章的“樂、悲的感情模式”,挖掘作者面對挫折的人生態(tài)度?!冻啾谫x》中蘇軾先由長江月夜優(yōu)美澄澈的景色,油然而生“羽化”之樂。但簫聲起,悲意生。接下來,蘇軾撫今追昔,感嘆宇宙之無窮,人生之短暫,聯系自己貶謫黃州,壯志未酬,悲從中來。但是,蘇軾有闊大的胸襟與曠達的情懷,雖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huán)境的超脫態(tài)度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蔑視丑惡、消解抑郁。這種執(zhí)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蘇軾答客曰:“惟江山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又由悲轉喜,超然于物外。正是逆境中的達觀態(tài)度玉成了蘇軾這位文學天才。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失意和孤獨之后,立即發(fā)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慷慨高昂的呼喊,表現了他理想的人格境界和高尚的人生觀,甚至王勃以“酌貪泉而覺爽,處涸澤以猶歡”表現樂觀開朗的情懷,以“東隅已逝,桑榆未晚”作為自我砥礪之詞,表現不甘沉淪的壯志豪情。因此,筆者認為,通過這兩文章“樂——悲——樂”感情模式的分析,學生更能深刻領悟蘇軾和王勃身處逆境仍然自信樂觀、社會理想與人格精神并存的人生態(tài)度,并從中受到啟發(fā),堅持自己的理想,自覺把個人夢想與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
此外,中職文言文教學,對于建構學生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比如《游褒禪山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和求實的學風,《石鐘山記》有利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但是,如何更好地引領中職學生從文言文學習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是筆者不斷思考和探索的主題。中職文言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是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筆者會繼續(xù)探索下去。
參考文獻:
[1]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fā)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古文觀止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