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摘? 要:文藝批評與評論作為創(chuàng)作引導和欣賞指導的重要一環(huán),一直具有自身的獨立性。但時代變化和審美趣味的改變,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環(huán)境,導致文藝批評已經不是既往的模樣,認識到時代變化而調整文藝評論的舊俗,適應新的受眾群落變化而堅守文藝評論的價值,根據眾語喧嘩的評論而引導端正的時代價值觀評論,強化藝術審美的評論也顧念網絡時代的趣味習慣,建設務實而高端的新時代的文藝批評,需要理論的堅守也需要個性把持。
關鍵詞:文藝批評;審美趣味;個性精神;互聯網
一、理論背景
文藝評論的難度和批評的莫衷一是時常令人疑惑:比如梅葆玖生前曾經贊嘆過老生唱得規(guī)范準確的第一青年演員是王佩瑜,而她將京劇評書相聲匯為一體的跨界大戲《烏盆記》唱的場場爆滿,卻招致不同評價;若干年前電影《捉妖記》創(chuàng)造高票房,卻受到不少老先生責怪質問:現實中妖與人如何能夠相處?2014年人藝話劇演員楊立新發(fā)文不解大學生看悲劇經典《雷雨》不斷笑場,悲哀文化感知差異,大學生回復看法不一,認為是演出有問題而不是理解有差距;若干年前作曲家譚盾的“紙樂”音樂會,讓批評音樂不成其音樂的人們大為驚訝;而此前關于湖北作協主席方方的作品《軟埋》遭遇到激烈對峙意見,乃至于勾連出前一年她對于詩人詩歌批評的官司,等等。顯然,我們時代的藝術文化的開放性和認知的多元化,伴隨著批評的眾語喧嘩已經見怪不怪。
不能不從批評相關聯的藝術理論開始探討。藝術理論是指導藝術發(fā)展的學理體系,在藝術發(fā)展的時候,本應該起到更為中堅的理論引領和價值觀闡釋的作用,在藝術傳統延續(xù)時代,也許傳統藝術理論的認知度還可以延續(xù)稱大;但進入數字時代,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文藝理論自身所面對的環(huán)境、媒介、傳播方式的變化已經不同于以往,理論的跟進和完善也遭遇著難題,某種程度的疏離于時代創(chuàng)作導致自身被詬病已經不少,理論的自洽性也受到懷疑,更不用說在面對現實變化的情境,如何指導乃至引導和成就形而上的價值也成為難題。作為與藝術理論息息相關的藝術批評,自然也在這里遭遇同樣的難題,理論的滯后與遲疑不決的趔趄,使得文藝批評的觀念無所適從,面對變化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態(tài)和環(huán)境,批評的老套不能得到實踐的呼應,媒介早已經漲落變化,固有的批評方式和影響路徑都大大轉移,老三樣的批評還自以為是,以為可以指點江山,卻實際上陣地都時常遠離,針對性也就模糊,新一代人的審美觀念越來越疏離傳統,固守傳統審美價值觀的理論和批評觀的方法,都不能完全籠罩創(chuàng)作對象。批評的權威性未必是自命的批評家,早有無數的草根擁戴取代其上,而遮蔽了習慣被傾聽的權威。批評話語的極大變化,讓八股式的批評失去了鮮活性。文藝批評在自身理論依據、文藝批評者觀念變遷、文藝批評對象變化、文藝批評接受者情態(tài)轉變、文藝批評文化氛圍遷變等方面的景觀呈現不同以往的狀態(tài),文藝批評也就到了自身需要調整的時候。
二、數字時代嘈雜景觀
數字時代是一個改變文化生產和文化環(huán)境的時代,其整體上朝向技術高度演進而帶入不可避免的智能時代,藝術文化生態(tài)的變化大多于此相關,文藝批評的命題自然需要校正應對。
數字時代的景觀改變頗多,你不得不正視并且思考文藝評論的變化多樣性,接著導致看待藝術,和推動藝術變化的現實,接著就是如何評判的問題——這是回到現實基礎思考與藝術本質之間關系變化的認知。我們可以依舊在理論層面堅守傳統,但對于文藝評論而言,則不能忽略變化帶來的連鎖反應,即不能簡單的再孤芳自賞和自得的一成不變。我們需要思考文藝批評的本質堅守與個性彰顯之間的關系。在以往不少研究的理論思辨中我們重點勾勒變化的景觀,從創(chuàng)作到評論家到境況到傳播途徑再到大眾接受,以及到文藝評論效能實現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但首先是建立在時代演變和媒體變化情境下,思考這樣背景下文藝評論的本質如何更移而不是死守,又同時必須把握如何抓住認知的核心而不是膠柱鼓瑟,是顯然重要的立足點。相關批評研討會上譚霈生老先生探究的戲劇本質和曹禺創(chuàng)作的情感體驗的述說,很為令人思考,時代遷變中我們如何應對與堅守,不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問題,而是牽涉復雜性的認識。所以這里延續(xù)進入本質問題的思考:
(一)我們需要思考文藝評論是為了誰? 知曉這一點才能清楚你評論的變化位移之間的根底所在。新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聚焦評論的不同走向,由此也形成評論之間的裂痕,所批評為何服務之間存在著差別。實際上,現實存在的所為似乎有三個不同對象需要正視:首先,文藝評論僅僅是為了自身圈子服務的范疇,可以確認是為了文藝對象、文藝人的認知。也就是說,文藝評論是為了行業(yè)創(chuàng)作,于是如譚先生所言,專業(yè)的文藝評論與批評家自然存在。文藝評論也是一個有自足性的范疇,形成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評論的研究者之間,需要文藝評論來勾連關系,也需要作為職業(yè)或者專業(yè)的思想碰撞存在,于是理論思辨的評論投射,引經據典的評論必不可少。但接著,文藝評論是為了面向大眾的引導這一目的則不同。其實國家和機構都期望文藝評論是面向大眾即引導更大范圍的受眾,而不僅僅是圈子和專業(yè)化的對話,顯然,這對于文藝評論的初衷而言,一定是合理的,既然不是單純的文藝理論,就是要求應用理論依據來宣揚創(chuàng)作、闡釋作品價值、引導大眾理解認識作品,即批評評論可以影響大眾對于文藝作品的感知,無論習總書記所倡導要求的,還是強化文藝評論所期望的,都注重在對象的引領,對于作品的文化內涵的揭示和對于確認作品感染大眾的價值觀顯然是其任務。再有,實際上不少時候,文藝評論卻偏向于只是為了主流媒介和滿足上級主管的需要,在政策詮釋和在左右搖擺中,不斷跟隨口號去套接作品,在搖擺不定中注解即刻的政策,而顯然,一時一地的調整政策未必是文藝的規(guī)律所然,于是文藝批評的公正性被擱置,時常被需要恒定價值的理論和需要人生參照的大眾所看淡。這里的意味值得思考。為面向大眾就需要知曉大眾的要求、口吻和期望;但為了上級則需要滿口政策和規(guī)則:為了學者讀書人同道們就要力顯示高深邏輯。所以需要廓清!
無疑,文藝評論是依據文藝規(guī)律和根本價值觀來取舍判斷是非,它所面對的作品,一般而言也是具有自身的價值觀支配而創(chuàng)作的,所以批評的針對性就具有針對作品也判別創(chuàng)作價值而引領觀眾的意義。文藝評論為了誰的命題就是既為了創(chuàng)作更為出色,也為了受眾更好理解作品得失,還為了創(chuàng)作者更好創(chuàng)作適應時代社會所需要的走向。不能沒有國家主流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但也不能簡單去詮釋政策、屈就政策而不能實現藝術的審美感染力。藝術文藝評論需要以價值觀導引、有宏觀把控的視野;有針對性的切實研究;更要影響大眾對于文藝的審美精神的認知。
(二)新媒體時代文藝評論還在嗎?由于媒介和傳播都發(fā)生了不小變化,傳統的文藝評論有時顯得失場,但“文藝評論”這一對象無疑依然存在。只是要意識到此刻的文藝評論似乎可能非彼時的文藝評論,所謂彼文藝評論——即以往大一統背景下,對于文藝現象和作品統一意志觀念下的文藝評論,權威的存在和意志力的主宰顯而易見。從開放的角度看,單一而所謂的權威建構,讓批評家具有了無上權威,卻可能失卻公平性。建國后第一個十年的喜劇片《未完成的喜劇》中,就有個叫“易浜子”(諧音一棒子)的權威頤指氣使的點評作品,正是這一寫照。于是那時候有權威和一錘定音的評論家可以指點江山,定奪好惡。但時過境遷,當下的文藝評論境況氛圍已經大不一樣,決定文藝生死的境況已經改變。在傳統時代流逝而去時,批評家似乎也感覺到丟了操縱性,因為文藝評論似乎人人可為,卻偏偏讓傳統的權威有些失落。有專家由此提及新媒體時代未必是文藝評論最好的時代,正在于此。但其實放大到人類進步的角度,眾說紛紜未必全是壞事,人們關心創(chuàng)作,抒發(fā)自己的感受,也有了可以施展的空間和領域,似乎造就了開放而混沌時代,混沌是眾語喧嘩,開放是人人有了獨立思考的可能,但最好的認知卻依然需要文藝評論。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少數人確認的好惡,帶來了人人思考評價的可能,固然有莫衷一是的困惑,但彼此促發(fā)思考的局面自有其無法遮蔽的現實所在。只是此文藝評論既要允許人人評價的發(fā)生,又要強化專業(yè)文藝評論品質的體現。這時看到“文藝評論”的專業(yè)性更為切要,卻首先是要明了此時的文藝評論從評論者、傳播途徑、接受者需要、審美支撐大不相同是認知的基本環(huán)境。
文藝評論依然在,就必然需要的文藝評論素養(yǎng)和道德戒律,知曉批評不是無的放矢,也不能信口開河;批評的針對性是基礎,理論學理也是把持的必要條件;文藝評論是講道理而不是僅僅憑著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評論需要一針見血不假虛飾,但也不能拍著磚頭上陣罔顧事實;文藝評論需要直率和辯論是非,也要寬容理解創(chuàng)作的艱難。總之,文藝評論依然是時代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也必然存在,只是如何適應時代需要調試研究。
(三)文藝批評的多元交織不可回避。前述新
媒體時代,文藝批評的場域和對象、途徑和接受等都發(fā)生變化,一件事、一個現象的認知也各不相同并不奇怪。比如此前一段時間對于曾經盛極一時的影視小鮮肉現象,青年觀眾熱捧而扶搖直上,影像中充滿了小鮮肉的身影,但如何認識卻大不相同。而對于豆瓣的評分的好惡,則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乃至于需要主管部門開始介入約談等等。而對于青年人漸趨潮流的二次元文化的認識和評價也難以取得一致,民間依然在次元間喜愛,而評論家的側目也是顯見的事實。
可以說,某種程度的開放兼具混沌的文藝評論,是多層面交織著,已經難以在一個固化的層面來界定文藝評論的一尊性,分流顯而易見,包括主流、民間、學術、互聯網大眾的文藝論述、點評情緒宣泄與評論,讓關于“文藝的評論”熱火朝天。相對應的幾種文藝評論也有其針對的受眾及其話語方式的差異不容忽視:主流報刊上的政策判斷評論,學者研究者的文化審美評論,大眾范疇的情感好惡評論,互聯網上交織著多元形態(tài)的評論等等,將所謂的評論變成人人可為的對象。但顯然主流報刊上的政策判斷評論似乎是慣例的形態(tài),自有其政府主流形態(tài)的政策確認性,由此的評論家選擇和話語角度的清晰性一目了然,政策闡釋避免不了,投合也是在事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以為是的權威,卻實際上未必到達受眾的眼前,構造著政策需要的文藝評論高下,就看學理性和獨立意識的表達機巧,但當下多少只是學者群落參考和研究界重視的一個方面。而接著學者研究者的文化審美評論主要在雜志的研究文字中,影響的是研究者彼此和青年學生,習慣的理論構建和系統程度,可能更為收到長久的影響。由于審美一定具有價值觀的某種理論色彩,也具有研究性的意義,由此構成文藝評論的較大影響力,文藝評論影響著青年的有效傳輸需要更為開闊的眼界,也需要個性色彩的凸顯才能更好實現。至于大眾范疇的情感好惡評論在各種形態(tài)上影響著對于作品的人際影響力,作為大眾意識和好惡的體現,直觀的感覺更為明顯,不受政策和學術的影響成為各自性情的袒露,倒是最為接近百姓的評論,許多人理解文藝評論就是這些模樣:針對著文藝現象尤其是即刻的文藝景觀,評論的肆無忌憚讓他們過癮,無需尊崇什么法則,還多數具有直率的批評與挑剔特征,大眾接受這等文藝評論也就認定這才是理應如此的表達。于是,在互聯網上更為嘈雜的交織著多元形態(tài)的評論,拍磚自有其不著邊際的自由,以為無須擔責的放任,將網絡構建成為新的文藝評論的賣場,高興了就來幾句,論辯性的你來我往也成為網絡的標示,而這時網絡毒舌般的能言善辯者,具有專業(yè)性知識的自由表達者,喜好專門性對象者,粉絲代言人等等,就交織在網上相互吸引和爭斗,文藝評論的另外一個大喧鬧場域就此擺開。
三、認知新媒體時代文藝評論
我們探討了變化的現實,也就要思考新媒體時代帶來諸多變化及其影響,包括對媒介傳播,創(chuàng)作者,接受習慣,審美認知,評價者,批評的習慣和口吻等等。時代帶來的諸多變化中,文藝批評的景觀的確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權威的文藝批評似乎失落,大眾批評躍居網絡上,受眾影響也無疑轉向,而文藝批評本身的性質也日漸發(fā)生巨大變化,針對作品的批評依舊在,但影響的不是直接針對創(chuàng)作而是市場,間接的促發(fā)創(chuàng)作屈就市場潮流,作者觀念和粉絲成為主要景觀。審美觀念變化有些匪夷所思,比如小鮮肉的價值凸顯并非有助于作品質量而是市場予奪。受眾接受固然不可缺少,但酒香卻怕巷子深,顏值的不可思議影響投資和接受等等影響到大眾觀念。但最重要的顯然還是評論者的群落和評論者的審美思維和定式的變化。
需要知曉傳統的文藝評論的現代變化,或者是按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尊或者是以審美藝術的高下定奪強弱,已經多少改變?yōu)榇蟊姵绷鞯膹娙鮼砣∩?。藝術應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更需要真正強化個性。當后來日漸重視市場,強調三性統一時,商業(yè)和市場予奪已經占了上風,常態(tài)的批評已經有些背時。觀賞性介入到所謂三性的統一中,市場和受眾位居前列。但是在文化素質時代,觀賞性或者叫娛樂性,并非上大雅之堂。追根溯源其實是一種審美觀念的變化。傳統的批評家發(fā)現自己的可以左右一切的地盤被削弱,反而是接近年輕人的草根的批評占據上風,或者網絡上的人都得意充任批評家的快人快語,或者以犀利的言辭來夸大其詞的某種批評用語時興,都會影響更多的受眾。這種傳統失落的變化,非常明顯產生傳統批評與當下批評雙方的嚴重的對峙。也就是由于網絡的平臺和數字時代的自由性,大眾的批評家開始躍居臺面風起云涌,甚至很不理睬主流媒介、主流刊物、主流批評平臺,他們的評論自由隨性,無需顧慮卻大受歡迎。主流的權威的批評家發(fā)現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底層人物,大大影響意識,乃至引導輿論的走向。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這個批評時運變化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改變才是最為強悍的。因為粉絲的群落的存在,擁戴他們而推波助瀾所謂的批評家出現導致了對于傳統評判的改變。我們有無數案例說明互聯網“大咖”影響力超越傳統批評家而不可思議。顯然批評家影評的傳統有時不被看重現象,既有老套也有落伍語言,以及更多俗念而不為時代所認可。筆者發(fā)現自己微博上正常大概三千多人看你的一條微博,可是當評論電影《乘風破浪》的第一時間微博,因為被韓寒點贊,幾十萬的點贊和批評蜂擁而至。顯然韓寒的粉絲團隊數量巨大,導致那些粉絲瘋狂點贊瞬間幾十萬的數量,于是常態(tài)三千條和幾十萬的數量這個之間的差別,未必是文字內容,而是傳播造成了那么大的傳播量。于是傳統以來內容美學標準和主流權威機構來定奪的傳統的文藝批評,難免多遭遇到這樣一個剛性的無法回避現實。當然。主流媒體、主流報刊、主流傳播機構和專家還自有他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可以把它界定為對于學校的一些年輕人,讀書的人的相對的一些影響,對于政府機構或者評獎的相對的影響,還有在氣味相投的評論家之間,這種高端人之間的習慣性互相影響固然重要,但如何擴大受眾認知確實是問題。高端的批評影響過去可以波及到下層讀者和影響觀眾的認知。但顯然時過境遷。你不考慮受眾的變化,不考慮到粉絲群落,對批評接受的影響里還忽略受眾和不考慮到社會的變化,也不考慮到主流媒介在年輕人心目中地位變化則是危險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如何堅守和如何培育受眾的難題。從傳統的角度來說,堅守價值觀和堅守本土文化的品位,堅守一種自上而下的引導必要,但忽略當下漠視新一代人的語言和受眾感知,不參照傳統與新潮的對比,則可能失去了批評接受的場域,警醒而學習是極其重要的。否則你就脫離年輕人時代,影響也就有限。新時代的大眾語言口吻問題不容小看,因為后面是觀念。但有些批評家屈就網絡而東施效顰也危險。知曉這個時代,然后學會了他們的語言方式后面的真誠與否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如何,認識到傳統的價值觀和評論的方式需要調整,但堅持思考和思想深度是非常重要的,年輕人會看到你的真誠和你思想的內涵力量。你不會去屈就卻要會理解,實際上勉強的適應也裝不出真實的批評來,由于批評家已經超越幼稚的階段,顯然也不處在簡單的浪漫的階段,卻要去不著邊際的討好和求和新潮,可能就完全丟掉了獨特的個性。當然固守自己僵化的思想,和時代格格不入的大道理更危險。那些東西不用說年輕人聽得可笑不明白,我們也一望而知就是不學無術。
但還是需要強調,在上述的復雜性中,我們堅持文藝評論家的專業(yè)評論作為中軸來實現導引,其中最為重要的專業(yè)文藝評論是在審美文化的基點上實現來上傳下達:對上拉扯美學是評論的文化基因,避免成為政策隨機而變的短時性而定性核心價值觀;對下,引領大眾喧嘩中的定焦點:對于人類善良美好生活期望和夢幻的感知,對于藝術品質的慢慢接受。如果說文藝評論已經形成差異,但導引大眾認知創(chuàng)作作品還應當是核心要求,尤其要注意大眾對于文藝評論的態(tài)度和接受途徑大不同,自由的開放的世界讓文藝評論成為各自分離的景觀。主流批評評論應當不限于小圈子的自我言說,并且依然需要保持國家主流價值觀,如何把持端莊的姿態(tài)又有大眾接受的形式,包括具有時評的語言多樣性,快捷而適應時代,則才能超越小圈子而表現當下文藝評論的開放眼光。
不能不堅定文藝評論的核心價值——審美意味的批評判斷。評論的審美變化理據的評論和感性的評論,隨機性的評論,追捧拍磚的評論無處不在,證明更需要堅持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對于國家而言,不能沒有堅守的價值標準,攔阻超越意識形態(tài)價值的東西侵擾其實和開放自由一樣需要明確,評論家需要明確的正向價值觀的確立和堅守,不能隨波逐流而失去價值判斷的品性和精神追求。大眾需要價值觀的熏陶而能不斷明白界限和追求目標,否則陷落在庸俗或低俗中不可自拔就無法實現評論的效能。
同時需要開闊視野,包括對于不同文論形態(tài)的寬容和分界的理解,也包括對于評論的對象變化的必要意識,比如從分類的傳統文藝形態(tài),不能不觸及網絡時代帶來的網劇,網絡文藝,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網絡音樂,網大等等,而通過網絡聚焦傳統文藝現象也成為通見形態(tài)。
回到文章開題,我們曾舉例當下的一些現象可以作為觀察文藝評論分寸的案例,比如對于豆瓣已經成為大眾自動參與眾人擁戴參考的一種評論場域,巨大的受眾量使得評價高低具有一定的社會群體的認識標示,但顯然制造和惡意的評價,乃至于收買水軍之類的左右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能簡單依據評分還要有價值觀的判斷。比如關于電影《捉妖記》的批評的差異性,既要站在現實的基礎上看待其創(chuàng)造性和思想傾向的合理性,也要揭示已經不是簡單的按照現實主義法則來理解是非的時代,在二次元、魔幻玄幻盛行的時候,接受的差異不能再回到舊時代來評判,否則就有違背時代的發(fā)展潮流。青年京劇演員王佩瑜的創(chuàng)造還是較好的不斷調整傳統藝術的大眾接受度,對于青年趣味的有品質的適應,也是值得期待的?!独子辍沸龅臅r代變化值得警惕,但是不是表現的微妙和處理需要思考,為什么《茶館》經久不衰的總是得到熱盼,其中的文化感知差異需要分析。
無論媒介如何變化我們的文藝批評核心精神不能丟棄,好的評論者應該有堅守,有個性,有膽量,有氣度,有價值觀。好的評論能夠在主流的價值觀把控基礎上,在大眾文化的環(huán)境下,強化個性印記的展現,能夠用通俗邏輯的講述,并且凸顯犀利而針對性性上,實現評論的廣譜化。但其實,一切的根本在于文藝評論的內涵必須豐富思想性,評論者的價值呈現應當注重于獨到發(fā)現,評論作品的針對性更必須體現新鮮的發(fā)現和個性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