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設計的重點,部分高職學生在對待專業(yè)課程學習態(tài)度方面存在是非難辨、榮辱不分等問題,有的學生不重視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這些思想認識容易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重新規(guī)范學生對專業(yè)課程的認識,分析學習動力缺乏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了解學生關于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各種看法,幫助他們糾正自己錯誤的觀念,通過合理應用羞恥感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關鍵詞:羞恥感;高職學生;學習動力
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預期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則是課程教學的直接組織者,如何豐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作為高職教師也主動關注教學改革的新動向并更新教學理念,積極參加各種層次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比賽來促進個人教學設計水平的提高,課堂教學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作為一線任課教師普遍認為無法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難以理解學生為什么對自己精心準備教學內容無動于衷,學生在課堂上的消極反應對老師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讓老師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做高職教師。本文作者于2017年8月實地走訪了南通市某高職院校近40名任課教師,其中80%的老師認為目前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部分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辨別能力,甚至不再為考試作弊、沉迷游戲、追求享受等行為感到羞愧。
1 學習動力缺乏的表現(xiàn)形式
1.1 學習欲望不足
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每位任課都知道教學互動的重要性,也在竭力避免出現(xiàn)整節(jié)課以講解為主的現(xiàn)象,通過設計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觀點,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是在實際課程教學中,任課老師還是覺得效果不理想,進行分組討論時,只有個別學生在討論,其他學生則在閑聊,學生也很少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通常需要老師指定某位同學來回答,甚至還會出現(xiàn)無人回答問題,需要老師自問自答。作為任課老師也定期聽取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意見,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部分學生則表示自己對課程學習毫無興趣,上課的時候根本沒有聽課。如何讓學生意識到在校期間專業(yè)課程學習的目的,讓大部分學生具有足夠的學習欲望,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
1.2 來自父母補償性的付出
目前在校的高職學生以90后為主,大部分還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父母無限的付出,作為父母都愿意為子女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生活、教育條件而不求回報,不惜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來滿足子女的要求,讓他們過得比自己好,特別是有艱苦生活體驗的父母,他們更不愿意子女重復自己走過的路。特別是部分父母平時忙于工作而對子女心存愧疚,會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多年來持續(xù)不斷的付出,容易讓他們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體會不到父母創(chuàng)造財富的艱辛,甚至主動向父母索取來滿足自己對物質生活的需求,這樣的學生在高職院校很普遍。[1]
1.3 缺乏通過努力改善生活狀況的緊迫感
學生的來源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學生來自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擁有社會資源多、父母收入較高且穩(wěn)定,這類學生的消費層次和水平普遍較高,很多父母已經為子女購置汽車和房產、安排就業(yè);第二類學生來自一般收入的家庭,父母能夠滿足子女的基本生活開銷,在就業(yè)、購房方面只能提供部分資助,這類學生畢業(yè)后需要工作來養(yǎng)活自己,供養(yǎng)家庭的責任會逐漸向他們轉移。第三類學生來自較低收入的家庭,父母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和較好的社會資源,只能勉強維持子女的基本開支,這類學生如果要提升社會地位,需要通過多年的付出才能實現(xiàn)。在校期間,父母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通常很難認識到通過個人努力提升個人生活質量的必要性。
1.4 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
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專業(yè)課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傳統(tǒng)的教室、實訓室不在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基于互聯(lián)網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各種優(yōu)質的在線課程、視頻等優(yōu)質資源讓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學生利用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查閱資料、自學。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利用手機、電腦進行專業(yè)課程學習,大部分學生則把它們用來打游戲、看電影、瀏覽網頁,這些娛樂資源比教學資料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即使在課堂上,他們仍然無法擺脫手機的干擾,手機分散了學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課堂學習內容很難比網絡游戲 、熱播電視劇更有趣,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而浪費了大量的課外時間,在頂崗實習時發(fā)現(xiàn)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足時才開始意識到專業(yè)學習的重要性。
2 如何合理應用羞恥感培育學習動力
2.1 羞恥感的內涵
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中指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泵献诱J為做人的底線是具有同情心、善惡感、懂得禮讓和明辨是非,這也是得到社會認可的道德標準。《禮記·中庸》中記載:“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保鬃诱J為熱愛學習、努力實踐、懂得羞恥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2]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重視羞恥感在培養(yǎng)個人崇高道德品質的作用,羞恥感在當代仍然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2006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不能混淆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
2.2 需要多方共同參與
如今,部分高職學生出現(xiàn)羞恥感缺失、美丑不分等現(xiàn)象,不再以艱苦樸素、刻苦學習為榮,也不再以好逸惡勞、追求享受為恥,[3]特別是對待專業(yè)學習的態(tài)度方面,容易受到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無法真正認識到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對未來就業(yè)、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繼續(xù)加強對高職學生的羞恥感教育,讓羞恥感成為約束和規(guī)范他們行為的內在尺度。[4]羞恥感教育能否取得積極效果需要任課教師、學生、家長的共同參與,讓學生對可恥和光榮的行為有明確的認識,并通過持續(xù)的實踐,讓這些觀念逐漸內化為學生的個人價值觀。
2.3 激發(fā)學生的羞恥感
高職學生之間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有的由于受到父母正確的引導,雖然經濟條件較好,還是努力學習,希望在父母提供的平臺上更進一步,有的學生則依賴于父母的付出而不愿意繼續(xù)努力奮斗,應該充分利用時間享受生活。相反,家庭條件經濟較差的學生如果不能理性看待這種差距,容易產生失落感、自卑感而無法融入班級集體。作為任課老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分析學生的生源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讓來自己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形成共識,在校期間的學習是為了讓自己以后能夠自食其力,主動向父母索取、依賴父母而不愿奮斗是可恥的,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光榮的,哪些行為是可恥的,羞恥感會成為激勵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手段。
2.4 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羞恥感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自尊心,當一個人具有自尊心時自然也會有羞恥感。平時在教學中,作為任課老師應該時刻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堅持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即使面對個別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也好保持耐心,羞辱、責罵反而不會激起學生的羞恥感,反而可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容易讓他們厭惡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對自尊心的認識也因人而異,有的學生會為未獲得獎學金而慚愧,有的學生則對學習成績漠不關心,作為高職教師,應該充分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讓自尊心成為激勵學習動力的有利因素。[5]
參考文獻:
[1]宮清蓮.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動力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5(05):81-84.
[2]張自慧.論恥感與恥感教育[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10-15.
[3]燕良軾,王小鳳.羞恥感——道德和做人的基本尺度[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05):51-54.
[4]王思源.當代大學生恥感缺失的表現(xiàn)、原因及對策[J].青少年學刊,2016(03):57-60.
[5]郭梅枝.如何激發(fā)大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0(02):108-110.
作者簡介:陳懷亮(1983-),男,江蘇泗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建筑工程教學與研究工作。