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沁利
【摘 要】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情在境中,意在言外。古詩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通過誦讀品味語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對作品產(chǎn)生情感體驗,那么,如何讓情感目標在教學中得到有效的實現(xiàn)呢?本文所研究的就是這個問題。
【關鍵詞】古詩教學;情感目標;有效策略
古人云:“詩言志,文傳情”,古詩是感情的產(chǎn)物,而感情是古詩的根本。古詩情在境中,意在言外。因此,古詩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通過誦讀品味語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對作品產(chǎn)生情感體驗與升華。那么,如何讓情感教學目標得到有效的實現(xiàn)呢?
一、分學段誦讀落實情感目標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按照不同的學段,專門針對古詩的學習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學習目標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的學習目標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與第一學段不同的是,第二學段進一步把誦讀與情感體驗這兩個過程結合起來了,而且有了對理解作品內(nèi)容的要求。第三學段(五、六年級)在前面的基礎上有了更細更高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薄罢b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第三學段的學習,要求學生首先在閱讀詩歌中領悟詩情,體會詩人情感,這標志著對文本意義的領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強調(diào)“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則更進一步地深入了文本,貼近了文本,開始關注文本的形式,以及形式與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
從階段性目標中我們還可看出,三個學段都特別強調(diào)要通過誦讀來體驗作品情感。小學時期不僅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也是一個人直覺感受力最強的時期。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形式、聲音、色彩這些形象直觀的元素,最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小學生學習古詩就是要通過感性的直覺教育,培養(yǎng)他們對作品形式和內(nèi)容的審美感受能力,并從中得到一種心靈的愉悅。那么,誦讀作為一種感性的直覺教育方式,從聲音上作用于孩子們的聽覺器官,正是培養(yǎng)孩子們對古詩審美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古人早已認識到誦讀對于體驗詩歌情感的巨大作用。例如曾國藩曾對他的兒子說:“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jīng)》、《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币虼?,可以說誦讀是獲得情感體驗的最佳方法。
二、整體感知誦讀落實情感目標
依據(jù)古詩詞的四大特征: 抒情, 直視生命意義的功能特征;依靠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意象的表達特征;形成節(jié)奏、韻律的聲音特征;語言凝練、精致的文字特征。整體感知誦讀的意思是說,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從整體上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感悟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選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較短小,思想情感積極向上,意境比較優(yōu)美單純,畫面比較鮮明,而語言上相對來說比較朗朗上口的。像這樣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
整體感知首先從作品的意象入手。詩歌抒情含蓄蘊籍,通常融情于景,借景傳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個個蘊含著詩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構成詩歌的最小單位,由意象的組合形成統(tǒng)一的場景畫面——意境。意境是詩歌情感的載體,感悟意境應從感悟意象開始。捕捉詩歌的意象,品味其特點,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感悟其內(nèi)在情韻。這就是對詩歌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引領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意象的特點,想象畫面,并與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仔細體會心中產(chǎn)生的種種感覺,然后以自己的感覺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引領很關鍵。
三、主題式拓展誦讀落實情感目標
文學作品不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時代的反映,所以對古詩的學習不應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應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耐卣埂V苏撌?,了解詩人的精神個性,情感思想,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補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傳說,還可以補充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另外,在學習一首詩時還可以與學生的課外誦讀相結合,和學生接觸過的其它類似作品(不限于古代詩文作品)進行比較,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這對感悟作品情感內(nèi)涵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師在教授李白的《靜夜思》時,帶領學生聯(lián)系其他詩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的作品: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等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對思鄉(xiāng)這種情感獲得了較為深刻的感受。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拓展方式。
當然,對教材的拓展也應注意把握好一個度。如果教師在課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話題,碰到歷史就說歷史,碰到地理就講地理?;蛘呓榻B作家事無巨細,將他的生平像流水帳一樣講出來。那么,這將會使古詩的課堂教學變成“雜貨筐”。這樣的教學猶如斷了線的風箏,隨風飄逝,無目的,無主題。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有一個應該遵循的本,語文教學的本就是作品。因此,無論是對作家的介紹,對歷史文化背景的補充,還是與其他相關作品的比較,都應該緊緊圍繞作品,圍繞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來展開,以學生對作品情感的領悟為最終目的。
在古詩教學中,采取分段誦讀的適合教學,整體誦讀的情境教學,拓展誦讀的主題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使古詩教學有效落實情感目標,也才能使辭美、情真、意遠這一古詩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化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